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黄海  卫小春 《实用骨科杂志》2007,13(8):475-476,488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系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为0.1%~3.2%,非骨水泥型发生率为4.1%~27.8%,翻修术后发生率为4%~20%。近年来,随着髋关节置换术的增加及患者年龄的增高,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高。对此类骨折进行合理的分型,将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与疗效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组自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所有行初次和翻修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3021髋(初次置换术2718髋,翻修术294髋),分析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情况,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骨折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术前诊断、假体类型、固定方式。用2检验进行初次置换和翻修术中发生骨折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总的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为5.7%(173/3021),其中初次置换发生率为4.0%(110/2718),翻修术发生率为21.4%(63/294)。初次置换应用骨水泥股骨假体术中骨折发生率为1.9%(8/429),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术中骨折发生率为4.5%(102/2289),初次置换术中骨折82.7%(91/110)发生于干骺端;翻修术应用骨水泥股骨假体术中骨折发生率为18.8%(21/112),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术中骨折发生率为23.1%(42/182),翻修术术中骨折62%(39/63)发生于骨干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中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术前诊断、固定方式、假体类型;翻修术性别、年龄、假体固定方式不是引起术中骨折的危险因素。应用2检验,翻修术中股骨假体骨折的风险与初次置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OR值为6.5,95%CI(4.6,9.1)。结论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为4.0%,主要发生于干骺端(83.6%),女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部骨折、高位脱位、非骨水泥固定是术中骨折的危险因素;髋关节翻修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21.4%),远高于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主要发生于骨干部(61.9%),骨折的发生与否可能主要取决于翻修时的骨质情况,性别、年龄、假体固定方式并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镁硅玉髋关节假体周围严重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介绍和评价镁硅玉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严重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的方法。[方法]总结分析12例12髋假体周围严重骨缺损的翻修病例,男8例,女4例;年龄42~72岁,平均58.6岁。翻修方法:髋臼侧均采用异体颗粒骨移植加髋臼增强环罩,股骨侧7例采用定做的长柄股骨假体和现代骨水泥技术,5例采用了紧密颗粒骨植入技术和标准股骨假体。[结果]以上病例经3~5a随访,无1例发生再移位或再发骨吸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19~52分提高到54~89分。[结论](1)镁硅玉人工髋关节的设计存在不合理性,不能被作为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假体;(2)正确使用植骨和选择恰当的假体,可明显提高翻修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正>2008年1月~2018年6月,我科对9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行再次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 1病例资料本组9例,男5例,女4例,年龄47~81岁。生物型假体7例,骨水泥假体2例。初次置换术后骨折时间1~14年。骨折Vancouver分型:B1型3例,B2型3例,B3型2例,C型1例。1. 2治疗方法腰麻或腰硬联合麻醉下手术。取大转子外侧纵行切口。B1型骨折因股骨假体柄无松动,直接行骨折复位,钢丝或钛缆环扎固定; B2型骨  相似文献   

5.
正2009年4月~2014年10月,我科采用非骨水泥型长柄假体翻修治疗15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56~74岁。均为Vancouver B2型骨折。全髋置换1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4例,15例均为非骨水泥型。初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广泛微孔涂层非骨水泥长柄假体治疗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7年5月对10例初次全髋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患者采用广泛微孔涂层非骨水泥长柄假体予以翻修,其中初次置换股骨柄为骨水泥固定者4例,非骨水泥固定6例.结果 10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4个月(12~67个月),Harris评分平均为87.6分.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6个月.8例骨长入稳定,2例纤维稳定,无假体松动和下沉,1例出现大腿痛,3例股骨近端出现应力遮挡.结论 广泛微孔涂层长柄非骨水泥假体治疗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很好地控制了骨折端轴向和旋转稳定性,且骨与假体有很好的骨整合,为骨折的愈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骨折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前后股骨应力变化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研究Chamley Elite骨水泥型和Summit近端多孔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置换后股骨总体应力以及假体周围骨质区应力分布的变化。