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通过16SrRNA基因测序方法探索1型糖尿病(T1DM)儿童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的特征,并比较T1DM儿童与健康儿童间肠道菌群的差异,为临床应用益生菌进行TIDM早期干预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住院并初诊为T1DM的5~14岁儿童18例,同时选取19例性别、年龄相近的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儿童粪便标本后进行16SrRNA基因测序实验,并采用QIIME 2分析流程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两组间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 1)利用QIIME2软件将相似度100%的序列聚类分析后共获得3 248个Feature数;2)经物种鉴定及注释,绝大部分菌群都分类到属级和种级;3)Alpha多样性分析说明本次研究测序深度充分,并且T1DM儿童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及多样性较健康儿童降低 (P<0.05);4)Beta多样性分析中,PCoA图说明T1DM儿童和健康儿童间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5)肠道菌群组成差异分析中,在门水平上,T1DM儿童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蓝细菌门丰度显著增高,而变形菌门、杆菌门的丰度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T1DM儿童粪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拟杆菌属的丰度较健康儿童增高,而埃希氏杆菌属-志贺氏杆菌、肠球菌属、Blautia菌属丰度降低(P<0.05)。结论 T1DM儿童存在肠道菌群生态失衡,并且菌群物种的丰富度及多样性降低。此外,T1DM儿童与健康儿童肠道菌群结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16SrDNA测序研究肥胖儿童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变化特点,为后期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选取肥胖儿童及正常体重儿童共59例,收集粪便,采用16SrDNA扩增子测序的方法检测儿童肠道菌群组成。结果 肥胖组儿童和正常体重组儿童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布规律和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是儿童肠道微生物群落中最丰富的菌群。其中疣微菌门数量在正常体重组显著高于肥胖组儿童。在属水平,发现多尔氏菌数量在肥胖组儿童肠道内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儿童,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数量在正常体重组儿童显著高于肥胖组儿童。结论 肠道菌群分布规律和数量的改变与肥胖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结构改变,阐述两者之间的关联并探讨其参与NAFLD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 随机纳入健康体检者18例及NAFLD患者66例,NAFLD组按照B超下表现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测定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等生化指标。利用16SrRNA测序技术检测粪便肠道菌群,并与生化指标进行联合分析。各组间比较具备方差齐性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法,不具备方差齐性的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NAFLD组BMI、腰围、臀围、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白蛋白、总胆固醇、空腹血糖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间接胆红素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组内中度患者的BMI、腰围、臀围、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及重度的BMI、臀围显著高于轻度患者,重度患者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显著高于轻中度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在B超下的严重程度与BMI、腰围、腰臀比、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显著正相关(r>0,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间接胆红素显著负相关(r<0,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AFLD组拟杆菌门比例显著降低,厚壁菌门比例显著升高(P<0.05);在属水平上,NAFLD组未分类肠杆菌科、巨单胞菌属、巨型球菌属、瘤胃球菌属、嗜血杆菌属丰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NAFLD组内中度患者的梭杆菌属丰度高于轻度患者,未分类毛螺菌科丰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及轻度患者,中重度患者副萨特氏菌属丰度低于健康对照组,中度患者梭菌属丰度高于轻度患者(P<0.05)。结论 NAFLD患者存在生化指标异常及肠道菌群结构紊乱,差异菌可能通过影响肝功能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及正常孕妇的3月龄婴儿肠道菌群的差异,探讨妊娠糖尿病对后代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数据来自中国母婴营养与健康队列,将2016年6月—2019年12月在河北省某县产检、分娩并随访至产后3个月的母亲及婴儿纳入研究,孕中期或孕晚期空腹血糖检测值≥5.1 mmol/L的孕妇及其婴儿纳入GDM组。采集3月龄婴儿粪便,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所有粪便样本进行检测,了解两组肠道菌群分布特点。结果 共纳入48对研究对象,GDM组16对,对照组32对。肠道菌群多样性比较: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GDM组Observed Species指数(141.4±17.2)低于对照组(154.9±21.7),margalef指数(13.66±1.66)低于对照组(15.00±2.11),menhinick指数(0.83±0.10)低于对照组(0.91±0.13)(P<0.05)。菌落结构比较:在门水平上GDM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其发病率日益增加,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肠道菌群指定居于人体肠道的微生物群体,作为与人类紧密联系的环境因素,参与人体生长发育、生理过程,甚至疾病状态。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内分泌代谢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就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做一综述,梳理该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提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以胰岛素抵抗和慢性低水平炎症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病因复杂,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人体肠道菌群参与多种营养物质代谢,与T2DM的联系密切,影响人体健康。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T2DM的危险因素,肠道菌群特征随T2DM进展而变化,肠道菌群产物短链脂肪酸、吲哚、脂多糖和次级胆汁酸等均对T2DM有影响。本文从不同门类的肠道菌群、T2DM不同疾病进程的肠道特征以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三方面阐述T2DM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为T2DM防治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你知道吗?人体内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各种细菌。正常情况下,这些小家伙与我们和平共处,而它们之间一旦失去平衡,就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些寄居在我们肠道内的细菌被称为“肠道菌群”,它们与肥胖、糖尿病可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是全球面临的最普遍、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患病率急剧上升。