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索常用于骨伤科疾病的非处方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安全使用此类非处方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规定中成药范围包括国家非处方药品目录收载的骨伤科类中成药。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检索《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和CNKI中文数据库,收集用于骨伤科疾病的非处方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经检索上述数据库发现,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中成药21种,共遴选出53篇文献。结论:虽然非处方药的特点是药效确定、相对安全、使用方便、毒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低,但药物安全性不容忽视,也需要考虑其不良反应并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
非处方中成药命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中成药的研制历史相当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现存第一部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了各种酒制、醋制等丸剂中成药。其后随着社会的需求、技术的发展,中成药制剂不断丰富,除各种规格的丸剂外,还有散剂、膏剂、酒剂、锭剂等,大大满足了人们治疗、保健的需求。在化学药物的毒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内制药工业的发展,中成药新品种、新剂型增多,中成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中成药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组方原则和工艺标准制成的制剂。长期以来,有些人误认为中药无副作用,比西药安全,多吃中成药可以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然而,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纳为中成药自身因素(内因)和临床使用因素(外因),内因为中成药的剂型、多成分、欠精的制备工艺以及注射剂的溶媒;外因为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及特殊的用药对象引起的.针对以上因素,笔者认为提高中成药的质量,辩证施治,加强临床用药指导,合理用药及加强血药浓度监测,同时建立中成药处方点评制度和及时修正完善药品说明书可降低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260例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中成药制剂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对1996-2004年国内公开报道的260例中成药所致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成药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过敏反应、消化系统症状为主。结论注意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合理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6.
58例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和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丘志春 《中医药导报》2006,12(8):104-105
目的:通过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加深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方法:对58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成药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较多,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结论:对中成药的应用应改变观念,加强合理应用,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8.
周扬 《中医临床研究》2010,2(3):112-112,114
随着中药制药工艺的不断发展,中成药新品种逐渐增多,方便了临床应用的同时,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分析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降低和控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成为中成药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成给为中成药走向国际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中成药不良反应事件,提出预防措施,纠正错误用药观念,为安全、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CNKI数据库平台检索,检索内容为"中成药不良反应",检索年限为2007-2011年,检索到591篇文献,中成药制剂相关不良反应347例,对患者年龄、不良反应类型和药物剂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收集的347例不良反应中,中老年人(>51岁)及儿童(≤10岁)占了59.66%;不良反应所涉及器官中,皮肤及其附件占61.61%;在涉及的54种药品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总例数的85.88%。结论:近年来中成药不良反应增多,医院门诊应做好对中成药不良反应的预防,建立健全中成药不良反应监测制度,规范完善中成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成药不良反应寻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现代中成药临床上不良反应的原因,除药物本身、个体差异外,重要的是制成剂型时所加的辅料、西药参与配方,提炼用的有机溶剂  相似文献   

11.
当前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较为普遍,已经成为临床问题,在现代西方社会,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化学药品对人体的危害,甚至认为许多西药的应用利大于弊,精神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祸,应当引起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对于这些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西医往往缺乏可靠疗效手段,中医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采取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对症治疗等多重手段灵活治疗,杂合以治,主要治法包括清热、解毒、养阴、活血、泻下,每每取得较好疗效。当然,中医防治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的优势远远不仅仅是这些具体治法,还在于整体观念、重视人体正气、治未病等根本优势。  相似文献   

12.
我院临床常用中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我院近几年临床常用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临床常用中药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几年来,临床常用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所上升,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涉及药品较广,其中以注射剂居多。结论中药的不良反应逐年增加,发生原因各异,应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与重视。  相似文献   

13.
常见风湿性疾病的中成药治疗概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中成药对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等常见风湿性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中成药作为抗风湿病的辅助用药,既能提高疗效,又能减少其他抗风湿西药的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理阶段和辨证分型,选择用药,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使用中成药治疗老年疾病,应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辨证用药,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配伍应合理,避免产生不良反应;药性宜平不宜峻,药量宜小不宜大;补益应得当和适度,不可滥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特点。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制剂类型、累及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结果: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为70.13%;>60岁患者不良反应构成高于其他年龄段,为39.93%;注射剂型不良反应占62.41%,高于其他剂型;最常见累及系统是皮肤及黏膜。结论:注意不良反应的及时反馈,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与监测,可有效减少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中药制剂的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中药应用不良反应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安全性有关问题,为中药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中药安全性事件出发,分析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论]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从加大中药安全性知识宣传、加强中药安全性基础研究等方面着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中药安全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论述《伤寒论》中对临床不良反应的预防预警。方法:从《伤寒论》中查找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所采取的措施、方法事例。结果:药品不良事件(反应)的避免是医生、药师及护士的共同职责。结论:医、药、护必须组成一个团队,才能最大限度的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中药注射剂致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中药注射剂在老年人群中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3096例中药注射剂致老年人不良反应病例,从性别、年龄、用药情况、严重程度、发生时间及ADR的主要表现、转归等多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药注射剂致老年人ADR占中药注射剂ADR总体的31.4%;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老年人ADR以全身性损害为主,占35%,其次是对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占25%,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占13.3%;活血类的中药注射剂引起老年人ADR例次最多,占46.8%,其次是清热类注射剂占23.3%和补益类注射剂占14.9%;刺五加注射液引起的ADR病例数最多,占10.3%.因此,对老年患者要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感冒是常见的外感疾病,市售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品种繁多。本研究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软件,筛选并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治疗感冒的中成药,为临床用药、新药开发提供一定参考。首先,统计分析感冒中成药使用的高频药物,并从中药药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感冒中成药的主治证候不同,进一步筛选出分别针对“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湿邪感冒”“热毒/温毒感冒”四种病证的亚类,运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用药规则和核心药物组合。发现治疗感冒的中成药,针对相似证候的用药组方思路相近,用药同质性高。同时,针对证候一致,还多存在异病同治,也符合中医药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抽查我院门诊不合理中成药处方,对中成药使用方法错误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提高我院的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7月至12月门诊处551200张,根据《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合理用药表现在:辨析病证不明确,临床诊断与药物适应症不符,配伍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重复用药,用法用量不当,超疗程用药。结论:中成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医院应该加强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相关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