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脑脊液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我院2011-10-2015-10符合条件的结核性脑膜炎75例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脑脊液指标动态变及磁共振表现等特征。结果除常见的发热、头痛、呕吐等主诉外,30%患者以咳嗽、咳痰、气短等脑外结核症状首诊;79%患者仍被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TBM经抗结核治疗后,脑脊液氯化物率先恢复,其后为蛋白、葡萄糖、ADA,而颅压及细胞数恢复最慢;结核性脑膜炎脑实质及脑膜均可受累,头颅MRI平扫检查阳性率80%,增强扫描阳性率96.9%。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易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TBM为多器官疾病,临床上应积极寻找脑外结核部位;MRI可较早发现TBM特征性病灶,且阳性率较高;临床上怀疑TMB时应尽可能利用多种现代技术寻找脑脊液中抗酸杆菌,为结脑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结脑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予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抗结核治疗及地塞米松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入异烟肼,地塞米松,胞二磷胆碱等药物治疗。分别记录2组脑脊液转阴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观察周期3个月,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脑脊液转阴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可有效缓解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疗程,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脑脊液生化异常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病情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脑脊液生化改变对于结核性脑膜炎 (结脑 )的诊断、病情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86例结脑患者的脑脊液生化改变与其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 :结脑患者的脑脊液糖降低率为 73 3 % ,氯化物降低率为 72 1% ,蛋白质升高率为89 5 % ;脑脊液生化异常项目越多 ,其临床症状越严重 ,但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脑脊液生化改变对于结脑的诊断、病情评估仍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结核性脑膜炎87例临床及脑脊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几年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南京脑科医院8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特点、脑脊液(CSF)变化、影像学改变及其转归。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特点多以头疼、发热及脑膜刺激症为主,缺乏典型结核中毒症状;87例患者头颅CT或MRI资料,其中38例检查有异常发现。87例患者中4例院内死亡,6例转外院。83例患者中,60例随访到,失访率27.7%。随访时间从1到4年,平均2 0.18年,10例遗留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并发症,8例死亡,42例临床治愈。结论结核性脑膜炎的转归和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其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进行动态观察,反复做腰穿脑脊液检查。头颅CT和MRI检查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非常重要,对高度怀疑结核性脑膜炎的可做诊断性抗结核治疗,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乳酸(LA)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以鉴别病毒性脑膜炎(病脑)、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方法选取住院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85例,其中化脑组25例、结脑组26例、病脑组34例。30例外科手术患者为对照组。用酶显色法测定脑脊液LA浓度;用ELISA法测定脑脊液NSE浓度。结果化脑组和结脑组患者脑脊液乳酸浓度明显高于病脑组和对照组(分别为P0.01和P0.05),其浓度依次为化脑组结脑组病脑组对照组,但化脑组与结脑组及病脑组与对照组脑脊液LA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脑组、结脑组患者脑脊液NSE浓度均明显高于化脑组和对照组(P0.01),其浓度依次为病脑组结脑组化脑组对照组,但病脑组与结脑组及化脑组与对照组脑脊液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LA和NSE浓度检测有助于病脑、化脑和结脑间的临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脊液生化指标在结核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结脑组)及89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化脑组)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的蛋白、糖、氯化物和腺苷脱氨酶(ADA)进行检测。同时,对脑脊液与血浆中的蛋白、糖、氯化物和ADA比值进行计算并比较。结果结脑组脑脊液检测中,氯化物水平显著低于化脑组(P0.01),ADA水平显著高于化脑组(P0.01);结脑组血浆检测中,蛋白及氯化物水平显著低于化脑组(P0.01),ADA水平显著高于化脑组(P0.01);结脑组脑脊液与血浆生化指标比值中,蛋白及ADA的比值显著高于化脑组(P0.05),氯化物的比值显著低于化脑组(P0.01)。结论脑脊液中氯化物和ADA水平及脑脊液和血浆中蛋白、ADA及氯化物的比值对结核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的早期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纤溶酶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并中重度脑积水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在我院2008-01-01-2014-06-01收治的临床确诊结核性脑膜炎并中重度脑积水住院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给予抗结核治疗,脑室外引流,脑室内注药及糖皮质激素应用,治疗组同时加入纤溶酶针静滴。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脑脊液常规、生化及脑积水变化。结果治疗组痊愈13例,显效10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7例,无效12例(其中4例遗留不同症状后遗症);治疗组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脑积水缓解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静脉注射纤溶酶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并中重度脑积水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使脑脊液各项试验指标较快恢复正常,明显提高结脑合并中重度脑积水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外泌体中Let-7b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脑脊液各15例,使用试剂盒法分离提纯脑脊液外泌体,应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各组脑脊液外泌体中let-7b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1)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及对照组脑脊液中均可以检测到外泌体,透射电镜下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30~100 nm。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3组脑脊液外泌体中均可检测到let-7b;(2)结脑组脑脊液外泌体中let-7b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0. 05);(3)病脑组与对照组相比,病脑组let-7b表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4)结脑组与病脑组相比,结脑组let-7b表达下调,但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let-7b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外泌体中表达下调,可作为该疾病的诊断及相关脑炎的鉴别诊断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lous meningitis,TBM)患者脑脊液外泌体的分离及外泌体中let-7d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我院1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结脑组,TBM组),2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病脑组,VM组),1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化脑组,PM组)及20例正常脑脊液患者(对照组)的脑脊液,采取ExoQuick Precipitation提取法分离并纯化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let-7d表达水平。结果 (1)脑脊液中的外泌体,电镜下呈圆形或茶托状外形,直径40~100nm,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发现其内含有不同程度表达水平的let-7d;(2)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外泌体中let-7d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et-7d表达水平结脑组、化脑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脑组与对照组相比也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let-7d表达水平在化脑组与结脑组相比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let-7d表达水平在结脑组与病脑组相比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中可分离出外泌体,通过比较3种脑炎外泌体中let-7d的表达水平,发现在TBM患者中let-7d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为其诊断提供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和结核性脑膜炎(TBM)在临床、脑脊液方面的区别,以期早期诊断、治疗,改善病人的预后。