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SMI)对浅低温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脑损伤标志物和乳酸的影响,为CPB心脏手术患者脑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浅低温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20例患者随机分为SMI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例。麻醉诱导后,S组静脉滴注SMI(0.6ml/kg加至250ml生理盐水),C组同时间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转机前滴注完毕。分别于转机前(T0)、停机后1h(T1)、6h(T2)、24h(T3)由颈内静脉球部抽取静脉血,测定乳酸(Lacjv)、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和S-100β的浓度,记录两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和麻醉维持时间。结果两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转机前血清Lacjv和NSE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两组患者血清Lacjv和NSE水平随停机时间延长而升高,于T2时点达高峰,T3时点有所下降(P<0.01或P<0.05),S组两指标均恢复至T0水平(P>0.05);S组停机后各时点血清Lacjv和NSE上升幅度均低于C组(P<0.01或P<0.05),两组血清S-100β均未测得。结论 CPB前静脉滴注SMI可以减少心脏手术围术期颈静脉球部血乳酸和NSE的上升幅度,对CPB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脑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脏双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009年9月~2014年9月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行心脏双瓣膜置换术的4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及手术方法相同,其中试验组于麻醉诱导后给予乌司他丁,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清醒时间及手术前后认知功能情况;分别于中心静脉通路建立后(T0)、CPB开始30 min(T1)、CPB结束时(T2)、手术结束时(T3)、术后6 h(T4)抽取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两组患者各时段血清S-100β蛋白、NSE水平;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3、5 d采用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升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 d试验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S-100β、NSE水平从T1开始升高,至T2时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至T4时降低至T0水平;其中试验组T1、T2、T3时血清S-100β、NS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改善心脏双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脑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CPB中诱导的炎性反应、减轻炎性反应介导的脑组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不同阶段应用等剂量七氟醚对体外循环(CPB)下术后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心脏瓣膜置换术成年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C 组:手术期间未吸入七氟醚)、七氟醚全程处理组(S1组:手术中全程吸入1 MAC 七氟醚,CPB 期间经膜肺吹入1 MAC 七氟醚)、七氟醚预处理组(S2组:麻醉插管后即刻应用1 MAC 七氟醚到 CPB 开始前停用)和七氟醚后处理组(S3组:升主动脉开放后即刻应用1 MAC 七氟醚直到手术结束)。分别于手术开始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2 h(T2)、术后6 h(T3)、拔出气管导管前30 min(T4)行血气分析,计算 M 指数(PaO2/PA O2)、呼吸指数(RI)及氧合指数(OI),并观察患者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患者带气管导管时间、呼吸系统并发症及 ICU 滞留时间。结果术后与 C 组比较,S1、S2、S3组患者在 T1、T2和 T3时刻的肺功能指标水平较优(P <0.05),同时 S1更优于 S2、S3(P <0.05);与 C 组比较,S1、S2、S3组患者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患者带气管导管时间及 ICU 滞留时间均缩短(P <0.05),同时 S1组更短于 S2、S3组(P <0.05);S1、S2、S3组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 C 组。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应用1 MAC 七氟醚对肺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全程应用七氟醚优于预处理和后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体外循环(CPB)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脑红蛋白(NGB)和S-100β蛋白浓度的变化。 方法:选择择期CPB下行冠脉搭桥手术患者40例,术前ASA分级和NYHA分级均为Ⅱ~Ⅲ级,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26分。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复温至36 ℃(T1)、停CPB后1 h(T2)、6 h(T3)和24 h(T4)采集颈静脉窦血3 mL,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NGB和S-100β蛋白浓度;术前1 d及术后3 d测定MMSE评分。 结果:与T0时比较,T2~T4时患者血浆NGB和S-100β蛋白浓度明显升高( P<0.05),并在T3时点达到高峰;术后3 d MMSE评分低于术前( P<0.05)。 结论: CPB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血浆NGB和S-100β蛋白浓度升高可能成为早期预测心脏术后脑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银杏达莫注射液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脑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34~67岁,体重指数18~28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银杏达莫注射液组(G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后G组静脉输注银杏达莫注射液0.5 mL/kg(加入500 mL生理盐水),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均于CPB开始前输注完毕.