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将手术切除的原发性人胃癌新鲜组织移植于裸鼠皮下获得成功,并已经传至15代。建立的人胃粘液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GC—916)具有移植成功率高,带瘤时间长的特点。总移植成活率99%,移植瘤生长潜伏期14天,裸鼠最长带瘤存活时间为160天,平均带瘤存活时间为89天,经组织学、组织化学、免疫病理学和超微结构观察,证实裸鼠移植瘤保持了原发人体肿瘤的结构和功能,移植传代的胃癌细胞具有表达突变型P_(53)蛋白及产生癌胚抗原的特性。该移植瘤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人胃癌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提供了较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人子宫内膜癌SCID鼠模型,为子宫内膜癌的体内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合适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分别选择低分化与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移植于SCID鼠皮下,原代移植瘤形成后进行鼠间传代,对移植瘤进行相关的生物学检测。结果成功建立3只原代人子宫内膜癌SCID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其中低分化组织成瘤2只,中分化组织成瘤1只,原代移植成功率为37.5%,自第五代后,移植瘤的传代成功率为100.0%。病理组织学证实:连续传代的移植瘤仍保持原癌组织病理形态特点及人类肿瘤的特点。在子宫内膜癌SCID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中,100.0%移植瘤模型雌激素受体表达为阳性,33.3%孕激素受体表达为阳性,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结论成功建立了人子宫内膜癌SCID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移植瘤保持了原子宫内膜癌生物学特征,为人类子宫内膜癌的体内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建立不同浓度下制备人胃癌细胞株BGC-823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培养人胃癌细胞系BGC-823细胞,并分别以四个浓度皮下注射于裸鼠腋下每只0.2 mL。根据BGC-823细胞注射浓度将40只裸鼠随机分为四组:组一 5×107个活细胞/mL (n=10);组二1×107个活细胞/mL(n=10);组三 1×106个活细胞/mL(n=10);组四 1×105个活细胞/mL(n=10)。观察各组裸鼠摄食、活动情况、精神状态、死亡率、成瘤时间、成瘤率、肿瘤生长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各组裸鼠摄食、精神情况正常,无死亡现象。除组四1×105个活细胞/mL浓度组成瘤率为0%外,其余各组成瘤率均为100%,瘤体出现时间在3~7 d, 肿瘤血管密度MVD平均为:(123.26±31.57)个/mm2。结论初步建立了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及建立此细胞系模型的最低浓度。为胃癌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株,为开展子宫内膜癌的实验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3例了 内膜癌手术标本移植于裸鼠皮下,生长后行鼠间连续传代,对移植瘤进行相关的生物学。结果:3例标本1全获得生长并行鼠间传代,房时24个月建成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株EnCa-95V,瘤株生长稳定,已传代21代,移植成瘤率100%,光镜、电镜、免疫级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与患者原始肿瘤特征基本一致;染色体分析显示人类肿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人卵巢癌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和相应体外细胞系.方法将病理证实的人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手术切除标本移植于SCID小鼠皮下,成瘤后行鼠间传代,取移植瘤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传代和建系,并应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移植瘤和建系细胞进行一系列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历时14个月传至5代,皮下移植瘤存活率为90%,持续6个月,体外建系(OVA-319)细胞生长稳定.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符合原肿瘤组织基本特征;染色体分布在12~46条之间,多为异倍体,显示人类肿瘤异常染色体;流式细胞术和RT-PCR技术分析原代、体内移植瘤和OVA-319细胞结果一致,表现为瘤细胞生长活跃、细胞周期分布相仿,MAGE-2基因在mRNA水平异常表达.结论人卵巢癌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和OVA-319细胞系为人类肿瘤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鼻咽癌鸡胚绒毛尿囊膜移植瘤模型的建立。方法接种梯度递增的鼻咽癌细胞及对照组于鸡胚,对生长出的移植瘤行原位数码摄影,体积测量,组织切片观察。结果鼻咽癌细胞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形成移植瘤;该移植瘤可模拟鼻咽癌人体内生长模式;鼻咽癌细胞在CAM上适宜成瘤接种细胞数是0.5~1×106。结论成功地建立了鼻咽癌CAM移植瘤模型,为开展鼻咽癌生物学行为研究奠定又一个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8.
