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T1R)A1166C多态及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 (ACE)基因I/D多态与中国汉族 2型糖尿病肾病 (DN)的关系。方法 :运用PCR和PCR/DdeI酶切技术 ,检测 111例DN患者与 138例无DN患者AT1R基因及ACE基因多态基因型。结果 :DN组和无DN组相比 ,AT1R基因A1166C多态基因型频率无差异 (P >0 0 5 ) ;2组间AT1R基因A1166C多态等位基因频率也无差异 (P >0 0 5 ) ;DN组ACE基因DD基因型和D型等位基因频率均升高 (P <0 0 5 ) ;ACE基因DD基因型在AT1R基因AA、AC和CC 3种基因型患者中的分布有差异 (χ2 =7 82 ,P <0 0 5 )。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并发DN有关 ,携带DD基因型和D型等位基因的 2型糖尿病患者是DN的易感人群。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不参与 2型糖尿病DN的发病。ACE基因I/D多态和AT1R基因A1166C多态在DN的发生、发展中均为微效基因 ,AA、AC、CC基因型患者携带D型等位基因易发生DN ,ACE、A1166C多态和ACE基因I/D多态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
ACE基因和AT1R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I/D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R)A1166C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酶切技术,检测正常对照组(40例)、2型糖尿病组(33例,未合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组(27例)ACE、AT1R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三组之间ACE基因型构成、等位基因频率以及DD型与非DD型构成均无显著性差异.AT1R基因型构成、A和C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之间基因型构成、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肾病患者每分钟尿白蛋白排泄率与ACE和AT1R基因多态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无明显相关性.AT1R A1166C多态性参与了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生.D和C等位基因可能不是患者出现蛋白尿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PCR技术分别检测90例无DN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37例不同程度蛋白尿的DN患者ACE基因I/D多态基因型.结果 DN患者与无DN的糖尿病患者相比,DD型基因的频率和D等位基因的携带率明显较高(26.8%νs16.67%、48.19%νs31.11%),Ⅱ型基因的频率和Ⅰ等位基因的携带率明显较低(28.46%νs54.44%,51.09%νs 68.89%),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5);DD型患者的血压明显高于Ⅱ型基因患者.随着DN病情发展的不断加重,DD型出现频率增加,Ⅱ型出现频率减少,肾功能不全组DD型频率(39.13%)显著高于临床蛋白尿组(27.45%)及微量蛋白尿组(20.63%),而Ⅱ型频率(21.74%)显著低于其余两组(27.45%、31.7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和DN易感性密切相关.在DN的发展过程中,DD基因型是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DD型患者预后不佳;Ⅱ型基因起保护作用,可延缓病情进展,提示ACE基因I/D多态性的检测可作为DN发病和病情进展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研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和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患 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用PCR技术检测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ACE基因I/D多态基因型结果DR组与无DR组、病程<5年合并DR者(n=10)与病程>5年无DR者(n=19)相比,D型等位基因和DD基因型的频率均无显著增高(P>0.05)。但增生DR组(n=17)较单纯DR组(n=20)D型等位基因和DD基因型的频率增高(x  相似文献   