分别于CPB开始前(T0,基础值),降温至30℃(T1),复温至37℃(T2)及CPB结束(T3)时采集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部血样,进行血气分析,测定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O2),计算桡动脉 颈内静脉球血氧含量差(Da-jvO2)和脑氧摄取率(CERO2);于T0~T3及术后24 h(T4)时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样,测定血浆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丙二醛(MDA)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C组比较,G组T1~T3时SjvO2升高,Da-jvO2和CERO2降低(P<0.05),T1~T4时血浆S-100β蛋白、NSE和MDA浓度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可减轻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脑损伤,其机制与降低脑氧代谢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Yang DX  Yang J  Li L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5):1746-1748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浓度变化以及脑苷肌肽对S100B蛋白和NSE浓度的影响。方法40例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脑苷肌肽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0例。A组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脑苷肌肽20ml(每毫升含神经节苷脂50μg、多肽3.2mg),B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前(T1)、CPB结束(1、2)及结束后2h(13)、6h(T4)、24h(T5)各时间点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以免疫夹心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SIOOB蛋白及NSE浓度。结果两组S100B蛋白及NSE浓度在CPB结束达到峰值,随后持续下降,CPB后24h(T5)S100B浓度基本恢复至基础值水平(T1),而NSE浓度仍高于基础值。组间比较显示B组S100B浓度在1、2、13、T4和T5时间点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NSE浓度在1、2、13和T4时间点亦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脑苷肌肽可减少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S100B蛋白及NSE的释放,可能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心肺转流(C PB )风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随机、双盲将择期风心二尖瓣狭窄瓣膜置换术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C组)、低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EX1组)、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EX2组)。3组患者分别于全身麻醉诱导前(T0)、CPB后2 h(T1)、CPB后24 h(T2)、CPB后48 h(T3)、CPB后72 h(T4)抽取患者中心静脉血,监测各时点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并记录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 U停留时间、术后24 h时心肌收缩力评分、术后24 h引流量、心脏自动复跳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结果与T0相比,DEX2组 HR在T1时间点明显降低。与C组相比,DEX1组在T1时间点HR、血浆CK‐MB明显降低,术后24 h时心肌收缩力评分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但心脏自动复跳率没有明显改善;DEX2组在T1时间点HR显著减少,在T1和T2时间点血浆CK‐MB值明显降低,在T2~ T4时间点血浆cTnI值显著减少,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增加,术后24 h时心肌收缩力评分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DEX1组和DEX2组的气管导管拔除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24 h引流量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右美托咪定对风心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负荷量0.6μg/kg继之以0.6μg·kg -1·h-1输注的给药方法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甲状腺激素(TH)对患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152例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干预组于术前7 d开始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50μg/d至手术日早晨。检测术前(T1)、CPB开始后30 min(T2)、CPB结束时(T3)、CPB结束后6 h(T4)和CPB结束后24 h(T5)的血清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并于术晨、术后1、3和7 d对患者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  在T2、T3、T4时,干预组S100-β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在术中及术后24 h内,干预组NSE、IL-6、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组FT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术后1周内,干预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CPB术前应用TH,可有效地提高围手术期血清TH水平,通过抑制炎症因子,产生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S100蛋白在体外循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评价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S100蛋白水平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拟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4例,分别于CPB前5min(T1)、CPB后30min(T2)、CPB结束时(T3)、术后6h(T4)、24h(T5)和48h(T6)6个时点采血测定S100蛋白浓度。