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测定芎冰喷雾剂经鼻腔给药后主要成分磷酸川芎嗪(TMPP)在大鼠脑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大鼠鼻腔或静脉注射给予芎冰喷雾剂后,利用微透析技术进行脑内药动学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透析液样品中TMPP的浓度,用Das2.0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鼻腔给药和静注给药后TMPP在脑内的吸收均符合一室模型,芎冰喷雾剂鼻腔给药与静注给药TMPP都迅速进入脑内达到峰浓度,鼻腔给药TMPP在脑内的停留时间更长。结论:微透析法能较好的反映芎冰喷雾剂鼻腔给药后TMPP的药动学特征,鼻腔给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机能不全急性期的一种速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磷酸川芎嗪大鼠鼻腔给药靶向脑部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磷酸川芎嗪(TMPP)经大鼠鼻腔给药后的脑部药动学特性.方法 大鼠鼻腔给予或静脉注射TMPP 10 mg·kg~(-1)后,利用微透析技术进行脑部药动学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透析液样品中TMPP的浓度,用Das2.0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鼻腔给药和静注给药后TMPP在脑部的吸收均符合一室模型,TMPP鼻腔给药吸收快,迅速入脑,且在脑部的停留时间更长;AUC_(0-∞分别为(698.26±122.59),(446.25±107.44)μg·min·mL~(-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C_(max)分别为(8.99±2.51).(9.03±2.08)μg·mL~(-1);T_(max)分别为(10.17±3.49),(9.86±2.94)min,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TMPP鼻腔给药后迅速入脑,AUC_(0-∞).值高于静脉注射,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磷酸川芎嗪(TMPP)鼻用pH敏感型原位凝胶(TMPP凝胶)大鼠血液和脑部药动学。方法 大鼠鼻腔给予TMPP凝胶和TMPP溶液后,利用血液微透析与脑部微透析技术同步进行血液药动学与脑部药动学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并计算透析液中TMPP的浓度,用Kinetica 4.4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两种鼻腔给药制剂在大鼠血液和脑部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TMPP溶液组和凝胶组血液中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15.0±1.0),(35.0±1.0)min;ρmax分别为(5.857±1.3),(5.848±1.0)μg·mL-1;AUC0~∞分别为(529.9±68.6),(642.7±54.3)μg·min·mL-1。脑部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15.0±1.0),(35.0±1.0)min; ρmax分别为(7.134±0.8),(6.738±1.1)μg·mL-1;AUC0~∞分别为(615.4±71.2),(801.4±67.5)μg·min·mL-1。结论 TMPP凝胶易于通过鼻腔吸收进入脑部,并能起到缓释效应。  相似文献   

4.
冰片对川芎嗪经鼻腔吸收入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冰片对川芎嗪经鼻腔吸收入脑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芎冰喷雾剂组、川芎喷雾剂组、芎冰灌胃剂组。给药后分别于不同的时间点断头取全脑,匀浆后以气相色谱法测定脑组织中川芎嗪浓度。结果:与川芎喷雾剂组比较,芎冰喷雾剂组川芎嗪更迅速进入脑组织并达到峰浓度,其峰值也高于前者;与芎冰灌胃剂组相比,芎冰喷雾剂吸收迅速、分布迅速,消除迅速。结论:鼻腔给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机能不全急性期的一种速效途径;冰片提高了川芎嗪经鼻腔吸收入脑的速度,增加了脑组织中川芎嗪的吸收量。  相似文献   

5.
芎冰喷雾剂脑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测定芎冰喷雾剂(A)和川芎喷雾剂(B,经鼻腔给药)、芎冰灌胃剂(C,与A的组成相同,灌胃)的主要成分川芎嗪在大鼠脑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 以气相色谱法测定鼻腔给药及灌服给药后一系列时间点采集血样作药动学分析。结果 给药后川芎嗪在脑内的药时过程可以开放二室模型来描述;A药后脑组织药时曲线与静脉给药的药时曲线十分相似,吸收、分布、消除迅速,在给药后1min即在脑组织达到最大浓度,仅需要1.5h(约一个半衰期)即从脑内清除掉95.7%川芎嗪。结论 芎冰喷雾剂经鼻给药适用于缺血性脑血管机能不全急性期的应急处理,并可在短时间多次重复给药;冰片使川芎嗪迅速进入脑组织,并使其在脑内的时间稍延长,提高了川芎嗪在脑内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6.
