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临床中肝阳上亢型眩晕常常伴有下肢水肿的现象,李果烈教授将此类眩晕称为“水漂木浮”型眩晕,即肾阳亏虚,阴液不得气化而致下肢水肿,水肿则阴盛,阴不潜阳,虚阳上浮乃致眩晕。李师认为,本病病因以肾精不足、髓海失养为本,水湿泛滥、肝阳上亢为标,病机为肾虚水泛、肝阳上亢,治以温肾利水、平肝息风,且临证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予真武汤合天麻钩藤饮化裁治之,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刘茂林主任医师治疗眩晕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刘茂林主任医师治疗眩晕的经验。方法:跟师临床学习,总结其所长。结论:刘茂林认为眩晕由内伤虚损、情志过激、饮食不节等引起,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老师对眩晕分型论治,列为8个证型,分别为肝肾不足、肝风挟痰、痰浊中阻、气血亏虚、阳气不足、痰瘀互结、冲任不调、少阳邪郁。治疗中既用补肾、益肝、养心、健脾、和胃,又调阴阳,理冲任,益气养血,和解少阳,治疗灵活,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眩晕一证,又称头眩,眩运,旋晕等名。眩是眼花,晕是头运,两者往往同时出现,故统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心悸。《医砱》说:“眩惑乱也;从目从玄、玄黑暗也;谓眼见黑暗也;晕与运同,旋转也;所见之物皆旋转如飞,也谓之头旋是也。”  相似文献   

4.
马智教授治疗眩晕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邦晗  周珂 《中医研究》2002,15(4):11-12
吾师马智教授为辽宁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事业四十年,对临床上的疑难杂症研究颇深,治疗眩晕一症独具心得,兹介绍如下。 眩晕一症,临床颇为常见,多种疾病都可出现。究其因机,马智教授认为不外虚实二端,虚则正气亏虚,或因脾气不足,或因肝肾阴亏;实则邪实为患,或……  相似文献   

5.
刘献琳治疗肝病、眩晕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病理是湿热蕴结脾胃,胆液外泄。治疗以菌陈蒿汤为基本方。无黄疸型肝炎是病毒侵于肝,肝失疏泄,乘脾犯胃,多见肝郁脾虚之证。治以逍遥散为主。慢性肝炎强调补益调养,禁用攻破,重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甘草、大枣等药。耳源性眩晕是痰饮内伏,肝气挟痰饮上逆所致。治遵健脾和胃、化痰逐饮、平肝熄风之旨。高血压、动脉硬化性眩晕以肝肾阴虚、阳亢者为多,治必滋阴潜阳、乙癸同治。  相似文献   

6.
张泰康 《陕西中医》1989,10(4):184-185
<正> 眩晕是一自觉症状。病机变化多端,有风火痰虚各种论点。现代医学中的内耳眩晕,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脑震荡后遗症等等,临床表现每每以眩晕为主。按照审因辨证施治,常可收到满意疗效。1.辨证治疗1.痰饮眩晕;痰饮湿浊引起眩晕是临床多发者之一。此症当分别属痰浊中阻,水饮停聚,或脾虚失运,水湿中阻,清阳不升,才能击中要害。兰氏对痰饮眩晕,治以健脾利湿,清上降浊。用泽泻汤加味(白术、泽泻、半夏、菊花)。痰浊夹风者,治以健脾祛湿,化痰熄风。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陈氏据《医学从众录》云:“风生挟术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宗此找温胆汤加减治疗眩晕,兼热加黄芩;热邪伤阴,咽干口燥加扼子,麦冬;热盛口渴加石膏,知母;肝气郁滞加柴芍,川芎。郭氏  相似文献   

7.
8.
历代医家对眩晕有主风、主痰、主火、主虚之说.<内经>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上气不足,脑为之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认为本病在肝在脑,病因属风属虚.后世在此基础上有所阐发,金元刘河间认为由于风火;朱丹溪则认为"无痰不作眩";明代张景岳宗<内经>上虚作眩之说,强调无虚不作眩.在临床实践中,眩晕常以虚中夹实而以虚为主者多见.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笔者归纳眩晕治疗三法,即清上,补虚,逐痰.  相似文献   

