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特点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运用多元分析的方法探讨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特点。方法:根据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及中医临床四诊信息采集的要求,设计临床调查表: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通过对223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及中医临床信息分析提取的思维特点,运用SAS6.11软件对223例病人进行系统聚类和主要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学方法,探讨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特点。结果:初步结果显示为3类证型特点:第1类型为湿热内蕴、血瘀阻络、肝脾气虚共134例;第2类型为气阴两虚、气虚重于阴虚,湿热内蕴、湿重于热,兼有血瘀共62例;第3类型为气阴两虚、阴虚重于气虚,瘀热内蕴,兼有湿邪内停共27例。其中第1类型表现为以实证为主兼见虚证,第2类型、第3类型表现为以虚证为主兼见邪实。3类证候特点显示:湿热内蕴、血瘀阻络、气阴两虚为肝炎肝硬化的主要病机。结论:聚类分析及主要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在较大程度上能体现出肝炎肝硬化中医证侯的特点及规律性,肝炎肝硬化3类中医证候特点基本符合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为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中医治疗提供辨证施治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提取94例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信息,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进行统计分析这类患者的证候学特点。结果: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候依次为:脾虚湿阻证(80.8%),血瘀证(71.3%),湿热蕴结证(55.3%),肝气郁结证(44.7%),肝肾阴虚证(9.6%),脾肾阳虚证(4.3%)。其中同一患者常有几个证候重叠。结论: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的中医证候较少见单一证候,兼夹证多见。脾虚湿阻兼夹瘀热的复合证型,是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最特征性证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按临床诊断标准尚不够条件但根据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可以确诊为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及其与肝组织分级分期评分的相关性,以充实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理论。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5例研究对象的中医证候要素及其与肝脏大体形态学改变(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直视下观察)、肝组织分级分期评分的相关性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①肝脏大体形态改变在各证候要素中具体分布为:瘀(76.0%)>郁(72.0%)>脾虚(60.0%)>湿(48.0%)>热(36.0%)>阴虚(4.0%)>阳虚(0%)=其他证候要素(0%)=无证可辨(0%);②肝脏组织炎症程度分级多分布在G1、G2,瘀以G1、G2为主(G1占52.6%,G2占31.6%),郁以G1为主(占61.1%);③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主要为S4,部分未达到S4(即组织学诊断尚不能确立肝硬化);在证候要素瘀中S4占78.9%,在证候要素郁中S4占72.2%;④此期患者肝脏大体形态学改变80.0%为小结节。结论:本研究中,①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以瘀、郁为主,G1、G2为其主要的肝脏炎症程度分级评分,S4为其主要肝脏纤维化程度分期评分,亦见部分未达到S4,小结节为其主要大体形态改变;②此组患者肝组织学活检诊断肝硬化存在一定的漏诊率(28.0%)。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现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研究文献中中医证候规律的特点。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并阅读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证候类型和辨证依据等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检索出的78篇文献中,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7篇,所涉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证型共20种,排名在前6位的中医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34.85%)、肝肾阴虚(27.82%)、湿热瘀血(6.69%)、湿热蕴结(4.23%)、脾胃气虚(3.87%)和湿滞血瘀(3.52%);证候分型要素共14个,排名前6位的分别为脾虚(40.49%)、肝郁(39.43%)、肝阴虚(31.34%)、肾阴虚(31.34%)、瘀血(25.70%)和湿热(17.25%)。结论中医研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论文水平较低,分型依据缺乏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岭南地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特征、中医证候规律,为制定及优化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2年10月-2010年4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消化科住院的5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资料从人口学信息、中医证候及证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5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男性475例,女性118例,男女之比为4.03∶1;年龄最大92岁,最小18岁,平均(52.94士13.19)岁,30~69岁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的高发年龄;病程从1天(既往未做相关检查,初次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到50年不等,平均(11.68士10.40)年;肝功能代偿期患者96例,占16.19%,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497例,占83.81%。