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其化学结构分为14元环、15元环及16元环.14元环的代表性药物有红霉素、克拉霉素、夹竹桃红霉素和罗红霉素,15元环的代表性药物是阿奇霉素,16元环的有螺旋霉素、交沙霉素和麦迪霉素.近年来,临床和动物实验均证明,14元环和15元环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抗菌作用外,还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在某些呼吸道疾病的治疗中也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综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免疫调节作用中的最新进展。概括说明其抗炎和诱导细胞凋亡的初步机制。并介绍其在呼吸道炎症和抗肿瘤方面新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当今世界应用最广泛的口服抗菌药物之一,近年来关于其在非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方面的报道很多,如恶性肿瘤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扩张、类风湿性关节炎、胃肠动力障碍、哮喘等。现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理切入,对非抗感染临床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Hp相关性疾病中的新用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包括维生素B12缺乏、妊娠剧吐、儿童慢性腹痛、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被列入世界领先的十个药物类别中抗生素药物中的一类.自从1952年世界上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应用于临床开始,几十年来,作为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抗生素种类之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制开发,构效关系和质量研究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介绍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质量研究的几个重点,即组分研究、口服制剂的溶出度检查、有关物质检查、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重新认识大环内酯类药物对绿脓杆菌作用的机理。方法 通过CAJ文献数据库检索;从大环内酯类药物对绿脓杆菌的抗菌作用原理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结果 大环内酯类药物对绿脓杆菌感染的作用不是通过经典的核糖体途径 (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而是通过免疫调节、抗炎作用和抑制细菌毒力的作用来抑制或杀灭绿脓杆菌。结论 大环内酯类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囊性纤维化 (CF)、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副鼻窦炎、烧伤并发的绿脓杆菌等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重新认识大环内酯类药物对绿脓杆菌作用的机理。方法通过CAJ文献数据库检索;从大环内酯类药物对绿脓杆菌的抗菌作用原理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结果大环内酯类药物对绿脓杆菌感染的作用不是通过经典的核糖体途径(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是通过免疫调节、抗炎作用和抑制细菌毒力的作用来抑制或杀灭绿脓杆菌。结论大环内酯类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囊性纤维化(CF)、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副鼻窦炎、烧伤并发的绿脓杆菌等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10.
肠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肠球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常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在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中居重要地位。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和链阳菌素B是结构无关但功能相近的三类抗生素(MLSB),可以作为治疗肠球菌感染的替代药物,近年来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量用于临床,在药物选择压力下,肠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较为严重。耐药机制包括erm基因介导的药物靶位的改变和mef基因及msrC基因介导的抗生素的主动外排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药指南》2015,(33)
目的研究和分析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方法本次临床实践分析主要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选取了280例确诊为肺支原体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实践分析,从患者的咽部和鼻咽部获取标本,借助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技术和药物敏感试验,筛选出耐药株。结果在280例标本当中,分离阳性株为12例,1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X线胸片等均符合支原体肺炎的特点,耐药株为8例,占66.67%,耐药株同时对阿齐霉素和交沙霉素耐药。结论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研究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对肺炎支原体进行研究,明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子机制十分必要,值得在临床实践研究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与应用新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程书权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2,23(1):27-30
