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镜下食管裂孔疝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内镜下诊断食管裂孔疝63例患者镜下的特点,并与X线造影结果进行对比,探讨内镜对该病的诊断价值。并且研讨食管裂孔疝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密切关系。方法:总结6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所见,食管炎分级、病理检查及X线造影检查结果,内镜诊断的符合率,食管裂孔疝并发食管炎的百分率。结果:内镜下诊断食管裂孔疝的63例患者,经X线造影确诊60例,符合率为95.24%,并发食管炎56例,并发率90.5%。结论:食管裂孔疝与内镜下诊断和食管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X线造影检查具有很高符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结合齿状线形态观察评价胃食管反流病的价值。方法选取GERD组200例和对照组160例,Gred-Q评分法记录症状,通过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观察齿状线形态、食管微血管表现,探讨Gred-Q评分法、齿状线形态、食管微血管表现的相关性及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结果 GRED组患者NBI微血管异常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RED组患者齿状线形态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BI微血管表现与Gerd-Q评分、齿状线形态与Gerd-Q评分、窄带成像内镜下微血管表现与齿状线形态均呈正相关(r=0.780、0.803、0.586,P0.01)。结论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各临床亚型的食管测压变化,以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GERD患者150例,其中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91例、反流性食管炎(RE)32例、Barrett食管(BE)27例,采用4导液压灌注食管压力检测系统测定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和食管体部运动功能。结果 NERD和RE中,食管体部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与LESP异常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高于后者;而在BE患者中,食管体部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与LESP异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RD各亚型中,食管体部运动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不同,NERD组最高,RE组次之,BE组最低。各亚型LESP异常的发生率亦不同。结论 NERD和RE的动力异常主要表现为食管体部运动功能障碍而非LESP压力下降,食管体部功能障碍可能在GERD发病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市 Barrett 食管(BE)的发病情况和内镜、临床特点及其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根据2011年6月4日在重庆召开的全国第二届Barrett食管专题学术研讨会上制定的BE诊治共识作为诊断标准诊断BE,研究BE患者的内镜检出率、内镜下的表现、分型及病理检查结果,分析研究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症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与BE和RE的关系。结果检出BE患者人数为总胃镜检查人数的7.9%,男女之比为1.98∶1,平均年龄(44.6±13.4)岁。其中仅19.14%患者有典型的反流症状。BE内镜分型中短节段占83.85%,多为舌状、岛状这2种形状。食管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为肠化型占BE的25.31%,10.04%伴异型增生,Hp阳性率为40.37%。RE检出率为2.07%。0.66%的BE伴RE。BE和RE合并消化性溃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鲁木齐市地区居民BE的患病率较高,多为短节段舌状或岛状,约1/3为肠化型,以中年男性多见,常无症状,部分伴异型增生。体重超重增加了BE的发病风险。Hp感染可能与BE和RE的关系均不密切。 相似文献
6.
7.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据统计,美国1973~2002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上升2.4倍,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上升2.9倍.我国天津等一些沿海地区近20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由0.8/10万上升至2.5/10万.2007年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甲状腺癌发病率男性为4.87/10万,女性为17.49/10万,占女性所有恶性肿瘤第6位.结节性甲状腺肿是单纯性甲状腺肿自然演变的晚期表现,手术治疗即可治愈.但是,临床上发现很多术前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而术中或术后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或甲状腺癌的患者,因此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对手术方式的确定和避免二次手术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儿反流性食管炎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损伤和炎症性表现。成人的研究表明,胃液中的胃酸、胃蛋白酶和十二指肠液中的胆盐和胰蛋白酶都可引起食管粘膜的损伤,而胃酸是其中最主要的攻击因子[1]。而引起小儿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易被误诊和漏诊,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笔者对小儿反流性食管炎36例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小儿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改变。