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神经瘤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面神经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面神经瘤均行CT检查,6例还进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CT表现和MRI表现,并比较CT和MRI的优缺点。结果:10例面神经瘤中6例面神经鞘瘤和4例面神经纤维瘤,8例累及面神经水平段,6例累及膝部,4例累及乳突段,2例累及迷路段,3例累及内听道段,2例累及腮腺段,1例累及脑池段。主要CT表现:面神经管扩大9例;鼓室内软组织影7例;听小骨破坏5例;乳突蜂房内软组织肿块4例。主要MRI表现:6例均表现面神经增粗,其中2例显示鼓室内=乳突内和颈静脉窝软组织肿块,2例显示鼓室内软组织肿块;3例肿块呈略长T1、略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3例肿块与面神经呈等信号,信号均匀,呈均匀强化;2例面神经瘤累及内听道段面神经,平扫未显示,增强后呈明显强化而显示。比较CT与MRI表现后,发现2例累及面神经内听道段者MRI显示而CT未显示,1例累及面神经鼓室段起始部者MRI亦显示而CT未显示;对于较小的面神经瘤,MRI能直接显示增粗的面神经本身,而CT仅显示面神经管扩大和(或)破坏。结论:CT和MRI,尤其是MR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面神经瘤的形态、部位、范围和内部结构,有助于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为临床制订手术方案和确定手术入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颞骨内面神经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面神经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跟踪随访证实的面神经病变的CT和MRI表现,31例行MR扫描,其中28例行平扫和增强扫描,3例仅行平扫;19例行CT扫描。结果(1)面神经损伤13例,8例行CT扫描,6例显示面神经管骨折,2例表现正常;13例MRI扫描均表现为面神经增粗,其中10例增强扫描显示面神经明显强化。(2)面神经炎14例,7例行CT扫描,1例因岩尖胆脂瘤致面神经管迷路段、前膝部、鼓室段前部骨质破坏,6例面神经管未见异常;14例MRI增强扫描显示面神经节段性异常强化。(3)面神经鞘瘤4例,CT表现为受累面神经管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MRI表现为面神经节段性增粗,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经统计学处理,MRI显示颞骨内面神经病变明显优于CT(P<0.01)。结论HRCT可显示面神经管的异常,MRI尤其是MR增强扫描可显示面神经病变的形态、部位、范围及强化表现,有助于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面神经肿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蓉先  沙炎  邹明舜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14
目的:研究面神经各种类型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各类型面神经肿瘤影像学表现特点。21例均行CT检查,其中2例同时行面神经管的多平面重建(MPR);17例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21例面神经肿瘤有面神经鞘瘤15例,分别涉及内听道段1例、迷路段2例、膝状神经节6例、鼓室段11例、乳突段7例、腮腺5例、外耳道3例、颈静脉球窝2例、后颅窝2例,中颅窝1例。面神经血管瘤有3例,均累及膝状神经节,涉及中颅窝1例、鼓室段2例。面神经纤维瘤有3例,2例广泛累及迷路段、鼓室段和乳突段,1例累及乳突段和鼓室段。影像学表现:CT表现:17例面神经管扩大和/或骨质破坏,1例血管瘤于膝状窝区可见蜂窝状骨样密度影;12例鼓室内软组织肿块;5例伴听小骨外移和/或破坏,3例伴外耳道后壁破坏,2例伴颈静脉球窝外侧壁破坏。MRI:16例肿瘤表现为结节状或不规则状软组织肿块,1例表现为面神经增粗。T1WI等信号,T2WI等或偏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中等至明显强化,信号均为不均匀。结论:一个肿瘤常涉及多个面神经节段,CT有利于显示面神经肿瘤区骨质改变,MRI可很好地显示面神经肿瘤的部位、形态、范围和内部结构特征,两者结合有助于不同类型面神经肿瘤的鉴别诊断及其定位诊断,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和手术途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鼻腔及鼻旁窦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鼻腔和鼻旁窦神经鞘瘤的CT与MRI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水平.资料与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旁窦神经鞘瘤8例,均行CT平扫,其中4例行增强扫描;MRI检查2例,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良性4例,恶性4例.肿瘤原发于鼻腔4例,上颌窦3例,筛窦1例,无一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肿块在CT上多呈较均匀中等密度,3例密度不均;MRI T1WI呈中等信号,T2WI示中等或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或边缘强化.结论 鼻腔、鼻旁窦神经鞘瘤的CT与MRI表现无显著特异性,均能很好地显示肿瘤侵犯范围及骨质破坏情况.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瘤的CT和MRI诊断(附六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CT,MRI对面神经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面神经瘤CT,MRI表现,结果 6例面神经瘤中位于颞内段4例(迷路段1例,鼓室段2例,鼓室段+乳突段1例),颅,内脑池段,内听段及颞内段(迷路段+鼓室段)1例,颞内段(鼓室段+乳突段_并颅外肋腺段1例,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与肿瘤的部位有关,CT影像上,颞内段面神经瘤显示受累段面神经管扩大,破坏;中耳腔和(或)乳突软组织肿块及膝状神经窝区内质破坏,如肿瘤扩展到中颅窝或肋腺也可一并显示,1例起源于内听道,桥脑小脑角区的面神经瘤,CT,MRI清楚地显示了桥脑小脑角区肿块,内听道扩大,迷路段面神经管扩大,以及扩展到膝状神经窝区的病灶。结论 CT和MRI能准确地描绘面神经瘤的受累情况,CT在显示骨破坏细节方面极佳,而增强MRI对肿瘤本身的显示优于CT。  相似文献   

6.