糖尿病引发的心血管、眼、肾及神经系统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致残或致命的风险。共生细菌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宿主基因、免疫系统、饮食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不断被揭示,肠道菌群调节成为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措施。文章就2型糖尿病人群肠道菌群变化、诱发2型糖尿病的机制以及肠道菌群调节对2型糖尿病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结直肠癌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收集在四川地区长期生活的33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和33例健康人群(对照组)的粪便,采用16S rRNA测序分析比较两组人群粪便肠道菌群差异。结果 结直肠癌组患者Shannon指数较健康人低(P<0.05),而ACE指数、Chao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结直肠癌组患者厚壁菌门(P<0.001)、放线菌门(P<0.01)降低,梭杆菌门(P<0.01)、疣状菌门(P<0.01)升高。在属水平上结直肠癌组患者毛螺菌属、瘤胃球菌、粪球菌、霍氏真杆菌等相对丰度降低(P<0.01或0.05),UBA1819、毛螺菌科UCG.010、副拟杆菌属、另枝菌属等相对丰度升高(P<0.01或0.05)。属水平肠道菌群与血红蛋白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结直肠癌组患者多尔菌属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四川地区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呈现有益菌较少、有害菌增多的特征,其发生可能与副拟杆菌属、另枝菌属、颤螺科UCG.002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Fmr1基因敲除型小鼠粪便肠道细菌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 方法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0份小鼠粪便样本进行测序分析并进行生物学分析。 结果两组样本测序共获得高质量序列325 280条,核心菌门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Anosim分析表明基因敲除(KO)组与正常野生型(WT)组小鼠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组内样品重复性满足数据分析要求,Adonis分析表明本次检验可信度高(P<0.05)。LDA值展现KO组与WT组小鼠肠道微生态菌群有明显差异,基于Unifrac距离,Amova分析表明KO和WT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KO组与WT组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孤独症与肠道微生态系统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系统可能通过微生物代谢的间接作用影响孤独症的发生发展,但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糖尿病并发抑郁症(diabetes-related depression, DD)大鼠肠道微生物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探讨该疾病状态下肠道菌群的改变。方法 建立DD模型,以健康SD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每周称量体重的同时进行空腹血糖检测;采用强迫游泳和矿场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对各组大鼠肠道内容物进行16s rRNA测序;以血清为检测对象,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轴)相关蛋白及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DD模型组血糖显著升高并表现出明显抑郁样行为和HPA轴亢进;16s rRNA测序结果提示,与空白组比较,DD模型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Chao、Simpson、Shannon指数)无明显差异;但β多样性差异明显,即空白组与DD模型组的样品间距离较远;肠道菌群组间差异明显,与空白组比较,DD模型组中厚壁菌门丰度明显降低(P<0.01),而拟杆菌门则无明显差异;Bugbase表型预测提示,与空白组比较,DD模型组中革兰氏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学龄期1型糖尿病(T1DM)儿童生存质量差异的因素,为制定改善TIDM患儿生存质量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6年6月-2018年6月至西安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106例学龄期TIDM患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郑玲玲等编制的《重庆地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量表》,观察调查问卷中患儿在影响领域、满意度领域得分,以及总体得分情况。观察不同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的患儿问卷得分差异,以及影响患儿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 患儿生存质量量表分为影响领域和满意度领域两部分,106名学龄期T1DM患儿影响领域量表得分为(82.37±11.44)分,满意度领域(25.41±5.77)分,总体得分(110.54±18.89)分。空腹血糖≤6.1 mmol/L患儿的生存质量量表得分(105.16±14.88)明显低于空腹血糖>6.1 mmol/L的患儿(142.26±20.61)(t=10.064,P=0.001);HbA1c≤7.6%患儿的生存质量量表得分(103.67±19.26)明显低于HbA1c>7.6%的患儿得分(144.58±22.27)(t=9.572,P<0.001)。不同性别、住址、家庭收入的患儿,其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糖尿病饮食遵守情况、胰岛素注射方式、注射次数、血糖监测次数以及病程会导致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1型糖尿病学龄期儿童的生存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对此类儿童应制定严格的饮食方案,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注射,以维持患儿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较长时间内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初发1型糖尿病(T1DM)儿童血脂水平, 并分析其与患儿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保定市儿童医院于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68例T1DM患儿的临床资料, 并以同期内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血脂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分析及多元回归方法分析T1DM患儿血脂水平与HbA1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T1DM组儿童TC、TG和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4.691、7.705、4.119, P<0.001), 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3.845, P<0.05)。血脂异常组患儿HbA1c水平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患儿[(13.09±2.71)% vs.(11.78±2.56)%, t=3.209,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T1DM患儿TC、TG和LDL-C水平与HbA1c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547、0.514、0.438, P<0.05), HDL-C与HbA1c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109, 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TC和TG与HbA1c显著正相关(β=0.008, 0.045, P<0.05)。