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杂终末期肝肾病肝肾联合移植术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并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技术、临床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 患者因多囊肝并门脉主干先天性狭窄畸形、双侧多囊肾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性肝性脑病 ,并伴有慢性肾功能衰竭而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供、受体血型不一致但相匹配 (O型 -B型 )。肝移植采用经典的原位肝移植技术 ,肾移植采用常规方法。术前 1h及术后 14d给予Daclizumab行免疫诱导治疗 ,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包括FK5 0 6、霉酚酸酯 (MMF)及激素。分别于术前 60d和术后 7d开始服用抗乙肝病毒药 (贺普丁、Laminvudine) ,并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结果 受者术后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移植肝、肾功能恢复良好 ,乙型肝炎再感染被控制 ,现已术后近 10个月。结论 完善的手术技巧、围手术期的严密监测及并发症的及时正确处理等是肝肾联合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 ;ABO血型不一致但符合输血原则的供受体间进行肝或肝肾联合移植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Daclizumab的免疫诱导加以FK5 0 6为主的三联治疗免疫抑制效果良好 ;联合应用Laminvudine和HBIg预防乙肝复发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感染及排斥等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对1例66岁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供体器官采用UW液联合原位灌洗、整块切取,肝移植采用原位非转流移植技术,肾移植采用常规方法置于右髂窝。术后免疫抑制剂采用普乐可复、霉酚酸酯、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和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应用,行免疫指标及移植肝、肾多普勒超声监测。结果移植后肝、肾立即发挥作用,术后24 h胆汁380 ml,尿量8 500 ml,第3天肝、肾功化验指标正常,术后第10天移植肝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调整普乐可复浓度并行甲基强地松龙冲击治疗后控制。术后第29天康复出院。随访1年肝肾功能正常,日常生活自理。结论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肝、肾同时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的组织配型、娴熟的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术后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肝肾联合快速切取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和完善供肝切取修整与保存技术,提高器官利用率,减少肝移植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方法:2000年1月~2010年5月我院实施肝肾联合快速切取手术32例,快速切取技术采用原位腹主动脉、门静脉系统UW或HTK液灌注,整块切取肝脏、双侧肾脏。结果:供肝热缺血时间为3~6min,平均4min,冷缺血时间3~17h,平均8h,肝动脉解剖变异4例,术中肠系膜上静脉插管26例,门静脉插管4例,肠系膜下静脉插管2例。供肝均进行了肝移植手术,无肝脏弃用。1例行肝肾联合移植,1例行劈离式肝移植。结论:脑死亡供者肝肾联合快速切取技术能够可最大限度地缩短热缺血时间,有效避免变异血管损伤,为移植手术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5.
To establish a simultaneous pancreas and kidney transplantation (SPK) model in the rat. Methods: SD rats served as donors and recipients. The donor portal vein and the recipient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were anastomosed and the donor renal veins and recipient renal veins were anastomosed by cuff method. Arterial reconstruction was carried out by end to side anastomosis of the donor abdominal aorta to the recipient abdominal aorta. Enteric drainage was performed by side to side anastomosis between donors' duodenum and recipients' jejunum. The donor ureter -bladder valve was anastomosed to the bladder of recipients. Results: Out of 30 cases of SPK transplantation, 24 had normal serum glucose and serum creatinine after operation. The successful rate was 80 %. Conclusion: This model of SPK in rats is stable and reliable, which could be applied for fur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相似文献
6.
7.
大鼠异体肾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异体肾移植模型,为开展肾移植研究奠定良好的实验基础。方法:采用Wistar和SD大鼠,血管吻合采用供受体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端侧连续缝合,尿路重建采用供受体输尿管端端吻合,建立大鼠异体肾移植模型,观察和比较同系移植组与异系移植组大鼠间异体肾移植后的存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和肾脏免疫病理损害情况,并对模型制备作出客观评价。结果:手术总时间平均为(108±15)min,手术成功率为83.33%(25/30)。同系移植组大鼠平均存活时间(9.1±0.8)d。异系移植组大鼠平均生存时间为(6.27±0.3)d,术后第3天有明显的病理损害。结论:此模型有较高的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低,符合肾移植实验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方法:采用二袖套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供体经腹主动脉进行肝脏冷灌注,肝上下腔静脉采用手缝合法进行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吻合;胆总管采用单管内支架胆管端端吻合。结果:大鼠原位肝移植52例,手术成功45例(86.5%),1周内存活43例(82.7%),1个月内存活36例(69.2%),供体手术时间(30.6±4.0)min,受体手术时间(46.0±5.5)min,无肝期为(20.0±2.5)min。结论: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稳定可靠,可为肝移植提供理想的研究手段;良好的肝脏灌注,改进的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法可以缩短无肝期,提高大鼠肝移植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大鼠肠外营养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稳定的肝移植大鼠全肠外营养(TPN)模型.方法以二袖套法进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并采用改制的代谢笼及输液保护架,术后6 h从右颈外静脉给予含中长链脂肪乳剂的TPN,观察其大体情况及7 d存活率、肝功能、移植肝组织学改变.结果 30例肝移植大鼠TPN支持后7 d存活率86.7%(26/30),光镜检查肝细胞无坏死,电镜检查线粒体结构完整.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大鼠肝移植TPN模型稳定、重复性好、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的大鼠肝肠联合整体移植模型,并研究移植肝是否对移植肠具有免疫保护作用.方法肝肠联合移植在切取移植物后,利用供体胸段下腔静脉在门静脉侧壁建立一袖套,并安置套管.受体手术时,将此门静咏侧壁袖套与受体门静脉残端套管法吻合.供体肠系膜上动脉与受体右肾动脉吻合.免疫保护作用通过术后病理学检查评估.结果本法使受体手术无肝期与Kamada双套管法肝移植无肝期相同,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手术成功率高.术后肝肠联合移植组排斥反应程度较小肠移植组轻.结论用本方法建立大鼠肝肠联合移植模型是可行的.肝肠联合移植时肝对小肠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和术式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袖套法建立稳定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及术式改进.方法在Kamada等的袖套法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改进,施行原位肝移植95例,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结果供体手术时间(33.1±2.4)min,受体手术时间(45.7±2.1)min,无肝期(15.9±1.9)min.手术死亡9例,手术成功率90.5%,其中出血5例,空气栓塞2例,血管扭曲2例.术后1周存活率87.2%,术后1周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胆漏和腹腔感染各1例,肝上下腔静脉狭窄2例和肝下下腔静脉血栓1例、胆管梗阻和袖套脱落出血各3例.结论改进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稳定可靠,手术成功率高,为肝移植提供理想的研究手段.高质量完成手术每一步骤,缩短无肝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4.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技术改进.方法:选取体质量相近的SD大鼠作为供受体,分别用Kamada"二袖套法"和改良"二袖套法"(改良的方法包括:提高肝上下腔静脉的吻合质量、改进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套管的吻合及胆总管的重建等)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比较两组在总的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受体手术时间以及手术成功率上的差异.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分别是78.9%(71/90)和91.7%(55/60)(P<0.05),而两组在总的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受体手术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是一种简单﹑易行﹑稳定的肝移植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5.
