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周国梁  宿树兰  华永庆  余黎  朱悦  段金廒 《中草药》2023,54(24):8263-8272
综合分析国内外雷公藤研究相关文献,对雷公藤临床不良反应及肝毒性表现进行表述和总结,分析肝毒性产生的机制。通过雷公藤配伍单味中药、有效化学成分及中药复方及炮制加工降低肝毒性进行归纳,并分析其降低毒性机制,从而明确雷公藤肝毒性研究现状及不足,并进一步对雷公藤药材及成分降低毒性提高疗效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雷公藤药材研究发展及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药毒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雷公藤导致肝毒性的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中药配伍作为中医用药的特色之一,在减毒方面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基于肝毒性,笔者对现阶段雷公藤毒性物质基础及机制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对配伍中药(制剂)以减轻雷公藤毒性的作用进行归纳,以期为雷公藤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提供参考,从而减轻肝脏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雷公藤化学成分及其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公藤的临床疗效显著,但其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作为一种有毒中药,雷公藤本身所含化学成分多而复杂,而化合物多存在同物异名现象,结构名称的混乱成为了研究雷公藤药效毒效的一大障碍。文章对雷公藤所含成分进行归类梳理,对其毒副反应的研究做一综述,并将其毒性作用机制总结为诱导细胞凋亡、诱导氧化应激,以及多途径共同作用,提出深入开展对已知有毒性的单体成分的毒性研究,同时围绕单体、组分、提取物3个层次,系统阐明雷公藤毒性物质基础和毒理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异类相制”理论探讨雷公藤肝毒性配伍减毒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江莹  王芳  张贺  孟楣 《中草药》2014,45(18):2711-2715
雷公藤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首选药,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及抗生育等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天然药物之一。但在使用中雷公藤所引起的肝损伤报道频繁发生,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依据"异类相制"的中药配伍理论,对雷公藤肝毒性减毒方面的有关文献进行归类分析,提出雷公藤肝毒性配伍减毒的组方原则,以期为提高雷公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雷公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显著,但其严重的毒副作用限制了临床应用与推广。有毒中药一直是中药炮制研究的重点,古云"有毒宜制"。以雷公藤和炮制为主题,经检索中国知网和Sci Finder等国内外数据库,发现雷公藤炮制研究基本为国内报道。本文就近30年来有关雷公藤的炮制研究进行综述,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炮制对雷公藤毒性、药效及其化学成分的影响,以期为雷公藤的深入炮制研究、新药开发及其临床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雷公藤为治疗风湿病常用中药,疗效突出,然而其毒副作用,尤其肝毒性居单味肝损伤中药的首位,是困扰其临床运用的关键,也是阻碍其走向世界的绊脚石。基于此,该文对近20年来关于雷公藤肝毒性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并从肝毒性表现、肝损伤的因素、毒性机制、减毒应对措施等方面对雷公藤的肝毒性研究进行总结,发现:①动物实验中雷公藤的肝毒性在生理状态下较病理状态下更为严重;②雷公藤的肝毒性是其所含有的多种有毒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生物碱类对肝脏毒性最大;用药剂量过大和累积服药量过大是雷公藤产生肝毒性的主要原因;③氧化应激学说仍是雷公藤肝毒性的重要机制,且Nrf2作为氧化应激的关键调控酶,已成为肝保护药物拮抗雷公藤肝毒性的作用靶点之一;线粒体自噬和肝超敏状态,是雷公藤诱导肝损伤的新机制;④控制用药量、药物配伍、炮制或改变剂型等措施有助于减轻雷公藤的肝毒性。该文旨在明确雷公藤肝毒性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以期提出新的研究策略,为合理评价雷公藤的安全性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雷公藤是国内外公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功能亢进性疾病有肯定疗效的中药,但是其毒副作用大大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文章对雷公藤配伍减轻其生殖系统毒性方面的有关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加以综述,揭示雷公藤配伍减毒的机制,为提高雷公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雷公藤多苷为雷公藤粗提取物,为雷公藤的主要有效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药雷公藤的作用.我们对雷公藤多苷在肾脏病的临床应用特点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几点启示:如何合理应用毒性药物;慢性肾脏病后期用药以无毒为要;在中西药配伍中强调君臣佐使;从风论治肾病;提倡相似药物和方剂的进一步研究并开发研制肾病新药.  相似文献   

9.