方法回顾性比较10例CNM和86例TBM患者的临床特点、脑脊液改变的异同。结果两种脑膜炎均以亚急性或慢性形式起病,CNM组患者视盘水肿和呕吐症状明显多于TBM组;CNM组患者脑脊液开放压力和细胞数增加更明显,但头痛、发热、抽搐、精神症状、消瘦、盗汗、大小便障碍、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病理征阳性、脑神经损伤、肢体瘫痪、感觉障碍以及脑脊液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改变等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和脑脊液资料有助于鉴别两种脑膜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检测脑脊液中结核抗体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结核蛋白芯片检测30例临床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及血清标本,30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结核芯片法检测脑脊液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63.33%、96.67%、95.00%、72.50%、60.00%,结核芯片法检测血清性为66.67%。比较结脑组脑脊液及血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P=0.787,P>0.05)。结论结核蛋白芯片检测脑脊液可以成为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辅助检查,且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脊液负流量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结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3HRZE(S)/9HRE方案抗结核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采用脑脊液负流量置换联合鞘内注药,然后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快于对照组,脑脊液蛋白、白细胞数和脑脊液压力下降的速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时2组总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未发现与脑脊液负流量置换联合鞘内注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脑脊液负流量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儿童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背景结核性脑膜炎是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于临床表现多样化尤其是婴幼儿症状多不典型,故疾病早期容易误诊,并导致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目前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学诊断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观察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细胞学变化,进一步深入了解其表现及演变特点,以提高对其早期识别能力及对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方法采集新鲜脑脊液以细胞玻片离心法制片,经迈格姬染色进行形态学分类。结果所有入组病例脑脊液细胞学均有异常。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组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平均(310.19±156.26)×106/L,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00);淋巴细胞比例为(66.56±14.08)%,低于病毒性脑膜炎组(P=0.037),但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00)。与化脓性脑膜炎组比较,结核性脑膜炎组和病毒性脑膜炎组单核细胞(P=0.000,0.020)和浆细胞(P=0.001,0.004)比例升高,而且结核性脑膜炎组浆细胞阳性检出率显著升高(P=0.001)。结论儿童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细胞学演变特点为:早期以淋巴细胞比例占优势,随病程进展出现程度不同的混合细胞反应,治疗有效者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较快,逐渐转化为淋巴细胞反应,伴有单核细胞和浆细胞,并持续较长时间;无效者则长期呈混合细胞反应。脑脊液细胞学演变特点对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l sorbance assay,ELISA)检测脑脊液中炎症因子IFN-γ、IL-4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结脑)中的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发病2周内结脑组及对照组脑脊液中IFN-γ、IL-4含量及结脑组经抗结核治疗8周后脑脊液IFN-γ、IL-4含量。结果结脑组早期脑脊液IFN-γ、IL-4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经过抗结核治疗8周后47例明显下降,3例无下降者均为重症患者,2例合并脑梗死,1例合并脊髓损害肠梗阻。结论急性期脑脊液中IFN-γ、IL-4含量升高有助于结脑的诊断,其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结脑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脑脊液(CSF)中Delta-like-1(DLL1)的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50例,分为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组)30例,病毒性脑(膜)炎(病脑组)20例,以及正常对照组20例,颅内转移瘤(肿瘤组)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测定患者CSF中DLL1的含量。结果各组CSF中DLL1的含量,结脑组显著高于其他组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组别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CSF中DLL1的含量与CSF蛋白、细胞数、葡萄糖、氯化物及颅内压均无相关性。结论 DLL1检测作为一种新的指标,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中可能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探讨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对18例CN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18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大部分CNM患者为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首诊误诊率为72%,其中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占69%。结论:脑脊液中找到新型隐球菌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多种快速检测手段结合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典型的结核性脑膜炎根据其临床及脑脊液改变,诊断并非困难。我科剖检的病例中诊断符合率达87%,但亦有部分病例临床症状症状复杂,脑脊液改变不典型,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就3例不典型的结脑,对其病理及临床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以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我院2005-11~2009-07收治的46例结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46例结脑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症状基本消失,脑脊液化验恢复正常,治疗期间无脑疝形成,无死亡病例.结论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健康宣教是提高结脑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关键,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新型隐球菌性和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鉴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和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和脑脊液及神经影像学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种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脑脊液及脑 CT或 MRI改变。结果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亚急性起病 ,进展性头痛 ,轻—中度发热 ,视乳头水肿伴有出血 ,脑脊液压力高 ,蛋白升高多在 0 .5~ 1g/ L之间 ,而葡萄糖含量明显下降 ;结核性脑膜炎多以急性起病 (71.43% ) ,夜间头痛为主 ,发热在 38.5℃以上 ,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伴氯化物的降低。两种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 ;神经影像学改变各有不同。结论 :根据起病形式 ,临床特征 ,结合脑脊液及神经影像学检查可以初步对两种脑膜炎进行鉴别 ,确诊有待于病原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临床和脑脊液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6例病原学检查确诊的C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CM的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CM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颅内占位等.治疗以抗真菌和降颅压为主.病死率30.8%.结论 CM的临床和脑脊液特点与结脑、病脑及颅内占位有一定的差别,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可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误诊率,提高治愈率.抗真菌和降颅压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多途径联合用药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