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男,57岁.因头晕半年来就诊.门诊查颅颈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示右侧颈总动脉分出颈外动脉后,颈内动脉节段性血管粗大,后分出1支异常血管(图1),向上走行,经枕骨髁前上方向颅内走行(图3),后与基底动脉吻合(图2),基底动脉远端于正常水平分出两侧大脑后动脉.此异常血管全程约5 cm,与右侧颈内动脉起始端及颈总动脉起始端距离分别约3.3 cm、15 cm.原两侧椎动脉全程明显狭窄,向上走行吻合成细小血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椎-基底动脉先天变异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60例临床表现头痛,头晕为主要症状患者进行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对椎-基底动脉进行观察,分析椎-基底动脉起源、行径、管径、数目、窗式等变异。结果160例患者中,共发现起源变异1例(0.6%),椎动脉颅外段入横突孔变异11例(6.8%),椎动脉颅内段走行迂曲变异74例(46.3%),一侧优势椎动脉变异105例(65.6%),一侧椎动脉缺如变异2例(1.3%),窗式变异5例(3.1%),单干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23例(14.4%)。结论 MSCTA血管成像可以清晰、全程、直观、多角度显示椎-基底动脉先天性解剖变异,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诊断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部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3D TOF MRA在永存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行头颈部MRA检查的129例永存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患者,分析其起源、路径、椎基底动脉发育状况及其他合并变异。结果 129例永存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中:PTA 113例,左侧58例,右侧55例。Weon分型Ⅰ型69例,Ⅱ型14例,Ⅲ型12例,Ⅳ型11例,Ⅴ型7例,均为Ⅴa型。102例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或闭塞。PHA 10例,左侧3例,右侧7例,均合并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IA 6例,左侧5例,I型1例,II型4例;双侧1例,为Ⅱ型;4例合并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结论 3D TOF MRA能明确诊断永存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变异、分型,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7岁,因左侧肢体无力1个月于2008年3月24日入院就诊.CT检查示:右侧颞叶、顶叶梗死.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闭塞,右侧椎动脉开口处及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开口狭窄(图1),左侧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双侧椎动脉、左侧颈内动脉、右侧颈外动脉参与右侧大脑半球供血.首先行左侧椎动脉颅内段动脉瘤栓塞及右侧椎动脉开口处支架植入,分期全身麻醉下行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球囊扩张,扩张术后左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消失(图2).术后患者左侧肢体无力症状缓解.22个月后造影复查示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管径正常,无再狭窄(图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血流图(CDFI)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椎动脉内径、走形、收缩期峰值流速、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椎动脉走行异常者占34.8%,左侧椎动脉内径较对照组缩细,PSV与对照组同侧比较显著降低(P<0.05),RI与PI同侧比较显著增高(P<0.05)。结论:CDFI椎动脉的血流检测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有客观、量化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转颈试验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应用TCD对98例CSA患者和86例正常人做常规及转颈试验检查,经枕窗分别检测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记录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平均血流速(Vm).结果:CSA组TCD转颈试验阳性率为96%,而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仅为1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SA组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p和Vm转颈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p和Vm转颈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转颈试验测定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有助于提高TCD对CSA患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寰前节间动脉(PIA)CT血管成像(CTA)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头颈CTA诊断为PIA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0例PIA患者中Ⅰ型6例,4例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Ⅱ型4例,2例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1例为双侧。6例PIA伴单侧椎动脉发育不良,2例PIA伴同侧椎动脉缺如,1例Ⅰ型PIA伴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1例Ⅱ型PIA伴双侧颈内动脉缺如。结论:CTA 能快速清楚地显示PIA走行及其合并颈动脉、椎基底动脉畸形情况,能准确评价PIA血管变异特点,为介入及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椎动脉迷走入上位横突孔行程异常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可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误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报道较少见[1],现将我院遇到的典型病例报告如下。例1女,22岁。反复头疼,多以右侧转颈时诱发。查体:血压14·6/10kPa,颈椎平片未见异常,临床诊断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彩超显示:双侧椎动脉起始部及内径正常,左侧椎动脉走行正常,入第六椎突孔,血流速度、频谱形态可正常。右侧椎动脉颈段延长,绕过第6,5,4椎横突孔,呈“挥鞭”样进入第3横突孔,血流速度增快(图1)。例2女,42岁。突发性头晕、恶心就诊,颈椎平片示:颈椎退行性变,彩…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椎动脉起源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椎动脉起源异常的64层CT血管成像(CTA)表现,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经64层CTA诊断为椎动脉起源异常病人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椎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起始血管及部位、起源异常椎动脉的行径及其合并症.结果 2757例行头颈64层CTA检查的病人中椎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为4.9%(135例病人136支椎动脉),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133支(4.8%),右侧椎动脉起源异常3支;左侧椎动脉起源异常中,129支起源于主动脉弓,2例为重复畸形,1支起源于左侧颈内动脉,1支起于左锁骨下动脉根部.3支右侧椎动脉起源异常中,2支起自右侧颈总动脉,1支起源于头臂干.37例病人合并椎动脉行径异常(进入第4、5和7椎间孔);28支异常起源的椎动脉发育不良;5支起源异常椎动脉的远端游离(未与对侧椎动脉汇合);3例合并椎动脉-基底动脉成窗畸形,1例合并对侧椎动脉瘤.结论 64层CTA能清晰、快速、无创、准确地诊断椎动脉起源变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899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本院的256层螺旋CT进行血管成像检查,回顾性分析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检出率、发生部位、形态及并发其他血管异常情况。结果1899例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检出56例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检出率2.9%),其中基底动脉32例(近段15例、中段9例、远段8例)、椎动脉24例(左侧椎动脉15例、右侧椎动脉9例;颅内型5例、颅外型13例、颅内-外型6例);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按形态可分为裂隙型(14处)、凸透镜型(31处)及重复型(11处);另外,56例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中,11例伴有动脉瘤。结论多层螺旋CT的血管成像能够准确显示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发生部位、形态、毗邻关系,进一步的了解椎-基底动脉的开窗畸形。  相似文献   

