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专栏征稿     
《江西中医药》2014,(5):77-77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双月刊)已全面改版,以下重点栏目面向全国征稿:●肝江医学本栏目征集与江西盱江医学相关的临床、药学、养生、文化等各类研究论文。吁江地域涉及广昌、南丰、南城、黎川、资溪、金溪、乐安、宜黄、崇仁、临川、东乡、丰城、清江(樟树)、进贤、新建、南昌等县市。盱江医学人物包括祖籍在盱江地域以及在该地域有医事(药事)活动的医家和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2.
新专栏征稿     
《江西中医药》2014,(4):58-58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双月刊)已全面改版,以下重点栏目面向全国征稿: 旴江医学 本栏目征集与江西盱江医学相关的临床、药学、养生、文化等各类研究论文。盱江地域涉及广昌、南丰、南城、黎川、资溪、金溪、乐安、宜黄、崇仁、临川、东乡、丰城、清江(樟树)、进贤、新建、南昌等县市。盱江医学人物包括祖籍在吁江地域以及在该流域有医事(药事)活动的医家和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3.
盱江流域,才子之乡,千百年来名医代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地方医学流派"盱江医学"。"医林状元"龚廷贤是盱江医家之一,著作颇丰,高屋建瓴。其著作之一《万病回春》闻名遐迩。头痛为现今世人多发病和常见病,且易反复发作。该书对头痛病症剖析明了,治法详尽,方药精确,义理明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文章通过探析此书中头痛的脉象、治法和方药等方面内容,以期能为临床治疗头痛病症提供新的诊治途径。  相似文献   

4.
吁江医学是我国四大地区医学流派之一,盱江针灸是其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在中国针灸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前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喻嘉言著作《寓意草》、《尚论篇》、《尚论后篇》、《医门法律》等书的整理研究,探讨吁江医家喻昌针灸学术思想,这对于发展盱江针灸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盱江医学”与安徽“新安医学”、江苏“孟河医学”“吴门医学”、广东“岭南医学”齐名.诊疗技术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诊疗水平是否能够不断提高,却与医德[1]直接相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医德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诊疗技术的重要性[2].故笔者就吁江医家的医德进行探讨及分析.  相似文献   

6.
经考证,发现早在汉代江西的盱江流域已经有了医家的医事活动和著述,浮丘公、张陵、葛玄曾隐居南城的麻姑山和清江的阁皂山,立坛、采药、制药、炼丹、传医和中药炮制法、治病,开盱江流域医药学之先河,因此盱江医学和“建昌”、“樟树”两大药帮得以兴起;“医药相济”,也促进了旴江医药的兴盛.自汉代迄民国,盱江流域16个县市有医家963人、医籍684种;其中,抚州市区域有医家399人、医籍271种,宜春市区域(丰城、清江)有医家246人、医籍96种,南昌市区域有医家324人、医籍340种(三地重复计算医家6人、医籍23种).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有八人出自旴江流域.可见,历史上,旴江医学兴起和繁盛于抚州市区域,发展于南昌市区域.  相似文献   

7.
龚廷贤,明代盱江医学著名医家,贯通医理,精通内外各科,其在肿瘤相关病诊治方面有其特色,以火热立论,从肝论治,详于气血辨证、循经辨证,学术思想比较成熟,对后世影响较深远。  相似文献   

8.
旴江医家危亦林学术渊博,医学造诣高深,尤其在中医骨伤科方面成就卓越.危氏所著《世医得效方》记载内、外、妇、儿等13科疾患,其治法自成一体,其中对骨伤科贡献最大.首次记载运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而第十八卷正骨兼金镞科有关敷药的应用有很多独特的见解.探讨危氏外敷药的学术思想及成就,对于发展盱江医学及推动祖国医学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丛 《江苏中医药》2007,39(8):12-13
宋代盱江医家陈自明医学造诣高深,尤其在妇产科、外科上成就卓越.陈氏所著<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充分体现了其学术思想.陈氏在诊断中,主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考虑:在具体施治中,主张"当施以活法,使无太过不及之患",反对一成不变的机械处理,根据辨证论治原则,运用各种治疗法则,取得较好的疗效.陈自明在医学上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学术成就,这是与其医学学术思想特色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消息与会讯     
消息江西中医学院医史陈列馆1992年6月29日开馆,省政协副主席吕良、省卫生厅厅长周标为陈列馆剪彩。医史陈列馆展厅面积245平方米,展出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医学通史;第二部分为江西地方医学,重点介绍了江西十大名医、盱江医学流派、樟树与建昌两大药帮、江西医学教育和红色苏区的医药卫生情况。这些内容的展出,对中医药学的教育、科研  相似文献   

