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族药马兰的生药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民族药马兰进行系统的生药学鉴定,为其鉴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原植物、性状、显微、薄层鉴定方法。结果通过原植物、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能够很好地鉴定原植物。结论这些方法简便易操作,可作为该民族药材定性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哈萨克药材刺齿青兰进行系统的生药学鉴定,为其鉴别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原植物、性状、显微、薄层鉴定方法。结果:通过原植物、性状、显微、薄层色谱图研究能够很好地鉴定药材。结论:方法简便易操作,可作为哈药萨克药刺齿青兰的定性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3.
湖北紫荆皮植物学及生药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湖北紫荆皮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制订了同属植物形态鉴别和不同习用混淆品种药材性状鉴别检索表,运用药材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鉴别等方法对湖北紫荆皮进行鉴定研究.结果 检索表能较好区分同属近似药用植物和不同习用药材混淆品种,药材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鉴别特征明显.结论 为理清湖北紫荆皮植物来源,区分不同习用品,有效控制该品种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蒙药小叶锦鸡儿进行系统的生药学鉴定,为其鉴别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原植物、性状、显微、薄层鉴定方法.结果 通过原植物、性状、显微、薄层色谱图研究能够很好地鉴定药材.结论 方法简便易操作 ,可作为蒙药小叶锦鸡儿的定性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多民族常用的植物药儿茶进行生药学鉴定,为其鉴别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原植物、性状、显微和薄层鉴别的方法 .结果 儿茶在原植物、性状、显微和薄层等方面具有专属性的特征.结论 通过原植物、性状、显微鉴别和薄层能够很好地鉴定该药材.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满山香药材的应用及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线路调查、性状鉴定、显微鉴定与薄层色谱鉴定。结果提供了满山香药材的原植物分布、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及薄层色谱鉴别结果。结论为完善满山香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完善吴茱萸药材的生药学鉴定方法,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实验参考。方法采用原植物、性状、显微、薄层鉴别方法。结果描述了原植物形态特征、药材性状特征、横切面及粉末显微特征和薄层色谱特征。结论这些特征可作为吴茱萸药材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鹅不食草药材进行鉴别研究.方法:采用系统的中药鉴定的方法对鹅不食草的性状、组织显微进行研究,并以短叶老鹳草素为对照品对鹅不食草进行薄层鉴别 .结果:确定了鹅不食草的药材性状、组织显微鉴别特征以及薄层色谱鉴定方法.结论:首次以短叶老鹳草素为对照品对鹅不食草进行薄层色谱鉴别,与性状、组织显微鉴别综合应用,提高了对鹅不食草鉴别的准确度,方法简单、快速.  相似文献   

9.
目的完善茭白子药材的生药学鉴定方法,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实验参考。方法采用原植物、性状、显微、薄层鉴别方法。结果描述了原植物形态特征、药材性状特征、横切面及粉末显微特征和薄层色谱特征。结论这些特征可作为茭白子药材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藏药榜嘎进行系统的生药学鉴定,为其鉴别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性状、显微鉴别、薄层色谱对榜嘎进行定性鉴别研究。结果榜嘎的两种来源药材在性状上有区别,但在显微和薄层色谱上区别不大。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榜嘎的药材鉴定和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完善南板蓝根的鉴别标准.方法 采用性状鉴别及显微鉴别的方法对野生与栽培南板蓝根的形态及组织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野生与栽培南板蓝根药用部位、外观性状及横切面组织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 生态环境对马蓝生长有较大的影响,不同生长环境的南板蓝根药材形态及组织结构有明显的差异,建议《中国药典》增加栽培品的鉴别内容.  相似文献   

12.
比较宁夏乌拉尔甘草(以下均简称甘草)中基于指标成分含量的色谱鉴别和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光谱鉴别差异,建立快速有效鉴别宁夏野生和栽培甘草的方法。采用HPLC和紫外光谱法测定9批野生甘草和14批栽培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和总黄酮的含量并采集其近红外光谱信息。结果显示,基于指标成分定量的色谱鉴别无法有效鉴别宁夏野生和栽培甘草,近红外光谱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能够直观、快速、有效鉴别宁夏野生和栽培甘草样品,为甘草生长方式的鉴别及应用研究提供有效方法。同时,为甘草的品种、产地及规格等方面的鉴别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分析甘草对补骨脂所致肝损伤的缓解作用及作用机制.首先通过中医百科全书、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及文献补充获取补骨脂和甘草活性成分,根据SWissADME平台进一步筛选得到补骨脂潜在毒性成分25个、甘草黄酮类活性成分29个,并经SwissTargetPrediction...  相似文献   