1临床资料1)对象:2002年7月~2006年4月经本院胃镜检查的患儿共1 125例,结合临床表现,其中36例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男24例,女12例,发病年龄3月~14岁,<1岁…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X线造影对滑动型食管裂孔疝伴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通过X线常规造影筛查并行特殊方法造影确诊120例滑动型食管裂孔疝伴返流性食管炎。结果 1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与食管形态学的改变。其中胸痛、上腹胀痛10例(8.3%),反酸嗳气、胸骨后烧灼感75例(62.5%);120例均见膈上疝囊并可见粗大的黏膜及食管裂孔增宽>4 cm,出现A环或B环75例(62.5%),食物反流及频繁的第3收缩波出现60例(50.0%),夜间睡眠时食物反流35例(29.2%),His角增大变钝70例(58.3%)。结论常规X线造影+特殊方法造影对滑动型食管裂孔疝伴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且操作简单,易于开展,可作为诊断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及Barrett食管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的根除与反流性食管炎(RE)及Barrett食管(BE)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262例患者(RE177例、BE 85例)分为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组139例(A组),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组123例(B组);B组又随机分成2个亚组,B1组62例,B2组61例.A组及B1组给予洛赛克20 mg/次,2次/d,多潘立酮10 mg/次,3次/d,果胶铋100 mg/次,3次/d,疗程为8周;B2组在A组、B1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阿莫西林500 mg/次,2次/d,克拉霉素500 mg/次,2次/d或替硝唑500 mg/次,2;A/d,其中三种抗生素选两种,应用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行内镜、病理及24 h食管pH及胆红素监测检查.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均达95.0%以上[分别为A组97.8%(136/139)、B1组96.8%(60/62)、B2组98.4%(60/6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3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2.9%(78/84)、91.8%(45/49)、88.6%(3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rett食管患者未见明显效果,有效率约35.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24 h食管pH及胆红素监测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RE及BE患者,可进行抗HP治疗但须同时进行抑制胃酸减少胃液,促进胃排空及保护食道黏膜的系统治疗,短期内可有效预防RE及BE的进展,长期效果还有待长期、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幽门螺杆菌(Up)感染及食管运动功能特点,为老年RE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近3年来经内镜诊断并行食管测压及食管24hpH值监测的老年RE患者56例与同期检出的中青年RE患者58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Hp感染及食管运动功能特点。结果老年组反酸、胃灼热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轻中度食管炎发生率低于中青年组,重度食管炎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食管裂孔疝(HH)合并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伴发Barrett食管(BE)7例(12.5%),中青年组3例(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Hp阳性率29.6%;中青年组Hp阳性率2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食管体部压力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O.05)。反流〉5min次数老年组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老年RE患者的典型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中青年人,非典型症状高于中青年人。RE食管黏膜破损程度随年龄增加而加重。老年RE患者HH的发生率增加,BE发生率较中青年人有增高趋势,Hp感染率与中青年RE患者相近。老年人RE患者抗反流能力减弱、食管酸廓清能力下降明显,可出现更严重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Barrett食管、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方法:胃镜诊断Barrett食管109例,反流性食管炎125例,及对照组70例,分别在其胃窦部大、小弯各取2块活组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活检检测幽门螺杆茵.结果:Barrett食管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2.31%,反流性食管炎为33.78%,对照组为54.29%.Barrett食管和反流性食管炎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可能对Barrett食管及反流性食管炎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包括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以及作为胃食管反流病后期严重并发症的消化性食管狭窄和短食管。其发病机制是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低或频繁松弛.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反流的胃酸和胃蛋白酶造成食管损伤,引起各级食管炎。在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是一种常见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不同亚型食管酸暴露情况,探计其发病机制的差异。方法115例具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胃镜及24小时食管pH监测。