大鼠原位部分肝移植与围手术期处理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大鼠原位部分肝移植技术与围手术期处理改进。方法 将”二袖套法”部分肝移植技术在袖套制作、肝叶切除、受体麻醉、肝上下腔静脉吻合、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等方面进行改进,施行50%部分肝移植手术,观察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处理等因素对部分肝移植大鼠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5—8min,无肝期为11—15min,手术死亡率15.79%,术后24h存活率84.21%,1周存活率63.16%,7d后移植肝重量达原受体大鼠肝脏的92.6%。结论 大鼠年龄、体重、术前状态、精细的术中操作、防止失血、防止术后低血糖的发生是决定大鼠原位部分肝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中的许多改良能有效保障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单、可行的大鼠异位心肺联合移植模型,以利于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的研究及其实验性治疗研究.方法:分离受体Wistar大鼠颈部并形成皮囊,提供容受供体心肺的空间,分离颈总动脉.供体经过肝素化后,在0~4℃条件下取心肺,并作适当修剪,最后在0~4℃条件下将心肺供体SD大鼠的主动脉与受体Wistar大鼠的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并进行心肺复苏.结果:心肺联合移植正式手术50例,手术后通血复跳率96%.手术时间为(70±10)min,平均冷缺血时间为(40±10)min.手术主要并发症是动脉吻合口狭窄及出血,血栓形成,失血性休克.未作任何处理的移植心肺3天存活率82%.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颈部心、肺联合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17.
改良"二袖套管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核苷酸圈套技术抗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建立良好的技术平台。方法:实验以SD大鼠为模型动物,采用改良“二袖套管法”进行原位肝移植实验,统计受体大鼠术后生存时间,并常规病理检测术后移植肝病理变化。结果:共进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实验82次。实验后期能稳定建立起原位肝移植模型,供体手术时间25~35min;供肝冷缺血时间40~55min;受体无肝期时间13~24min;受体手术时间45~65min;2周生存率为93%。移植肝组织在术后1周可见大量的单核淋巴细胞浸润,在门静脉周围的汇管区尤为明显;肝脏实质有点状坏死。术后2周细胞浸润增加,肝实质可见桥状坏死。术后1月移植肝组织内细胞浸润和坏死减少,且可见肝细胞和胆管增殖。结论:采用改良“二袖套管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高,稳定性好,是研究肝移植术后机体生化生理改变、免疫状态变化等的良好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大鼠同种异体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为研究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100只,供、受体各50只,进行同种异体异位节段性小肠移植。结果:预试验10次,术后72h存活率40%。正式实验40次,术后72h存活率85%。全部手术时间平均160min,供体手术时间平均70min,受体手术时间平均90min。结论:良好的血管吻合方法以及输血、补液、保温等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不同的肝叶切除方法,建立30%和60%比例的大鼠部分肝移植(partial liver transplantation,PLT)模型。方法 60% PLT组,在体切除(n=50)或者离体切除(n=50)肝左外叶、尾叶,保留中叶、右叶、右前叶;30% PLT组(n=50),在体切除肝左外叶、尾叶、右叶、右前叶,仅保留中叶。 结果 各实验组获取的部分供肝比例与临床部分肝移植相似,移植后存活率较高。结论 通过在体切除或者离体切除不同的肝叶组合,建立30%和60%比例大鼠PLT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临床部分肝移植过程,为深入进行肝移植的基础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求一种简洁、有效的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作为器官移植的实验研究方案。方法:受体手术先进行至准备缝合。供体冰块腹部降温至双腋部低温后,打开胸腔,置入冰水快速致心跳停止,单人直视下缝合。腹部模型在Ono法的基础进行改进,将改进后的腹部心脏移植与颈部心肺联合移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腹部模型手术成功率93.2%(68/73),颈部心肺联合模型成功率80.9%(38/47),腹部移植成功率较高(P〈0.05)。但两组的手术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心脏移植能简化手术操作步骤,增加手术成功率。但颈部心肺联合移植能提供再次移植机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