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0例TIA患者的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了解TIA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血管狭窄程度及其他病变。结果 30例TIA患者中20例(66.7%)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7例(21.0%)为颈内动脉狭窄,4例(13.3%)为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6.7%)为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6.67%)颈内动脉并椎动脉狭窄,5例(16.7%)椎动脉狭窄;1例(3.3%)烟雾病;2例(6.7%)血管痉挛;7例(23.3%)血管造影阴性。应用支架治疗椎动脉、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效果良好。结论 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病变能准确的评估,对明确TIA的病因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定义为“一类未致脑梗死的局部脑缺血所引起的短暂发作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随着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TIA的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动物模型是研究TIA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防治措施不可缺少的工具。文章系统地回顾了各种TIA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基本原理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何晓玲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2(7):645-64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治疗。方法将48例频发的T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使用丹奥(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h以上,每日2次,疗程10天;对照组24例使用血栓通10ml(175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稀释,静脉滴注时间1h以上,每日静脉滴注1次,疗程10天。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4h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75%和58.3%,治疗组总有效率95.9%,明显优于对照组87.5%,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照组有3例发生脑梗死,治疗组有1例发生脑梗死,两组均未发生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丹奥是一种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频发的TIA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王维治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1997,3(2):70-7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一种历时短暂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引起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发作通常为数分钟,少数为数十分钟,一般不超过数小时.有人将它形象地比喻为“大脑间歇性跛行”. 相似文献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楼小亮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24):1965-1967
20世纪,人们对脑梗死之前出现的短暂一过性局部神经功能缺损发作症状冠以不同命名,如“小卒中”、“短暂性脑功能不全”、“大脑性间歇性跛行”等。1951年美国神经病理学家Fisher将暂时性神经定位体征命名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在1965年第四届Princeton会议上以不超过24h为标准,将TIA定义为由于大脑局灶性或区域性缺血产生相应区域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在24h内症状完全消失。1974年美国用此标准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于1975年将此标准纳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疾病分类中[1]。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动物模型是研究TIA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防治措施不可缺少的工具。文章系统地回顾了各种.TIA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基本原理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其局灶性神经症状持续时间小于24h。文章对TIA的症状,诊断方法,危险因素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对本病的处理方针。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涛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1994,(2)
综合分析了近几年有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因、辅助检查、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说明目前尚未完全弄清TIA的病因,不能较好地改善TIA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继发缺血性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很高,需要紧急评价和处理。文章介绍了TIA的急诊评价内容,强调全面评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记忆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后是否遗留记忆障碍。方法 对49例TIA患者在其末次发作后平均8 d内进行临床记忆量表甲套测试,然后对其随访平均3个月(自末次发作后开始),对随访期间无TIA再次发作的42例患者,用临床记忆量表乙套复查记忆功能,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接受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药物的治疗。 结果 TIA患者末次发作后平均8 d内与平均3个月后相比,前者的记忆商(memory quotient,MQ)、总量表分及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和图像自由回忆的等值量表分均有明显下降(P值分别为P<0.01、P<0.01、P<0.05、P=0.01、P<0.01).而两者在无意义图形再认、人像特点联系回忆项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TIA后可遗留不同程度的记忆障碍,尤以短时记忆障碍为甚,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改善TIA后的记忆障碍。TIA可能是老年人记忆障碍的原因之一,应重视TIA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脑卒中危险因素,为预防脑卒中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浙江医院收治的确诊的后循环TIA患者88例,对其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吸烟)进行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主要临床特征:年龄多≥60岁(69.3%),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晕(44.3%),症状持续时间多在10 min以内(43.2%),TIA后脑卒中发生相关危险因素中以高血压的发生率最高(48.9%),椎基底动脉狭窄≥50%者占20.5%。随访7d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8%(7/88)。对6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为TIA后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5.867,95%CI=1.186~29.014,P<0.05)。
结论后循环TIA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可能对TIA后发生脑卒中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ischemicattack ,TIA)对脑梗死患者是否具有脑保护效应。 方法 收集有或无同侧TIAs史的首次脑梗死患者分别 18例和 31例 ,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入院时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 specificenolase ,NSE)的含量水平 ,并采用改良爱丁堡 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和半定量的 5级评分法分别对患者入院时及 1月后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 结果 入院时NSE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有TIAs史组r =0 72 8,P <0 0 1;无TIAs史组r =0 6 83,P <0 0 1) ,且有TIAs史的脑梗死患者NSE的含量明显低于无TIAs史组 (P <0 0 1) ,有TIAs史组入院时及 1月后神经功能状态与单纯脑梗死组相比差异也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TIA可能对人脑产生缺血耐受作用 ,从而减轻随后严重脑缺血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改善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7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第四次长期随访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首次TIA的复发、完全性卒中与心肌梗死的发生以及生存情况,并探讨TIA患者行神经血管外科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2例TIA患者进行面对面的随访,以首次TIA发作为起点,到最后一次随访(1998年)止。