在术前1天和术后第9天对患者进行神经精神功能9项测验,使用Newman评定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发生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并将患者分为正常组(A组)和认知功能障碍组(B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62例患者完成了术后测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48.4%(30/62例)。CPB期间,两组S100蛋白浓度较CPB前明显升高(P〈0.01)。A组和B组比较,T1时点两组S100蛋白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它各时点两组S100蛋白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血浆S100蛋白水平在CPB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价中具有良好的监测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期间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2)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n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影响。 方法 选取8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40例。观察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0.5 μg/kg右美托咪定,再以0.5 μg·kg-1·h-1剂量维持至手术结束,对照组静脉输注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依托咪酯、罗库溴铵行麻醉诱导,并静脉泵注异丙酚、罗库溴铵,间断输注舒芬太尼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术前(T0)、诱导前(T1)、诱导后至CPB开始前(T2)、CPB开始至降温末(T3)、CPB降温末至复温初(T4)、CPB复温初至停机(T5)、停机后30 min(T6)各时间段左侧与右侧rS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分别于术前、术后7 d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并记录POCD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PCO2、HCT、Hb、MAP在不同时间点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及组间与时间点的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侧rSO2、右侧rSO2及血清TNF-α与IL-6的组间比较、不同时间点比较以及组间与时间点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均降低,同时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POCD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17.50%(χ2=5.000,P=0.025)。 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中预充右美托咪定并维持给药至术毕,可有效增加患者rSO2,降低TNF-α、IL-6水平炎症指标水平,从而有效改善患者CPB期间脑氧供需平衡,并降低POCD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因子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42例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1例?U组于麻醉诱导后立即静脉泵入乌司他丁1.2万U/kg,CPB预充液加入乌司他丁0.6万U/kg,主动脉开放前5 min,体外循环机中加入乌司他丁0.6万U/kg;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切皮前(T1)?体外循环结束后10 min(T2)?30 min(T3)?1 h(T4)?3 h(T5)和术后24 h(T6)时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S100β蛋白,及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测法(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患者术前1 d和术后3 d认知状态,评定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on disorders,POCD)?结果:与T1比较,两组在T2~T6时的IL-6?IL-10?TNF-α?S100β的浓度明显升高(P < 0.05);与C组比较,U组在T2~T6时点的IL-6?TNF-α?S100β浓度显著降低(P < 0.05),IL-10浓度显著升高(P < 0.05);通过MMSE评定,对照组7例发生POCD(33.3%),U组2例发生POCD(9.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 0.01)?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POCD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体外循环的炎症反应,降低脑损伤,从而降低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异丙酚和氯胺酮持续静脉端输注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脑损伤的保护效应.方法 将择期行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为对照组,B组和C组为实验组,A组常规CPB,不行氯胺酮/异丙酚持续静脉端输注,B组在CPB期间氯胺酮/异丙酚1∶1混合1 mg/(kg·h)微泵持续静脉端输注,C组在CPB期间氯胺酮/异丙酚1∶1混合2 mg/(kg·h)微泵持续静脉端输注.常规低温体外循环麻醉处理,维持循环稳定.所有病例均在麻醉诱导后(TS1),CPB结束后1 h(TS2)、24h(TS3)、48 h(TS4)四个时点各取颈内静脉血3 mL备检S1001β蛋白;在麻醉诱导后(TN1),CPB结束后24 h(TN2)、48 h(TN3)、72 h(TN4)各取颈内静脉血3 mL备检神经元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与NSE均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所有病例均在麻醉诱导后(T1)、CPB开始后5 min(T2)、CPB低温稳定期鼻咽温(28~32℃)(T3)、复温至鼻咽温34℃(T4)及停CPB后5 min(T5)5个时点取颈内静脉血测定颈内静脉氧饱和度(SjvO2).结果 所有患者的血清S100β蛋白值均在TS2升高,TS3回至基础值;血清NSE值均在TN2后升高,TN4回复基础值.与A组比较,B组和C组TS2的血清S100β蛋白值[(3.97±0.65)、(2.78±0.10)μg/L]及TN2的血清NSE值[(9.73±1.57)、(8.36±1.67)μg/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B组相比,患者TS2血清S100β蛋白及TN2血清NS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患者SjvO2在T2-3升高,T4时轻度降低,T5回复基础值.A组与B、C组比较,T3[B组:(88.7±6.2)%;C组:(89.8±7.5)%]、T4[B组:(67.6±3.9)%;C组:(69.3±4.3)%]SjvO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永久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结论 CPB期间产生可逆性脑损伤,异丙酚/氯胺酮持续静脉端输注能减轻CPB的脑损伤程度,同时可改善CPB期间脑氧供需失衡,且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准备过程中就开始强化胰岛素治疗对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炎性介质的影响,及其减轻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 40例非糖尿病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n=20)和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强化组,n=20)。