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常见症候有20余种,最常见的症状有乏力、腹胀、双下肢浮肿、身目黄染、口干口苦、胁痛、纳差、眠差、小便黄、便溏等,其中疲倦乏力、腹胀出现频率最高。单纯证型共11个,复合证型15个,辨证属于单纯证型的患者共190例(32.04%),属复合证型的患者共403例(67.96%)。前10位的中医证型分别是(肝郁脾虚,湿瘀互结)型〉(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型〉热伤胃络型〉肝郁脾虚型〉(脾气亏虚,湿浊中阻)型〉湿热瘀结型〉(脾气亏虚,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湿瘀互结)型,其中6个(6/10)属复合证型。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男性发病率高、年龄偏大、病程较长、住院次数较多、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从临床证候来看,湿、热、瘀、虚是其主要的病变特点,其主要的中医证型多以复合证型为多见,(肝郁脾虚,湿瘀互结)型、(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型等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型,这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变阶段、病机以及发病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中医证候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方法对333例住院EH患者行中医辨证和身高、体重测定,并计算BMI。333例EH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9组,另外根据虚实辨证及夹痰、夹瘀辨证原则进行辨证分组。结果333例EH患者证候分布如下:阴虚阳亢证26例(7.8%),气虚痰浊证13例(3.9%),气虚血瘀证52例(15.6%),气阴两虚证20例(6.0%),痰瘀互阻证30例(9.0%)、气阴两虚,痰浊蕴阻证19例(5.7%)、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74例(22.2%),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61例(18.3%),气虚痰浊、瘀血阻络证38例(11.4%);根据虚实辨证将333例EH患者分为单纯虚证、单纯实证、虚实夹杂证3组,其中单纯虚证(气阴两虚证)与单纯实证(痰瘀互阻证)高血压患者的BMI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夹痰、夹瘀不同将333例EH患者分为夹痰证、夹瘀证、夹痰夹瘀证、非夹痰夹瘀证4组,夹痰夹瘀证高血压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和非夹痰夹瘀证增大P〈0.05或P〈0.01),夹痰证患者BMI水平较夹瘀证增高P〈0.05)。结论EH患者痰证的存在可能是影响BMI水平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EH合并肥胖的患者需要结合中医辨证采用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治风化痰等方法协助减轻体重、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痛(EH)患者中医证候与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 对333例住院EH患者行中医辨证和身高、体重、血糖、血脂测定.333例EH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9组,另外根据虚实辩证及夹痰、夹瘀辨证原则进行辨证分组.结果 333例EH患者中医辨证分为9组.各组合并代谢综合征情况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虚实辨证将333例EH患者分为单纯虚证、单纯实证、虚实夹杂证3组,3组合并代谢综合征情况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夹痰、夹瘀不同将333例EH患者分为夹痰证、夹瘀证、夹痰夹瘀证、非夹痰夹瘀证4组.4组合并代谢综合征情况经χ2检验,夹痰夹瘀证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多于夹痰证(P<0.01).结论 EH患者痰瘀互结可能促进多代谢异常的出现和发展,临床上可以在辩证论治的同时,通过加强化痰、活血化瘀之力以控制血压和纠正多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8.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属于中医心悸、水肿之范畴.对CHF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有助于揭示其证的实质,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是中医治疗CHF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河北省阜平县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中医证候要素,为脑卒中的中医预防提供辨证论治依据。方法:针对600名40岁以上常住居民中筛查出的287例脑卒中高危人群,通过中医症状观察表记录中医症状及四诊信息。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医症状特点和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结果:按出现的频次、频率排序,居前10位的中医症状分别为视物模糊、一过性头晕、形体肥胖、头重如裹、眩晕、吞酸嘈杂、耳鸣如蝉、多梦、肢体疼痛、尿急,居前10位的舌脉象分别为舌质淡红、舌苔薄、舌苔白、脉弦、舌质暗、齿痕舌、脉细、舌胖、脉滑、舌苔黄。因子分析最终保留19个公因子进行分析,发现中医证候要素包括阴(血)虚、气虚、阳虚、气滞、血瘀、痰、火。