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质量提升项目(QI)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病房(NICU)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为改善早产儿临床结局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31日出生后30 min内入住聊城市人民医院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为研究对象,低体温的诊断标准为入院时肛温低于36.5℃。其中,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早产儿为对照组(128例),采用常规的体温管理措施;2018年2月1日-2019年1月31日为干预组(120例),通过QI采用综合性体温管理措施,对围生期相关情况、低体温、颅内出血和病死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早产儿入院体温为(36.6±0.7)℃,明显高于对照组(35.9±0.8)℃(t=4.54,P<0.01),低体温发生率从92.5%降低至40.5%,干预组早产儿入院后低血压(43.4%)、颅内出血发生率(43.3%)、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26.1%)、脓毒血症发生率(24.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9.5%、32.9%、65.6%、41.0%,χ2=3.56、5.99、7.56、12.15,P<0.05)。结论 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QI的实施可以显著降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入院时的体温过低,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和/或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入院体温的分布情况及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入院低体温的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聊城市人民医院出生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 500 g)和/或胎龄<32周早产儿共24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体温分为正常体温组(入院体温为36.5℃~37.5℃)122例、轻度低体温组(入院体温为36.0℃~36.4℃)98例、中度低体温组(入院体温为32.0℃~35.9℃)27例,记录三组病例的入院体温、一般资料及围生期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4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和/或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入院体温波动于34.8℃~38.0℃,平均体温(36.37±0.44)℃。单因素分析及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中度低体温组胎龄、剖宫产比例小于正常体温组(H=12.316、χ2=7.739,P<0.05),出生时气管插管的比例大于正常体温组(χ2=22.907, P<0.05);中度低体温组和轻度低体温组出生体重小于正常体温组(H=26.060,P<0.05),5 min Apgar评分≤7分及窒息复苏的比例大于正常体温组(χ2= 27.594、23.879,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OR=0.997, 95%CI:0.996~0.999)、多胎(OR=2.279, 95%CI:1.106~4.694)和窒息复苏(OR=3.265, 95%CI:1.209~8.819)为低体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和/或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低体温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出生体重、多胎和窒息复苏是导致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方案降低其入院低体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初乳口腔免疫治疗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预后的影响,以期为早产儿的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5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89例,分为口腔免疫治疗组(n=59)和对照组(n=30),分别予初乳或生理盐水进行鼻咽部滴注3 d。收集临床资料及转归并分析。结果 口腔免疫治疗组临床败血症的发生率为8.5%,低于对照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确诊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住院天数、出院体重及临床转归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初乳口腔免疫治疗可降低临床败血症的发生率,并不降低确诊败血症、NEC、ROP、PIVH、BP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母乳喂养质量改进干预期和稳定干预期对NICU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量的不同影响,以期提高母乳喂养率。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15年8月-2016年1月质量改进干预期组(quality improvement group,QI组) NICU极低出生体重儿母婴分室的早产儿母亲的泌乳和亲母母乳喂养情况以及2016年2月—2016年7月质量改进稳定干预期组(stable quality improvement group,SQI组)的资料。对两组母亲的每日泌乳情况(挤奶次数、挤奶量、挤奶量达到350 ml/d的时间、7 d内挤奶量≥350 ml/d的人数)和亲母母乳喂养情况(亲母母乳喂养率、亲母母乳喂养量)进行比较。结果 对两组患儿母亲每日挤奶次数及挤奶量、亲母母乳喂养率和亲母母乳喂养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QI组较QI组母亲每日挤奶次数及挤奶量、亲母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均明显增加(P<0.05);SQI组患儿母亲挤奶量达到350 ml/d的时间较QI组明显减少(P<0.05);SQI组患儿母亲7 d内挤奶量≥350 ml/d的人数较QI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的稳定实施可提高NICU中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量,改善母婴分室的早产儿亲母母乳喂养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早产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可能的主要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08年5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87例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 早产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发生率为1.20%(87/7 221)。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占70.8%,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 (33.3%) ;革兰阴性菌占29.2%,主要为肺炎克雷伯杆菌(42.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极低出生体重(OR=1.9,95%CI:0.9~5.3,P=0.013)、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OR=3.3,95%CI:2.5~8.3,P=0.006)、气管插管(OR=2.3,95%CI:1.7~5.7,P=0.001)和双胎(OR=1.5,95%CI:0.7~4.2,P=0.009)是早产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是早产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极低出生体重、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双胎是早产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脑室出血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7月—2018年7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85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患儿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脑室出血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糖(OR=8.772,95%CI:2.880~26.720,P<0.01)、低血细胞压积(OR=0.211,95%CI:0.072~0.618,P=0.005)、脓毒血症(OR=6.427,95%CI:2.306~17.911,P<0.01)和机械通气(OR=2.984,95%CI:1.013~8.785,P=0.047)是脑室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脑室出血的高危因素较多,积极预防低血糖、低血红蛋白压积、感染及合理的机械通气有助于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脑室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湖州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情况及预后,以便早发现ROP患儿的高危因素,从中筛出严重ROP患儿使其得到及时干预。