雷公藤的肝毒性研究及ADME/Tox评价思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薛璟  贾晓斌  谭晓斌  郝琨 《中草药》2009,40(4):655-658
雷公藤Triptergium wilfordii为卫矛科植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作为一种传统常用中药,其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但使用中引起的肝损伤报道频繁发生.作为一种有毒中药,雷公藤本身所含化学成分多而复杂,且化合物多存在同物异名现象.现就雷公藤所含成分进行总结,并从相关临床病例报道出发,对雷公藤所致肝损害的特点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提出基于ADME/Tox评价中药肝毒性的研究新思路,在原有的病理表征等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开展更为细致的中药毒性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雷公藤配伍减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雷公藤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杀虫止痒的功用,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肾脏性疾病、皮肤性疾病等,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尤为显著。但因其具有严重的毒副反应,尤其是肝肾毒性,限制了雷公藤的临床安全应用,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虽然目前存在的减毒方式众多,包括传统的净制减毒、炮制减毒、配伍减毒和现代的制剂减毒、结构修饰减毒、生物技术减毒以及其相互间的联合应用等,但并没有本质上解决雷公藤的安全问题。在古代医药文献中药物的毒性常指这种药物的偏性,在中医药理论看来,作为药物都有毒性,关键是正确使用。中药的配伍使用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配伍雏形,到《黄帝内经》中已有君臣佐使配伍用药的方剂,再到《神农本草经》中配伍理论的形成,到最后《伤寒论》经典名方的传世,记录了中药配伍应用的发展,也记录了中药配伍使用的重要意义,随着中药事业逐渐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中药配伍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迈向质量可控、机制清楚的组分配伍,故本文以雷公藤配伍减毒为中心,以配伍形式的发展为主线,对雷公藤配伍减毒进行综述,为雷公藤减毒增效研究提供思路,促进其合理开发和临床安全应用,也为其他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雷公藤的本草考证,收集雷公藤别名,明确药材的来源,为其资源相关品种的开发提供本草学依据,并从古籍中寻找是否有减毒措施。方法:考证历代本草及地方本草对雷公藤或其别名的描述,进行分析。结果:历代本草对雷公藤的记载不够清晰,清代以后的本草开始记载,从中总结出配伍解毒等方面内容,可为临床应用或减毒提供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12.
雷公藤作为一种可靠的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疗效肯定,但不良反应颇多。女性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出现月经不调、闭经等症状,雷公藤的生殖毒性损害卵巢功能使卵泡闭锁影响女性正常内分泌水平导致闭经。对雷公藤生殖毒性方面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加以综述,探究雷公藤生殖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为雷公藤的进一步药理研究和妇科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当归芍药散拮抗雷公藤对雌鼠生殖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实验观察了当归芍药散拮抗雷公藤对雌鼠生殖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雷络酯加当归芍药散组与雷络酯组相比性动周期完整,孕酮降低幅度小,卵泡发育良好。提示当归芍药散可拮抗雷公藤公对雌鼠生殖系统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雷公藤双层片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兔Arthus反应,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进行雷公藤双层片治疗SLE的实验研究。结果:雷公藤双层片对家兔Arthus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Arthus反应家兔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以及血清IL-2水平明显下降。雷公藤双层片明显抑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继发病变,使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脾重量减轻,肾上腺重量增加。血浆皮质醇水平升高。结论:雷公藤双层片对SLE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它降低血清IL-2水平。抑制Th细胞和B细胞功能,导致循环免疫复合物减少有关,亦与其通过类激素样抗炎作用,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雷公藤、关木通、益母草对大鼠肾毒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比较观察雷公藤、关木通、益母草对大鼠的肾毒性.方法:雷公藤、关木通、益母草给大鼠连续灌胃90天,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尿常规、尿微量蛋白、肝肾功能、肾脏病理形态学改变.剩余1/3大鼠进行停药30天恢复期观察.结果:雷公藤、关木通、益母草三种药物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尿常规异常、尿微量蛋白异常和肾功能改变,停药后肾功能指标有的可复,有的不可恢复.雷公藤、关木通、益母草三种药物的大剂量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肾脏形态学改变,但损害部位有所不同.停药后,肾实质损伤多数为可逆性,间质纤维化难于恢复.结论:雷公藤、关木通、益母草一定剂量均可以造成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大鼠实验性肾损伤,有必要对益母草"非马兜铃酸性"肾脏毒性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6.