结果①115例中26例(22.6%)为RE,89例(77.4o.4)为NERD,RE中pH监测阳性率高于NERD92.3%(24/26)VS74.2%(66/89)(P〈0.05),包括DeMeester积分[64.55(128.28)VS26.60(59.11)]在内的全部pH监测指标均高于NERD(P〈0.05或〈0.01)。②REPH监测阳性组(RE+)与NERDpH监测阳性组(NERD+)的24小时pH〈4时间百分比[17.6%(38.8%)VS9.0%(20.3%)],卧位pH〈4时间百分比[18.3%(49.3%)VS6.5%(18.4%)],pH〈4长于5分钟的次数[15.00(19.00)次VS5.00(8.25)次]及DeMeester积分[69.70(120;47)分VS35.58(64.97)分],(P〈0.05或〈0.01)。③中重度RE包括DeMeester积分[151.70(124.24)分VS49.93(57.92)分]在内的多项pH监测指标均高于轻度RE(Pd0.05或〈0.01)。轻度RE多项pH值监测指标的中位数比NERD+高。④NERDpH监测阴性组(NERD-)症状的发生与病理性酸反流无关。结论病理性酸反流是导致RE黏膜损害的主要因素,食管酸暴露程度越重,食管炎症越重。NERD+症状发生与病理性酸反流相关。NERD+和RE可能为同一疾病谱中程度递增的病变。在NERD-组中,内脏高敏感是症状指数(symptomindex,SI)阳性组症状发生的主要机帝】_,而SI阴性组症状的发生与酸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X线造影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溃疡或狭窄的重度反流性食管炎32例,所有病例均经内镜活检或细胞学证实,其中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32例中发生于食管下段27例(84.4%),中下段4例(12.5%),上段1例(3.1%);病变长度1~4cm,平均3.7cm。黏膜不规则28例(87.5%);黏膜呈小结节状或息肉状改变14例(43.8%);合并食管溃疡16例(50%)。锥形狭窄13例(40.7%),弧形狭窄12例(37.5%),不规则结节状狭窄7例(21.9%)。病变与正常食管壁分界清楚及不清楚者各16例(50%)。假性憩室者8例(25%),固定的横行黏膜纹4例(11.8%),病变上端食管局限性囊袋样膨出9例(28.1%)。局部管壁柔软19例(59.4%),僵硬13例(40.6%)。病变下缘累及贲门者5例,合并食管裂孔疝22例(71.9%)病例中病变下缘均累及膈上疝囊。结论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X线造影多表现为食管下段狭窄、溃疡,合并食管裂孔疝,如发现假性憩室、固定的横行黏膜纹及病变上端食管局限性囊袋样膨出等征象则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及内镜检查,而内镜检查主要用予诊断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GERD的检查包括食管测压、24h的pH监测、食管滴酸试验等,但这些检查一般医院仪器缺乏及相对的侵人性而未能普及。作者通过多年的胃镜检查发现,翻转胃镜下观察贲门与胃镜间隙有宽有狭,有的患者贲门紧包绕胃镜,有的患者贲门与胃镜有较大间隙,本文探讨这一表现是否与GERD相关。 相似文献
18.
探讨本内镜中心检出的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内镜表现和相关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本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中RE的检出率。检出的RE患者按洛杉矶标准进行分级,统计各级患者所占比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症状以及伴发疾病情况。结果 RE的检出率为7.5%。年龄(50.2±6.6)岁,31~40、41~50、51~60、61~70岁组RE所占比例分别为6.8%、17.2%、29.6%、43.8%,≤30岁组和〉70岁组分别为1.9%和0.7%。按洛杉矶RE分级标准,本组以A、B级为主,占87.7%,C、D级占12.3%。C、D级检出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A、B级与C、D级患者间年龄存在差异(P〈0.01)。随着年龄增加,重度RE的发生率增加(χ2=28.56,P〈0.01)。RE伴发疾病主要为胃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等。结论 RE发病率较以前研究报道有所增加,检出率及严重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常伴有胃及十二指肠疾病,需予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愈合后的长程治疗方案。方法 27例经胃镜检查证实食管炎病损已愈合,随机分为两组:A组14例为维持治疗组,埃索美拉唑肠溶片20mgqd,连用6个月后,患者出现如烧心、反酸、胸痛等胃食管反流病(GERD)症状,临时服埃索美拉唑肠溶片20mg;B组13例为按需治疗组,患者出现烧心、反酸、胸痛等GERD症状时即服埃索美拉唑肠溶片20mg。根据每个患者出现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的频度分为:无症状;症状每月发生;症状每周发生;症状每天发生。分别在治疗期间的第1、2、4、6、9、12个月随访。结果第1个月每天有反流症状的A组1例,占本组总例数的7%,B组有12例,占本组总例数的92%;两组持续有反流症状的17例,均是食管炎偏重、有食管裂孔疝、伴有高血压的患者。结论 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愈合后的长程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患者出现症状的频率、伴随疾病等因素而定。反流性食管炎较重的患者,需维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较轻者,可按需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愈合后的长程治疗方案。方法52例经胃镜检查证实食管炎病损已愈合患者。分为两组:A组26例为维持治疗组,奥美拉唑10mg qd,连用6个月后,改为病人出现烧心、反酸、胸痛等胃食管反流病(GERD)症状时,临时服奥美拉唑10mg;B组26例为按需治疗组,患者出现烧心、反酸、胸痛等GERD症状时即服奥美拉唑10mg。根据每个患者出现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的频度分为:无症状;症状每月发生;症状每周发生;症状每天发生。分别在治疗期间的第1、2、4、6、9、12月随访。结果第1个月每天有反流症状的A组4人,占本组总例数的17%,B组15人,占本组总例数的71%;两组持续有反流症状的7人,均是年龄偏大、食管炎偏重的患者。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愈合后的长程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根据病人的病情、患者出现症状的频率等因素而定。反流性食管炎较重的患者(Ⅱ、Ⅲ级),需维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较轻者(Ⅰ级),可按需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