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书锋 《陕西中医》2009,30(3):339-341
目的:讨论"细辛不过钱"之说,以便临床合理运用细辛。方法:研究参考古今关于细辛毒性、配伍、用量、用法的理论阐述、实验研究及临床报道。结果:认为细辛确有毒性,"细辛不过钱"是单用且入丸散剂的用量。提示:临床上应用细辛在辨证准确、配伍得当、入汤剂久煎的情况下,可以超量使用,并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细辛不过钱”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肇源宋·唐慎微《证类本草》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自此以降,沿袭者甚众。清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说:“细辛不可过一钱,多则气不通闷绝而死”。严西亭等在《得配本草》中也说:“其性极辛烈,气血两虚者,但用一二分亦能见效,多则三、四分而止。如用至七、八分以及一钱,真气散,虚气上壅,一时闷绝。”上述如出一辙的记载,导致了后世形成“辛不过钱”的定见。笔者认为此说其又有四:一是指“单用”;二是指作“散剂”使用;三是强调用量不可超过一钱;四是强调多用会产生“闷塞不通”的情况。《本革新编》指出:“细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张隐庵曾有这样一段论述:“宋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古文献的查阅,对细辛的药理研究、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提出细辛的临床安全用药原则。认为细辛用于散剂、丸剂时不可过钱;用于汤剂时,不必拘泥于“细辛不可过钱”,可结合临床,具体病情具体分析,酌情加减。临床中应用细辛辨证准确,配伍得当,入汤剂久煎的情况下,其量可过钱,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古今细辛用量差异是临床实践的结果。“细辛不过钱”说的“钱”应为“约词”,意指该药用量宜小并宜谨慎使用,目前临床应遵循之。细辛所含挥发油是其有效成分,其毒性与剂量有关。为防挥发油在煎煮中大量丧失,建议该药在复方中煎煮时后入。细辛应用的安全、高效的确切量只有经严格的动物实验和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确定。  相似文献   

5.
“细辛不过钱”这句中药临床传统术语历时已久 ,其意是说 ;细辛在临床运用时 ,刻求用药剂量 ,如超过一钱就会出现危情。如《本草新编》所述 :“细辛 ,止可少用 ,而不可多用 ,亦止可共用 ,而不能独用。多用则气耗而增痛 ,独用则气尽而命丧”。〔1〕历代医家无不尊此古训 ,且从清代罗国纲的《会约医镜》中可窥一斑 ,其曰“按细辛燥烈 ,不可过用 ,过用一钱 ,闷绝而死”。〔2〕这条良训至今乃不失为医家遣方用药的一盏鉴灯。然而 ,现代临床运用细辛已不太受此约束 ,临床上超“钱”疗疾的实践不胜枚举 ,且疗效可佳。如陈氏等人选用小青龙汤治疗哮…  相似文献   

6.
“细辛不过钱”寻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良杰 《中医药学刊》2003,21(9):1465-1465
“细辛不过钱”说是否成立。通过考证、分析、类比,提出了此说至少有两点错误。一是用量之误,其中有时珍传抄之误和以讹传讹之误;二是将此用法之限定剂量用于彼用法,乃用法之误。  相似文献   

7.
关于“细辛不过钱”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细辛不过钱”的本义进行了考证,认为此话实指单味研末吞服细辛时剂量不可过钱,非言细辛伍于复方煎煮时剂量不可过钱。细辛所含挥发成份是有毒的,单味研末吞服应遵循“细辛不过钱”这一古训,然细辛加复方配伍煎煮后,可大大减低其毒性。古今临床实践表明,细辛用于复方煎剂不应拘于1钱(约合今之3—4g),根据临床病情需要可增至16—30g为宜。  相似文献   

