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康琪  潘红 《当代医学》2011,17(1):138-139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的血糖影响。方法收集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共186例临床资料,测量血压、体重指数,测定空腹血糖(FBG),葡萄糖口服负荷试验(OGTT)后2小时血糖(2hPPG),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93例患者服用氯沙坦控制血压,93例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定期随访,2组患者均同时指导生活方式干预,比较12个月后2组新发糖尿病患者例数。结果 12个月后氯沙坦组有3例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左旋氨氯地平组有11例新发糖尿病患者;氯沙坦组新发糖尿病3.2%,对照组左旋氨氯地平组新发糖尿病11.8%,二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沙坦较左旋氨氯地平可降低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了解高血压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患病情况,制定有效、合理的社区综合干预措施,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探索建立有效的社区干预模式提供依据。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人群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也大大增加。通过对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人群的健康指导和管理,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使高血压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得到改善,提高高血压控制率,有效阻断和预防代谢综合症,从而为控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探索建立有效的社区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3.
陈远刚  石丹  吴国祥 《四川医学》2010,31(5):637-639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和氨氯地平两组。观察治疗前及治疗8~10周后患者血压、血脂、脂联素及血糖变化。结果替米沙坦组及氨氯地平组均显著降低了血压,替米沙坦组较氨氯地平组显著降低了TC、TG,LDL-C,两组均显著降低(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DL-C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1)。结论替米沙坦在降压的同时能改善血脂水平,提示其对代谢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的影响。方法选择1~2级老年高血压患者48例,给予替米沙坦40mg/天口服,共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脉压缩小(P〈0.001)、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P〈0.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替米沙坦能缩小老年高血压患者的PP,有效、安全降低血压,从而抗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5.
王淑敏 《吉林医学》2014,(36):8065-8066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应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效果。方法:将92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予注射胰岛素与口服卡托普利片治疗,治疗组予注射胰岛素与口服替米沙坦治疗,治疗1个月。结果:用药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有效率为84.8%,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治疗组的超声E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米沙坦应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能有效降低血压与血糖,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张宇静 《中国医药导报》2007,4(6Z):43-43,94
目的:比较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替米沙坦与氨氯地平在肥胖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降压效果。方法:肥胖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替米沙坦和氨氯地平12周后,观察两组血压、血糖、血胰岛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替米沙坦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明显降低(P〈0.05);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空腹胰岛素(FINS)和餐后胰岛素(PINS)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在肥胖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人群,替米沙坦比氨氯地平降压效果更好,在降压同时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从而使血糖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7.
林瑞芳  胡凤梅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8):2099-2100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给予替米沙坦40~80mg/d,观察血压变化及肾功能各项指标。结果:患者服用替米沙坦后有效5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0.0%。血压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能保证肾功能。结论:替米沙坦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降血压药。  相似文献   

8.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菊 《重庆医学》2011,40(1):49-50,52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高血压低危组(22例)、中危组(20例)及高危组(18例)口服替米沙坦12周前、后的血压、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FINS),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另取正常对照组(20例)检测以上生化指标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治疗前中、高危组患者血压高于低危组(P<0.05);3组高血压患者FINS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SI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3组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低、中危组患者的FINS降低,而ISI增加(P<0.01),但替米沙坦对高危组患者的FINS和ISI无影响;治疗后低、中危组FINS和I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米沙坦能改善高血压低、中危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而对高危组患者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1~2级老年高血压患者48例,给予替米沙坦40mg/天口服,共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脉压缩小(P<0.001)、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P<0.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替米沙坦能缩小老年高血压患者的PP,有效、安全降低血压,从而抗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6 例,给予替米沙坦40 mg/次,1次/d,疗程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TC、TG、HDL-C、LDL-C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患者LDL-C 、TC、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患者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 替米沙坦可增高HDL-C水平,降低TC、TG、LDL-C水平,减少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糖调节异常(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患者的纯音测听情况,探讨其在IGR患者听觉功能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组筛查入选无耳聋症状的IGR患者30例,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正常人30例作为对照组。对入选人群行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结果 1IGR组30例中11例(36.67%)存在听力损失,正常对照组30例中3例(10%)存在听力损失,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3,P=0.015)。2IGR组各频率纯音听阈均较对照组升高,在4 000Hz及8 000 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3)。3IGR组有耳鸣症状者11例,其中伴听力损失3例,与无耳鸣症状者比较,两组听力损失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6)。结论 IGR患者听力损失发生率高,且表现为高频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可发生于耳聋症状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葡萄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PAPP-A)水平变化及其与血压、WHR、血糖、血脂、血浆胰岛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等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GR患者(IGR组)、高血压合并IGR患者(HT+IGR组)和正常人(NC组)血浆PAPP-A水平,分析其与血压、BMI、WHR、血脂、HOMA-IR、hs-CRP等的关系。