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病理性瘢痕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伟人  岑瑛  陈波 《华西医学》2006,21(1):28-28
目的:了解病理性瘢痕中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正常人皮肤(8例)、增生性瘢痕(10例)、瘢痕疙瘩(10例)及成熟瘢痕(7例)组织中丙二醛的含量。结果:与正常人皮肤比较,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P<0·05),成熟瘢痕与正常人皮肤比较无差异(P>0·05);与成熟瘢痕比较,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MDA含量非常显著升高(P<0·01);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病理性瘢痕中自由基含量增加引起脂质过氧化程度加重,瘢痕过度增生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2.
整形外科热点:病理性瘢痕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鲁峰  段红杰 《中国临床康复》2002,6(8):1097-1099
病理性瘢痕的诊断及治疗是目前整形外科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且它的病因至今未明,因此相关研究也是目前整形外科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针对病理性瘢痕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可喜的进展,许多基因被发现参与调控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现针对病理性瘢痕研究领域内相关基因实验研究进展进行了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3.
病理性瘢痕的诊断及治疗是目前整形外科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且它的病因至今未明,因此相关研究也是目前整形外科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针对病理性瘢痕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可喜的进展,许多基因被发现参与调控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现针对病理性瘢痕研究领域内相关基因实验研究进展进行了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4.
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深部组织损伤愈合不良的结果.近年来研究发现A型肉毒毒素在病理性瘢痕形成过程中对瘢痕周围的张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炎症因子释放与血管的生成以及瘢痕疼痛有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中也发现A型肉毒毒素对病理性瘢痕有着较好的疗效.而相对于单独使用A型肉毒毒素,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防治病理性瘢痕更有...  相似文献   

5.
增殖性瘢痕常发生于深Ⅱ度烧伤自行愈合的部位,此外也见于普通切口缝合后的切缘上。其特点是瘢痕高出皮面,形状不规则,潮红充血,质坚韧,不向周围生长扩张,往往在延续数月或数年以后开始逐渐发生退化,软化变平,颜色转淡。瘢痕疙瘩是一种过度增生的异常瘢痕组织,隆起于皮肤表面,其内有大量胶原  相似文献   

6.
病理性瘢痕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瘢痕是创伤愈合过程的必然产物。当创伤修复过程发生异常时,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大量沉积,发生真皮组织过度增生,出现病理性瘢痕或称异常瘢痕,即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长期的临床经验和众多研究成果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及防治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尚无理想的治愈瘢痕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病理性瘢痕是创伤过度反应的结果。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瘢痕发生时,增厚的瘢痕组织不仅严重影响美观,而且后期较易发生挛缩导致组织或器官移位变形,如果瘢痕位于关节附近,常引起关节功能发生障碍。增生性瘢痕是突出于皮肤表面但局限于原有损伤范围的瘢痕,瘢痕疙瘩是突出于皮肤表面且突破于原有边界,向外生长的瘢  相似文献   

8.
田卓  刘巍敏  汤諹 《临床医学》2013,33(4):111-114
1瘢痕创伤愈合是人体组织修复的自然过程,瘢痕组织是伤口愈合阶段,在凝血、炎症以及组织重塑等因素干扰下形成的结果[1],是正常的伤口愈合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瘢痕在创伤后6个月逐渐平复且接近正常皮肤。但在许多临床情况以及患者体质的影响下,瘢  相似文献   