朱黎霞  张英丰 《中草药》2014,45(15):2206-2209
目的采用血液微透析技术进行丹参水煎液清醒动物多次ig给药的药动学研究。方法以丹参水煎液为工具药物,以丹参素为评价指标,以清醒家兔为实验动物,结合微透析采样技术和液质检测技术,进行日内多次给药的药动学研究,以非房室模型获取药动学参数。结果建立了基于微透析法的清醒动物汤剂多次给药的药动学研究模式,完整采集了整个过程的药动学信息,方法稳健、可靠、简便。结论此模式可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微透析技术对芎冰微乳在清醒大鼠脑局部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芎冰微乳灌胃、静脉注射和鼻腔给药三种不同给药途径川芎嗪(TMP)在脑部的药动学特性.方法 采用脑微透析取样技术,以清醒大鼠为实验模型,连续收集三种给药途径大鼠脑纹状体透析液,HPLC法测定TMP浓度,经回收率校正后,用DAS2.1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灌胃、静注和鼻腔给药TMP在脑内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一室模型,MRT0-∞分别为73.7,38.8,70.6 min;Tmax分别为15,5,15 min;Cmax分别为249.2,2579.3,1175.1μg·L-1,AUC0-∞分别为19806.9,106410.7,62973.3 μg·min·L-1,TMP在脑组织中的局部生物利用度显示,鼻腔给药为59.2%,灌胃给药为18.6%.结论 芎冰微乳灌胃给药生物利用度较低;静脉注射TMP入脑迅速,生物利用度最高,但代谢迅速,作用时间短;鼻腔给药生物利用度较高,且脑内作用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左氧氟沙星静脉给药后游离型药物在大鼠血和脑中的药动学。方法 采用微透析技术对大鼠脑组织和血液进行同步取样,联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脑组织和血液中盐酸左氧氟沙星的浓度,用WinNonlin软件处理药动学参数。结果 大鼠血液中的游离左氧氟沙星浓度在给药后10 min时最高,脑组织在20 min到达峰浓度,然后持续下降;前4 h,血液中游离药物浓度高于脑组织中相应时间点药物浓度,之后两种组织中游离药物浓度水平相当。血液、脑组织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21.17±7.83)和(7.00±2.65) μg·h·mL-1。结论 微透析技术联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可以成功用于左氧氟沙星在脑组织和血液中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脑微透析技术及其在脑内药动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介绍脑微透析技术及其在脑药动学中的应用。方法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对脑微透析技术和脑药动学的研究性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结果综述了脑微透析技术的特点及其近几年的发展,并介绍了脑微透析技术在脑药动学方面的应用。结论脑微透析技术在脑药动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该技术发展,应更有助于脑药动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血液微透析技术测定阿魏酸口服给药后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采用浓差法(增量法和减量法)考察探针回收率的日内稳定性及灌流速度、阿魏酸质量浓度、温度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通过零净流量法测定阿魏酸体外回收率,并将结果与浓差法所测回收率进行比较.采用血液微透析法进行体内药动学研究,HPLC测定透析液中阿魏酸含量.结果:探针回收率日内稳定性良好;体外回收率与阿魏酸质量浓度无关,与灌流速度成指数型负相关;温度越高,回收率越高;利用零净通量法能准确地测定透析介质中阿魏酸含量及回收率;增量法、减量法及零净通量法测定的回收率一致.在2.5 μL·min-1流速下,体内平均回收率(28.69±1.95)%,口服给药后阿魏酸9.33 min达峰值,消除半衰期12.52 min.结论:微透析取样技术可用于阿魏酸的药动学研究,减量法可作为体内微透析研究中阿魏酸回收率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川芎嗪(TMP)为指标成分,评价芎冰微乳经大鼠鼻腔给药的脑靶向性,探讨鼻腔给药的可行性。方法 以灌胃、静脉注射给药为对照,结合血液和脑部微透析采样技术,连续收集3种给药途径大鼠血液、脑纹状体中的透析液,HPLC测定TMP浓度,经回收率校正后,用DAS2.1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以脑靶向指数(DTI)为指标进行脑靶向性评价。结果 灌胃给药TMP在血液、脑内的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一室模型,鼻腔、静注给药均符合二室模型。灌胃给药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41.89±5.16)%,TMP在脑内的t1/2、MRT0-∞与鼻腔给药接近,但cmax、AUC0-∞显著小于鼻腔给药,DTI=1.00;鼻腔给药的F为(86.60±2.02)%,脑内的AUC0-∞与静注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显著延长了t1/2、MRT0-∞,分别增加了1.16、1.24倍,DTI=1.13。结论 鼻腔给药后TMP在脑内的AUC0-∞与静注给药相似,部分药物可直接转运入脑,具有一定的脑靶向性,且药物在脑部的驻留时间更长,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2.