结论 T1DM患儿中血脂异常比例较高, HbA1c水平越高合并血脂异常风险越高, 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儿血清维生素A浓度变化及其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平衡相关性,了解维生素A在儿童TIDM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32例T1DM患儿为实验组,2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微量荧光法检测两组血清维生素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变化; 【结果】 1)T1DM组的血清维生素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T1DM组PBMC产生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IFN-γ/IL-4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二组血清维生素A浓度与PBMC产生IFN-γ水平皆呈负相关(P<0.05或<0.01),与IL-4水平均无相关性(P均>0.05),与IFN-γ/IL-4比值皆呈负相关(P<0.01或<0.01)。 【结论】 T1DM患儿存在维生素A缺乏,其与T1DM患儿Th1/Th2失衡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肥胖儿童肠道菌群的改变及其与儿童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儿童肥胖的预防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于2014年在北京市2所幼儿园选取29例3~6岁的单纯性肥胖儿童及34例性别、年龄相近的正常儿童,采集清晨粪便并从中提取菌群DNA,然后针对16SrRNA的V4-V5区进行PCR扩增,采用二代测序Illumina MiSeq方法在门和属的水平上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进而分析其与儿童BMI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肥胖儿童粪便中变形菌门水平(10.75%±2.00%)明显高于正常儿童(6.42%±1.10%)(P<0.05);厚壁菌门(62.41%±11.59%)、拟杆菌门(16.36%±3.04%)、放线菌门(9.28%±1.72%)及乳杆菌属(0.07%±0.01%)、拟杆菌属(3.81%±0.71%)、双歧杆菌属(8.25%±1.53%)及大肠志贺菌属(5.78%±1.07%)与正常儿童之间(62.90%±10.79%、19.19%±3.29%、9.69%±1.66%、0.08%±0.01%、2.73%±0.47%、8.09%±1.39%、3.94%±0.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变形菌门水平与儿童BMI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009 5,P<0.05),而其他菌门和菌属与BMI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在所研究的人群范围内,肠道变形菌门比例增加可能在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1型糖尿病患儿与健康儿童血清中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探讨1型糖尿病患儿氧化及抗氧化能力的改变。方法 选取62例1型糖尿病患儿为病例组,36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病例组根据病程分为初发组和病程稍长组;根据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测定各组血清中氧化标志物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及抗氧化标志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水平,同时常规测定病例组空腹血糖、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氮,并对结果进行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型糖尿病患儿血清MDA,NO,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Px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初发组MDA、NO、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Px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病程稍长组SO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DA水平与HbA1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77,P<0.01)。结论 1型糖尿病患儿发病初期及病程进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和抗氧化保护能力下降,提示氧化应激可能在儿童1型糖尿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获得深圳地区儿童1型糖尿病(T1DM)年发病率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儿童糖尿病提供依据。方法:该研究采用捕获再捕获方法(Capture Recapture Method,CRM)回顾性调查深圳市所有1999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新发病的0~14岁T1DM儿童,按2000年深圳市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平均值作为1999~2006年的平均人口数计算年龄别和性别别年发病率。结果:1999~2006年共调查深圳市0~14岁儿童T1DM39例,男19例,女20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7370/10万,预计年发病率为0.7559/10万(95%CI:0.7181~0.7937/10万);8年中以2004年的发病率最高(1.9654/10万);以10~14岁组年发病率最高(1.2700/10万);男女性别间T1DM发病率(男:0.7145/10万,女:0.7598/10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04,P>0.05)。结论:深圳市儿童T1DM年发病率为0.7370/10万,预计年发病率为0.7559/10万(95%CI:0.7181~0.7937/10万),10~14岁组儿童T1DM发病率较高,男女性别间T1DM年发病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其它国家相比深圳市0~14岁儿童T1DM年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而与国内其它城市相比,深圳市0~14岁儿童T1DM年发病率处于中等偏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 six-session psychoeducation (PE) program on young women with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DM) and disordered eat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 METHOD: Two hundred twelve young women attending a pediatric diabetes clinic were screened for signs of eating disturbance. Of these women, 130 passed the screening and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vention phase of the study. Eighty-five subjects were randomized to the PE or treatment-as-usual group. Assessments were conduc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at 6-month follow-up. RESULTS: Intention-to-treat group by time multivariate analyses of variance (MANOVAs) indicated significant reductions following PE treatment on the Restraint and Eating Concern subscales of the Eating Disorder Examination (EDE) and on the Drive for Thinness and Body Dissatisfaction subscales of the Eating Disorder Inventory (EDI), but no improvement in frequency of purging by insulin omission or hemoglobin A1c levels. DISCUSSION: The PE group was associated with reductions in eating disturbance, but not with improved metabolic cont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