9.
对目前的瘢痕治疗方法中的常规手术切除、放疗、硅胶涂层、冷冻等治疗方法的应用现状和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动物模型,应用醋酸曲安奈德局部干预.观察病理性瘢痕新生毛细血管的改变,以探讨微血管构筑在病理性瘢痕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5在安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进行。①选取新西兰大耳兔16只随机分为醋酸曲安奈德组和对照组两组(n=8),在兔耳腹侧面制作中6m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耳4孔,共计128孔.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②模型建立后第20天醋酸曲安奈德组给予醋酸曲安奈德5mg/kg,在增生瘢痕组织周围分点注射,每孔0.25mL,间隔3d给药1次,共3次;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爹给药前及停药后10,20,50d两组同时取材,每次每只兔耳切取一孔,进行瘢痕大体外观形态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镜下观察。停药后50d光镜下计数瘢痕内微血管数目。 结果:15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瘢痕上皮化时间为15~20d.上皮化后20d瘢痕增生高度约为皮肤厚度的3倍,瘢痕约在60d开始自行退变软化,瘢痕增生维持状态最多持续100d。经醋酸曲安奈德干预后的瘢痕色泽变淡,厚度降低,瘢痕持续时间缩短。②瘢痕面积:停药后10,20,50d醋酸曲安奈德组均小于对照组(P〈0.01)。③停药后50d瘢痕内微血管数醋酸曲安奈德组少于对照组[(8.5&;#177;2.7).(20.2&;#177;4.7)个/视野,P〈0.01]。 结论:①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建立产生类似人类增生性瘢痕样病理改变。②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出现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生成大量毛细血管,显示微血管的生成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③醋酸曲安奈德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起到一定防治瘢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瘢痕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于防治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药物很多,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类药物包括去炎松-A、曲尼司特、异搏定、维甲酸类、腐胺、别嘌呤醇、抗感明、透明质酸、5-氟尿嘧啶等;二是多肽生长因子类,如干扰素;三是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周边部和中央部及瘢痕疙瘩周围皮肤(距瘢痕疙瘩边缘0.5cm范围内)的成纤维细胞呈现不同生物学性状的细胞生物学机理。方法取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及周围皮肤各6例为标本,通过细胞培养6~10代后,应用流式细胞仪不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分布,同时比较它们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和在不同浓度FasMcAb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率。MTT比色法比较其细胞增殖活性。结果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凋亡正常。增生性瘢痕增殖活跃且细胞凋亡状况不良,瘢痕疙瘩中央部成纤维细胞处于低增殖—不凋亡状况;瘢痕疙瘩周边部成纤维细胞处于高增殖—无凋亡状况;瘢痕疙瘩周围正常皮肤大量细胞也处于高增殖及低凋亡状况。结论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状况的异常可能是导致其不同生长特性的细胞生物学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等异常疤痕中血管作者简介:李军辉 (1970-),男,江西人,整形外科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异常疤痕防治。 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以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作对照,观察了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中 VEGF和 PCNA的表达。结果 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基底层角朊细胞均大量表达 VEGF,较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显著增加。 PCNA的表达与 VEGF相似,但真皮内少量的成纤维细胞有较弱的 PCNA表达。结论 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表皮基底层的角朊细胞大量表达 VEGF和 PCNA可能与异常疤痕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培养及其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不同瘢痕组织体外成纤维细胞培养其形态结构的异同.方法切取正常皮肤、增殖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行体外成纤维细胞培养,观察其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三类成纤维细胞大体形态学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增殖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胞质中含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其增殖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还含有大量肌微丝,具有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特征.结论各类瘢痕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状况下,其形态学表现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液中微量元素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液中微量元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136例产妇及其新生儿血液中铜(Cu)、锌(Zn)、钙(Ca)、镁(Mg)、铁(Fe)5种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孕妇低钙、低铁者占较大比例,分别为44.44%和94.44%,新生儿低钙、低铁者占较大比例,分别为47.22%及22.20%,母婴间微量元素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比较Cu和Mg相关系数(r)为0.3~0.7,呈中度相关;而Ca、Zn、Fe r〈0.3,无相关性。结论孕妇和新生儿应当定期检测血微量元素并适当补充,特别是孕晚期钙、铁的补充及新生儿钙的补充。胎盘对微量元素具有很强的主动转运功能。  相似文献   

16.
600例孕妇微量元素检测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目前重庆地区妊娠期妇女微量元素缺乏情况,为孕妇合理补充微量元素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孕妇全血进行铜、锌、钙、镁、铁5种微量元素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妊娠期妇女铜、锌、钙、镁、铁5种微量元素缺乏率分别为1.67%、11.17%、27.5%、0.83%、38.67%。结论重庆地区妊娠期妇女铜、锌、钙、镁、铁5种微量元素以铁缺乏最为普遍,钙、锌次之。因此应加强妊娠期妇女铁、钙、锌的合理补充,以保证母体健康和胎儿正常身心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败血症患儿微量元素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67例败血症患儿和58例健康儿童进行全血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小儿败血症组锌、铁、钙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小儿败血症组镁、铜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败血症患儿的血微量元素存在明显的改变,应引起重视,必要时给予补充,以协助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 p5 3和 c myc两种蛋白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内的表达特征及其对增生性瘢痕内细胞凋亡发生的影响。方法 :在 16份被测标本中包括创面愈合后不同时期的增生性瘢痕 8例和其对应的周围正常皮肤组织 8例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确定 p5 3和 c myc两种蛋白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及变化规律。结果 :p5 3和 c myc蛋白在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内都有表达。正常皮肤组织中 p5 3蛋白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的胞质和胞核中 ;而 c myc蛋白的阳性信号则存在于表皮基底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毛囊和汗腺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增生性瘢痕组织中 p5 3和 c myc两种蛋白表达均增强 ,p5 3主要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质和胞核内 ;而 c m yc阳性表达颗粒则分布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内。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 ,增生性瘢痕的 p5 3蛋白含量虽有增高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 ;而c m yc蛋白的阳性颗粒明显增多。结论 :在增生性瘢痕发生过程中 ,p5 3和 c myc蛋白不同的分布和表达变化规律显示 ,这两种蛋白可能参与调控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发生 ,以 c myc蛋白的作用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