以红霉素及其新衍生物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地红霉素等为代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服用方便,不良反应较小而被临床推广为应用,尤其新衍生物具有酸稳定性好,生物利用度,半衰期长,细胞渗透性好,组织中药物浓度高等特点,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某些较为难治的非感染性疾病病因学研究的逐渐深入,尤其对幽门螺杆菌胃外致病作用的进一步显示,本类药物在非感染性疾病中的用途亦不断被拓宽,近年在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荨麻诊,某些恶性肿瘤,消化道出血,肝脏纤维化,马红球菌感染,肝脏疾病,外科术后粘连,功能性消化不良,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近年来幽门螺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索的耐药率不断上升。关于幽门螺杆菌耐药机制的问题,目前还存在许多争议。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已发展了多种检测幽门螺杆菌耐药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本文就幽门螺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耐药性检测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慢性气道炎症黏液高分泌的干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慢性气道炎症黏液高分泌的干预机制.方法:利用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对其进行3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持续给药干预,采用底物检测法、 ELISA法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活性、气道黏蛋白5AC(MUC5AC)含量和 MUC5AC mRNA的表达.结果: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干预后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阿奇霉素的作用又弱于红霉素和克拉霉素(P<0.05).结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黏液抑制性调理作用可能是由于其内在化于中性粒细胞抑制 NE释放而间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交沙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美欧卡霉素及麦迪霉素四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物动力学参数。126名健康志愿者分别给予单剂1000mg 的交沙霉素片剂、乙酰螺旋霉素片剂、美欧卡霉素干糖浆及麦迪霉素胶囊日本产或国产制剂后,其血药浓度采用微生物法测定,它们的体内过程符合一室模型。其日本产和国产制剂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1)交沙霉素:T_(1/2)分别为1.23及1.02h,Tmax 分别为1.04及1.12 h,Cmax 分别为4.64及4.54μg/ml,AUC 分别为10.51及9.62μg/ml.h。(2)乙酰螺旋霉素:T_(1/2)分别为8.05及2.89h,Tmax 分别为2.76及4.25h,Cmax 分别为1.46及1.89μg/ml,AUC 分别为11.39及11.78ug/ml.h。(3)美欧卡霉素:T_(1/2)分别为0.89及0.95h,Tmax 分别为0.77及0.74h,Cmax分别为2.39及1.67μg/ml,AUC 分别为4.73及3.85μg/ml.h。(4)麦迪霉素T_(1/2)分别为0.94及1.43h,Tmax 分别为0.64及0.60h,Cmax 分别为1.41及1.40μg/ml.AUC 分别为2.71及3.41μg/ml.h。 相似文献
17.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2,23(4):190-191
对青霉素 G敏感性降低的肺炎链球菌常常对红霉素及其他 14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阿奇霉素耐药。一项在 1996~ 1997年完成的研究显示 ,西欧国家报道的肺炎链球菌的大环内酯耐药率 ,法国为 4 5 .9%,西班牙为 32 .6 %,比利时为 31.1%,意大利为 2 4 .1%,瑞士为 15 .8%。 telithromycin(HMR36 4 )是新近开发的酮内酯类抗生素 ,对红霉素敏感性和耐药性肺炎链球菌都具有较高活性。Nagai等为了解中欧和东欧地区 (耐药性肺炎链球菌高发区 )肺炎链球菌的大环内酯敏感性状况 ,测定了 telithromycin、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克林霉素对 1999和 2… 相似文献
18.
<正>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最严重的院内获得性感染条件致病菌之一[1]。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已经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在铜绿假单胞菌众多的耐药机制中,生物膜的产生被认为是最严重的,如何防止生物膜的形成和如何治疗产生物膜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已经被认为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实验室基础实验研究大环内酯类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探讨大环内酯类药物用于产生物膜铜绿假单胞 相似文献
19.
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上海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通过MIC法对临床标本分离的2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敏性进行检测,并通过PCR扩增分析其中14株菌携带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结果表明2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4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螺旋霉素I、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4.1%,48.1%,74.1%和74.1%;对林可酰胺类抗生素林可霉素的耐药率为77.8%;对酮内酯类抗生素泰立霉素的耐药率为77.8%。分析了其中14株临床菌的23rRNA序列保守碱基位点的突变和所携带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情况。结果表明这14株临床菌的23rRNA序列保守碱基位点均没有发生突变。根据耐药基因PCR检测结果,发现这14种临床菌株中,有6株ermA阳性菌和和3株ermC阳性菌,但是并没有发现ermB的阳性菌株;ermA和ermC的检出率分别是42.86%和21.43%;耐药基因ermA存在于MRSA菌株中,其阳性率85.71%;而耐药基因ermC则出现在MSSA菌株中,其阳性率42.86%。另外,耐药基因msr A在14株临床分离菌株的检出率是92.86%,但没有发现它和大环内酯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存在相关性。27株临床分离菌株对除螺旋霉素I外的其它5种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均大于70%。耐药基因ermA和ermC是金黄色葡萄球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解脲脲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在解脲脲原体中是否存在由核糖体蛋白L4介导的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自行设计引物,对已知药敏结果的解脲脲原体临床株进行编码核糖体蛋白L4的rpl4基因的扩增和测序,比对分析其碱基和氨基酸的改变。结果在高耐药株中,出现第67位谷氨酰胺一赖氨酸和71位甘氨酸一丝氨酸的改变;在敏感株中出现第160位缬氨酸→丙氨酸的改变;在一般耐药株中,没有发现氨基酸的改变。结论核糖体蛋白L4上相应区域氨基酸的改变,可能是导致解脲脲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出现高水平耐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