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扁平苔藓(L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皮肤一黏膜角化异常性疾病。皮肤和黏膜可单独或同时发病。口腔病损又称为口腔扁平苔藓(OLP),是口腔黏膜常见病,该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发病部位对称,有一定的癌变率。现代医学治疗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虽能使病情缓解,但反复使用后疗效不佳。在中医学的古籍文献中虽没有扁平苔藓这个病名,但就其临床表现和反应出的外侯表现而言,应归属于中医学口癣的范畴。中医药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治法灵活,疗效肯定。笔者据证从胃论治OLP,临床略有点滴体会,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扁平苔藓(L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皮肤-黏膜角化异常性疾病。皮肤和黏膜可单独或同时发病。口腔病损又称为口腔扁平苔藓(OLP),是口腔黏膜常见病,该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发病部位对称,有一定的癌变率。现代医学治疗多采用糖皮质激  相似文献   

3.
经多年临床探索,笔者认为可对部分口腔扁平苔藓进行以脾为中心的分型论治,运用补气益血、健脾化湿、清热解毒,以及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之法,同时结合心理疏导以及饮食指导,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炎从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鑫梅 《新中医》2000,32(7):3-4
慢性胃炎无典型与特异的临床症状 ,有一部分病人以胃部疼痛为主者应归在“胃痛”范围 ;大多数病人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 ,与中医之“嘈杂”相似 ;也有部分病人尤其是伴有萎缩性胃炎者 ,表现为胃纳差、胃部似有物堵塞感 ,但按之虚软 ,应归在“胃痞”范围内。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甚多 ,如气候易变季节 ,尤其不耐寒湿之邪侵入 ;饮食不节致胃腑纳、腐负担过重 ,或浓茶、烈酒及对胃有损害的药物直接损伤胃膜 ;精神因素对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发展更具有明显影响。本病病位在胃 ,脾胃同居中州 ,肝胆肠及其他脏腑与脾胃关系密切 ,上述各种原因均可造成胃膜…  相似文献   

5.
李金生主任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从郁论治慢性病、疑难病。中医学很重视郁证,如《内经》中记载,五郁缘于运气之太过与不及,其对郁证的认识局限在外感范围,直至朱丹溪提出“六郁”之说才开始把人体诸病皆归结于郁,并对中医学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陈镜合教授从郁论治冠心病经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赵军礼  钟少昕 《新中医》2000,32(4):11-12
陈镜合老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老师主攻中医心脏内科急症,临床经验丰富,其从郁治疗冠心病,疗效卓著,为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思路,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1以“郁”立论,阐明冠心病病因病机 冠心病以心肌缺血缺氧为特征,属中医学胸痹、厥心痛、真心痛、心悸等范畴。陈教授观察到冠心病患者多有情志不遂病史,临床以胸中闷痛、胁助胀满、气息短促、善太息、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脉弦等肝气郁结表现为多,且病情每随情绪波动而变化,认为郁是冠心病发病及病情转机的关键。 情志内伤已成为当今社会冠心病首当其冲的致…  相似文献   

7.
邢佳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及古典医籍记录,认为痰是导致郁病临床躯体化症状异质性大且变证多的重要病理因素,郁病中涉及痰的病机亦应予以重视。郁病初起之时,其病机或以单纯气郁为主,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皆可生痰,且涉及多种脏腑:肝风内动,风痰上扰,头目眩晕;湿痰困脾,中焦郁阻,脘腹胀闷;气痰停肺,痰滞咽喉,胸胁痞满。因此对于存在痰饮病机的郁病患者,尤应辨清病位病机,分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为临床常见病,刘沈林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常,胃气挟酸上逆,损伤食管,并指出其病机演变的基础为郁,开创性地提出“以郁为先、以郁为本、以郁为治”的辨治思路。刘教授临证以开郁为先,辨证施治,灵活运用疏肝和胃、清宣化浊、化痰降逆、清泻肝胃、化瘀和络等治法,配合饮食、情绪调摄,临床收效较好。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汤佳崯 《江苏中医药》2019,51(11):24-26
浆细胞乳腺炎属中医"粉刺性乳痈"范畴。现代医学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行单纯肿块切除或乳腺区段切除,但易复发,且影响乳腺外形。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独特的优势。卞卫和教授重视"郁"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提出六郁兼顾,以气为先;分期论治,郁合三法;治郁为本,兼顾脾胃。以越鞠丸为主要方剂化裁,为本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思路。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周思敏  徐思雨  姚魁武 《北京中医药》2021,40(11):1222-1224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内科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医者提出从郁论治心血管疾病.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既属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六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其中尤以气郁为甚.临床对于气血郁滞之胸痹的治疗应围绕疏肝理气、开郁散结、活血通络之法;对于由郁所致心悸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从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4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智勇 《中医研究》2003,16(1):F003-F003,F004
笔者自 2 0 0 1年 3月至 8月 ,以疏肝解郁法从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4 8例 ,疗效良好 ,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 ,其中男 2 1例 ,女 2 7例 ,年龄最大 6 5岁 ,最小 16岁 ,平均 38岁。患病时间最长 2 0年 ,最短 2个月 ,平均 1 6年。有明显精神因素诱因者 2 9例 ,女性中处于更年期者 8例 ,性格偏内向者 32例。均经胃镜、X线钡餐透视检查排除质性病变。症状分布见表 1。表 1症状分布症状上腹胀胃脘痛嗳气早饱纳呆恶心脉弦例数 4 4 2 6 2 2 2 8312 14 52 治疗方法基本方为 :柴胡、香附、佛手、百合、合欢花、白芍、陈皮、…  相似文献   

