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节清气分热按照清·叶天士以卫、气、营、血来区别温热病邪伤人致病的浅深,和“在卫汗之可也(此处的“汗”不是单指辛温发汗,而且主要是指辛凉解表),到气才可清气”的原则,邪在卫分应及时用“汗”而解,若当汗未汗,或者温热之邪直伤人之气分,以及由里透表  相似文献   

2.
暑夏温热病往往一开始就出现高热、汗出、烦渴等气分热盛的证候,极易伤津耗气,故临床每用辛凉治之。我的体会是:有湿者当重化湿,然体虚者当慎辛燥太过;热者虽须寒之,但苦寒伤阳不可不防,故拟以辛淡芳凉合用,常能恰到好处,现举病例以说明之。  相似文献   

3.
<正> 清透法是应用辛凉宣散之品透邪于表的治疗方法,属汗法范畴,在温热病的治疗中有特殊意义。笔者临症注意以轻清宣散治疗温热病,疗效较好,整理如下,以就正于同道。一、热郁肌表,辛凉轻散案例:李某,女,27岁,农民。1982年4月就诊。病起三天。发热(T39.7℃)畏风,汗出不多,咽喉肿痛,咳嗽痰少色黄,脉浮数,舌尖边红,苔薄黄。为风热上受,肺卫不畅,拟方宣肺泄  相似文献   

4.
“在卫汗之可也”是叶天士提出的温邪侵犯人体卫分的治则。叶天士认为“卫分证”之“汗”法非辛温发汗法,实为辛凉解表透汗之法。在临床中应用银翘散治疗小儿温热病卫分证,可起辛凉解表透汗之功,临床疗效确切。该文通过对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的解读,探析其在小儿温热病卫分证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一、发热微恶寒见于温热病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伴头微痛,无汗或汗出不畅,口微渴,咳嗽或咽红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略干,脉象浮数。吴氏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之旨,采用辛凉清解银翘散方治之。方以金银花、连翘为主药,辛凉透邪,清热解毒,配伍牛蒡子、薄荷加强清透风热之力,桔梗、甘草利咽止咳,淡豆豉、荆芥小量辛温不燥之品,伍入辛凉之中,有利于透邪,这是本方的独到之处。又,竹叶、芦根清热生津,清润不腻,无恋邪之虑,更用鲜芦根汤煎药,足见芦根用量之多意在护津。  相似文献   

6.
温病是外感温邪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其病势急、发展快、变化多,临床症状表现错综复杂。若治疗不当,轻则病程迁延,重则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故治疗温病尤当慎重。本文仅就其治疗禁忌,作一简要介绍。1 温热病的治疗禁忌 1.1 忌辛温发汗:温热病是感受温热性质的邪气所致的温病。温(热)为阳邪,最易耗伤阴液,其与伤寒外感寒邪截然不同。其初起邪在卫分,多表现为无汗或少汗,这是由于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所致,治当辛凉透表。吴鞠通所云“辛凉清解之法,用意非在发汗,而在清透热邪,邪祛则营卫通,通则汗出而病愈”,叶天士所云“在卫汗之可也”,亦即此意。若无汗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温热论》中言“透”之处有11条之多,结合临床,不外以下三方面意义: 第一,“辛凉泄卫透汗”,用于无汗或汗出不畅、恶寒、齿光燥如石之温热表证。病机为温热郁闭卫分,津液不能上承。桑菊饮、银翘散为代表方。第二,用于气分证。温邪由表初入气分,或上焦气分热病邪轻浅,出现身热不甚,但不恶寒,舌苔黄薄,润而不燥等,用清宣上焦气分之品,使邪透表易解,方用栀鼓汤。湿温,邪在上焦肺分,胸痞脘闷,身热不扬,舌红苔白腻厚,病机为“湿遏热伏”,又当“泄湿透  相似文献   

8.
金代刘河间,不满于医人墨守仲景成规成法,倡用“辛凉、甘寒解表”之法以治热病。但刘氏之所谓“辛凉之剂”,不旧于后来温热学家的桑菊、银翘之类处方,而是苦寒、甘寒药与辛温药配合,寒以胜热,辛以达表,俾阳  相似文献   

9.
“在卫汗之可也”,语出叶天士《温热论》,为治疗湿病初起邪在肺卫之纲要,然而温邪为阳邪,热变最速,虽邪在肺卫,已有身热自汗、口微渴、舌边尖红轻度伤阴之象,何以又“汗之”呢?可见“在卫汗之可也”并非应用汗法.温病与伤寒,虽初起邪皆在“肺卫”,同属外感为病,传变趋向均由表入里,但温病之因为热邪,病位在肺而先肺后卫;伤寒之因为寒邪,病位在卫而先卫及肺.伤寒属风寒束表,表闭阳气受损,故必以辛温走窜之品(如麻、桂)以运阳气,强其作汗,邪随汗解.而温病属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  相似文献   

10.
从对"无大热"的理解谈麻杏甘石汤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谢焕荣 《河南中医》2003,23(12):1-2
麻杏甘石汤出自《伤寒论》,功擅辛凉宣肺,平喘止咳。汉晋以降,临床家均以“汗出而喘,无大热”作为临床运用是方的重要指征,但对“无大热”之理解,诸家聚讼不休,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在于热之大小及有无,而这一焦点是围绕使用石膏而展开的。石膏治热重在辛散透热,非苦寒清热可比拟。仲景麻杏甘石汤之用石膏配麻黄,重在宣肺治咳喘,所谓“无大热、汗出而喘者”应包括表里均无大热或热象不甚明显及表里均无热之汗出而喘者,即不拘热之有无及大小。  相似文献   

