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氯诺昔康复合吗啡对腭咽成形术患者自控镇痛(PC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腭咽成形术患者随机分为氯诺昔康组(L组)和吗啡组(M组),每组20例.PCA泵的镇痛药为吗啡0.1 g/L.L组在手术结束和术后12、24、和36 h时静脉注射氯诺昔康,每次8 mg;M组在相应时点注射生理盐水.记录2组患者在术后12、24、36和48 h VAS评分及Ramsay评分;PCA需求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及药物用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镇痛治疗总体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安静痛和咳嗽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msay评分、PCA按压次数及药物用量L组显著低于M组(P<0.05);L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M组(P<0.05);镇痛效果总体满意度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诺昔康用于腭咽成形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有效,且可减少吗啡用量,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对心内直视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将30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氯诺昔康组和吗啡组,每组各15例。镇痛药为吗啡1mg/mL,参数设置为:负荷剂量1mg,持续输注剂量0.5mg/h,单次给药剂量1mg,锁定时间10min,每4h最大限量20mg。应用PCA泵的同时,氯诺昔康组静脉注射首剂氯诺昔康8mg,首剂药物后12、24和36h,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mg;吗啡组在四时间点均注射生理盐水。镇痛开始后12、24、36和48h记录疼痛VAS评分,PCA需求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药物用量,镇静程度评分;术后各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镇痛满意度NR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安静痛和咳嗽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程度评分、PCA需求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及药物用量氯诺昔康组显著低于吗啡组(P〈0.05)。两组患者氯诺昔康组恶心发生率显著低于吗啡组(P〈0.05),其他术后各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镇痛满意度评分、在ICU停留时间及手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诺昔康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心内直视手术后患者术后镇痛,并减少吗啡用量。  相似文献   

3.
氯诺昔康在术后患者静脉吗啡自控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单次静注在术后患者静脉吗啡自控镇痛中的辅助作用.方法:90例行中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术后均采用患者静脉吗啡自控镇痛.M组:术毕缝皮时开启镇痛泵.L1组:术毕缝皮时静注氯诺昔康8mg,然后开启镇痛泵.L2组:术毕缝皮时及术后6h各静注氯诺昔康8mg,术毕开启镇痛泵.术后24h和48h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Keele疼痛描述四分法(VRS)评估镇痛效果,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各组VAS及VRS差异均无显著性.吗啡总药量、患者自控镇痛(PCA)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方面,M组最多,L2组最少,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1次PCA按压的时间M组最早,L2组最晚,最后1次PCA按压的时间L2组最早,M组最晚,按压的总间隔时间M组最长,L2组最短,L2组与L1组和M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恶心的发生以M组最多,L2组最少,头晕的发生则相反.结论:术后患者静脉吗啡自控镇痛时分次加用氯诺昔康8mg可以提高镇痛效果,减少吗啡用量,降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氯诺昔康对术后病人镇痛中吗啡的节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忠玉  吴新民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7):2540-2541
目的:探讨氯诺昔康用于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吗啡的节俭作用.方法:选择AsAJ-Ⅱ级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69例,随机分成3组,术后均采用病人自控静脉吗啡镇痛.M组:术毕缝皮时开启镇痛泵.L2组:术毕开启镇痛泵.术毕缝皮时及术后8h各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 mg.L3组:术毕开启镇痛泵,术毕缝皮时、术后8h及术后16 h各静脉注射氯诺昔康8 mg.镇痛药液配制如下:吗啡0.25mg/ml,背景输注速度1 ml/h,病人自控量(PCA)4 ml,锁定时间5 min.术后4、24、48 h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镇痛效果,并记录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各组24 h和48 h 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24 h和48 h吗啡总量、PCA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M组最多.L2其次,L3组最少,M组分别与L2组、L3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恶心呕吐和嗜睡的发生以M组最多,L2组和L3组均较少.头晕的发生3组相同.结论:氯诺昔康用于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能够节俭吗啡的用量,减少吗啡的不良作用,提高术后镇痛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氯诺昔康、吗啡、氯诺昔康复合吗啡用于开胸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开胸手术患者45例分三组,每组15例.PCA药物配伍为:A组吗啡50mg,B组氯诺昔康40mg,C组吗啡30mg 氯诺昔康24mg,溶于100mL生理氯化钠溶液.PCA工作方式采用持续背景剂量(2mL·h-1)配合单次按压剂量(1mL),锁定时间30min.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每个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同时记录48h内总的按压次数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B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稍高于A、C两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期间B组和C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B和C两组间则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氯诺昔康用于开胸手术后PCA镇痛效应与吗啡相近,都能达到很好的镇痛作用.