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我院临床所分离的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从泌尿生殖道标本中分离对喹诺酮类药物不同耐药谱表型的Mh21株,采用PCR方法分别检测其DNA旋转酶和DNA拓扑异构酶Ⅳ保守区基因序列,与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的模式菌株ATCC23114及基因库中的野生型菌株PG21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Mh DNA旋转酶以及拓扑异构酶Ⅳ氨基酸变异与其耐药性的关系。结果对司帕沙星耐药的11株Mh均检出GyrA83位Ser→Leu氨基酸变异;对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或中介的19株Mh中有16株检出ParC134位Lys→Arg氨基酸变异。结论 Mh GyrA基因83位Ser→Leu变异,可能与其对司帕沙星耐药相关;ParC134位Lys→Arg变异可能与其对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2.
陈庆  徐蓉  孙景勇 《检验医学》2023,(11):1020-1025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分离自上海地区6家医院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痰样本的PA 73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高通量测序(NGS)检测分离菌株的耐药基因,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 73株PA中,黏液型PA 43株(58.9%)。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1.1%、34.2%、12.3%,对其他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的PA最主要的突变位点为GyrA的83位和87位、GyrB的466位、ParC的646位和262位、ParE的533位;对亚胺培南耐药的PA膜孔蛋白OprD全部存在突变或缺失。检测到多种获得性耐药基因,包括β-内酰胺类(blaIMP-45、blaPAO、blaOXA-1、blaOXA-50等)、氨基糖苷类[aph(3’)-Iib、aac(6’)-Ib3、aac(6’)-Ib-cr、aadA2b]、磷霉素类(fosA)、氯霉素类(catB7、catB3)、磺胺类(sul1、qacE)和喹诺酮类(crpP)。MLST共检...  相似文献   

3.
武汉地区门诊患者喹诺酮耐药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分析腹泻门诊患者中分离的喹诺酮耐药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机制和遗传关系.方法 对2002-2005年问武汉同济医院腹泻门诊患者中分离的36株喹诺酮耐药鼠伤寒沙门菌进行了耐药谱测定,并通过PCR方法和序列测定对整合子、β内酰胺酶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突变、qnr基因和aac(6')-Ib-cr基因进行了分析,运用脉冲场电泳方法(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所收集的菌株进行了分子分型,分析喹诺酮耐药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机制和遗传关系.结果 喹诺酮耐药鼠伤寒沙门菌均为多重耐药株,普遍携带有Ⅰ类整合子,环丙沙星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在PFGE谱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1株环丙沙星耐药菌株在喹诺酮耐药决定区中至少携带GyrA和ParC上的3个点突变,且在这些菌株中均检出了OXA-30基因,这些菌株对头孢吡肟的敏感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 对环丙沙星耐药的鼠伤寒沙门菌在武汉地区已普遍存在,且这些菌株具有独特的遗传背景,建议在今后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中应对这类细菌的耐药谱变化进行重点监测,尤其应加强对氟喹诺酮-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均耐药菌株的针对性预警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致尿路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喹诺酮类抗菌药相关耐药基因的流行状况,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丽水市中心医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从临床分离的导致尿路感染的大肠埃希菌无重复菌株52株,K-B法检测其耐药性,利用PCR扩增法检测并分析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相关的qnrA、qnrB、qnrC、qnrD、qnrR、qnrS、aac(6’)-Ib基因以及DNA解旋酶GyrA与拓扑异构酶Ⅳ基因的喹诺酮决定区域ParC,扩增产物测序后经GenBank比对确认.结果:未检测到qnrA、qnrB、qnrC、qnrD、qnrR及qnrS基因,aac(6')-Ib检出率为26.9%(14/52),经比对未发现aac(6')-Ib-cr阳性菌株;耐药菌gyrA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氨基酸序列存在两个位点突变;36株耐药菌拓扑异构酶ⅣParC基因测序与敏感菌相比相似性89%~ 95%.结论:致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中未检测到qnrA、qnrB、qnrC、qnrD、qnrR、qnrS基因及aac(6')-Ib-cr阳性株,DNA解旋酶gyrA和ParC基因变异可能是导致我院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苏州地区氟喹诺酮耐药无乳链球菌(GBS)临床分离株gyrA和parC基因的分子特征。方法收集氟喹诺酮耐药GBS菌46株,利用PCR法扩增耐药基因gyrA和parC,并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其高频突变位点。结果 gyrA以第81位丝氨酸突变为亮氨酸为主,即gyrA_S81L(TCA→TTA)为主,其突变率高达93.4%(43/46)。parC以第79位丝氨酸突变为酪氨酸和苯丙氨酸为主,即parC_S79Y(TCC→TAC),其突变率为73.9%(34/46);以及parC_S79F(TCC→TTC),其突变率为17.4%(8/46)。基因突变模式汇总分析发现,主要以gyrA_S81L合并parC_S79Y为主,占73.9%(34/46);其次为gyrA_S81L合并parC_S79F,占13.0%(6/46)。结论该地区氟喹诺酮耐药GBS耐药基因主要为gyrA和parC,其主要突变模式为gyrA_S81L合并parC_S79Y和gyrA_S81L合并parC_S79F。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体外药物敏感性特点, 并分析其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相关机制。  方法  回顾性总结北京协和医院2012年9月至2017年4月通过体外培养方法检测出的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标本, 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和菌种鉴定结果分析其体外药物敏感性特点。