小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建立小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的可行性,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用肝癌细胞株H22接种于ICR小鼠皮下,建立异位移植模型,然后用此移植瘤组织再接种于小鼠肝内,建立肝原位移植瘤模型.结果:小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成功率为95.6%,自发转移率为81.8%;大量腹水发生率为40.9%,自发消退率为0%.模型平均自然生存期为28 d,约移植14 d后进入快速增殖期.结论:小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成功率高,有高转移、无自发消退现象,可作为研究肝癌转移机制和药物筛选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人宫颈癌鸡胚模型,探讨其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方法将Hela细胞接种于鸡胚绒毛尿囊膜,观察影响宫颈癌鸡胚移植瘤成活可能的因素、移植瘤生长特性、形态、生物学特性。结果成功建立了人宫颈癌鸡胚移植瘤模型。移植后瘤易于生长,具有较强的血管诱导作用。光镜下显示移植后瘤具有与人宫颈癌相似的组织结构。结论该模型容易建立,能动态观察宫颈癌诱导血管生成的全过程,可用于宫颈癌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株,为开展子宫内膜癌的实验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3例子宫内膜癌手术标本移植于裸鼠皮下,生长后行鼠间连续传代,对移植瘤进行相关的生物学检测。结果3例标本1例获得生长并行鼠间传代,历时24个月建成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株EnCa-95V,瘤株生长稳定,已传21代,移植成瘤率100%,光镜、电镜、免疫纽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移植瘤与患者原始肿瘤特征基本一致;染色体分析显示人类肿瘤染色体核型,众数为43~92条。结论EnCa-95V是一株新的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株,为进一步开展子宫内膜癌的实验性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鸡胚尿囊膜建立人移植瘤模型并观察其生物学行为和组织学形态已有报道。但是,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通过改良的方法,获得简单,快捷,可重复的动物模型。方法将人胶质瘤SWO-38细胞滴加到鸡胚尿囊膜上,观察影响鸡胚的存活和成瘤的可能因素、移植瘤的生长特性和形态学特征。结果利用改良的方法成功建立胶质瘤鸡胚尿囊膜的模型;肿瘤组织能够诱导血管生成,镜下形态符合恶性胶质瘤的形态学特征。结论该模型简单,快捷,易于建立。便于观察肿瘤组织的生物学行为,可用于抗肿瘤的药物筛选。  相似文献   

12.
刘迎春  顾小红 《重庆医学》2012,41(5):458-460,521
目的通过胆管结扎法建立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与探讨。方法选用禁食12h、能自由饮水的SD雄性大鼠,腹腔麻醉后,分离胆管,以丝线两处剪断1cm结扎胆管,分别于0、2、4、6、8周测定大鼠体质量、肝脏质量、肝功能、肝纤维化酶谱,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并设立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结果 4~6周后,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及肝脏质量较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肝脏湿质量明显下降(P<0.05),造模第2周即可见肝功能及肝纤维化酶谱较0周时明显升高(P<0.05),病理切片可见肝组织结构明显破坏,大量炎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生及假小叶形成。结论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方法简单,形成周期短,是一种稳定且可靠的肝纤维化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层粘蛋白(Laminin,LN)在肝外胆管癌中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10例胆管腺瘤和51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LN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LN表达在胆管癌与胆管腺瘤中差异有显著性;在不同分期、不同分化程度及有否淋巴结转移的肝外胆管癌中有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LN表达类型可作为判断肝外胆管癌分期、分化和淋巴转移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陈长宏  王曙光  李大江  刘利 《重庆医学》2002,31(11):1039-1040
目的 探讨以腹膜为载体用于体外细胞筛选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经处理后的脏层腹膜 ,分离筛选胆管癌细胞不同转移性亚群 ,并以体外侵袭实验验证所筛选出的不同转移性亚群细胞间侵袭能力的差别。结果 以腹膜为筛选介质 ,成功地筛选出胆管癌细胞高、低转移性亚群 ,两亚群细胞间在粘附、迁移能力上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P <0 0 5 )。结论 腹膜浸润筛选模型用于细胞筛选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胆管癌的关系及其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酶PCR ELISA法检测 2 3例胆管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 ,同时以 5例胆管癌癌旁组织及 5例正常胆总管组织做对照。结果  2 3例胆管癌组织中有 1 8例显示端粒酶活性(78.3% ) ,而癌旁组织、正常胆总管组织未显示活性。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与患者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大小等因素无相关性 ,但肿瘤转移与端粒酶阳性检出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见于大多数胆管癌组织中 ,其活性可能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有望成为恶性肿瘤诊断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肝外胆管癌组织中HSP70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肝外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兔抗人HSP70多克隆抗体为试剂,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30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HSP70的表达水平,并与癌旁非癌组织作对照。