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现代中国深受"科技兴国"思潮之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重科技轻人文"的现象非常严重。然而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学教育的必然诉求是科技与人文相结合。中医是最具有人文属性的医学,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必然要体现浓郁的人文色彩,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中医人才。以此为出发点,中医药院校的通识教育至少要突出以下三个理念:一是树立"医学即人学"的教育观;二是设置科技与人文兼容的通识课程模块;三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实人文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
所谓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当前,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综合性院校,由于其学科之间交流较为充分,通识教育的作用更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一般而言,通识教育的课程也广泛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通识教育内容非常丰富,涵括文史、哲学、艺术、社会、心理、经济、法律等学科,以人文课程为主,如诗词鉴赏、书法国画等。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人物典籍,诊疗思想,生命观念,疾病观念以及健康养生的理念,无不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3.
拥有国际视野的中医药人才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应加强具有医药特色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从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为培养国际化视野人才服务的目标。文章分析了大学外语通识教育的理念及跨文化意识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并将两种理念运用到了作者所开设的外语通识课程中,使教学内容和方法均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院校人文通识教育旨在培养中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中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通识课程不仅要向中医学生传递丰富的人文知识,更应注重将人文知识内化进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其对人文精神的深刻体认与切实塑造.然而当前不少中医药院校的人文通识课程,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侧重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忽视课后学生的“知识内化”.体现为知识性课程多,方法类思考类课程少u,使人文知识难以深化和提升,不能真正用以指导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养成.我校在人文通识课程中较早地引入了翻转课堂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地提升,在此作一分享.  相似文献   

5.
<正>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目的就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培养完整的人,将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中医药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熏陶和过重的功利导向。通识教育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1]。加强医学生通识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需求的重要着眼点。专业课教师是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部分,应该主动更新教育  相似文献   

6.
人文通识教育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彦  谢朝丹 《北京中医药》2008,27(10):827-828
人文通识教育是培养人的精神人格的教育,在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加强人文通识教育符合医学模式的转变,有利于深化中医药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目标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全方位发展的素质,医学生群体也是如此,所以人文通识教育逐渐得到重视。文章论述了人文通识教育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模式,其目标是培养人文与科学兼备以及人格健全的人才。近几十年我国通识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但遇到的问题也颇多,如通识教育目标不明确,通识教育不能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这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厘清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通识教育模式,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从而提高我国通识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正>通识教育,也被称为博雅教育、共同教育等,罗索斯基认为,通识教育"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映,以及运用我们当代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项事物的本质"[1]。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和情操,在当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分得越来越细,患者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医患矛盾层出不穷,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必要。中医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如何,如何构建中医院校通识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对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高等中医药人才,具有深刻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要以培养具有专业化通识教育理念,具有德性自觉和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通识教师队伍为支撑。要设立专门组织机构管理指导通识教育;严格通识教育教师标准,拓宽师资来源;强化对通识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和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刚刚起步,对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内容和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就强调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应偏重于预防保健、墓本疾病诊疗、康复、科研培养、慢病管理、医学信息学等方面,陈述了当前的教育模式,并对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全科教育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进行调查,认为目前中医学专业学生对通识教育了解较少,但意愿迫切;学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种类较少,缺乏整合;教师授课形式较为单一。因此,学校应不断加强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基础,完善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多渠道、多途径开展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3.
杨永珠  赵静  苏丹 《中医教育》2006,25(4):18-21
高校贫困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把握他们的心理和思想特点,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能深刻且现实地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高等教育的指导精神和工作特色,对学校的整体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有着深远的意义,应该对此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4.
王东坡 《中医教育》2011,30(2):63-64
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设"考试医学论""医非人人可学论""涉猎医书误人论"等专篇,以阐述其中医教育思想.其中,主要有3条值得思考.第一,医非人人可学,强调习医者须是聪明敏捷,渊博通达,虚怀灵变,勤读善记,精鉴确识之人;第二,主张严考诸医,每月严课,若学问荒疏,治法廖误者,小则撤牌读书,大则饬使改业;第三,强调为医者须有师承,必全体明而后可以治一病,而涉猎医书之人,偶得一知半解,举以示人,始误他人,继误骨肉,终则自误其身.这些内容从录取标准、继续教育和系统教育3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中医教育改革的  相似文献   

15.
对江苏省十几家中医医院管理人员、临床医师、就诊患者就中医教育方式开展回顾式问卷调查.以临床中医师为对象,从医疗技术、科研能力角度反映中医药教育中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的人才状况.结果显示经过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复合武教育后的中医医师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理论知识、技能、经验、综合素质是中医医师成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平台中设置践行科学精神的相关课程,是培育和提高中医药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为此,筹划构建以自然知识、科技史、科技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大模块为核心的课程群落,为中医药大学通识教育平台提供较为充足的课程资源,搭建践行科学精神的教学架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冠心病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现状,以便采取个体化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为医院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136例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冠心病住院患者对健康教育有普遍需求,了解治疗方案与效果占强烈需求首位。住院次数不同的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侧重点不同。冠心病住院患者对健康教育形式的需求中首位是医护口头宣教。结论冠心病住院患者的健康知识缺乏,希望得到检查治疗、康复指导等健康教育,护士应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对冠心病住院患者实施阶段性、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才能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在来华留学教育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结合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教育评价的普遍原则,在经过几轮专家研讨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来华留学教育示范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并基于课程、专业、基地建设应涵盖的构成要素,列举了各指标体系应把握的重要观测点.通过对来华留学教育评价的初步探索与思考,以期为来华留学示范项目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与借鉴,能够对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浅析中医药院校护理对外交流方向教育层次及目标定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护理专业起步较晚,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悬殊。为了能尽快提升护理整体水平,必须从护理教育开始。开展护理对外交流方向教育主要目的是以涉外教育为契机改进国内护理教育水平,促进双语教学,引进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护理人才,同时还将促进国内护理体制改革,改善国内护理现状。  相似文献   

20.
从临床医师的角度出发,论述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在现代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中的不同作用,认为:院校教育是现代中医教育的基础,师承教育是中医基础教育上的必要补充与深化、细化;院校教育系统而规范,强调共性,重在广与博,师承教育自由而活泼,强调个性,重在精与专;院校教育是学习人文知识、伦理规范的课堂;师承教育是掌握处理医患关系技巧的场所。因此必须二者并重,方有利于临床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