结果 HT+IGR组血浆PAPP-A水平明显高于IGR组和NC组(P〈0.01)。血浆PAPP-A水平与年龄、体重、腰围、臀围、舒张压(DBP)、体内脂肪百分比(FAT%)、BMI、WHR、TG、FFA、FPG、2hPG、FIns2、hPIns、HOMA-IR、hs-CRP、HbAlc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腰围、DBP、2hPIns、HbAlc是影响血浆PAPP-A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浆PAPP-A水平的改变与糖脂代谢和血压等有关,并可能参与了胰岛素抵抗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糖调节受损(IGR,也称糖尿病前期)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应及时筛查、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给予药物干预,从而逆转、延缓或控制疾病的发展,减少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本文以近10年国内相关临床研究为分析重点,归纳和总结了常用口服降糖药及中药对中国IGR患者的干预效果及特点,为IGR患者用药的选择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糖调节受损(IGR)不同亚型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考察2年后糖耐量状态的自然转归情况。方法对92例IGR患者完成为期2年的随访。基线和随访时均进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稳态模型(HOMA)法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β细胞分泌功能指数(第一时相分泌功能指数BCF-Ⅰ和第二时相分泌功能指数BCF-Ⅱ)评价胰岛素分泌功能,以HOMA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价肝脏胰岛素敏感性,以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评价外周胰岛素敏感性。结果根据基线OGTT结果,92例IGR患者分为单纯空腹血糖受损组(I-IFG组,n=16)、单纯糖耐量受损组(I-IGT组,n=66)和混合糖调节受损组(CGI组,n=10),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超重和(或)肥胖者比例以及血压和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时HOMA-IR从高到低依次为CGI组、I-IFG组和I-IGT组,ISI从低到高依次为CGI组、I-IGT组和I-IFG组,BCF-Ⅰ从低到高依次为I-IFG组、CGI组和I-IGT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年随访期内,20例IGR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累积发生率为21.7%。结论 IGT是IGR的主要表现形式。I-IFG人群的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受损最为明显;CGI人群的肝脏及外周胰岛素抵抗最为严重;I-IFG人群肝脏胰岛素抵抗较I-IGT人群严重,而外周胰岛素抵抗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糖调节受损者糖化白蛋白(GA)与强预测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C/HDL ratio)的分布特征。方法受试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同时检测空腹GA、hsCRP、TC和HDL水平。按2005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提出的血糖调节受损诊断标准,将所有受试者分为5组:糖耐量正常组、血糖调节受损组(包括单独空腹血糖受损组、单独糖耐量异常组、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联合组)、糖尿病组,比较各组间GA、hsCRP、TC/HDL ratio和OGTT血糖曲线下面积的差异,并进一步分别按hsCRP、TC/HDL ratio四分位水平分组,分析各组GA水平的差异。结果血糖调节受损组及糖尿病组GA、hsCRP、TC/HDL ratio和OGTT血糖曲线下面积与糖耐量正常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GA水平随hsCRP水平和TC/HDL ratio上升而明显升高(P<0.01)。结论初诊糖尿病患者和血糖调节受损者GA水平随hsCRP水平和TC/HDL ratio的升高而上升,其对糖尿病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与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西南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体检中心的空腹血糖受损患者180例,测定血压后分为血压正常组[n =88,年龄(45.9 ±12.5)岁,其中男性43例、女性45例]及高血压组[n =92,年龄(44.9±12.5)岁,其中男性47例,女性45例],两组均给予生活方式干预指导,高血压组给予常用降压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空腹血糖、0GTT2 h血糖、空腹胰岛素、OGTT 2 h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情况.结果 高血压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升高较血压正常组患者明显[(4.4±1.3)vs(3.2±0.8),P<0.05].治疗6个月后,血压正常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高血压组空腹胰岛素(11.2±2.5)、HOMA-IR(3.3±0.7)明显降低(P<0.05),其中66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BP<130/80 mmHg),18例血压控制未达标.血压达标亚组空腹胰岛素(10.5±2.4)、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9±0.6)均较未达标亚组空腹胰岛素(13.7 ±2.6)、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4.0±0.8)显著降低(P<0.05).结论 空腹血糖受损伴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明显,该部分人群胰岛素抵抗可能与血压升高有关,血压控制达标可改善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7.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伴糖耐量受损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宁 《海南医学》2009,20(2):14-15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受损(IGT)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我院内科门诊46例新诊断IGT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替米沙坦干预,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浓度变化。结果治疗前后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TG)、hs—CRP及vWF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升高(P〈0.05)。结论替米沙坦除良好降压作用外,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及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8.
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调节异常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女性首发分裂症患者中糖调节异常(IGR)的发生情况及糖化血红爱白(HbA1C)用于筛选IGR的可行性。方法首发、未经治疗的女性精神分裂症(180例),及正常对照组(180例),测定空腹血糖(FPG)、糖耐量试验2h血糖值(2HPG),病例组尚测定HbA1C,按WHO标准诊断。结果病例组FPG、2HPG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患者组诊断IGR38例(21.1%),高于对照组10例(5,6%),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均显示,精神分裂症与IGR间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分别OR=4.55、4.64,均P〈0.01)。HbA1C对IGR诊断阳性率与金标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IGR高发,HbA1C检查可用于IGR筛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肥胖合并混合糖调节受损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将肥胖合并混合糖调节受损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以糖尿病饮食及运动治疗为主,研究组在运动及饮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缓释片(0.5g,每日1次)治疗,随访3年,定期(半年)测定两组间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瘦素(Leptin)、游离脂肪酸(FFA),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糖尿病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BMI、瘦素、游离脂肪酸的比较显示:治疗后各项指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2h血糖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未见显著变化(P〉0.05)。结论二甲双胍通过降低血糖,减轻体重而改善了胰岛素抵抗状态,从而阻止糖调节受损向2型糖尿病发展,可作为肥胖合并混合糖调节受损人群糖尿病预防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唐晨  苏文成  徐志红  樊莲莲 《四川医学》2010,31(9):1263-1265
目的探讨血糖调节受损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测定血糖调节受损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房水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的含量;分析血糖调节受损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血清、房水中抗氧化酶及NO含量变化。结果血糖调节受损白内障患者房水及血清中SOD、MDA、NO含量与正常组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血糖调节受损可能影响到房水代谢,改变了房水成分及抗氧化性,从而影响眼内抗氧化系统,参与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