5.
尤燕舞  杨发奋  林栩  王洁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0):2365-2368
目的 探讨IgA肾病肾功能损害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3个主要基因,即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 )基因插入/缺失(I/D)和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的多态性.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7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和百色市人民医院确诊的IgA肾病患者68例为肾病组,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分为肾功能损害组4例和无肾功能损害组64例;选取2012年7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的与肾病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匹配的健康人70例为对照组.采用直接聚合酶链反应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ACE基因I/D、AT1R基因A1166C和AGT基因M235T的基因型.结果肾病组与对照组ACE基因I/D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T1R基因A1166C、AGT基因M235T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损害组与无肾功能损害组ACE基因I/D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T1R基因A1166C和AGT基因M235T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IgA肾病的发生、出现肾功能损害有关,DD基因和D等位基因是IgA肾病患者发生肾功能损害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 (ACE)基因插入 /缺失 (I/D)多态和中国汉族 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 (DR)的相关性。方法 :用PCR技术检测 10 2例 2型糖尿病患者ACE基因I/D多态基因型。结果 :DR组与无DR组、病程 <5年合并DR者 (n =10 )与病程 >5年无DR者 (n =19)相比 ,D型等位基因和DD基因型的频率均无显著增高 (P >0 .0 5)。但增生DR组 (n =17)较单纯DR组 (n =2 0 )D型等位基因和DD基因型的频率增高 (χ2 分别为 6 15、4 38,P <0 .0 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与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相关性 ,与某些患者早期发展为DR无关 ,与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中的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AT1R)基因A116 6C多态及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 (ACE)基因插入 /缺失 (I/D)多态与中国汉族 2型糖尿病 (DM 2 )患者合并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PCR技术及PCR -Dde1酶切法检测 15 2例DM 2患者的ACE基因型及AT1R基因型。其中DM2合并CHD组 6 6例 ,无CHD组 86例。结果 DM2 -CHD组与无CHD组相比 ,AT1R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DM 2 -CHD组ACEDD基因型频率 (5 1.5 %vs32 .2 % )和D型等位基因频率 (6 8.2 %vs 5 6 .3% )均显著升高 (P均 <0 .0 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ACEDD基因型、BMI及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是DM 2 -CHD发病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P <0 .0 5 )。结论 AT1R基因A116 6C多态不参与DM2 -CHD的发病 ;ACE基因I/D多态与DM2 -CHD有关 ,在DM2患者中检测ACE基因I/D多态 ,可筛选CHD易感人群 ,进行发病前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IR)基因多态与2型糖尿病病伴高血压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以ATIF基因为侯选基因,就用PCR方法,检测132例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2型糖尿病无高血压患者的ATIR基因多态性。结果2组研究对象AA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88.79%与96.97%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11.21%3.03%;A等位基因携带率分别为94.39%与98.48%,C等位基因携带率为5.61与1.52%,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ATIR基因多态性与2M糖尿病伴高血压的发生有相关性,且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病程显著延长。正常血压糖尿病患者与单纯舒张压升高糖尿病患者之间ATIR-A1166-C基因多态性无显著差异,而与单纯收缩压升高糖尿病患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TIR基因参与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的发病,并仅与收缩压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4个关键基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I/D、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脏病(DK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型糖尿病肾脏病患者132例(DKD+组),另外选择140例未合并肾脏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DKD-组。采用飞行时间质谱的方法对以上4个基因进行分型,并测定血糖、血脂、内生肌酐清除率。结果 ACE基因I/D中,DKD+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高于DK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89,P=0.020;χ~2=8.116,P=0.004);AGT基因M235T中,DKD+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DK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04,P=0.032;χ~2=6.377,P=0.012);CYP11B2基因-344C/T中,DKD+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DK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68,P=0.011;χ~2=8.368,P=0.004);AT1R基因A1166C中,DKD+组A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DK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1,P=0.014;χ~2=5.779,P=0.016)。ACE基因I/D-DD基因型、ACE基因I/D-I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AGT基因M235T T等位基因,CYP11B2基因-344C/T-TT基因型、CYP11B2基因-344C/T-C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以及AT1R基因A1166C-A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均是糖尿病肾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ACE基因I/D-DD基因型、ACE基因I/D-I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AGT基因M235T T等位基因、CYP11B2基因-344C/T-TT基因型、CYP11B2基因-344C/T-C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AT1R基因A1166C-A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是2型糖尿病肾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4,(10):1283-128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2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DN组)、30例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患者(MD+NDRD组)、18例DN合并NDRD患者(DN+NDRD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ACE I/D基因多态性。结果:1DN组和DN+NDRD组ACE-DD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DM+NDRD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D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DM+NDRD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1),DM+NDRD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以及DN组和DN+NDRD组比较ACE-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2ACE-DD基因型为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eGFR下降的危险因素。结论:1ACE-DD基因型以及D等位基因与2型糖尿病患者DN和DN+NDRD的发生有关,与DM+NDRD的发生无关。2ACE-DD基因型是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肾功能减退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1.
《JAMA》2005,294(23):3037
  相似文献   

12.
蒙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蒙医药的地位和现状,并对如何继承和发展蒙医药科学进行了探讨,为发展蒙医药产业,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蒙医药资源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血液、脑脊液中内皮素 (ET )、降钙基因相关肽 (CGRP )含量变化及与血管痉挛 (CVS)的关系。方法 :用放免法检测 32例不同时期、不同病因、不同病情SAH患者血液、CSF中ET、CGRP含量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SAH后血浆、CSF中ET比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CGRP则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ET升高和CGRP降低与病情程度、病后时间有关 ,与引起SAH的原因无关。结论 :ET和CGRP的变化与SAH后脑血管痉挛有关 ,可作为SAH后血管痉挛 (CVS)的一种观察指示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内皮素和降钙基因相关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液、脑脊液中内皮素(ET)、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变化及与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检测32例不同时期、不同病因、不同病情SAH患者血液、CSF中ET、CGRP含量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SAH后血浆、CSF中ET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GRP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ET升高和CGRP降低与病情程度、病后时间有关,与引起SAH的原因无关。结论:ET和CGRP的变化与SAH后脑血管痉挛有关,可作为SAH后血管痉挛(CVS)的一种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采用一种改进的方法,从100g猪心室肌中提取心肌肌球蛋白370mg,并进一步分离和纯化其亚基成分,分别得到肌球蛋白轻链24mg和重链210mg,核酸含量<1%,不含有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及其它杂蛋白;SDSPAGE显示,猪心肌球蛋白重链为200~220KD一条带,肌球蛋白轻链则为27kd、21.4kd、19kd三条带;纯化猪心肌球蛋白的Ca2+激活ATP酶活性为0.24μmolPi/(mg·min),但其分离后的亚基则无此活性。  相似文献   

19.
20.
Ⅱ型视盘血管炎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观察Ⅱ型视盘血管炎(ODV)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在临床特征与荧光血管造影等方面的异同点,以期正确区分ODV,提高其治疗效果。②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12例ODV与30例CRV0病人在病因、临床表现、荧光血管造影(FFA)、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特点。③结果ODV病人多为青壮年,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史,视力≥0.5(含矫正视力),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敏感,勿需激光治疗,预后较好,FFA检查未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CRVO病人多见于中老年,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史,视力下降明显,多数视力〈0.1,甚至数指或眼前手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无效,预后差,FFA多可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病史长者可见新生血管形成。④结论Ⅱ型ODV极易误诊为CRVO,因两者的治疗方式及预后不同,因此,临床上通过二者的病因及辅助检查为其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