雷公藤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雷公藤是卫矛科雷公藤属木质藤本植物,雷公藤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肾病、哮喘、肿瘤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理念,运用网络分析的技术,拟探讨雷公藤干预IgAN(immunoglobulin Anephropathy)的潜在靶点预测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平台收集雷公藤的重要活性成分及潜在相关靶点信息,分别从 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中获取与IgAN相关联的靶点;采用STRING平台构建PPI作用网络,使用Cytoscape 3.7.0对药物-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疾病网络进行构建;通过DAVID数据库对相关疾病-药物靶点基因进行GO生物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检索出雷公藤成分共144个,筛选获得重要活性成分共29个;收集到潜在作用靶点基因122个。检索出IgAN相关靶点333个,基因功能GO富集分析及KEGG代谢通路富集结果显示,雷公藤中的9个有效成分干预26个疾病靶点,通过对20个生物过程、12个分子功能、13个细胞成分产生作用。得到通路共50条,通过可视化分析,取靠前的30条通路,其中6条通路可能与IgAN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结论 该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表明了雷公藤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功能、多通路干预IgAN的作用,为后续临床及研究开展相应工作提供了较为可观的信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彦  付滨  梁丙楠 《天津中医药》2017,34(5):358-360
雷公藤系卫矛科藤本植物,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雷公藤副作用涉及多器官多系统,尤以肝毒性报道最多,极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从病理学基础、分子机制等方面对雷公藤致肝毒性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复方中药制剂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用卵白蛋白和弗氏完全佐剂(OVA+FCA)免疫小鼠制作免疫反应鼠,观察雷公藤组、复方中药组和对照组用药前、用药后小鼠血清IgG水平的变化及脾脏质量和脾脏系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组和复方中药组均能使脾脏质量和脾脏指数I、gG水平下降,但雷公藤组无显著性差异,而复方中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方中药组与雷公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中药能明显抑制小鼠免疫反应,并比单用雷公藤更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T_Ⅱ)对同种异体大鼠的免疫抑制机制。方法:将肾移植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T_Ⅱ组与环抱素 A(CsA)组。检测肾移植大鼠术后外周血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变化及其与移植大鼠存活的关系。结果:对照组大鼠平均存活(7.3±2.2)天,sIL-2R 平均水平为(39.4±11.6)U/ml;T_Ⅱ组大鼠平均存活(18.1±3.7)天,sIL-2R 平均(27.6±10.4)U/ml;CsA 组大鼠平均存活(26.1±4.6)天,sIL-2R 平均(18.2±9.2)U/ml。T_Ⅱ组大鼠存活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但不及 CsA 组(P<0.05),sIL-2R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高于 CsA 组(P<0.05)。结论:T_Ⅱ可以显著抑制移植大鼠外周血 sIL-2R 水平,sIL-2R 外周血水平与移植鼠存活时间呈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