相对于单独应用吗啡或氯诺昔康,两者联合应用,术后镇痛效果相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氯诺昔康联合吗啡于妇科手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非甾体类抗炎药氯诺昔康联合吗啡用于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的效应及安全性.方法:60例妇科开腹手术后疼痛患者随机分为H组和M组,接受PCA治疗.H组为使用氯诺昔康联合吗啡,M组使用吗啡.结果:氯诺昔康联合吗啡组与吗啡组术后VAS评分及镇静并无明显差异性.氯诺昔康联合吗啡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吗啡组.结论:氯诺昔康联合吗啡用于妇科腹部手术后PCA效应于吗啡接近,可引起轻度胃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抗炎镇痛药)对快通道非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G)患者自控镇痛及周转时间的的影响。方法40例OPCABG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吗啡/氯诺昔康(试验组)和吗啡(对照组)治疗,记录疼痛及镇静评分、按压次数和药物用量、并发症发生率、ICU滞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2组患者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镇静程度评分、PCA按压次数、药物用量及恶心发生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拔管时间、ICU滞留时间,试验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诺昔康自控镇痛安全有效,可加快周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L组8例,术后使用氯诺昔康自控镇痛PCA泵(1mg·次-1,24h限量40mg),M组16例,使用吗啡PCA泵(1mg·次-1,48h限量80mg),C组16例,手术结束时静注氯诺昔康8mg,术后48h氯诺昔康32mg持续静脉输注,同时应用吗啡PCA泵(1mg·次-1,48h限量80mg).观察48h记录术后4,8,12,24,48h各组VAS评分、吗啡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中L组术后镇痛效果差,12h时VAS仍高达(50.3±4.5)分,故12h后均加用吗啡镇痛.术后各时段M组与C组镇痛效果均相似,而吗啡用量C组(27.3±10.7)mg·48h-1,明显少于M组(41.3±16.3)mg·48h-1.C组和M组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结论:单独氯诺昔康不能控制上腹部术后剧烈疼痛,与吗啡联合应用可很好的缓解疼痛,而且可以减少34%吗啡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骨科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中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氯诺昔康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110例,术后随机分为氯诺昔康组(L组)55例和吗啡组(M组)55例接受PCA治疗。PCA药物配方分别为:氯诺昔康组给氯诺昔康32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吗啡组给0.05%吗啡100mL。手术结束前缝合深层组织时给予患者静脉连接PCA泵。背景输注速率2mL/h,单次PCA剂量0.5mL,锁定时间15min。术后定时观察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等情况。结果L组在术后4、8、16、20、24、32和48h的VAS评分均为M组相应各时间点的参数要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氯诺昔康应用于骨科手术后PCA的镇痛效果及耐受性好,镇痛效果接近于吗啡,头晕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氯诺昔康和吗啡用于骨科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20例ASAⅠ~Ⅱ级硬膜外麻醉行股骨骨折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氯诺昔康组(L组)和吗啡组(M组)。术毕给负荷剂量L组氯诺昔康0.1mg/kg,M组吗啡0.1mg/kg,随后L组氯诺昔康32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M组吗啡40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分别加入镇痛泵药池,背景输注为2ml/h,PCA量为0.5ml,锁定时间为10分钟。观察记录镇痛效果及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L组和M组镇痛效果差异无显著性,M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高于L组。结论:氯诺昔康用于骨科术后PCA的镇痛效果与吗啡接近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吗啡,适用于PCA。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渗出性心包炎的病因诊断及心包切除指征。方法 17例均行心包切除术。11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其中化脓性心包炎8例,结核性心包炎1例,放射性心包炎2例;术前诊断特发性心包炎6例中,术后病理诊断4例为结核性,余2例为非特异性炎症。结果 2例术中心跳缓慢、无力,经治疗恢复,无术后并发症。随访1~10年,病儿心功能良好。结论 结核性心包炎、病毒性心包炎病因诊断困难,心包切除除其治疗作用外,还有诊断价值。对渗出性心包炎内科治疗效果不好者应及时行心包切除术,以解除心包填塞及预防心包缩窄,同时也切除了病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消瘀膏治疗腱鞘炎的护理。方法 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采用中药消瘀膏贴敷、健康宣教等措施,规范护理本院门诊37例腱鞘炎,其中手指屈肌腱腱鞘炎18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13例,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6例。结果 37例:治愈33例,显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结论合理的应用中药消瘀膏治疗腱鞘炎,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留置冲洗引流的方法治疗手部腱鞘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9年01月至2009年04月16例经留置冲洗引流手术治疗的腱鞘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文献复习。结果 16例手部腱鞘炎患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留置引流术术式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可作为手部腱鞘炎治疗的参考方法 。