11.
“在卫汗之可也”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历来被认为是温病卫分证的治法。笔者认为此不是治法,而是治疗卫分证的准则,并且不仅仅局限于卫分,适用于卫气营血四大证。本文就此问题试作初步探讨,谬误难免,敬请指正。一、“汗之”的含义叶氏根据温病卫分证证候性质和特点,提出“在卫汗之可也”之说。王孟英解释说:“邪在卫分,汗之宜辛凉轻解。”从字面上来看,“汗之”是使之汗出的意思。即以辛凉轻清宣透之法,清热解郁,调和营卫,疏散气机,自然微微汗出,邪热从汗而解。可见,  相似文献   

12.
小儿用药特点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欣 《陕西中医》2003,24(6):573-573
1 治外感用药轻灵 寒温并用 小儿肌肤薄弱 ,“肺常不足”,卫外功能较差 ,寒温不能自调 ,易为外邪所侵而患外感病。外邪初犯 ,出现表证 ,解表法为其主要治法。但由于小儿为“稚阴”“纯阳”之体 ,常表现“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故小儿外感单纯风寒或风热比较少见 ,一经感冒 ,易寒从热化 ,或热为寒闭 ,形成寒热夹杂之证。单用辛凉 ,往往汗出不透 ;单用辛温 ,又往往汗出而热不解。因此应采用辛温辛凉并用 ,风寒风热两解。在具体应用药物时 ,应权衡轻重 ,灵活掌握。若外感风热或热为寒闭 ,寒从热化 ,热重于寒者 ,治以辛凉为主 ,佐以辛温。可…  相似文献   

13.
银翘散出自清代吴鞠通名著《温病条辨》一书。是治疗温热之邪侵袭体表,为风热犯卫证候的代表方剂。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功效,适用于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汗出或汗出不畅,头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等症。吴氏宗《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之旨,为温病学说充实了辛凉透表法则。因此,本方是治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第141条云:“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口田共)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此文之解,历代注家大多诠为太阳伤寒证,细研仲景辨证旨义,似有辨太阳温病之内涵,笔者试将拙识略述于次。 审文中言“病在阳”有别于第51条“病在表”之太阳伤寒证。因阳者热也、表也,热蕴病机,表寓部位。可见阳字用义之深刻,有画龙点睛之殊,旨在本辨为太阳温病。其治在常态下,法应“以汗解之”,宜辛凉解表,方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但因太阳温病证在表之邪热尤重,恐辛凉之剂不能速解在表尤重之热,于此遵“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要法,更辛凉汤剂易“冷水”喷洒病之以速解在表尤重之热。  相似文献   

15.
汗法主要分"辛温"、"辛凉"两大法,即伤寒汗法和温病汗法。通过从理论基础、治法原则、适应病证及方药四个方面进行讨论,比较二者的异同。两大汗法都以《內经》为理论指导,都通过使用辛散的药物,使邪从表而出。但二者却又一寒一热相互对立。另伤寒汗法不仅运用于表证,内伤杂病也有广泛的运用,温病汗法则主要用于温热表证。二者同源异流,相互补充,都是汗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温病多由温热病邪引起,传变迅速,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最易化燥伤阴,故多有温病忌汗、禁汗之说,常用辛凉甘寒之品救治,一般不用辛温发汗药。对于温病能否应用辛温发散药,自古纷争,莫衷一是。那么,辛温发散之品是否绝对列为禁忌呢?事实并非如此。证之临床,固然以热证为多,但有表寒症状者也并非少见。既然夹有表寒,就可使用辛温之药,关键是如何准确掌握运用辛温发散药的时机,使其恰到好处。另外,在恶寒轻、发热重的情况下,也可适当参以辛温之品,或辛温、辛凉并用,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银翘散加减在儿科的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为治疗‘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为温病名家吴瑭所创立,本方属于“辛凉平剂”,用治“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因认为其有辛凉疏风清热之功,后人以之治疗温病初起,热郁肺胃  相似文献   

18.
银翘散是常用的辛谅解表剂,始见于《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条说:“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指出银翘散是宗《内经》古训“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而设,并阐明温热之邪,非辛凉不足以解之的论据,为温病学说充实了辛凉透表法则。本人在临床实践中对本方有些粗浅认识,愿提  相似文献   

19.
阳热怫郁也可致汗,此症以热郁气滞为癥结,常因升降失利,局部热气怫郁,蒸迫营阴,故汗出为病。治此症,当以宣清降为法。宣可去壅,但宜辛凉,防风、薄荷、柴胡、白芷、荆芥、白蒺藜等均可选用,清可  相似文献   

20.
现代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现代温热病的特点,结合临床认识进行分析归纳,认为现代温热病具有如下特点:(1)现代温热病初起常见卫气同病,选方用药要使之辛凉透散而不致辛散太过,耗气伤阴;苦寒清热而不致寒遏肌腠,使邪毒不得外透;(2)气分热重而单纯清热不效者多挟湿邪,治疗当视湿邪所在部位施以不同治法;(3)现代温热病多具有古人所述"伏气温病"的特点,初起即见里热内炽症状,出现营血分证候;(4)营血分证要重视舌象的诊察,邪热与营血互结,表现在舌象为舌质红或红绛、暗红、紫暗,舌上有瘀斑、瘀点,但不一定皆有出血和神志改变;(5)急性感染性疾病早期多可见气血同病,发病初起既可见气分实热的表现,又有邪入营血的证候,多为气血同病,早期适时清气凉血散瘀进行干预,对阻断病情进展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