方法:根据Charnley Elite骨水泥柄和Summit非骨水泥柄假体形态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加载关节合力以及相关肌肉的肌力负荷,分析假体植入前后股骨总体应力模式并对股骨近端假体周围区域骨质应力分布进行分区量化研究。结果:两种假体植入后没有改变股骨总体的应力模式,应力峰值区域均位于全长股骨的中下段,但股骨应力峰值有所下降。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质等效应力水平出现了显著下降,下降最严重的区域为近段内侧象限即股骨距区,应力遮挡率分别达90.8%和95.3%;向假体远端应力水平逐渐增大,直至假体远段和末段水平应力值逐渐恢复并接近生理水平。就该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假体比较而言,引起的应力遮挡区域分布基本一致,应力下降程度Summit近端多孔非骨水泥型假体要高于Charnley Elite骨水泥型假体。结论:两种假体植入后均在股骨近端形成显著的应力遮挡,假体周围骨质应力大小和分布的改变是引起术后骨量丢失和假体松动的原因之一,也是术后股骨骨折发生的类型以术后肢体疼痛发生的力学基础。两种固定方式的假体均需通过进一步改进以减少应力遮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 B型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对13 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 erB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3 例B1型行切开复位捆绑带或钢板钢缆螺钉内固定治疗;8 例B2型患者取出股骨假体后骨折复位内固定,然后置入长柄股骨假体;2 例B3型采用结构性异体骨植骨,假体翻...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临床上颇具挑战性的难题。Vancouver分型涉及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位置及稳定性、假体松动情况、股骨近端骨量等,是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分型方法。伴有假体松动的Vancouver B2型和B3型骨折占50%以上,因此预防和治疗THA后假体松动和(或)骨溶解很重要。针对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等已成为热点,伴感染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股骨假体周围多次骨折以及内固定失败的防治也见诸报道。该文就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股骨皮质缺损应用无骨水泥假体的理想长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或修整术时近端骨皮质缺损使用无骨水泥股骨假体的合适长度。方法:采用25对狗股骨实验模型。(1)在股骨近端前外侧皮质造成50%直径大小骨皮质缺损,研究其对近端股力学性质的影响;(2)分别使用超过骨缺损区骨干直径1、2、3倍长度的假体,探讨使用无骨水泥股骨假体的合适长度和可行性。结果:近端股骨缺损组最大扭力、最大旋转角度及骨折时能量吸收分别为正常对照侧的44%±6%、38%±7%和15%±5%(P均<0.001);超过骨皮质缺损区3倍直径长度的无骨水泥股骨假体增强了缺损骨的抗扭力负荷能力,但仅达到正常股骨的57.8%。结论:通过对无骨水泥人工假体的力学分析,我们认为在已存在近端股骨缺损的全髋置换术或修整术中,对年轻患者可选用无骨水泥假体,其长度应达到缺损区骨干直径的3倍或以上,并避免早期负重;但对年老患者宜选用骨水泥股骨假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使用生物型股骨假体柄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本组进行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100例(100髋)进行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股骨假体柄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60髋), B组(股骨假体柄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40髋)。对比两组髋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影像学特点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生物型股骨假体柄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柄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骨水泥型者股骨假体柄术后近期疗效明显优于生物型,但它有诱发深静脉血栓栓塞和骨水泥危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其应用日益广泛,并发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病例在临床上日趋多见。因此类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同时因假体的存在致骨折处理的难度增大。我科自2000年4月~2006年12月收治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不伴有假体松动的并发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图1。),行T型钛板加钛缆(瑞士普鲁斯公司)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和临床体会。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采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31例(32髋)髋关节疾患,男18例,女13例;年龄50~77岁,平均60.5岁。其中股骨头坏死8例,新鲜股骨颈骨折13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0例。按照手术前后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 标准)、术后股骨柄假体的生物学固定情况(Engh标准)、术后股骨侧的骨长入情况(按Gruen分区描述)等,对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新假体临床应用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均Ⅰ期临床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31例(32髋)均获随访,时间10~14个月,平均12.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的38.3±4.9提高到最后随访的92.5±11.2(t=27.53,P〈0.01).术后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良好,肢体长度及股骨偏心距基本恢复正常,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均符合优良标准,置换后随访3个月的X线片示Gruen Ⅱ区和Ⅵ区的近段Gription微孔涂层区均出现典型的骨锚固征。结论:Tri-lock骨保留型假体设计更符合人体解剖特征,髋关节功能恢复快,骨量保留多,为治疗髋部疾患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全髋关节置换假体柄周围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回顾性研究全髋关节置换假体柄周围骨折的治疗及预防。