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出血性脑梗塞(Hemorrhagie Infarction,简称HI),系缺血性中风病人由于梗塞区血流再灌注而发生出血。近年来,随着抗凝和溶栓治疗及CT的应用,HI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我科1991年1月至1992年7月收治经临床诊断并经CT证实的HI病人共6例。  相似文献   

2.
丁素菊  陈振需 《上海医学》1989,12(7):420-421
我们遇见5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现报告如下。 [例1] 女性,72岁,突然口角向右歪斜,左侧肢体无力,伴头痛、呕吐,两便失禁。高血压史10年余。在当地医院查头颅CT示:右额顶颞叶大片低密度影,右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移位。诊断:脑梗塞。经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甘露醇等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塞(HCI)的发病率、发病时间、易发于何种脑梗塞、继发性出血后的临床和脑CT表现。方法 对24例经脑CT检查证实的HCI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HCl占我科同期脑梗塞的3.4%,占大面积梗塞的11.8%,心源性脑栓塞出血者占同期脑栓塞的47%,91.6%的出血发生于脑梗塞后的2周内,79.2%的病人临床症状加重,脑CT发现在原有梗塞灶内出现的点状、斑片状出血(75%)或单一血肿  相似文献   

4.
5.
6.
分析 17例出血性脑梗塞 (HI)临床资料 ,对其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黄燕  梁可珍 《广州医药》2000,31(1):47-47
对56例出血性脑梗塞(H1)进行临床及影像学分析,发现缺血性中风发生H1率为7.7%,以脑栓塞最多。最早出现H1时间为脑梗塞后24h,最迟达32天,1周内28例,占50%,且发生时间越早,病情加重越显著。CT所示H1多位于皮质和基底节区,多数表现为梗塞区低密度灶内斑片状、条索状或环状高密度影。CT是诊断H1的最可靠手段,建议脑梗塞2周内复查。  相似文献   

8.
9.
刘英 《微创医学》2004,23(1):33-3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HI)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3例HI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3例中首发症状偏瘫10例,失语4例,失认4例,头痛呕吐3例,昏迷2例.入院时即诊断为HI者2例,入院时诊断为脑梗塞者21例;HI发生至脑梗塞<8h为2例,<7d为5例,8~14d为16例.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显示HI位于大脑皮质10例,基底节区6例,小脑2例,大脑半球5例.梗塞面积>2cm223例.其中4例采用溶栓治疗,在脑梗塞常规治疗过程中17例无好转复查发现,5例常规复查发现.经调整治疗,18例好转,5例死亡,死亡率21.7%.结论①出血性脑梗塞临床表现不典型;②适时复查CT或MRI③慎用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梗塞(HI)是指脑梗塞病人由于梗塞区血流再通而发生出血。以前,HI多经尸检方能确诊,随CT的应用临床上已能早期诊断,并能进行随访观察。本文对1988~1993年经CT证实的386例脑梗塞患者中的31例HI的CT与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对病因、发病机理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1例HI患者中,男23例,女8例;年龄46~75岁,其中46~49岁4例,50~59岁8例,60~69岁16例,70~75岁3例。高血压动脉硬化者10例,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者4例,冠心病伴房颤者8例,糖尿病3例,食道癌1例,无任何病史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53例早期脑梗塞的CT表现。认为区域性脑组织密度减低,脑灰白质界面不清、脑基底节构形模糊、脑沟、外侧裂模糊消失为早期脑梗塞最常见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10例经头部CT证实的两侧多发性脑梗塞。由于两侧梗塞及老年人侧枝循环代偿能力差,临床表现发病急,症状重,多有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以及迅速出现中枢性瘫痪,两侧巴彬斯基氏征阳性。易误诊为脑出血。瘫痪的肢体恢复缓慢,预后相对差。本文对此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经CT扫描诊断的脑梗塞300例,以基底节区脑梗塞最常见。男性显著多于女性,51~60岁发病率最高,体力劳动者较脑力劳动者多见,本病易复发。若大面积梗塞可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和呕吐,易与脑出血相混淆。高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糖尿病是脑梗塞的最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是预防脑梗塞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36例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在发病21d内复查头部CT或MRI,分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21例和脑实质血肿(parenchymal hematoma,PH)15例。将这二种分为四型,HI1、HI2、PH1和PH2,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于病初及出院时各评分1次,以第二次评分减少作为脑功能改善的指标。结果 HI1、HI2型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1、PH2型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T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应用溶栓、抗凝、降纤及抗聚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是HT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创伤性脑梗塞15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外伤和手术后脑梗塞15例,并命名为创伤性脑梗塞。15例均于伤后1周內发病,小儿(10例)较成人多见。CT显示梗塞灶共18处,其中左、右基底节各7例, 右额颞部、脑干及右枕叶各1例,平均直径0.6cm~4.0cm,CT值2~20Hu。动脉内膜损伤、出血、痉挛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发病的主要环节。本组全部采用保守治疗,结果痊愈13例、轻残1例、重残1例,无植物状态及死亡。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心电图演变将急性心肌梗塞分为Q波和ST梗塞,以取代既往透壁性和非透壁性梗塞的分法,并通过9例典型ST梗塞患者,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介入性灌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11例急性脑梗塞介入溶栓治疗分析,就药物注入剂量、速度、治疗时机及相关并发症进行讨论。 方法 经选择性动脉内灌注尿激酶溶栓,血管造影证实阻塞血管开通情况。 结果 阻塞血管完全再通3例,部分再通6例,开通率81.8%,未开通2例;临床治愈5例,显效4例,有效1例,死亡1例。 结论 介入性溶栓方法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介入溶栓时机越早越好。在限定的时间窗内,控制溶栓药注入剂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血栓性出血性脑梗塞(HI)38例,占血栓形成的4.2%。血栓性HI的临床症状轻重与发病时间迟早有关,7天内发病重症型为主,7天后以轻症占多数(84.2%)。CT扫描结果血肿型临床症状重,特别在大片状梗塞继发出血者预后差,点斑状型出血临床症状较轻(92.1%)。为了提高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率,对大片状梗塞或脑血栓后病情恶化或持续不缓解者应CT扫描追踪复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死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方法。方法对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CT动态观察及早期注意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脑微循环,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排放血性脑脊液及亚低温治疗。结果死亡2例,植物生存1例,中至重度残疾3例。结论血管受压、血性蛋白等刺激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死提前预防是关键。一旦发生,治疗效果则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东菱精纯克栓酶(DF—521)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以DF一521治疗121例脑梗塞与常规治疗者进行比较;结果:DF一521组的轻、中型脑梗塞功能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10天CT扫描低密度灶体积缩小范围较对照组明显,治疗10天的总有效率DF一521为89.3%,对照组为68.5%。结论:DF—521治疗轻、中型脑梗塞作用迅速、疗效好、安全度高,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