11.
旴江医学是我国影响较大的地方医学流派之一,明代医家龚廷贤就是盱江医家之一,他著述颇多。其中最负盛名者当属《万病回春》。该书以"凡疾者疗之,沉病顿起,如草木之逢春"而名。腰痛病是现代的常见病、疑难病之一。《万病回春》对于腰痛的论述虽然篇幅较短,但是简单独到,法理贯通,很好地体现了龚廷贤的学术思想。鉴于此,本文从脉诊、理法方药、煎服法等方面探讨盱江医家龚廷贤《万病回春》有关腰痛治法的临床应用,探析腰痛治法的机理和特色治理,学习龚廷贤的治病思维和临床经验,为腰痛的现代治法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哮喘为难治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中医中药以其自身优势颇受患者青睐,姚梅龄治疗哮喘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从六经辨证出发,以太阴少阳合病型哮喘为例,详细阐述盱江医学流派传承人姚梅龄治疗哮喘的独特视角,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到转归预后整理出了一套完整的思路,以启发后学。  相似文献   

13.
王钰  徐义峰  董辛  徐小港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2,(2):40-43,后插13-后插15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盱江古方苍术散治疗痛风(GOUT)的作用机制.方法 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与相关文献获取苍术散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Phenopedia、OMIM及Disgent数据库收集GOUT疾病的靶点,再运用韦恩图在线作图平台获取苍术散可能作用于GO...  相似文献   

14.
咳嗽是一类很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病因复杂,病程可迁延日久发展为慢性疾病,也是多种疾病的临床伴发症候.在古医籍中对咳嗽有论述的医家有很多,其中不乏大家之辈,而喻嘉言作为盱江医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其在《医门法律》中对咳嗽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面亦有其独到的见解.本文旨在对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关于咳嗽的病因病机与治疗等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我国重要地方学术流派旴江医学的针灸学术思想.方法 选择席弘、陈自明、危亦林、龚廷贤、龚居中、李梃、黄宫绣七位著名旴江医家,通过他们的代表作原文的研究,剖析其针灸学术思想及其对针灸学的贡献.结果 旴江针灸各家各有特点,富有经验,某些医家特别着重于灸疗,弥补了当时“重针轻灸”的不足;席弘针灸思想独树一帜,形成了我国著名的针灸学派——“席弘学派”;李梃《医学入门》针灸原文被杨继洲《针灸大成》收录,并命名为“南丰李氏补泻”.结论 旴江医学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旴江医家针灸学术具有特色,是我国针灸学的可贵瑰宝.现代中医工作者应当努力发掘,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6.
<正>《医宗备要》为清·曾鼎撰。曾鼎(1736-?),字亦峦,号香田,盱江南城(今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人。该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开篇阐述了中医脉学理论与诊脉要领;上卷引《濒湖脉学》脉理之精要;卷中以《四言举要》为纲领,详论脉理并诸脉所主病症及各病辨脉论证之法;卷下以问答的形式对伤寒五法详加论述,并引述五运六气及五味补泻理论。其学术特点主要体现为"治病定症务在诊脉动为主"的诊断方法,诊病首推脉诊,认为《濒湖脉学》词简法备,洵足为医学指南。在脉诊学习方面,认  相似文献   

17.
《医案偶存》十二卷为清代盱江医家李铎所著,该书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所载医案多为疑难危证或屡经失治误治者,反映了作者严谨的态度和高超的医术,更体现了他既取法前贤又善于变通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明末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中药学家,江苏常熟人.因仕途多舛,改崇歧黄,悬壶于江、浙二省.<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和<神农本草经疏>为其代表作.缪氏在医学理论上有所发挥与创新,如伤寒时地议、内虚暗风说、脾阴说、吐血三要法等,对中医学发展颇有贡献.  相似文献   

19.
徐春娟 《江西中医药》2020,51(7):10-11,67
晚清江西黎川杨希闵是一位著作繁富、儒医相通人才。他不仅著有大量诗词文史之作,而且编撰了不少中医著作。其中《盱客医谭》一书,国内有馆藏手抄孤本,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书中对中医治学有独特见解。认为“尤要有根柢,有门径”,包括医学经典和语文基础,“览群书虚心研究孰駮孰纯”,善于选择读书,还反对纸上谈兵,注重悟性和实践。他在书中对前贤医论医案,节粹评析,并酌以己见,加以发挥。《盱客医谭》治学观可资探讨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清代江西旴江医家杨希闵,以儒通医,理论治验俱丰,从不人云亦云,其所撰《盱客医谭》为谈古论今、记述读书心得的医论、医话专著。书中论治五官疾病机理及辨治与方药,内容丰富,持论精详,辨证精确,切实可用,对后世江西旴江五官科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可见,《盱客医谭》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医论珍品,应当深入发掘,总结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