方法 :将本院近年收治的全髋置换假体柄周围骨折的 8例病例按Vancouver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其中A1型 3例 ,B1型 3例 ,B2型 1例 ,B3型 1例 ,分别用钢丝环扎固定 ,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环扎 ;骨水泥长柄假体翻修。结果 :术后随访 8~ 18个月 ,骨折愈合 ,假体固定可靠。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骨折用Vancouver分类方法分类 ,简单、适用。采用异体皮质骨板与钢丝环扎固定骨折 ,治疗假体柄周围骨折 ,不仅固定可靠而且能促进骨折愈合、恢复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78名人工全髋关节术后的患者进行平均14个月的随访,随访时进行Harris评分,每个患者在术后1周和复查时都进行骨密度检查。结果在骨水泥固定组、非骨水泥固定组和杂交固定组,Harris评分低于80分的患者,其假体周围骨密度低于高于80分者。结论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能够反映假体周围骨丢失情况,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可能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病因和治疗结果.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自1998年12月-2003年3月治疗并随访观察的1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56岁(43-75岁),采用Vancouver分型,A型2例,B2型7例.B3型1例,C型1例。采用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6例,其中1例为非手术治疗后骨折畸形愈合行翻修术。采用长柄假体翻修联合异体皮质骨板固定5例.其中使用非骨水泥型远端固定假体4例.使用骨水泥型假体1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例。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5.6个月(7~50个月)。9例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3-6个月),2例骨折未愈合。均为非手术治疗病例,手术治疗6例骨折均愈合。至目前为止,7例假体稳定,1例翻修术后出现连续的影像学透亮线.3例假体松动,假体稳定的患者功能好于假体松动者.假体稳定患者的Harris评分平均91分。所有异体皮质骨板在1年内均与宿主骨整台.没有异体皮质骨板骨折发生。结论:假体稳定的A型骨折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对于B1型和C型骨折,如无手术禁忌证,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于假体松动的骨折患者,使用长柄远端固定非骨水混型假体联合异体皮质骨板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扩展型转子截骨技术在较困难的骨水泥型股骨柄翻修手术中的作用和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2月至2006年5月采用扩展型转子截骨翻修股骨侧假体12例,应用扩展型转子截骨技术取出所有骨水泥和假体柄,重新植入翻修用假体柄,以多道金属线缆环扎固定。其中1例选择的是骨水泥股骨假体,11例是非骨水泥股骨假体。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6~24个月,术后6个月所有截骨处均愈合,无大转子移位。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8.4±7.5)分上升至术后平均(89.3±8.1)分(为术后1年的评分),假体无松动、下沉、假体周围未见骨吸收、骨溶解。结论扩展型转子截骨对骨水泥取出困难的股骨侧翻修术具有骨水泥取除彻底,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定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不同情况下股骨假体周围的骨密度变化情况,了解骨丢失与股骨假体松动的关系。方法 分为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假体组、非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假体组、股骨假体松动组共3个组,采用LUNAR DPXL-L型双能X线骨密度仅(Lunar Corp Wisconsin,USA)及Orthopaedies软件,分析时用Gruen’s 7区法。结果 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假体组骨丢失为15.1%~29.3%,非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假体组骨丢失为13.2%~27.9%,股骨假体松动组骨丢失为25.4%~43.4%,3组均是股骨近端骨丢失明显.骨丢失主要发生在术后8年以内。结论 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假体和非骨水泥固定的股骨假体周周骨密度降低一样,假体松动者假体周围骨丢失明显增加。股骨近端2个以上区域骨丢失大于35%或术后8年以后突然出现明显的骨丢失,考虑有股骨假体松动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有质量对非骨水泥假体置换近期疗效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股骨质量对非骨水泥假体置换近期疗效的影响以及皮质骨指数(CI)对股骨质量的评价意义。以指导临床假体选择和术后康复。方法 49名有水泥假体置换患者进行平均3.5年的随访,42名患者有术前或术后当天X线片。结果 皮质骨指数低者,Harris评分及病人满意度较低(P〈0.05),大腿处疼痛率较高(P〈0.05),且疼痛持续时间长。结论 皮质骨指数是临床上评价股骨质量的可靠半定量指标。骨质疏松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水泥股骨假体断裂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自2003年3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8例国产骨水泥股骨假体断裂患者,男6例,女2例.断裂距初次关节置换手术时间为36~98个月,平均72个月;体重60~88 kg,平均75 kg.均无明确外伤史.分析断裂前、后X线片,观察原假体安放位置、断裂部位、骨水泥固定情况及有无假体周围骨折;对术中假体表面骨水泥覆盖情况及断裂假体取出要点进行同顾性分析.5例行股骨假体翻修手术,采用生物碰股骨假体同定.3例转诊.翻修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定期复查,行X线及Harris评估.结果 4例初次置换假体内翻,1例外翻;5例假体偏小.断裂均位于假体中点至中、远1/3交界处,远端崮定牢固.4例断裂前X线片可见近端假体周围细透光线,1例假体周围骨折.近端假体取出容易,远端假体取出困难.4例行股骨开窗,1例行转子延展截骨.翻修病例随访12~80个月,平均48个月.开窗或截骨部化平均愈合时间3.5个月.无假体松动、下沉及感染.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5~97分,平均92分.结论 骨水泥股骨假体断裂可能与骨水泥假体近、远端固定质量不一致有关.对假体断裂者应及早行翻修术,术中股骨开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