11.
病例女,36岁,汉族,无外伤史.因"颈部疼痛伴头晕、头痛9个月,加重2个月",于2010年12月15日入院.入院查体: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部活动受限,前屈20°,后伸15°,左旋30°,右旋25°,左侧屈3°,右侧屈2°,C2 - 4双侧棘旁压痛,C2棘突明显压痛,无明显放射痛.椎动脉扭转试验阳性.四肢感觉肌力均正常,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征均阴性.颈椎正侧位片示:枢椎齿状突前缘与寰椎前结节后缘间隙为6.7 mm.诊断:寰枢关节脱位.颈椎CT平扫及寰枢关节MSCT平扫+三维重建示:下颌内收,颈椎曲度变直,寰椎后弓完全缺如,寰枢关节间隙左侧宽,右侧窄,齿突与前弓内关节面间距约7 mm,齿突超过硬腭与枕骨大孔后缘连线(Chamberlain线)上约9.4 mm.诊断:颅底凹陷症;寰椎后弓完全缺如;寰枢关节半脱位.经颈部手法、经络导频、中药外敷等治疗半月后,颈部疼痛及头晕、头痛症状消失.查体:颈部活动达正常范围,颈部压痛点消失,椎动脉扭转试验阴性.随访1年后,患者无明显不适反应.  相似文献   

12.
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CTA和MRA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开窗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表现.22例中,15例行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CTA)检查,6例行头部MR血管造影(MRA)检查,1例行颈部MRA检查,其中4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22例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均为单发,9例位于椎动脉,其中5例位于颅外段,4例位于颅内段;其余13例均位于基底动脉近段.根据血管窗形态分型:10例为裂隙型,9例为凸透镜型,3例为重复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椎基底动脉局限性重复,22例中4例伴有颅内动脉瘤,1例伴有左侧颈总动脉起源异常.结论 CTA和MRA可以准确显示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诊断开窗畸形时应注意有无伴发其他血管性病变.  相似文献   

13.
<正> 颈动脉硬化患者可表现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的一过性头晕,我们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对颈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颅外段的椎动脉检查,通过声像图及其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观察其变化。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4~2008年我院住院及门诊100例颈动脉硬化患者,临床无耳科及眼科疾病  相似文献   

14.
作者复习了无颅椎区疾病的300例椎动脉造影(组),及有颅椎交界区骨异常的21例病人的血管造影片(Ⅰ组)。作者发现300例中的2.3%有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的环枢椎段异常。有2例椎动脉出颈椎_2横突孔后在颈椎_1和颈椎_2之间的椎管内止行。继而动脉在椎管内前2/3上行并同对侧推动脉结合成基底动脉。称之为颈椎_2段椎动脉类型适用于这种异常。有3例发现在颈椎_1椎弓的上和下方椎动脉远段部分重复畸形。一半如通常走行,另一  相似文献   