方法 回顾性分析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 000 g及34~37周合并有吸氧、窒息、宫内感染等高危因素的早产患儿784例,采用Ret Cam Ⅲ对眼底进行筛查。结果 78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病率为11.23%,发生ROP患儿手术率13.48%。ROP的发病率与出生体重(F=58.78,P<0.01)、出生胎龄(F=24.05,P<0.01)及出生8周后体重增长率缓慢有关(F=3.605,P<0.05)。严重ROP因素分析显示出生孕周与出生体重以及连续7 d以上的吸氧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体重增长率缓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P的发病率与出生体重、胎龄、长期吸氧及出生后体重增长缓慢有关,预后与出生后体重增长缓慢无关。应在眼科筛查中密切注意患儿全身的生长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上海地区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现状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预防和干预早产儿贫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出生后72 h内收入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临床资料,按贫血和对照两组进行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现状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653例早产儿中发生贫血322例(49.3%),贫血组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黄疸出现日龄等均小于对照组,住院天数、禁食时间、静脉采血总次数等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儿贫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住院天数(OR=2.72,95%CI:1.652~4.477,P<0.001)、出生体重评价(OR=2.424,95%CI:1.673~3.511,P<0.001)、静脉采血总次数(OR=1.559,95%CI:1.203~2.02,P<0.001)。结论 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医源性失血越多、病情危重的早产儿更易发生贫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INSURE技术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的影响, 为降低BPD发生率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选取于2014年1月—2018年12月出生后1 h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NICU收治的胎龄<32 周、出生体重1 000~1 500 g、诊断为RDS的患儿83例, 分为改良组35例(INSURE技术联合布地奈德, 即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布地奈德-拔管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和常规组48例(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后连接有创机械通气):2)设计临床调查表, 记录一般资料、BPD及其他合并症发生率、转归等。结果 1)改良组给药后6 h PO2高于常规组, 呼吸机和总用氧时间均较常规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1、3.633、3.484, P<0.05);2)改良组BPD、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6、3.920, P<0.05), 其他合并症发生率和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SURE技术联合布地奈德早期可明显改善氧合指数, 缩短呼吸机和总用氧时间, 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BPD的发生率, 同时也明显降低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 短期内未增加其他疾病及死亡的风险,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海南省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获取海南省新生儿CHD的流行病学信息,为海南省建立新生儿CHD防治计划提供支持。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多民族、横断面筛查研究,纳入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海南省17个城乡地区分娩机构连续出生的117 005例新生儿。采用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POX)联合心脏听诊筛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及随访等方法确定CHD病例。结果 共有572例新生儿(男性50.7%)被诊断为CHD,海南省活产儿的总体CHD患病率为4.89‰,不显著、显著、严重和危重型CHD患病率分别为2.13‰、2.25‰、0.28‰和0.23‰。最常见的CHD是房间隔缺损(ASD),患病率为1.889‰。显著型CHD和危重型CHD中早产儿占比明显高于无CHD的新生儿(χ2=4.088、4.923,P<0.05);严重型CHD和危重型CHD中低出生体重婴儿的比例明显高于无CHD的新生儿(χ2=24.284、110.556,P<0.001)。在患CHD的早产儿中,胎龄28~32周早产儿的CHD总占比为60.3%(47/78),高于胎龄33~36周早产儿的39.7%(31/78)(χ2=6.564,P<0.05);在患CHD的低出生体重儿中,出生体重 1 500~<2 000 g者患CHD的总占比为63.0%(29/46),高于出生体重2 000~<2 500 g者的37.0%(17/46)(χ2=6.261,P<0.05)。与汉族人口相比,其他一些民族(苗族、哈尼族和彝族)的CHD患病率明显较高(χ2=5.327、8.233、8.821,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新生儿CHD的患病率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r=0.513,P<0.05)。结论 POX联合心脏听诊适用于偏远地区新生儿CHD筛查。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海拔升高是CHD的危险因素,在CHD筛查时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治疗的超未成熟儿(EPI,<28周)的临床特点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青岛妇女儿童医院NICU 2017年1月-2020年12月出院的124例EP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存活组(75例)和死亡组(49例)的相关因素,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24例患儿中,男67例(54.0%)。出生体重680~1 520 g,胎龄24+3~27+6周,总存活率60.5%。存活组和死亡组的出生体重、胎龄、双胎、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创通气时长、无创通气、无创通气时长、总氧疗时长、并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脑室内出血、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室内出血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OR=5.518,95%CI:1.186~25.685,P=0.029),无创通气是保护因素(OR=0.006,95%CI:0.001~0.051,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水疗联合抚触对早产儿发育指标和黄疸指数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8月前瞻性纳入168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n=84)和对照组(n=84),干预组采用水疗辅助抚触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干预,对比两组早产儿出生当天、3、7、30、60 d和90 d生长发育指标和黄疸指数的变化。结果 出生7~90 d,干预组体重、身长、头围和摄乳量增长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评价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纠正胎龄3个月后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交往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早产儿经皮胆红素值均与出生第2天至第4天出现上升趋势,对照组上升幅度大于干预组(P<0.05),第4天之后两组均出现下降趋势,干预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黄疸消退时间、首次胎粪时间、胎粪转黄时间、胎粪排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高胆红素血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水疗辅助抚触有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加速黄疸消退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早产儿轻度运动发育迟缓的评定及早期干预模式,为早产儿随访及干预提供新模式。