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雒晓东教授运用《伤寒论》气化理论分析四逆散的证治特点。少阳枢机主要通过三焦枢转经气,少阴枢机主要通过血脉枢转阴血,少阳枢机不利三焦中的气液循行及气化功能会受到影响,少阴不枢血脉中血液循行因不畅而形成血瘀。通过经气在气街和井荥输经合的外出和内入,使少阳和少阴经气的循行形成一个环路,两者相互影响。四逆散证由于少阳不枢,经气不能达于四末,而产生厥逆等证;由于少阳、少阴两个枢机的关联性,使少阴枢机血液循行也出现障碍,则需少阳、少阴两枢并治。四逆散以柴胡枢少阳,芍药枢少阴,因此四逆散属于少阳、少阴两枢之剂。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为少阴阳郁而设四逆散,放在《伤寒论》少阴篇,以"少阴病"冠首,病机当为少阴枢机不利,气机壅滞,阳气内遏不能外达四末,阳郁内闭。因论述简洁引发争议,后世医家未从仲景六经出发,从药物组成、脏腑辨证法推测四逆散证病机,分别提出四逆散证属少阴、厥阴、少阳经。病在少阴:系少阴阳虚相对较少,从方剂组成、临床实践角度,都不太被后世认可;少阴邪热内郁:成无己首提邪热内郁,解释四逆产生原因,得到后世医家认同,但观其或然证加减用药多具温热之性,如干姜、桂枝、附子等,用温热药治疗邪热内郁证有欠稳妥。病在厥阴:"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烟没已久,今表出之","四逆"是"少厥二阴热邪为本",现代医家对此观点多有继承与发展,也有医家认为四逆散证病在少阳。随着四逆散广泛应用及发展,在六版教材《方剂学》《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等,四逆散被作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以"肝脾不调"为基础来解释四逆散证病机变化是确切可行的。以四逆散为基础方化裁、创造出了诸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因而四逆散被誉为"疏肝祖方"。  相似文献   

3.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古今学者大都认为,四逆散列于《伤寒论》少阴病篇,并冠以"少阴病",但不是用来治疗真正的少阴阳虚证,  相似文献   

4.
一、历代医家对四逆散证病因病机的论述 1.某些医家认为,四逆散证是热厥证。即认为,四逆散证是邪热内传,深伏于里,阳气被郁,不能达于四末而形成的热厥证。明·吴琨《医方考》云:吵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热结.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清·费晋卿《医方论》云:“四逆散,乃表里并治之剂,热结于内,阳气不能外达,故里热而外寒……。”可见,  相似文献   

5.
"四逆散"为张仲景《伤寒论》方,本方主证为传经热邪,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末的四肢厥逆证,故方名"四逆"。其主治病症如《伤寒论》所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故"四逆散"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的作用。近年来笔者运用此方加减治  相似文献   

6.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病篇。原文是:“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是用来治疗肝失条达,气郁致厥的代表方剂。其药物组成是柴胡、炙甘草、枳实、芍药。所治之厥证乃肝气不畅,阳郁不达四末使然。后世根据辨证论治,灵活运用,所治病证甚广。笔者用其加味治疗1例肾结石,疗效满意。盖肾结石患者常可见腹胀疼痛,甚则四肢厥逆,冷汗等症状,符合四逆散所治之证候,且结石多因湿热煎熬津液而成,湿热内蕴可致气机不畅,用本方令气行湿化,阳气得舒,透达四末而四逆可除。  相似文献   

7.
虽然《伤寒论》少阴病篇同厥阴病篇中均有"四逆"一症的论述,但《伤寒论》第318条将"少阴病"置于"四逆"之前,旨在界定条文所论述者属少阴病。而由本条所述之主症仅见"四逆",其余诸症皆为或然症,可知其寒象不甚,故不宜将之归属于阴盛阳虚之候,本条所述之"四逆",为少阴枢转不利,影响太阴之开、厥阴之阖,致阳气内郁,其温煦之功不能外达所致,其治法为温脾和胃,运转枢机。观四逆散之组方,虽无四逆汤辈中所取桂附之属峻剂温阳,但针对条文证机,以补益太阴脾土为主,兼以调和三阴经之气,藉补土以益元阳,调气以助枢机,使少阴枢转,而三阴之阴阳气调畅,阳气敷布则逆冷自去。复观其加减用药,均能紧扣证机,并结合兼症,灵活用药,由是则仲景所示之辨证论治亦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8.
张娆 《光明中医》2013,28(9):1839-1840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其方证见于《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明确指出四逆散的主症为四逆,其他均为或然症,并在书中列出或然症的用药加减。仲景虽然将四逆散方证归于少阴病篇,但从《伤寒论》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以及后世医家对于四逆散的临床应用看,四逆散并不是少阴病之方,放在少阴病篇中只是为了提醒后世医家厥证有寒热之分。四逆散所致四逆系气机不畅,因热致厥,形似少阴四逆证,但绝非少阴病之寒厥。  相似文献   