15.
复杂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复杂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3年11月至2007年12月对5例复杂性多发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了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结果 5例患者中,一侧椎动脉闭塞4例,另1例双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治疗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4例,另1例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多发重度狭窄.狭窄率80%~95%,狭窄段长度10~20 mm.支架植入手术全部成功,血管残余狭窄均小于20%,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全部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均消失.本组5例患者术后6~12个月分别行DSA检查随访,均未发现再狭窄,近期疗效满意.结论 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预防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的安全、有效方法,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变异的种类和发生率及DSA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椎基底动脉变异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对6432例患者均进行全脑血管进行造影,对全脑血管造影的DSA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椎基底动脉变异的发生率及变异血管合并其他血管病变的情况。结果发生椎动脉起源变异272例患者278支椎动脉,检出率为4.3%,其中左椎动脉起源异常270支(4.2%),右椎动脉起源异常8支;左椎动脉起源异常中,258支直接起自主动脉弓,2例为双起源椎动脉,4支起自颈内动脉,6支起自左锁骨下动脉根部。8支右椎动脉起源异常中,2支直接起源于右颈总动脉,2支起自右颈内动脉动脉,2例为双起源椎动脉,2支直接起自头臂干动脉。141例椎基底动脉成窗(2.19%);61支小脑后下动脉起自颅外段位置较低部位。11例永久性原始三叉动脉。另外,有9例变异结构的远端或近端伴发动脉瘤、2例伴发动静脉畸形。7例出现与成窗结构供血区相一致的一过性脑缺血症状,其中2例出现经成窗结构远端供血部位的脑梗塞,1例出现经双起源椎动脉供血部位的脑梗塞。结论脑血管DSA可以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变异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及有无伴发其他血管性病变;掌握椎基底动脉变异的DSA影像学表现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对脑血管病的明确诊断及手术和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椎体、椎弓缺如少见,寰椎椎弓缺如实属罕见。我院2004年发现一例寰椎椎弓缺如,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双椎动脉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 6336例行头颈64层螺旋CTA检查,发现双椎动脉变异10例(1.58‰).回顾性分析1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应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和高级血管分析等后处理技术对其进行观察,统计分析椎基底动脉发生起源、路径等变异的部位及数量.结果 10例中,7例起源异常;10例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路径变异;5例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2例单干椎动脉形成基底动脉;1例伴左侧颈内动脉动脉瘤.结论 64层螺旋CTA能够清晰地显示双椎动脉的解剖变异,对了解双椎动脉影像表现及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突发性耳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DSA的表现特点及经椎动脉灌注前列地尔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对30例SSNHL患者分别在两侧椎动脉行DSA检查,分析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AICA)、内听动脉的影像学表现,然后经导管在椎动脉灌注前列地尔(平均剂量5μg,灌注时间5 min).术后1周复查听力,观察听力改善情况.结果 30例均成功进行上述检查、治疗,无相关并发症出现.30例中,2例出现一侧椎动脉闭塞,5例椎动脉硬化.分别有23.3%(7/30)的右侧AICA和30.0%(9/30)的左侧AICA呈现缺失或细小改变,63.3%(19/30)的右侧内听动脉和73.3%(22/30)的左侧内听动脉呈现缺失或细小改变.术后纯音听阈测试显示听阈水平(500 Hz、1000 Hz、2000 Hz、4000Hz听阈的平均值)平均升高28.2 dBHL,其中痊愈2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结论 SSNHL与内听动脉、AICA细小、缺失导致的内耳缺血有关,灌注扩张血管的药物能够改善症状,提高听力.  相似文献   

20.
有孔型椎基底动脉的MR血管成像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描述有孔型椎基底动脉的MR血管成像(MRA)表现,以提高对该血管异常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78例头颈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中10例诊断为有孔型椎基底动脉病例,其中7例行颅脑CEMRA,3例行颈部CEMRA,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0.2mmol/kg高压注射,小剂量团注测试延迟时间,增强前后行连续动态扫描。原始和减影图像经SGI02工作站后处理,经容积重建(实时三维,R13D)、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LP)、薄层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多平面或曲面重建血管图像(TS MIP),比较各组图像对血管异常的显示情况。5例患者同时行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MRA,3例经DSA证实。结果 有孔型基底动脉7例(检出率3.9%,7/178)全部位于基底动脉下1/2段,4例位于基底动脉干,3例位于椎基底动脉吻合部;3例有孔型椎动脉(检出率1.7%,3/178)中2例位于左侧V4段,1例位于右V3段。4例有孔型异常2支血管间形成小圆孔状充盈缺损,6例呈部分重复形。4例有孔型血管异常合并其他血管异常,2例有孔型基底动脉合并脑动静脉畸形;2例有孔型椎动脉合并对侧永存三叉动脉,其中1例还合并同侧远端椎动脉瘤,另1例有孔型椎动脉同时伴有颈、基底动脉粥样硬化。RT3D能显示血管立体空间和毗邻关系,兴趣区MIP和TS MIP可清楚显示异常血管细节。结论 CEMRA结合图像工作站后处理能清楚显示和诊断有孔型椎基底动脉这一少见的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