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肠系膜缺血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系膜血管病约占住院病人的1/1000。对肠系膜缺血的病理生理学、自然病史、诊断和治疗等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延迟诊断的主要原因为肠系膜缺血发病隐袭,早期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一旦发生明显和具有特征性的表现,疾病即届晚期,肠系膜血管病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每种又分为动脉和静脉两类。本文仅对慢性肠系膜缺血的病因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现代诊断和治疗等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肠病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及缺血性结肠炎(IC)。本病患者多有心血管相关的基础疾病史,有习惯性便秘或近期手术史。主要症状根据分型各有特点,AMI表现为无相应体征的剧烈上腹痛或脐周痛,合并心房颤动的器质性心脏病以及胃肠道排空障碍;CMI特点为频繁饭后腹痛、畏食及体质量下降;IC表现为左侧腹部突发性绞痛,多餐后加重,梗死坏疽后可有急性腹膜炎表现。实验室检查最多见为血白细胞增高及大便潜血实验阳性,D-二聚体升高可能对本病诊断有一定意义。腹部超声、X光、CT、MRI、肠镜、选择性血管造影在本病的诊断方面各有独特的作用。本病的诊断来源于对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的综合判断。治疗分为内科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各有其针对性及适应证。通过及时确定不同类型缺血性肠病的诊断,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常因医生的临床认识不足而延误诊断和失去治疗良机,绝大多数病人预后极差,死亡率达60~100%.本文的目的在于提高急性肠系膜血管的缺血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已收治的11例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1例病人中,6例曾有器质性心脏病史,3例合并房颤,动脉硬化5例.7例有中腹持续性剧烈疼痛和胃肠排空现象,酶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所有病人均行剖腹探查.本组仅4例存活.结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早期诊断极为重要.突发腹痛、胃肠排空现象和心脏病理背景应想到有本病的可能,预后取决于诊断和阻塞的部位、性质及范围.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肠系膜缺血临床病程的不断认识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肠系膜缺血诊断正确率不断提高。然而,在肠缺血坏死前的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及防止小肠进一步坏死和促进缺血肠康复仍是临床所需解决的问题。一旦发生肠坏死,死亡率为50%-80%。即使肠坏死得到治疗,  相似文献   

5.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17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6年8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1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均经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和/或手术病理检查确诊,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4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2例.介入治疗4例,痊愈3例,1例中转手术,手术14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17.6%.[结论]增加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有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肠病又称为肠系膜血管病,是由于各种不同因素引起的肠急性或者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血运性肠梗阻.缺血性肠病包括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及结肠缺血.缺血性肠病中以动脉缺血最常见,60%左右为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arter,SMA)栓塞引起,其中常见为SMA 血栓形成,20% ~30%为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静脉缺血较少见,5% ~10%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缺血性肠病属少见病,但随着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日益增多,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此疾病诊断有一定困难,常易误诊,延误病情,如果一旦发生即呈凶险重症,因此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按解剖来分,肠道的血流灌注主要为三支动脉:(1)腹腔动脉供应胃和十二指肠,因其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引起缺血性肠病较罕见.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肠系膜缺血临床病程的不断认识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肠系膜缺血诊断正确率不断提高.然而,在肠缺血坏死前的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及防止小肠进一步坏死和促进缺血肠康复仍是临床所需解决的问题.一旦发生肠坏死,死亡率为50%~80%.即使肠坏死得到治疗,部分患者因短肠综合征而终身依赖全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8.
孙怡 《临床误诊误治》2008,21(12):45-46
目的:探讨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误诊原因,提出预防误诊的对策.方法:对我院收治并误诊的肠系膜缺血性疾病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有不同程度腹痛和恶心、呕吐,病程晚期有明显腹部压痛,误诊为绞窄性肠梗阻4例,急性胆囊炎并胆结石2例,急性胰腺炎和上消化道出血伴腹膜交各1例.8例均经保守治疗无效且出现腹膜炎体征,急行剖腹探查明确诊断.结论:本病临床较少见,早期诊断困难,需经剖腹探查明确诊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可疑患者选用特异性检查手段,可降低误诊率.此外综合治疗是本病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血流不足可引起急性或慢性肠管缺血性病变 ,本症多见于肠系膜血管床的结构与功能性改变 [1]。肠管缺血可致肠管损害 ,其病变程度可由功能性改变发展至缺血、坏死、出血、穿孔。笔者在工作中曾遇 2例此类病人 ,均因延误诊断未得到及时治疗而死亡。现报告分析如下。1 病例  相似文献   

10.
评价超声内镜(EUS)在诊断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中的价值。选择年龄>50岁,有慢性上腹痛病史及有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高风险因素的病人作为对象,每个病人均行EUS、经腹多普勒(T-DUS)及腹腔动脉CT动脉造影(CTA)检查,从而判定EUS的准确性。37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27例患者CTA证实为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EUS的诊断准确率(92.6%)明显高于T-DUS(44.4%,P<0.05)。EUS能有效诊断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相似文献   