探索胃肠动力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关系。同步观察脾虚证大鼠血浆和肠组织中胃动素的含量及其磷酸川芎嗪的PK特征,并用四君子汤反证,探讨“证”、“辨证施治”与PK间的关系。TMPP在脾虚证,正常和四君子汤治疗大鼠的房室模型均为开放型二室模型,正常和四君子汤治疗大鼠间的MOT含量、TMPP的PK参数及血药浓度等观察指标无明显差异;模型和正常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显著(P〈0.01)。大鼠的脾虚状态明显地影响TMPP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triptolide gels, nanoemulsions and nanoemulsion gels by simultaneous skin and blood microdialysis in rats. METHODS The microdialysis systems include linear probes and vascular probes which are used for measuring the recovery of triptolide in skin and blood, respectively. Linear probe and vascular probe were implanted in SD rats after abdominal hair removal. Triptolide gels, nanoemulsions and nanoemulsion gels were administered to SD rats. The probe was continuously perfused with PBS(pH 7.4) at a flow rate of 3 ??L??min-1. Dialysat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every 30 min and continuously performed for 12 h. The dialysis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by LC-MS. RESULTS The AUC0-t(s) of triptolide nanoemulsions and nanoemulsion g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riptolide gels in skin and blood. Moreover, compar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triptolide nanoemulsions in skin and blood, triptolide was released more smoothly from nanoemulsion gels, providing a sustained release effect and an improved bioavailability. CONCLUSION The technique of simultaneous skin and blood microdialysis is able to detect the concentration of drug in the skin and blood of rats, which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the pharmacokinetic study of tripolide.  相似文献   

14.
左旋盐酸苯环壬酯鼻腔喷雾剂的体内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制备的左旋盐酸苯环壬酯鼻腔喷雾剂进行药动学评价,比较鼻喷剂和片剂的生物利用度。方法LC-MS/MS测定给药后2种制剂在比格犬体内的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左旋盐酸苯环壬酯鼻腔喷雾剂的tmax实测为(16.6±8.6)min,比片剂约快5倍,ρmax实测为(10.026±4.903)μg·L-1,约是片剂的4倍,对片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31±79)%。结论左旋盐酸苯环壬酯鼻喷剂起效迅速,相对生物利用度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剂型因素和给药途径对人参皂苷Rg1(GRg1)在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分布的影响。方法:大鼠鼻腔给GRg1鼻腔喷雾剂,以大鼠口服和鼻腔给GRg1生理盐水为对照,给药后测定各组大鼠脑和血清中的GRg1的含量。采用Wagner-Nelson法处理数据。结果:鼻腔给药途径使GRg1在血清和脑组织中的分布和转运效率分别提高了5.05,2.50倍;喷雾剂的剂型因素使GRg1在血清和脑组织中的吸收和转运效率分别提高了11.80,3.35倍。结论:GRg1鼻腔给药途径和喷雾剂都能显著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