针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特点, 采用普通PCR法扩增目的基因并测序, 将测序结果翻译成蛋白质序列, 与NCBI数据库中参考序列进行比对, 检测DNA促旋酶(GyrA/GyrB)和拓扑异构酶Ⅳ(ParC/ParE)序列的突变情况。  结果  脲原体属混合人型支原体的体外敏感性总体低于脲原体属或人型支原体单独体外敏感性; 除大环内酯类外, 脲原体属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交沙霉素、原始霉素、强力霉素的敏感性普遍低于人型支原体,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脲原体属对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氧氟沙星的体外敏感性较男性低(P均<0.05)。微小脲原体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高于解脲脲原体, 尤以对四环素的敏感率差异最大(98.48%比72.73%, 差值25.8%, P<0.05)。在GyrA、GyrB、ParC和ParE的序列比对中, 共发现21个突变位点, 其中ParC S83L突变占96.22%(51/53), 为最主要突变位点; 其余为ParC A136T突变、ParE R448K突变、GyrA L176F和ParC S83L联合突变等以及6个目前尚未报道过的突变位点, 即ParC的L540F、R718W、Q767E、S789N、M828I和I831T突变。  结论  脲原体属和人型支原体的体外药物敏感性与感染种属有关, 脲原体属的体外敏感性还与菌种、患者性别有关。对脲原体属喹诺酮类耐药的机制研究表明, 单独ParC S83L突变是脲原体属对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机制, 而新发现6个突变位点可能的作用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gyrA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关系。方法收集640例痰结核分枝杆菌阳性临床分离株,用探针熔解曲线法筛选gyrA基因耐药决定区突变株,对其gyrA基因耐药决定区进行测序,并检测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及加替沙星对不同突变位点菌株的MIC,分析其差异。结果探针熔解曲线法筛选出gyrA突变株共45株(7.03%),其中90位点突变15株(33.33%)、94位点突变26株(57.78%)、91位点突变4株(8.89%)。90位点突变菌株中,氧氟沙星高水平耐药2株,左氧氟沙星无耐药,莫西沙星低水平耐药3株、高水平耐药2株,加替沙星高水平耐药3株; 91位点突变菌株中,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无耐药,莫西沙星高水平耐药2株,加替沙星高水平耐药1株; 94位点突变菌株中,氧氟沙星低水平耐药4株、高水平耐药7株,左氧氟沙星低水平耐药7株,莫西沙星低水平耐药2株、高水平耐药13株,加替沙星低水平耐药3株、高水平耐药14株。除左氧氟沙星外, 90位点突变菌株对其他3种药物易出现高水平耐药; 91位点突变菌株对莫西沙星易出现高水平耐药; 94位点突变菌株对莫西沙星、加替沙星多为高水平耐药,其中天冬氨酸(Asp)→天冬酰胺(Asn)和Asp→甘氨酸(Gly)突变类型的菌株更易出现。结论结核分枝杆菌gyrA基因突变类型与氟喹诺酮类药物MIC相关,可为临床用药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临床分离肺炎链球菌对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氟喹诺酮类敏感菌株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收集上海地区部分医院2004-2005年共176株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等15种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并选取部分左氧氟沙星敏感肺炎链球菌菌株进行QRDRPCR扩增、测序。结果176株受试菌株中.PSSP、PISP和PRSP各占48.9%、47.1%和4.0%,受试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敏感率均为100%。QRDR的扩增测序结果发现,20株左氧氟沙星MIC1~2mg/L的敏感菌株中,19株的parC、parE基因上已存在不同程度的氨基酸突变.包括ParC:Phe 105→Leu/Asp136→Tyr,Pare:Asp435→AsnjIle460→ValjAsn477→Lys.而在gyrA、gyrB基因上仅发现点突变,未导致相关氨基酸突变。结论上海地区未发现氟喹诺酮类耐药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但左氧氟沙星MIC1~2mg/L的敏感株中已发现QRDR一级突变现象,突变的基因位点均见于parC、pare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与gyrA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选取经过全自动快速分枝杆菌培养鉴定药敏系统(BACTEC-MGIT960)检测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株30株,耐药株30株,针对其gyrA基因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进行扩增,并将扩增产物进行T-A克隆后进行测序.结果:在这60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中,30株敏感株均未在QRDR检出有义突变,30株耐药株中有19株QRDR存在有义突变,主要突变位点为90、91和94.gyrA基因突变占结核分枝杆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菌株的63.3%(19/30).结论:gyrA基因突变与结核分枝杆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广东省中山社区鼠伤寒沙门菌(STM)的同源性及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2年3月~2016年12月临床分离鼠伤寒沙门菌78株(排除同一病人重复送检菌株)。通过琼脂稀释法检测鼠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度; 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分析耐药菌株的同源性; 使用PCR和DNA测序法分析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s)的突变; PCR检测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qnr(qnrA,qnrB,qnrS,qnrD)和aac(6')-Ib-cr。结果 33株鼠伤寒沙门菌对环丙沙星产生耐药。33株鼠伤寒沙门菌共产生33种不同的PFGE图谱,相似度小于90%。29株耐药株gyrA位点发生单突变导致在第83或87位存在唯一氨基酸替代,其中第83位突变率占93.1%(27/29)。4株喹诺酮高耐药菌株的gyrA同时存在83和87号位双突变导致两个氨基酸发生替代,其中2株菌额外出现parC基因单碱基突变导致第80号位出现氨基酸替代。所有菌株中均未检测到qnr基因,但有15株鼠伤寒沙门菌检出aac-(6')-Ib-cr基因。结论 中山社区鼠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较高,主要机制是gyrA基因的单突变和携带aac-(6')-Ib-cr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