强化组患者术中血糖控制在3.9~10.0 mmol/L,术后控制在4.4~8.3 mmol/L;常规组患者术前、后没有胰岛素治疗。分别于麻醉诱导(T1)、CPB开始后(T2)及CPB结束即刻(T3)、6 h(T4)、12 h(T5)、24 h(T6)和48 h(T7)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浆胰岛素、白介素(IL)-1β、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记录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胰岛素水平在CPB开始后上升,于CPB结束时达高峰,随后下降;强化组胰岛素水平从CPB后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或P〈0.01)。两组TNF-α和IL-1β、IL-6水平在CPB开始后上升,CPB后6 h达高峰,随后下降;强化组TNF-α和IL-1β、IL-6水平从CPB后开始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或P〈0.01)。两组IL-10水平在CPB结束时上升,于CPB 12 h达高峰,CPB开始后对照组IL-10水平始终低于强化组(P〈0.05或P〈0.01)。与常规组相比,强化组治疗明显缩短了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和术后ICU停留时间(P〈0.05),两组院内感染率和病死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减弱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TNF-α和IL-1β、IL-6的表达,起到调节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可以缩短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和术后I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成人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病人50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25例。D组病人麻醉诱导前15min以右美托咪定1.0μg/(kg·h)恒速泵注,15min后以0.5μg/(kg·h)恒速泵注至术毕;C组病人以等速生理盐水恒速泵注,其余处理方法同D组。分别检测两组病人泵注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前(T0)、CPB建立前(T1)、CPB结束后10min(T2)、手术结束时(T3)、术后12h(T4)及术后24h(T5)静脉血心肌损伤标记物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浓度,以及动脉血气肺泡动脉氧梯度(AaDO2)、氧合指数(OI)和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D组病人T2T4时点H-FABP水平明显低于C组(F=52.80122.83,P<0.01);T3、T4、T5时点CK-MB、cTnI水平明显低于C组(F=18.32350.91,P<0.01)。D组病人T2T5时点AaDO2均明显低于C组(F=27.15209.52,P<0.05);T2T5时点OI明显高于C组(F=102.55302.48,P<0.01)。两组病人各时点Qs/Q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围术期心肌和肺脏氧合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110-113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蛋白酶抑制剂的应用对围术期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于我院行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患者4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乌司他丁组(U 组)和对照组(C 组),每组各20 例。术中U 组于CPB 前给予乌司他丁1.2×104 U/kg 静滴,C 组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CPB 前(T1)、CPB 15 min(T2)、主动脉开放后15 min(T3)、CPB 后15 min(T4)、手术结束时(T5)5 个时间点,抽取桡动脉血及冠状静脉窦血,比较两组间相应时间点血糖、胰岛素、血浆TNF-α 浓度、心肌葡萄糖净摄取量、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果 C组患者血糖(桡动脉血糖和冠状静脉窦血糖)自CPB 开始后明显增高,U 组患者血糖自主动脉开放后15 min 显著增高,两组患者血糖均于CPB 后15 min 达峰值;与CPB 前比较,两组患者CPB 期间和CPB 后胰岛素、TNF-α 浓度较CPB 前均显著增加。T2~T5,U 组血糖、胰岛素及TNF-α 浓度均显著低于C 组相应时点;心肌葡萄糖净摄取量于CPB 15 min 时开始下降,说明心肌在CPB 期间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发生障碍;胰岛素敏感指数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U 组心肌葡萄糖净摄取量明显高于C 组相应时点,表明U 组患者心肌对葡萄糖的利用较C 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应用蛋白酶抑制剂可显著降低TNF-α 的分泌,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心肌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有利于术中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全身麻醉下心肺转流(CPB)心脏手术患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之间在本院择期行CPB下心脏瓣膜手术的14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案,观察组在麻醉诱导成功后颈内静脉注射GSH,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术前、术后3 d、术后1周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比较麻醉诱导后即刻(T0)、CPB开始后30 min(T1)、手术结束(T2)、术后6 h(T3)、术后24 h(T4)、术后72 h(T5)的脑损伤标志物和炎性因子。结果 观察组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为7.14%,显著低于对照组22.86%(P<0.05)。术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MMSE评分和Mo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在T1、T2、T3时刻持续升高,在T4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心功能分级在椎管内麻醉中对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认知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60例,年龄≥70岁,心功能分级Ⅰ至Ⅲ级.