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力衰竭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病死率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5年病死率可高达50%.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极高,且50%~70%的心力衰竭患者死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即室速和室颤[1].以前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和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功能起搏器(CRT-D)治疗心力衰竭能明显缓解症状,减少住院率和总死亡率,改变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程和预后[2].随着CRT适应证的不断拓宽和植入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心力衰竭患者愿意接受这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慢性心力衰竭晚期伴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病人猝死.研究已经证实,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症状,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ICD)能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因此,植入具有CRT 和ICD 双重功能的装置--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已成为心功能不全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4].2008 年7月29日和2009年6月24日,我院心脏介入中心为2例慢性心力衰竭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成功植入了CRT-D,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  陆晓 《中国康复》2022,37(4):248-251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是一种表现为心室射血功能和(或)充盈功能受损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得到更广泛的应用[1-2],但是心衰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仍持续升高[3],部分患者尚需辅以非药物手段来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4].2013年,美国心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1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方法 通过严密的术前、术后观察、护理及出院指导,预防CRT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CRT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心衰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CRT为部分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心内科治疗的难题,心衰恶化和猝死是此类患者死亡的两大主要原因^[1]。研究证实,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可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ac defibrillator,ICD)能有效预防D衰患者的心脏性猝死^[2]。  相似文献   

6.
心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 tion therapy,CRT)开始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并显示了出色的临床疗效。心衰晚期往往伴有房室或室间室内传导阻滞,导致心脏收缩运动不同步,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通过植入永久起搏器,优化心脏房室间、心室间和心室内运动的激动时相,恢复心脏运动的电-机械同步性。众多研究证实,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内传导组滞患者,CRT可以改善心功能、运动耐量、生活质量,降低住院率及住院时间,心衰相关的死亡危险性减低。CRT加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CRT-ICD)  相似文献   

7.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对于恶性心力衰竭、明显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宽QRS波群心电图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大量样本多中心的研究表明,CRT能够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运动能力、左心室大小和收缩功能,有效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1]。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力衰竭存在着高的死亡率及致死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reatment,CRT)已被证实可以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1].但是仍有约1/3的患者对CRT无反应或反应不显著,左室电极位置是达到最佳效应的主要问题[2-4].本研究旨在探索三维超声心动图定义的左室心肌最延迟部位与电极置放位置的距离与心功能改善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CRT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及其相关并发症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也称为双室再同步化起搏,是通过在传统右心房、右心室双心腔起搏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遵照一定的房室间期和室间间期顺序发放刺激,恢复心脏运动同步性,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具有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功能的双室起搏器简称CRT-D。已有研究证实:CRT能够改善心功能,提高心力衰竭(心衰)病人的生存质量,降低心衰病人住院率和总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2094-2095
对肾功能不全给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衰患者预后带来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对收治的106例实施同步化治疗心衰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情况分为肾功能不全组(37例)和正常组(69例),对比分析两组预后情况。通过30个月的随访,肾功能不全组的全因死亡率、全因死亡和由于心衰住院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通过回归分析表明:肾小球滤过率、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及ACEI治疗是全因死亡及全因死亡和由于心衰住院联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肾功能不全在较大程度上会增加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及住院率,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重视肾功能基础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兴起的一种非药物治疗心力衰竭(CHF)手段,是利用心脏起搏技术使房室间、室间及室内收缩失同步重新同步化,从而逆转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临床试验证实CRT能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心室不同步患者住院率及病死率,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但仍有20%~30%的患者对CRT无反应。现对如何提高CRT疗效的有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心肌运动失同步化在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中广泛存在.应用心脏起搏来纠正这种电机械异常,增加心肌运动协调性,改善心功能,被称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如何对CRT前后的心肌运动失同步化和再同步化效果进行评估,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多普勒组织显像(Doppler tissueimaging,DTI)因时间分辨率高,应用方便、准确、无放射性,被认为是评估心肌运动失同步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心衰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室内或心室间的不同步化运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明显增强患者的心肌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随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以其无创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用于筛选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预测和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其优越性日益显著.本文就心肌机械性不同步运动的形式以及超声心动图在心室再同步化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后的应用及其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护理.方法 选取14例扩张型心肌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住院患者,对其护理方法进行探讨和总结.结果 本组病例均安全度过围术期,心衰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后观察、有效的护理及随访是扩张型心肌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谌承志  肖琳玲  邓万俊 《新医学》2007,38(9):628-629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伴心室不同步患者中的无反应率为20%~50%,影响因素主要有CRT前心室不同步方式、原发病、置入左心室电极的位置、瘢痕组织等.可通过严格选择患者及应用适当的预测指标来减少其无反应率,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1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6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通过对6例患者的护理实践,认为CRT的护理要点为:充分的术前准备,改善患者心功能,以便更好地耐受手术;术后严密心电监护,及时观察和处理并发症,指导患者坚持进行规范化抗心衰药物治疗,定期随访,优化起搏参数.本组6例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随访3~12个月,心衰症状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QRS时限明显缩短,左心室内径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 选择72例内科药物治疗(治疗时间≥1月)不理想的扩张性心肌病心衰患者,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证实存在明显的室间、伴/不伴室内机械性不同步.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40例,继续药物治疗;Ⅱ组(CRT组),32例,植入心脏三腔起搏器行再同步化治疗,并于术后1个月、6个月时根据超声检查调整优化起搏参数.观察比较两组患者6个月后治疗效果.结果 CRT组患者术后6个月心脏的同步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P<0.01).结论 CRT治疗可改善难治性扩张性心肌病心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心肌致密化不全性心肌病(NVM)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有研究[1]报道其发病率为0.05%~0.24%,在病理解剖学上以心室内异常粗大的肌小梁和交错的深隐窝为特征,诊断主要以典型的超声图像为依据.患者可无自觉症状,也可表现为严重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目前对NVM主要是对症治疗.双心室三腔起搏治疗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治疗严重心功能不全的一种较新的方法[2],可恢复两心室的同步激动,实现心脏电机械再同步,改善心功[3].我院收治1例确诊的心肌致密化不全性心肌病患者,因严重心力衰竭行CRT治疗,之后通过2年随访,包括明确随访内容,及时调整随访方案,注重心理护理,加强健康行为干预等,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慢性心力衰竭晚期伴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病人猝死。研究已经证实,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症状,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ICD)能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因此,植入具有CRT和ICD双重功能的装置——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已成为心功能不全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2008年7月29日和2009年6月24日,  相似文献   

20.
夏林虎  惠杰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1):1227-1229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前后心功能及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方法 对本院18例符合CRT植入指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1例永久性房颤患者同时行房室结消融术,并于术后24h、3个月、6个月行AV、VV优化,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反流量(MRA)、心脏同步化指标-主肺动脉射血期前时间差(IVMD)、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收缩达峰时间延迟(SPWMD)及Hs-CRP变化.结果 18例患者植入后心衰症状明显改善,LVEF、LVEDD、MRA等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Hs-CRP较术前明显下降.结论 慢性心衰患者行再同步化治疗后,通过心超优化AV、VV间期后,心功能明显改善、Hs-CRP水平较术前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