结论:河北省阜平县脑卒中高危人群的主要中医证候要素为阴(血)虚、气虚、阳虚、气滞,次要证候要素是血瘀、痰、火,总体以虚证为主,虚实夹杂次之,脏腑定位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湿疹不同分期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客观记录97例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局部皮损、全身症状以及舌、脉象等资料,分析湿疹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97例湿疹患者中湿热困阻型所占比例最高(39.18%),其中湿重于热14例,热重于湿型24例;其次是风湿热困型(23.71%)。97例患者中包括急性湿疹27例,亚急性湿疹25例,慢性湿疹22例,急性发作23例。27例急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4例,风湿热困型10例,脾虚湿困型1例,风湿热夹脾虚型1例,督虚血瘀型1例;25例亚急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0例,脾虚湿困型7例,风湿热困型4例,脾肾两虚夹血瘀型2例,血虚风燥型1例,血热风燥型1例;22例慢性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脾虚血燥型7例,脾虚湿困型6例,湿热困阻型4例,风湿热困型2例,血虚风燥型2例,湿熟瘀结型1例;23例急性发作湿疹患者证型频率分布排列:湿热困阻型10例,风湿热困型7例,脾虚湿困型4例,脾虚血燥型1例,风湿热夹脾虚型1例。在四种主要证型中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χ2=0.72,P>0.05),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无明显差异(χ2=0.26,P>0.05),但在不同病程的分布有明显差异(χ2=4.02,P<0.05)。其中风湿热困型出现的频率随着病程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其他证型则在0.5~5年的出现频率较高。结论湿疹主要的中医证候有风湿热困、湿热困阻(湿重于热、热重于湿)、脾虚湿困和脾虚血燥四种,在不同病程中分布的频率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5种肝硬化无创诊断[FibroScan肝脏硬度值(LSM值)、AST和PLT比值指数(APRI)、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GGT-PLT比值(GPR)、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PLT比值(RPR)]在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中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327例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分为肝郁脾虚证(n=160)、肝胆湿热证(n=84)、肝肾阴虚证(n=13)、脾肾阳虚证(n=5)、瘀血阻络证(n=65),采集临床相关资料以及血常规、肝功能、LSM值、肝胆脾胰彩超等信息,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建立APRI、FIB-4、GPR、RPR模型。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用多个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采用Kruskal-Wallis单因素ANOVE(k样本)进行多重比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进中医证型与肝硬化无创诊断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对肝硬化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治疗和预后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在诊断分期和治疗观念上有了很大变化。除了常用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二分法外,还可以根据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及严重感染等表现分为五期。新的分期方法突出了不同阶段疾病的特点,为治疗提供了目标和依据。目前,病因治疗、针对关键发病机制和主要并发症的治疗,以及营养支持、运动指导及戒烟酒、改善口腔卫生等改善生活方式的综合治疗,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的关键,而肝移植仍是治疗终末期肝硬化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感染是终末期肝病最常见并发症,其中,腹腔感染为最常见感染类型之一。腹水培养阳性率低,腹腔感染的诊断主要基于腹水多核细胞计数,治疗以经验性抗菌素使用为主。腹腔感染的诊断标准对临床实践指导意义有限,目前尚无可转化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新型诊断标志物。病原体诊断方面,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为潜在快速识别肝硬化腹腔感染病原体或复合感染的新方法。治疗上,中国肝硬化腹水管理指南主要强调抗菌素的治疗,对联合输注人血白蛋白的剂量无明确推荐。肝硬化腹腔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上仍面临巨大的挑战,未来需要更多相关的研究,包括优化腹腔感染诊断、预防、治疗等,进一步回答相关的临床问题,从而更好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患者骨髓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和骨髓中的红细胞生成素(EPO)含量。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血清中EPO水平与健康人相比,显著升高(P<0.001),普遍存在EPO应答障碍,致使贫持续存在。与此相反,患者骨髓EPO水平低于正常健康人(P<0.001)。提示,肝硬化患者存在骨髓造血机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肌少症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达40%~70%,增加肝硬化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肝硬化肌少症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易被忽略,诊断标准尚未达成共识,针对性治疗药物较少,亟待临床医生高度重视,并加强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药物的研发。  相似文献   

16.