9.
赵书锋  王世勇 《光明中医》2009,24(1):130-131
针对"细辛不过钱"之说,研究了古今关于细辛用量、用法的论述及临床实践,认为细辛有毒,"细辛不过钱"是单用且入丸散剂的用量,临床上应用细辛在辨证准确、配伍得当、入汤剂久煎的情况下,可以超量使用,并且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由来已久,然而仍存在争议,致使临床细辛用量受到一定的制约。文章从文献源流、细辛用量、剂型及给药方式4个方面再谈“细辛不过钱”,得到结论:“细辛不过钱”的确切说法为《本草别说》之“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钱匕”是量药器,“钱”是质量单位,“半钱匕”约合0.3 g,而“一钱”约合3 g;《本草别说》中的“细辛末”可能是一种粒度较为细小的散剂,而非“粗末”;给药方式很可能是外用鼻吹法,而非内服。综合分析可知单用细辛末可因剂量较大、粉末剂型及外用鼻吹法等多重因素,导致“气闷塞,不通者死”的症状,非后世“细辛不过钱”这一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11.
细辛入心、肝、肺、肾经,可窜透开滞、通经活络,善搜肝肾血分风寒,发散力强,故可通血脉、行气血而止诸痛。笔者在临床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适量细辛,以治疗各种疼痛顽症。获桴鼓之效。一、血管性头痛 头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屡用细辛治疗多种疾病,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一、神经性头痛头痛是一种自觉证状,临床比较常见。因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脏腑气血皆上会于头,故不论外感,内伤的病症、  相似文献   

13.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辨证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真 《中医研究》2010,23(1):58-5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物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既能助麻黄解表,又能助附子温经散寒。全方可内散少阴之寒,外解太阳之表,或为表里双解之剂。仲景组方颇多巧妙之处,附子配麻黄,助阳解表,使邪去而不伤正;细辛伍附子温通经络,活血行气,散寒通脉,通达上下。麻黄细辛合用,温太阳经腑,使经气通利,邪自表解;水道通调,寒湿自去,细辛、麻黄虽为发汗解表通调水道之峻品,今以附子为君,则无忧过汗亡阳,尿多伤阴之弊。  相似文献   

14.
从“细辛不过钱”谈药用部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有“细辛不过钱”之说,如《会约医镜》中云:“按细辛燥烈,不可过用,过用一钱,闷绝而死”。然而,为什么现在临床细辛用量可以超过一钱(3.125克),甚至可以加大到12~15克呢?让我们从细辛的本草考证中找找原因吧。关于细辛的药用部位,《名医别录》云:“细辛生华阴山谷,二、八月采根,阴干”。《本草图经》云:“其根细而其味极辛,故名之细辛。二、八月采根,阴干用”。这些说明古代本草的细辛药用  相似文献   

15.
杨洪元 《陕西中医》1992,13(2):87-88
本文从古今使用细辛中的原植物入药部分、剂型用量及使用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提出现今在复方汤剂中,使用细辛不能延用“细辛不过钱”的古代提法。  相似文献   

16.
细辛“用不过钱”吗?——盛国荣教授经验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细辛的用量,古有”用不过钱”之说。始发此论者是宋人陈承,他说:“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嗣后,医家大都承袭其说。但也有反对者,如张隐庵、陈修园等独持异议。陈氏将其斥为“邪说”,然而对于这种用量习惯终“亦难以力挽之”。至今临床,对细辛多不敢用过一钱。  相似文献   

17.
王培民 《中医正骨》1999,11(3):55-56
诸方受教授系上海石氏伤科传人,从事伤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成绩斐然。治疗软组织劳损及疼痛类疾病尤善用淡附片与细辛,现总结介绍如下。1淡附片、细辛的性味与功用淡附片辛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其功能补火助阳,祛寒除湿,温经止痛。《神农...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以经络脏腑的表里关系作为六经辨证的主要依据,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辨证论治方法。本文仅就“太阳与少阴为表里”,从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试作初步探讨。一。在生理上互相联系,相互为用足太阳膀胱与足少阴肾、手太阳小肠与手少阴心为表里,其经络相互络属,脏腑相互联系,彼此既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又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19.
灯盏细辛注射液配合西药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西清 《陕西中医》2008,29(4):432-433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配合西药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细辛黄酮、灯盏细辛素)配合西药(布洛芬)与牵引治疗本病31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2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复发率低。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温经散寒,活血祛瘀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号称药中“三宝”。为中医治疗热性危重证的速效药物。其临床应用,主要在于温邪热毒壅盛,内陷心包,或突感秽浊之气,或卒中风,痰火热闭。临床见有:高热、神志不清、神昏谵语,狂燥不安,甚至惊风抽搐、不省人事、中恶气绝、人事不知,邪热攻心等传染病(如乙脑、流脑),或小儿急热惊风、惊痫百病。三药有其共同的疗效,可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