12.
脾胃病变与气机郁滞关系密切,同时因郁而致脾胃病又比较多见。介绍用参赭培气汤合启膈散治验贲门痉挛,逍遥散为主治愈胃肠功能紊乱,大柴胡汤加味治疗萎缩性胃炎3则。  相似文献   

13.
14.
胃轻瘫征从郁论治周午平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41100)关键词:胃轻瘫征/从郁论治《丹溪心法·云郁》:“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提出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并创立六郁汤、越鞠丸统治之,为后世所效法。笔者通过临床,深感“胃轻瘫征”与郁的关系至为密...  相似文献   

15.
王俊丽 《中医杂志》2011,(17):1512-1513
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planus,OLP)是一种累及口腔黏膜且可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患病率为0.51%,在口腔黏膜疾病中居第2位,属常见病[1]。皮肤和黏膜可单独或同时发病,病理表现相似,主要以口腔黏膜不同程度的角化异常、基底层  相似文献   

16.
黄晓慧  王彩红  王静 《光明中医》2009,24(4):627-628
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为发生在口腔黏膜的慢性表浅的非感染性疾病,常累及颊部、舌及牙龈等部位,病变可呈网状、环状、条纹状、斑块状等白色损害,具有迁延反复、病程冗长、久治不愈的特点。据一些公开发表的调查资料显示,OLP具有潜在的癌变倾向及高达0.4%~3.7%的癌变率。  相似文献   

17.
刘瑶  艾儒棣 《新中医》2012,(2):137-138
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常伴有或不伴皮肤发病的慢性潜在性炎症的角化性病变。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双侧对称出现珠光白色条纹,成网状或环状,亦可见白色突起的小丘疹,周围发红,表面光滑,偶有疼痛。以双侧磨牙区的颊黏膜最为常见,其次为舌、下唇的唇红部、牙龈等处,久不医治,易继发癌变。本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生,40岁以上的妇女多发。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紫癜风范畴。  相似文献   

18.
口腔扁平苔藓(OL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感染性疾患,以口腔黏膜白色网状损害或丘疹、斑块、糜烂为特征.病损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以颊部为多.患者多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有黏膜粗糙麻涩感、烧灼感、口干、偶有虫爬痒感.黏膜充血糜烂和遇辛辣、热、酸、咸刺激时,局部可有灼痛.现代医学认为,发病与精神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感染因素等有关.中医学可将本病归属口疮、口糜、口疳、口蕈等范畴.现将浙江中医药大学范永升教授辨治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青光眼是眼科临床常见病,是重要的致盲眼病之一,位居致盲眼病的第二位.中医眼科把该病归属于"五风内障"的范畴,在《龙树菩萨眼论》中即有对该病的比较全面的认识.但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对该病的认识仍有其局限性.本人有幸成为第四批国家名老中医师承学员,师从李宗智老师.李老在多年的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中,对该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郁论治青光眼"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正>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是一种伴有原因不明的慢性浅在性炎症的口腔角化性病变,一般好发于颊黏膜,尤其是磨牙后区,往往呈对称分布,患病率为0.5%~4%~([1])。结合流行病学的观察结果,目前虽不能证实OLP是一种癌前病变,但它确有恶变潜能,且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癌前状态的诊断标准[2],因此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本病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主要采用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