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结核性心包炎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40例结核性心包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X光检查、B超检查、心电图检查、心脏CT检查可以作为结核病心包炎的筛选手段;结核病心包炎的治疗工作应该着重于早期的抗结核治疗;缩窄性结核性心包炎患者采用心包剥脱手术更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结论研究分析结核性心包炎的临床资料,可以为以后的诊治和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曹培明  严晓峰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3):3499-3500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腔积液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我科2004~2006年收治的64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B超提示液性暗区<1.5cm未定位抽胸水,予抗结核药物治疗,治疗后2~4周胸水基本吸收。7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B超提示液性暗区在1.5~3cm予胸穿针穿刺抽液,并予抗结核药物治疗,平均2周后胸水基本吸收。40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B超提示液性暗区>3cm予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胸水,并予抗结核药物治疗。平均3~5天胸水基本吸收后拔管。8例结核包裹性胸腔积液伴胸膜明显增厚患者予胸穿针每次抽液后注入尿激酶10万U,并予抗结核及支持对症治疗,胸膜粘连明显减轻。4例胸水反复出现,予胸膜粘连术后胸水不再产生。结论:根据胸腔积液程度分别采用药物治疗,胸穿针穿刺抽液,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胸水,胸腔内注入尿激酶,B超引导下抽液及胸膜粘连术,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27例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对27例结核性腹膜炎临床特点、诊治进行分析,以提高对结核性腹膜炎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12年4月27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腹痛、腹胀、腹水、发热、乏力是结核性腹膜炎的主要临床特征,辅助检查腹水为渗出液,PPD多呈强阳性,血沉、C反应蛋白及CA125明显升高,27例中有18例行实验性抗痨治疗有效,结合随访确诊,一例行腹腔镜检查结合病理确诊,有5例因合并肺结核通过正规抗痨治疗随访确诊,3例手术病理确诊,其中1例误诊急性阑尾炎并伴有肺结核,另2例为青少年患者因盆腔占位行手术治疗病理确诊。结论结核性腹膜炎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实验性抗痨治疗有效而确诊,少数患者通过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完善辅助检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7.
熊德高  岑本莲 《中国药房》2006,17(13):1000-1001
目的:观察心包腔内尿激酶灌洗治疗结核性心包炎心包增厚的疗效。方法:将结核性心包炎患者5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抗结核药、糖皮质激素及心包引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包腔内尿激酶灌洗,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包厚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包厚度较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结核性心包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包腔内尿激酶灌洗,可有效改善心包增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结核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加强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治疗,改善预后。方法:分析2009-2015年我院两个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应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对病情进行评估。所有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儿均根据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国家结核病规划指南中儿童结核病管理明确诊断。结果:34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儿中,6例接种卡介苗但上臂未见卡疤,29例存在脑外结核感染,8例前囟隆起,3例存在动眼神经麻痹,5例存在面瘫,6例诉有视物模糊。结核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实验29例阳性。5例体液免疫低下,16例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16例存在不同程度的侧脑室扩张,9例丘脑及基底节低密度灶。10例存在大小脑半球脑沟裂稍增宽、加深。6例经未闭前囟行侧脑室穿刺减压,4例患儿行脑脊液侧脑室腹腔分流术。26例好转后转结核病专科医院治疗,5例放弃治疗出院,3例死亡。结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颅内感染的危重病患儿需警惕重症结核性脑膜炎,T-SPOT.TB试验可作为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辅助手段,脑脊液脑室穿刺减压或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对改善预后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无肺内结核病灶的纵隔淋巴结结核的诊治,分析其延误诊断原因。方法收集2005年10月至2009年12月沈阳市胸科医院内科门诊12例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结核菌素试验(PPD)均为强阳性,血沉均增快,抗结核治疗1周左右体温均有下降。8例增强CT检查6例不同程度强化,2例未强化。4例浅表淋巴结手术病理活组织检查3例为结核肉芽肿,1例为肉芽肿性病变,结核不除外。结论长期发热中青年患者抗感染治疗无效,应注意纵隔淋巴结结核。PPD、结核抗体检查、浅表淋巴结病理检查、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朱镜  彭雷 《上海医药》2012,33(16):26-28
目的:总结、分析局封结合针刀在治疗拇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并探讨手术技术.方法:2008年9月-2011年7月本中心诊治的拇指狭窄性腱鞘炎73例,采用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局封结合针刀松解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局封治疗,比较两者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91.9%,对照组为33.3%,两组统计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局封结合针刀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创伤小,治愈率高,疗效更好,是治疗手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一种理想方法,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