结果:在肝外胆管癌30例中,HSP70表达阳性率为77%,而癌旁非癌组织阳性率则为13%,二有显性差异(P<0.05)。癌组织中HSP70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有关,组织学分级I,Ⅱ级与Ⅲ,Ⅳ级阳性经分别为56%和100%,二有显性差异(P<0.05)。原发癌灶直径≥2cm及<2cmHSP7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及50%,二有显性差异(P<0.05);肿瘤伴转移与无转移HSP7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及59%,二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肝外胆管癌组织HSP70表达明显增,且与组织学类型、癌灶大小及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肝内胆管癌术后辅助性放化疗的临床疗效,以期提高对肝内胆管癌综合治疗的认识.方法 收集在我院行术后辅助性放疗及化放疗的患者187例,其中放疗组患者102例,放化疗组患者85例,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临床分期、替吉奥化疗是主要预后相关因素,晚期病例姑息手术未延长中位生存期;病理Ⅲ期患者中,IMRT+替吉奥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根治性手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癌的有效途径,放射治疗旨在消灭手术切缘残存的肿瘤细胞并预防肿瘤局部复发转移,两者联合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治疗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凋亡素基因转染对人胆管癌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凋亡素对人胆管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PCR方法获得凋亡素基因,然后运用T4连接酶将凋亡素基因和含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pAdtrack-CMV连接,通过酶切和测序证实成功构建重组质粒.再以DOTAP脂质体介导凋亡素基因转染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通过TUNEL染色证实凋亡素能否导致人胆管癌细胞的凋亡.结果酶切和测序均证实了成功构建含凋亡素基因和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TUNEL染色显示凋亡素基因的转染引发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的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凋亡素能诱导培养的人胆管癌细胞的凋亡,在胆管癌的基因治疗上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Few reports have evaluated the efficacy of re-operation for relapse after initial surger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with bile duct thrombosis (BDT).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initial surgery and subsequent re-operation for HCC with BDT, and their effects on prognosis.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80 patients with HCC, including 28 patients with BDT, who underwent radical hepatectomy between 1998 and 2008 in our hospital, were reviewed.The effects of BDT and re-operation on prognosi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The 1-, 3- and 5-year survival rates were 89.3%, 46.4% and 21.4%, respectively, in 28 patients with BDT versus 91.4%, 52.9% and 20.9% in 852 patients without BDT (P 〉0.05).Six patients with BDT underwent re-operation after disease relapse, and their survival time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ose who did not undergo re-operation (P 〈0.05).Multivariat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portal vein invasion and tumor size we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tumor relapse and prognosis (P〈0.05).Univariate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showed that obstructive jaundice was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umor relapse or prognosis (P 〉0.05).Conclusions Hepatectomy plus BDT removal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option for HCC with BDT.Obstructive jaundice is not a contraindication for surgery.Re-operation after relapse can provide good outcomes if the cases are appropriately sel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