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腹部多层螺旋CT扫描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腹部多层螺旋CT检查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分别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和固定管电流技术进行腹部CT检查,分别统计CT剂量权重指数(CTDIW)、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管电量(mAs),并对图像噪声特性、细节显示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图像噪声特性、细节显示程度、病变特征显示及CT值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实验组有效管电量为(296.74±19.15)mAs,较对照组的350mAs降低了约15.4%(P〈0.001);实验组CTDIW为6.74±1.15,明显低于对照组9.6mGy(P〈0.001);实验组DLP为(360.61±14.23)mCy·cm约为对照组675mGy·cm的53.4%(P〈0.001)。结论:正确使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可以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自动剂量控制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晖 《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1):108-109
介绍了CT自动剂量控制技术的方法和发展过程。现在的CT自动剂量控制技术融合了实时角度调制技术和Z轴管电流调制技术,只要正确使用自动剂量控制技术就可以在最小的辐射剂量下优化影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腹部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腹部CT检查的84名受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检查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2名。对照组采用固定管电流进行腹部CT检查,试验组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进行腹部CT检查,比较两组对比-噪声比(CNR)、同层皮下脂肪CT值、容积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及图像质量。结果 试验组CNR、同层皮下脂肪CT值、CTDI及DL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进行腹部CT检查获得的图像质量可靠,能清晰显示患者的腹部组织形态与结构信息,还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螺旋CT自动管电流技术在胸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CT自动毫安技术(Auto mA)和固定管电流(230mA)技术进行胸部扫描,对所获的图像质量及CT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 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但CT辐射剂量自动毫安技术(Auto mA)比固定管电流(230mA)技术下降大约60%~80%。结论 螺旋CT自动管电流技术(Auto mA)在胸部扫描与固定管电流(230mA)技术在胸部扫描比较无明显图像质量差别,但受检者辐射剂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成人肺部自动毫安与固定毫安CT检查辐射剂量的对比分析,自动毫安技术在肺部CT扫描中的优势。方法 20例肺部病变的成人患者,在初查时均采用固定毫安(200mA)行螺旋CT肺部扫描;复查时,在其他扫描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自动毫安(70~200mA)扫描;分别记录单层毫安值和DLP值,由两名放射科高年资诊断医生观察比较两者的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自动毫安与固定毫安CT扫描后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前者单层毫安值最低可为后者的3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肺部CT检查采用自动毫安技术扫描,与常规固定毫安扫描图像质量无差别,并且能大幅度降低毫安值及辐射剂量,是较理想的肺部CT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院》2015,(9):77-7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颅内血肿复查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0例颅内血肿患者首次行常规剂量CT扫描,复查颅脑CT时随机分为A组(常规剂量:120 k V,400 m As)和B组(低剂量:100 k V,250 m As),将低剂量检查的图像与首次检查图像进行比较,分析低剂量组复查图像是否满足诊断要求,同时,对两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低剂量组CT图像噪声略增加,但是图像质量能满足患者复查的诊断要求,能够准确反映患者颅内血肿的演变过程,正确指导临床治疗;然而,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却明显减低。结论对于颅内血肿复查患者,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能满足其临床诊断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损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PET/CT中CT自动管电流模式下受检者有效剂量与管电流阈值及噪声指数的关系,为确定最优化采集条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用GE Discovery ST-16型和Discovery Elite型PET/CT,使用RS-550型仿真人体模型获得PET/CT中CT所致受检者有效剂量。两机型采用相同采集条件,即管电压120 kV,螺距为1.375,转速0.8 s/转,噪声指数(NI)8-30,间隔为2,自动管电流低限均为30 mA,高限为200~350mA,间隔为50 mA。模拟临床PET/CT的头颈部和体部分段扫描方式对仿真人体模型进行扫描。记录各种采集条件下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CT)。结果 采用相同采集条件,CT扫描所致有效剂量随噪声指数增大而降低,且曲线随自动管电流高限的增加而陡峭;Discovery Elite型扫描CT所致受检者全身有效剂量低于Discovery ST-16型。结论 对确定的受检者,PET/CT中CT所致有效剂量随扫描条件不同有较大差异。可以根据不同临床需求,选择最优化采集方案,从而尽可能降低受检者的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CT增强检查中使用自动毫安(ATCM)技术对降低患者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搜集50例腹部疾病的患者行自纵隔上2 mm至髂嵴线水平CT容积扫描,每例常规3期(平扫期、动脉期、静脉期),随机分为固定毫安(FM)组和自动毫安(ATCM)技术组,FM组使用固定300 mA,ATCM组使用自动毫安技术,通过预实验改变噪声指数(NI)调节管电流,得出NI值为9.10 Hu时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匹配较佳;分别选择隔下腹主动脉、肝门静脉作为观察平面,对2种毫安技术的图像质量、图像噪声和辐射剂量均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FM组的辐射剂量平均CTDIvol为23.68 mGy,平均DLP为597.22 mGy·cm;ATCM组的平均CTDIvol为6.44 mCy,平均DLP为154.226 mGy·cm,比FM组降低约74.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DIvol、DLP的t值分别为45.100、112.57,P值均<0.05)结论:在腹部增强CT检查中使用自动毫安控制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以使患者所受辐射剂量降低约74.2%.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眼部CT扫描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330例行眼部CT检查患者,根据扫描时所采用的管电流控制方式将其分为调制组、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调制组采用器官剂量调制技术,智能自动管电流70~150 m A;常规剂量组采用固定管电流100 m A;低剂量组采用固定管电流70 m A。