面神经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面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9例面神经瘤中,8例面神经鞘瘤,1例面神经纤维瘤。7例行颞骨高分辨CT扫描,2例常规扫描;6例行MRI检查,其中5例做了增强扫描。结果:本组发生在右侧5例,左侧4例;内听道1例,迷路段4例,膝状神经节6例,鼓突段(降段)6例,茎乳孔5例,腮腺3例。CT表现:面神经管扩大,膝状窝骨壁膨胀,面神经径路上有条索状或结节样软组织影。MRI表现:面神经呈结节样或条索状增粗,呈跨节段性分布,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有明显强化。结论:面神经径路上出现实质性节段性肿块是面神经瘤的影像特点。MR增强扫描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鼓室球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鼓室球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鼓室球瘤的CT和MRI表现,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8例行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2例行常规CT扫描;其中7例轴面及冠状面均能显示鼓室软组织结节影,3例示中耳乳突内充满了略低密度软组织影,CT仅诊断为慢性中耳乳突炎,漏诊了其内的鼓室球瘤,所有病例未见骨质破坏。行MR检查者8例,T2WI显示肿瘤为较高信号(6例)和高信号(2例),增强后以明显强化为特点;3例伴有慢性中耳乳突炎者,T2WI可区分肿瘤的较高信号和周围炎症的高信号,增强MRI亦能显示强化的肿瘤和不强化的周围炎症。结论 MRI对鼓室球瘤的显示优于CT,伴有中耳乳突炎时MRI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倪恩珍  王亚非   《放射学实践》2012,27(1):89-92
目的:总结分析外周恶性神经鞘膜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恶性神经鞘膜瘤的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11例中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4例,CT和MRI均检查4例。结果:CT平扫表现为等、低混合密度软组织肿块影,形态不规则,病灶边缘较光整2例,边缘毛糙5例。CT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坏死区不强化,网格样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5例。T1WI呈等、略低信号,内见局灶性长T1信号影;T2WI序列以略高信号为主,内见局灶性长T2信号,周围软组织见片状浸润高信号;MRI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结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研究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表现,成人组16例,儿童组7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与MR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6例成年患者CT表现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眼眶不规则肿块,9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颅内可见扁平不规则肿块;16例MRI表现为骨质破坏区邻近的眼眶和颅内均可见略长T1、略长T2信号的不规则软组织影,增强后呈明显强化.7例儿童患者CT表现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眼眶不规则肿块,其中2例可见垂直针状高密度影,3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颅内可见扁平不规则软组织肿块;MRI显示7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眼眶内和6例颅内可见略长T1、略长T2信号不规则的软组织影,其中1例为双侧,增强后呈明显强化;7例双侧眶骨、4例斜坡和双侧岩尖及1例双侧颞骨鳞部骨髓腔呈略长T1、略长T2信号影,增强后呈明显强化.结论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些特点,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颅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MSCT及MRI影像表现,提高对该肿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10例,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7~ 19岁,6例行MSCT平扫,10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其影像及临床表现.结果 鞍区及鞍上池7例:MSCT平扫肿瘤密度不均,外周带囊变,实质部分密度较高(CT值约40~ 48 HU),瘤周水肿不明显,MRI:T1WI表现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表现为等或较高信号,垂体柄受累增粗,神经垂体及腺垂体萎缩或消失,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基底节及丘脑区肿瘤呈类圆形囊实性浅分叶状肿块,密度及信号不均,坏死灶大而瘤周水肿轻,增强扫描显著不均匀强化;松果体区肿瘤并脑室内转移2例:肿块呈浅分叶类圆形,信号及密度不均且包埋松果体钙化,外周带坏死较明显,1例侧脑室转移,1例经三脑室向两侧壁蔓延,侵犯垂体,幕上脑室均积水扩张明显,增强扫描显著强化.结论 颅内原发性精原细胞瘤好发于青少年,以颅内中线结构附近多见,影像表现存在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