结合前3次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并依据寿命表原理对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总的TIA复发率为27.9%,首次安全性卒中的发生率为65.7%,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8.4%,病死率为72.7%。主要死亡原因因为完全性卒中,占所有死亡患者的59.6%,其中非老年患者的首位死亡原因为脑出血,老年患者的首位死亡原因为脑梗死。致死性心肌梗死患者2例,占死亡患者的3.8%。满20年的生存率为39.9%。其95%可信区间为(28.4%,51.4%)。有神经血管外科手术指征的患者19例,占所有患者的26.6%。结论 首次TIA后约有近1/3TIA患者出现TIA复发,完全性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主要死亡原因为完全性卒中而非心肌梗死。估计用神经血管外科手术来预防TIA患者发生完全性卒中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1变化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和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 1(ET 1)的变化 ,探讨其在TIA和脑梗死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70例发病 <72h的脑梗死患者 ,4 3例最近一次脑缺血发作 <72h的TIA患者 ,4 1例门诊体检的健康人 (正常对照组 )。每例患者均行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 ,TIA患者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 1水平 ,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TIA组和脑梗死组血浆ET 1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TIA组血浆ET 1水平低于脑梗死组。颈动脉超声显示 ,有狭窄和斑块的TIA患者血浆ET 1水平与超声正常的患者无差异。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浆ET 1水平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的患者。血浆ET 1水平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呈正相关。结论 TIA和脑梗死的发病与内皮细胞损伤和ET 1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hrombocytosis may appear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nevertheless, thromboembolic phenomena have rarely been recorded. This case describes a 71-year old patient suffering from long-standing seropositive and nodular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severe pulmonary involvement. During an exacerbation of her disease and following the appearance of thrombocytosis, several episodes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occurred. The 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right facial nerve paralysis, paraesthesia of the right cheek and dysarthria. The patient was treated successfully by antiaggregants, anticoagulants and busulfan. 相似文献
17.
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nti cardiolipin antibodies,ACA)阳性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初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6例,于入院时和发病后6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ACA-IgM、ACA-IgG。根据测定结果将患者分为ACA( )组(16例)和ACA(-)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既往病史、个人史(吸烟、饮酒)、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资料;观察治疗中及发病后3、6、9、12个月脑血管病再发情况。结果①ACA( )组有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A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②ACA( )组首次发病平均年龄、血浆纤维蛋白、全血低切黏度分别为(47±4)岁、(5.5±0.8)g/L、(21±3)mPa/s;ACA(-)组分别为(65±8)岁、(3.8±1.5)g/L、(17±4)mPa/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③ACA( )组有9例(9/16)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上显示存在2个以上新鲜病灶,14例(14/16)颈动脉超声显示多发低回声斑块,10例(10/15)DSA或MRA显示动脉多处狭窄;而ACA(-)组以上检查阳性数分别为3例(3/30)、6例(6/30)和5例(5/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④治疗中和治疗后6、12个月疾病再发比例ACA( )组分别为4/16、6/14和8/12;ACA(-)组为1/30、3/28和5/1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A阳性患者常缺乏脑梗死常见危险因素,初次发病年龄较小,伴有动脉内膜多发不稳定性斑块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短期内易再发新梗死。 相似文献
18.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与脑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中,选择经CT、MRI确诊,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 14例患者脑血管未见异常,39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3例,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1例,颅内、外动脉合并狭窄15例,32例前循环TIA患行中发生前循环动脉狭窄22例(68.8%);21例后循环TIA患者中发生后循环动脉狭窄8例(38.1%),两组狭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TIA患者的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前、后循环的脑动脉狭窄与其TIA临床表现的符合率,前循环TIA者较后循环TIA者为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和其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并明确诊断为TIA的患者97例,所有患者行头及颈CT血管成像(CTA)检查以评估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根据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分为四组:无狭窄组、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组。采用定磷法测定所有TIA患者的血浆LPA水平,对可能有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无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11例,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的86例,其中轻度狭窄者39例,中度狭窄者32例,重度狭窄并闭塞者的患者1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糖尿病、血浆LPA水平等因素在不同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的TIA患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F=6.933,P=0.000;X2=16.413,P=0.001;F=4.456,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与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独立相关,血浆LPA水平与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取LPA2.5μmol/L为界值,LPA〉2.5μmol/L是TIA患者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OR:2.277,P=0.061),高血压、卒中史也与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存在相关性,但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LPA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347,P=0.000),校正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卒中史等因素后相关性仍存在(r=0.214,P=0.039)。结论TIA患者血浆LPA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病变等级存在相关性,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越高,LPA水平也就越高。血浆IJPA水平或可作为TIA患者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