比较3组辐射剂量及CT成像质量差异。结果:调制组行横断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有效剂量(ED)分别为62.37、12.83和0.143 m Sv,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的115.23、18.93.和0.265 m Sv,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 544.944、6 009.596、2 544.944,P<0.05);行冠状扫描,调制组DLP、CTDIvol及ED分别为68.19、13.15和0.156 mSv,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的122.41、19.20和0.282 mS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232.413、3 813.940、1 232.413,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胸部低剂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50名常规人员分为两组:A组75名扫描方案为固定噪声指数(NI)为14,应用ATCM技术自动调节管电流(100-200 m A);B组75名,扫描方案为固定管电流40 m As。两名医师采用双盲法对肺尖、中肺、下肺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分(IQS),测量图像标准差(SD)值,记录加权CT剂量指数(CTDlw),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尖、中肺、下肺SD值:A组为12.17土1.32、10.85士0.75、10.95士0.96,B组为18.35士2.21、12.19士2.74、13.54士2.58;IQS:A组为1.62±0.27、1.35土0.24、1.54士0.32,B组为2.80士0.34、2.13士0.48、1.89±0.45。在肺尖,A组的SD值和IQS低于B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部低剂量CT筛查中,应用ATCM技术可在更大的密度衰减范围中得到更高质量的图像。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在评价宫颈癌宫旁侵犯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在评价宫旁侵犯中的价值。方法:收集7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Ⅱ期宫颈癌患者,对其CT影像学表现和FIGO分期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FIGO分期判断宫旁侵犯的准确性达53.3%(40/75).过低判断率为26.7%(20/75),过高判断率为20.0%(15/75);CT判断宫旁侵犯的准确性为69.3%(52/75)。过低判断率为14.7%(11/75),过高判断率为17.3%(13/75)。FIGO分期和CT判断结果均与手术判断结果一致者40例,FIGO分期判断结果与手术判断结果不一致者35例.CT判断结果与手术判断结果不一致者29例.CT纠正FIGO分期判断结果者10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多平面成像,在判断宫颈癌宫旁侵犯方面比FIGO分期准确、直观。是FIGO分期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
周卫锋 《现代保健》2013,(24):71-72
目的:了解CT结合X光片对颈椎病进行诊断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2年9月的颈肩不适、恶心呕吐、头昏的患者129例,分成甲组、乙组、丙组,每组各43例。甲组使用X光检查;乙组使用CT检查;丙组使用两种方式结合进行检查,比较三组的检查情况。结果:甲组对椎体骨赘、钩椎关节异常、椎间孔异常、项韧带钙化的检出率分别为4.65%、2.33%、9.3%、2.33%。乙组的检出率分别为6.98%、6.98%、4.65%、4.65%。丙组分别为20.93%、18.6%、23.26%、16.28%。结论:CT结合X光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优于单纯使用CT或X光,尤适用于颈椎病变情况较复杂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白玫  刘彬  陶颖 《医疗设备信息》2008,23(5):106-107,110
在对多排螺旋CT扫描条件进行优化的基础上,采用手动曝光参数和自动曝光控制参数分别对模拟人体模型进行了扫描,并比较了两种方法产生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成像(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对颈椎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颈椎损伤患者60例,均实施CT及MRI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MRI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CT对附件骨折的检出率高于MRI(P<0.05);MRI对脊髓创伤、脊椎旁软组织创伤的检出率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5)。结论CT与MRI对颈椎损伤诊断有重要意义,两者各具优势,可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5.
AEC模式下CTDI剂量指数指导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彬  费晓璐  魏岚  白玫 《医疗设备信息》2008,23(10):116-117
CT生产厂商推出了自动曝光控制AEC技术,根据受检者的体态调节管电流,达到减小辐射剂量的目的。在扫描过程中采用AEC技术,系统会给出一个剂量指数CTDI_(vol),但对于整个扫描过程,实际的CTDI_(vol)是随着管电流的改变而不断改变的。因此,厂商提供的CTDI_(vol)到底有什么指导意义,本文将以临床实验和计算机软件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系统剂量指数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使用CT性能体模对CT进行性能测试,在获取大量质量数据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CT值属性的质量数据的分析方法,并使用该方法对CT值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CT的图像质量做出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7.
李强 《医疗设备信息》2008,23(9):100-101,119
分析了CT技术的一些新进展,着重探讨了双源CT和自动剂量控制,浅析了当前的维修状况,且给出了一个维修实例。  相似文献   

18.
CT设备剂量指数(CTDI)的计算机数据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计算机断层扫描设备(CT)中通常用CTDI作为测试指标测量CT设备的剂量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测量较为复杂,特别是数据计算困难较大。为此作者依据相关国际标准设计了CTDI数据计算机自动处理程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典型小肝癌诊断中采取动态高速CT技术时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103例不典型小肝癌患者,采取动态高速CT技术诊断,观察诊断结果。结果:在此次研究中,共检出135个病灶,其中整体增强113例,斑片状增强13例,环状增强5例,不典型小肝癌的诊断敏感性为97.03%。结论:在采取动态高速CT技术诊断不典型小肝癌时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3例患者进行检查,随机分为实验组22例,对照组21例,实验组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照组采用超声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结果。结果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5.5%,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7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通过血管后重建能够立体、直观地显示血管情况,准确判断椎动脉狭窄、闭塞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