9.
李妍怡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国家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学验俱丰。李教授认为颈椎病所致的眩晕常以痰瘀互阻型多见,针对该病自拟佛手定眩汤,随症善用藤类药物配伍入药,同时嘱患者配合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0.
张选国  王凌  党博  王静怡 《陕西中医》2015,(2):216-217,242
目的:介绍王静怡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病机、治疗的认识,归纳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依据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收集整理名中医王静怡的临床心得并归纳总结。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临床上实证以痰瘀证最为普遍,病机为痰瘀阻滞脑之脉络所致,治疗采用涤痰化瘀,镇眩通络之法。老年眩晕以痰瘀为主,多兼有气虚、阳虚体质,治疗辅以补气通阳之排毒养生膏;青年人眩晕以颈性眩晕为主,治疗以手法治疗为主并配合中药、理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本组 34例 ,其中男 15例 ,女 19例。年龄最大 6 9岁 ,最小 4 1岁 ,平均 5 7 2岁。病程最长 11d ,最短 3d。2 诊断标准参照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标准》辨证分型。 34例患者中 ,水湿内蕴型 18例 ,痰湿中阻型 8例 ,肝风上扰型 8例。入选病例无肝肾阴虚和气血两亏型 ,所有病例经开江县人民医院CT检查 ,均排除脑溢血、脑梗塞、颅内肿瘤等疾病。3 治疗方法34例患者均内服自拟眩晕停汤。方药 :白术 (灶心土炒 ) 30g ,茯苓、泽泻、牛膝各 15g。恶心、呕吐甚者加半夏、竹茹 ,肝阳上亢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 ,…  相似文献   

12.
徐榛敏 《北京中医药》2017,36(10):915-917
张允岭教授治疗眩晕首提应对其进行分期和定性,在明确眩晕的分期与性质之后,强调辨病对眩晕治疗的重要性,明确疾病可以辅助确定治法治则,根据治法治则有的放矢地遣方用药。在用药方面,张教授对因风致眩中疏风药物的运用有独到的认识,并且根据症候、体质、气候等因素,选取不同驱除外风、内风的药物,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3.
14.
论眩晕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是指以头晕眼花为主的一种病证,轻者闭目休息片刻即可缓解,重者如坐舟车之中,旋转不定,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晕欲倒。本病与西医学中的眩晕含义基本相同。凡以眩晕为主症的疾病,如内耳迷路病(眩晕综合症、迷路炎等)、脑动脉硬化以及高血压、低血压、神经官能症和其他某些脑部疾患有突出的眩晕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5.
李果烈     
《江苏中医药》2012,(6):8-8
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1931年生,江苏南京人,本科学历,教授,主任医师,曾任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中西结合学会副理事长及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16.
眩晕(头晕)是临床常见症状,患病率高,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因其病因复杂多样,也常常是疑难病,西医病因复杂,西药又常有较多不良作用。吕哲为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综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眩晕与风、痰、虚关系密切,强调"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治疗上强调详查病因,辨明虚实,随证治之。从痰论治,以健运脾胃,祛湿化痰为法;从风论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为法;从虚当辨气血亏虚或肾精不足,气血亏虚当治以健运脾胃,补养气血,肾精亏虚则治以滋养肝肾,填精益髓。临证以法治之,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210-1211
通过跟随马智教授师承学习,收集眩晕病例,总结马智教授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马智教授临床治疗眩晕,创立了息风化痰,降浊止眩的眩得康,并根据风、痰、虚和肝脾肾失调的病变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纯中医治疗眩晕1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眩晕是以头昏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西医认为眩晕为自身与周围物体的位置关系改变主观上的错觉.能够引起眩晕的疾病众多,如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低血糖、听神经瘤、脑外伤后遗症等.目前,中医药疗法包括药物、针灸及其他治疗手段为治疗眩晕的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冯惠莲第一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治疗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5月收治的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原则,分成研究组(30例,中医辨证治疗)与对照组(30例,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头痛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结果 研究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满意,可切实改善病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