14.
清肺排毒汤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推荐临床使用的中药复方,临床疗效显著,由于受到"细辛不过钱"传统认识的影响,部分学者对清肺排毒汤中使用细辛6 g提出质疑。该文基于文献回顾,系统整理了古代经典方剂和现代临床中细辛的应用情况和使用剂量,梳理和分析了古今医家对细辛毒性的认识,探讨清肺排毒汤应用细辛的合理性。结果发现:①历代本草文献对细辛的毒性记载并不相同,"细辛不过钱""细辛有毒"认识的形成曲折而又复杂,具有一定的片面性;②现代临床应用细辛的剂量并未拘泥于"细辛不过钱"传统认识,多数临床医师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合理增加了使用剂量后获得疗效,未发现不良反应;③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酌情增减药物的使用剂量。因此,以临床"急用、实用、效用"为导向,细辛在清肺排毒汤中的使用安全、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产地丹参药材的ISSR分析与鉴别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对不同产地丹参药材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具有鉴别意义的DNA指纹图谱。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丹参药材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利用NTSYS-pc2.1和POPGENE 1.32软件分析不同产地药材间的亲缘关系,构建树系图。结果从66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两条具有鉴别意义的多态性引物,在11个不同产地的丹参药材中共得到32位点,1条是单态的,31条是多态的,多态性位点达96.88%,遗传距离在0.1699~1.0678,平均为0.4712。结论不同产地的丹参药材间遗传分化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是遗传分化与地理关系没有表现出相关性。ISSR标记可以作为不同产地丹参药材鉴别的有效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6.
基于ITS2序列的藁本与常见混伪品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药材藁本及其常见混伪品的rDNA ITS2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并运用MEGA软件对该区进行序列分析,比较了ITS2碱基序列的差异及其规律,同时为药材藁本及混伪品的指纹图谱鉴别提供分子标记。结果显示辽藁本的种内差异较小,而与其主要混伪品间存在较大的变异,差异性范围为5.7%~35.3%。根据ITS2序列特征构建的系统树,药材藁本的样品紧密的聚在一起,和其混伪品可以明确区分,支持率为100%。此外,ITS2的二级结构可作为鉴定药材藁本及混伪品种的一个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学及分类学意义。本研究表明rDNA ITS2序列分析可作为药材藁本与混伪品的一种有效的分子鉴定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大数据方法,探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真实环境中,风湿科常用中药(泽泻、细辛、寻骨风、威灵仙)饮片的肾毒性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储存于计算机系统中的龙华医院近5年间使用过泽泻、细辛、寻骨风、威灵仙的所有患者的个人资料(年龄、用药记录等)、处方以及肾功能(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等信息共1 256万条,通过大数据系统处理,分析肾毒性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使用泽泻、细辛、寻骨风、威灵仙四味中药的患者肾毒性的发生率分别为,泽泻1.15%,细辛2.46%,威灵仙1.50%,寻骨风0.00%。泽泻肾毒性的发生随着累积用药剂量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而威灵仙、细辛未出现此情况。5年间临床使用寻骨风者仅有1例,累积用量300 g,未发生肾毒性情况。泽泻、威灵仙、细辛肾毒性的发生有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结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君臣佐使配伍使用泽泻、细辛、威灵仙较为安全,肾毒性的发生率远低于相关的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哈布德仁-9涂膜剂薄层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主要组成药物大黄、亚大黄、姜黄、草乌及石菖蒲进行鉴别研究。结果薄层分离好,重现性好,专属性强。结论方法简便,准确,可作为哈布德仁-9涂膜剂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9.
饶伟文  黄宇声 《中成药》1996,18(4):11-13
对复方健胃片的鉴别与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其中大黄、白及采用显微鉴别,吴茱萸用TLC法鉴别,海螵蛸用理化鉴别;大黄总蒽醌采用醋酸镁比色法测定,以大黄酸的吸收系数计算含量。  相似文献   

20.
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的红外光谱快速鉴别方法,为中药炮制品配方颗粒在不具备饮片形态的情况下真伪鉴别提供示范性研究.方法:采用一维红外光谱及二阶导数光谱法分别对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的一维红外光谱基本相似,仅在1 447,1 367,1 146,1 079,925,576 cm-1附近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形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二阶导数光谱在1 800~500 cm-1峰位置和峰强度的变化较明显.结论:红外光谱技术快速、准确、简便,可用于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的鉴别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