方法 选取2018年3月1日-2019年3月3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儿童保健科建卡并常规随访的早产儿100例。研究对象用0~1岁20项神经运动检查(20项)检查,并被分为干预组33例、对照组31例、正常组32例及转诊的早产儿4例。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早产儿干预后的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得分及12月龄时3组早产儿发育商(DQ)。结果 1)干预后,干预组AIMS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P<0.05)。2)干预组、正常组与对照组12月龄时的大运动DQ、言语DQ、社交行为DQ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9、9.02、4.53,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正常组、对照组与干预组间的大运动DQ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正常组、对照组与正常组间的言语DQ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正常组间的社交行为DQ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转诊早产儿4例,无视、听异常婴儿。结论 以20项为随访基础、以AIMS为早期干预指导基础及以Bobath运动疗法为主的早期综合干预模式在轻度运动发育迟缓早产儿随访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超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影响因素,以期为BPD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1月-2017年1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生后24 h入院胎龄<28周且存活≥28 d的102例超早产儿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根据BPD诊断标准分为BPD组(n=77)和非BPD组(n=25)。结果 102例超早产儿,发生BPD者77例(7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胎龄、出生体重、住院天数、母亲绒毛膜羊膜炎、早发型败血症、早产儿视网膜病、肺动脉高压、总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与超早产儿发生BPD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肺动脉高压(OR=25.595,95%CI:1.155~567.379),总用氧时间(OR=1.676,95%CI:1.250~1.893)是超早产儿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超早产儿的BPD发生率较高,降低肺动脉压力、减少用氧时间,且在早期采用全面和标准化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BPD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出生胎龄<37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早识别、早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14例出生胎龄<37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FI分为FI组与喂养耐受组,分析FI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FI组128例(15.7%),喂养耐受组686例(84.3%);其中,<32周早产儿FI 70例(30.3%),32~<34周28例(20.4%),≥34周30例(6.7%);<1 500 g早产儿FI 56例(32.6%),1 500~<2 500 g 64例(12.7%),≥2 500 g 8例(5.8%)。出生胎龄、体重越小,FI的发生率越高(χ2=66.593、50.621,P<0.001)。FI的临床表现以胃潴留(85.9%)、腹胀(66.4%)、呕吐(43.8%)为主,其中超/极早产儿FI临床表现以胃潴留、腹胀为主,晚期早产儿FI临床表现以腹胀、呕吐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组平均出生胎龄、平均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喂养耐受组(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母乳喂养质量改进对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为对极/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提供有效措施.方法 以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出生且收治入院、出生体重<1500g的16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以2019年为干预年,2018年收治的87例新生儿为对照组,2019年收治的73例新生儿为干预组,采用母乳喂养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早期口腔运动干预措施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预后改善的临床意义,为早产儿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NICU住院治疗的151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生命体征稳定后两组均接受早产儿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Sandra Fucile所采用的口腔按摩方法,1次/d,连续14 d;采用中文版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PIOFRA Scale-CV)对早产儿的经口喂养能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经口喂养表现、喂养进程和喂养结局,以及神经行为测定评分,分别于生后3、6月龄时采用婴儿神经系统国际测验量表(Infanib)进行早期运动发育评估。结果 到达完全胃肠道喂养时,干预组的矫正胎龄(PMA)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P=0.04);干预组开始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3),干预组完全经口喂养时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P=0.01);干预开始第10、14天干预组PIOFRA Scale-CV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F=5.658,P=0.02),不同时间和分组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12.60,P<0.001)。干预组除干预开始后第14天的评分和第10天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各时间段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儿3月龄时接受 Infanib评估,干预组评估结果为正常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00,P=0.03)。6月龄时接受 Infanib评估,干预组评估结果为异常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为正常的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组(χ2=10.52,12.10,P<0.01)。结论 早产儿经口喂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监护病房内早期口腔运动干预方案能够缩短早产儿从管饲喂养到完全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改善早产儿喂养时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早期早产儿接受吞咽功能训练及非营养性吸吮处理的临床价值,以期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以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100例早期早产儿为观察对象,并按随机非盲法对其进行分组(50例/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经口胃管喂养,干预组在上述基础上施行吞咽功能训练配合非营养性吸吮,观察比较两组的喂养情况,以及禁食时间、经口胃管营养时间、平均住院日与完全经口喂养时胎龄等指标。结果 干预组共46例早期早产儿喂养表现良好,良好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31例,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禁食时间、经口胃管营养时间、平均住院日及完全经口喂养时胎龄等指标的对比上,干预组比对照组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早期早产儿施行吞咽功能训练及非营养性吸吮,能够使早期早产儿加快建立起吞咽吸吮反射,改善经口喂养状况,并可促进其康复出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