11.
肠系膜血管CTA诊断小肠缺血病因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系膜血管CTA诊断小肠缺血病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小肠缺血患者的肠系膜血管CTA表现,12例为急性缺血,10例为慢性缺血。分析内容包括肠系膜血管有无狭窄、扩张、充盈缺损、聚集、移位。结果:12例急性缺血病人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CTA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突然中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5例,表现为管腔内充盈缺损;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血栓3例,表现为管腔内完全性或不全性充盈缺损;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例,表现为真假腔形成及之间的内膜片。10例慢性缺血病人中,粥样硬化性缺血6例,4例CTA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2例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闭塞伴Riolan血管弓形成;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动脉瘤2例,表现为管腔球形扩张;系统性红斑狼疮性缺血性肠病2例,表现为肠系膜血管增粗、“梳状”排列。结论:肠系膜血管CTA能够明确诊断小肠缺血的病因。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在临床急腹症中不常见,文献报道发病率5.6--8.9/10万,随人口老龄化,发病率有所上升。由于该疾病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在发病早期难以确诊,误诊率为70--85.1%,死亡率高达70~90%。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手段对提高本病治愈率极其重要。现就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5月收治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15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就提高早期诊断,进行合理治疗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06~2007—07我院收治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13例临床资料。结果:13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初诊时多因表现为急腹症、症状与体征不符和缺乏特异性检查而不易确诊。其中7例治愈,5例死亡;1例术后第2天转上级医院。结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临床上少见,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易造成误诊,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术后抗凝治疗是防止复发、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8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经腹部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肠系膜上静脉损伤修复后经超声多普勒检查诊断血栓形成1例,手术探查证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4例。给予溶栓治疗4例,手术治疗5例(其中1例为溶栓治疗无效者)。7例痊愈,1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取栓术后6d死于肾衰竭。结论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确诊困难,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向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10例,其中9例为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给予顺行开通治疗;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合并腹腔动脉闭塞,给予逆行开通治疗。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及体重变化情况,记录腹痛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定期复查腹部血管超声以评估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均植入支架1枚,术中血管造影证实支架开通良好,血流通畅,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完全解除,远端血管显影良好,成功率100%,且无穿刺部位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7个月,其中8例术后1周腹痛消失,2例术后1个月腹痛消失,且随访期间均无肠坏死、病死等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腹部血管超声,血管狭窄未复发。与术前比较,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的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的体重较术前增加,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慢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成功率高,能够迅速恢复血流,改善肠道缺血症状,安全有效,且当肠系膜上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无法进行常规顺行开通治疗时,可考虑经侧支循环进行逆行开通治疗。  相似文献   

16.
本期比较集中地刊发了一组肠管缺血性疾病文章。肠管缺血性疾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C)三类,其中AMI中包括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非肠系膜血管阻塞性肠梗塞;CMI中包括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半个世纪前临床医师开始认识 AMI,由于少见,死亡率高,往往需手术或尸检证实。此前本刊曾散在报道过相关病例,由于本组疾病临床表现多变且缺乏特异性,从可逆性局灶性肠缺血至历坏死、穿孔,病情轻重差异性大,极易误漏诊及延误治疗。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本组疾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开辟本栏目的目的在于提醒临床医师加强对本组疾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水平,降低死亡率,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7.
刘玉春  王佳  崔佳 《护理研究》2008,22(3):654-655
肠系膜静脉血栓(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是一种少见的肠缺血性疾病。临床常以腹痛为主诉,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早期误诊率达90%以上。由于早期诊断困难,多数病人就诊时已发生肠坏死,病死率为20%~50%,手术治疗病死率较高(29%~38%)。随着介入治疗学的发展,降低了缺血性肠病的病死率。2005年8月我院老年病科收治1例老年肠系膜静脉、  相似文献   

18.
肠系膜上动脉瘤临床罕见,但一旦发生动脉瘤破裂,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及时准确诊断本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彩色超声多普勒是诊断本病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CTA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各有优势。本例患者提示临床遇到长期慢性腹痛患者应进行超声肠系膜血管筛查。三维超声多普勒联合CTA诊断本病准确性高,对临床治疗有很大的知道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自1989年至2010年13例明确诊断为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情况。结果 13例中9例行手术治疗。1例开腹后放弃手术。3例术后5~14 d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而死亡,5例随访1~7年生存质量尚可。结论①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在临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②该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的辅助检查,发病有突然性和隐蔽性,常会造成诊断困难、延误治疗,有较高的死亡率。③早期诊断、早期手术、综合治疗是该疾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 MVT)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肠系膜血管闭塞性疾病。许多临床医生对其了解甚少,加之本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尚无特异性表现,故很难在术前或死前明确诊断,更难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由于上述原因,往往延误治疗,造成本病的死亡率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