超声检查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评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索超声二维图像和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纤维化程度和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32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肝穿刺活检组织学结果分为无肝纤维化(SO)到肝硬化(S4)五期。活检组织按炎症分级为G1~G4四级。比较各组间超声指标的差异。结果 在超声定性指标中,肝表面回声,肝实质光点形态和分布异常等指标都与肝纤维化分期和炎症分级有相关性。但这些定性指标对具体患者的诊断判断变异很大。在不同纤维化程度分组间,脾长径,脾门静脉内径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脾长径界限值12.1cm,诊断早期肝硬化的敏感度为60.0%,特异性为75.3%;脾静脉内径以8mm作为界限值,诊断早期肝硬化的敏感度为60.0%,特异性为78.1%;门静脉主干内径12mm,诊断早期肝硬化的敏感度76.7%,特异性44.6%。门静脉最大流速界限值为30.5cm/s时,诊断早期肝硬化的敏感度为78.6%,特异性为66.9%。结论 超声检查是诊断早期肝硬化的有效工具,是临床实用的方法,并适用于随访复查。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代表机体对各种病因引起肝组织的损伤一修复反应,这个过程包括肝小叶塌陷,纤维间隔的形成和肝细胞再生结节的形成。肝纤维化是肝脏细胞外间质(ECM)合成增加和(或)降解减少而导致ECM过度沉积而导致的结果。ECM在肝脏堆积的弥散过程可以最终发展到肝硬化。传统认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是不可逆的,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如能积极消除致病原因,可延缓或逆转肝硬化的发展。对纤维形成和消退的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为抗纤维化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常规生化和血清学检测对评估纤维化形成诊断的价值有限,肝穿刺组织学检查是评估肝病不同阶段的金标准,然而,肝活检由于是创伤性操作,取样样本量小,存在抽样误差及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差异,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 most frequent diagnoses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are virus-induced cirrhosis (VIC) and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 after an abstinence period of at least 6 months. Chronic ethanol consumption has been linked to an abnormal neuroendocrine-immune axis and to an altered surgical stress response inducing an increased infection rate. Preoperative stress testing might be relevant to detect stress-induced immune alter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eoperative stress-like response to corticotrophin-releasing-hormone challenge (CRH) of patients with ALD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 VIC and their immune sequelae. Methods: Nine patients with ALD and 8 patients with VIC were included in this clinical study prior to transplantation. All patients received CRH in the morning. Blood samples were drawn before and after stress testing. Results: In response to CRH, the ALD patients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plasma interleukin (IL)-6/IL-10 ratio. After lipopolysaccharide stimulation of whole blood from CRH-challenged ALD patients, IL-10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cytotoxic T1-(Tc1) to cytotoxic T2 (Tc2) ratio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ALD patients after the stress test. Infections occurred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in ALD patients within the past year before study inclusion. Conclusions: ALD patients showed a stronger anti-inflammatory immune status and response than VIC patients. This difference wa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infection rate despite a median alcohol abstinence time of 3.5 years. Although an altered immune response is well known among patients with actual alcohol-use disorders,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it is not described in patients after such a long abstinence time.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终末期通常指肝硬化失代偿期所致的慢性肝衰竭,为人类健康带来沉重负担。肝移植是最为有效的治疗,但受肝源缺乏、费用高昂等因素的严重限制。人工肝往往作为桥接治疗。细胞治疗的发展为其带来新的希望。探讨了肝硬化终末期病因治疗及并发症的管理,介绍了肝硬化终末期进行人工肝、细胞治疗、肝移植的适应证和时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可溶性Endogin(sEng)水平差异及其对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7例、HCC患者54例和健康人36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Eng;sEng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sEng及其联合AFP检测诊断HCC的价值;观察不同sEng水平的HCC患者3 a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HCC患者血清sEng水平为19.71(15.16~23.56) ng/L,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6.42(4.23~9.89) ng/L]和健康人[2.83(2.28~3.30) ng/L,P<0.05];HCC患者sEng与AFP水平呈正相关(r=0.660,P<0.001);sEng或sEng联合AFP鉴别HCC与健康人的AUC分别为0.912(95%CI:0.851~0.973)和0.951(95%CI:0.911~0.992);sEng或sEng联合AFP鉴别HCC与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849(95%CI:0.778~0.920)和0.920(95%CI:0.867~0.972);高血清sEng水平(≥20.0ng/L)的HCC患者3 a生存率(24.0%)显著低于低血清sEng水平(<20.0 ng/L)者(41.4%,P<0.05)。结论 肝硬化与HCC患者血清sEng水平存在差异,可作为HCC患者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