分为三组:A组为心功能Ⅰ级患者,B组为心功能Ⅱ级患者,C组为心功能Ⅲ级患者,每组20例.椎管内麻醉取L3~4为穿刺点,蛛网膜下腔注射0.5%罗哌卡因重比重液1.5 ml,平卧后调整麻醉平面至T8以下,术中根据需要硬膜外追加0.5%罗哌卡因3~5 ml.分别于麻醉前24 h、术后24 h和72 h时,采用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分,采集肘静脉血样,ELISA法测定血浆β淀粉蛋白浓度.结果 三组共有14例患者在术后24 h时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其中A组发生率为10%(2/20),B组发生率为25%(5/20),C组发生率为35%(7/20).三组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麻醉前24 h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4 h的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B组和C组的MMSE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或0.01),C组的MMSE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三组患者手术后72 h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麻醉前24 h的血浆β淀粉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4 h的血浆β淀粉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B组和C组的血浆β淀粉蛋白浓度显著高于A组(P<0.05或0.01),C组的血浆β淀粉蛋白浓度显著高于B组(P<0.05).三组患者手术后72 h的血浆β淀粉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椎管内麻醉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随心功能评级的增高而逐渐严重,在围手术期改善老年患者的心功能很可能有益于降低POC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22~54岁,体重指数16~23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氟比洛芬酯组(F组),每组各30例。麻醉诱导前,F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C组给予等容量脂肪乳剂。术后用芬太尼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芬太尼使用量,并观察不良反应。于术后3、6、12、24、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于术前1 d和术后2 d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F组在术后各时点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t=16.258、17.881、8.693、12.755、8.564,均P〈0.05),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t=7.171、15.411,均P〈0.05),两组均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发生。F组术后2 d MMSE评分高于C组(t=2.209,P=0.031),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诊断人数低于C组(χ2=5.455,P=0.020)。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可有效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用量和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不停跳心内直视术体外循环(CPB)对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C组(心停跳CPB组),B组(心不停跳CPB组),每组20例。B组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行二尖瓣置换术,C组为传统心脏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分别于麻醉诱导完成(T0)、手术结束(T1)、术后6h(T2)、术后12h(T3)、术后24h(T4)、术后48h(T5)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α1微球蛋白(α1-MG)的浓度。结果:与T0比较,T2时点C组BUN升高,B组α1-MG升高,T3、T4时点两组BUN、SCr、α1-MG升高,T5时点两组BUN升高,B组α1-MG升高(P〈0.05或P〈0.01);与C组比较,各时点BUN、SCr、α1-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UN、SCr、α1-MG在术后逐渐升高,于T3、T4达到高峰,后呈下降趋势。结论:心不停跳心内直视术CPB与心停跳心内直视术CPB相比,未增加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剂量的氯胺酮对在体外循环(CPB)下青壮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POCD)的影响.方法:择期在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青壮年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氯胺酮1组(K1组)和氯胺酮2组(K2组),3组患者均以咪达唑仑、芬太尼、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及维持;K1组诱导后静脉注射氯胺酮1 mg/kg,继以20μg/(kg·min)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K2组诱导后静脉注射氯胺酮0.5 mg/kg,继以10μg(kg·min)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在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注射氯胺酮前,T1)、CPB后20min(T2)、CPB结束(T3)、术毕(T4)、术后24 h(T5)6个时间点分别取动脉及颈静脉球部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脑氧摄取率(CE02)及测定血浆S-100β3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于术前1天和术后第7天应用认知能力筛查量表(CASI)进行测验,评价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结果:C组2例、K1组3例、K2组1例发生POC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K1、K2组CEO2在T2-T4时点降低(P<0.05);与C组相比,K1和K2组S-100β蛋白浓度在T2-T5各时点均降低(P<0.05);与C组相比,K1和K2组NSE浓度在T3 - T5各时点均降低(P<0.05).结论:麻醉剂量与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不影响CPB下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对CPB下心脏手术引发的脑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