9.
正四逆散为《伤寒论》所载经方,原文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1],该证虽言少阴病,但并非少阴寒化证,而是肝胃气滞,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所致,故见手足不温。正如《医宗金鉴》曰":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笔者临床运用四逆散治疗脾胃疾病常收良效,兹介绍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付教授首次指出小儿遗尿有外感和内伤之别,并提出"表里为纲,虚实为目"的辨治思路。强调外感遗尿当责肺与膀胱兼分虚实,可以麻黄汤、五苓散、桂枝加附子汤等化裁;内伤遗尿虚证居多,虚实夹杂者次之,实证较少,虚证遗尿以下焦虚寒证居多,他脏虚损次之主责脾肾,次责心肝,可选用肾气丸、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附子理中丸、归脾汤等;实证遗尿当责肝胆与湿热(痰热),可选用黄连温胆汤、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等;虚实夹杂者以肝郁脾虚、心胆气虚兼痰湿内蕴、下焦虚寒兼水气证居多,可选用四逆散合逍遥散、温胆汤、真武汤等,同时还重视辨病用药和食盐的引经报使作用,值得临床借鉴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在五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中,四逆散的主治即为原文,而六版及七版教材则多了"阳郁厥逆及肝脾不和证"两证,但并没有主次之分.临床上四逆散用途广泛,无论何脏病变皆可应用,但其方义并未能清晰揭示组方之真义,初学者容易混淆.  相似文献   

12.
四逆散证治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逆散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之少阴病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其临床用途极其广泛,疗效亦为众多的药理和临床实践所证实.四逆散证阳郁之因应为气郁,气郁致阳气郁阻而厥.因气血功能密切相关,气病易及血,气郁则血亦滞,故病机解释为气血郁滞,阳气郁阻,则更为全面.  相似文献   

13.
王德立 《河南中医》2006,26(10):11-11
四逆散为《伤寒论》方,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痢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其证源于外邪传经入里,阳气被遏,气机不得疏泄,以致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而见四肢不温。张璐玉说:“此证虽属少阴而实脾胃不和”;后世《伤寒论讲义》则认为“只要具有肝胃气滞证候,用本方化裁主治,均有较好疗效。”《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李中梓曰:“按少阴用药,有阴阳之分。如阴寒而四逆者,非姜、附不能疗。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湿,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以逆…  相似文献   

14.
方坚  邓晋丰 《新中医》2005,37(11):11-12
邓晋丰教授辨治腰椎管狭窄症以实证、虚证和虚实夹杂证为纲,其中实证以寒湿、湿热、气滞、血瘀、痰浊多见;虚证以气血亏损、肝肾不足为主,而虚实夹杂证则以虚证夹杂风寒湿居多。并强调病因与辨证结合,局部与整体并重,内外治兼施,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从四逆散方证论四逆散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瑞钦  刘新亚 《光明中医》2009,24(4):761-762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少阴篇,诸多医家在其病机的认识上分歧颇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对其病机的论述主要从条文首冠三字"少阴病"和"四逆"进行阐述,对其后的或然证特别是其方后的加减药物很少有医家重视,今从四逆散方药推述其病机,符合中医方证结合、审证求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后世疏肝诸方,如《景岳全书》之柴胡疏肝散、《和剂局方》逍遥散等皆是从本方发展而来。唐宗海《血证论》认为四逆散乃"疏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中医始发病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从糖调节受损发展到2型糖尿病的病机变化特点,从而分析2型糖尿病的始发病机,明确病性与病位。方法:采集糖调节受损及初发2型糖尿病人群的四诊信息,研究二者中医症状、舌脉表现及证候分布特点,采用统计学方法将二者进行比较。结果:糖调节受损既可有单纯虚证,也可有单纯实证,虚实夹杂证最多。初发2型糖尿病均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初发2型糖尿病阳虚证、心虚证明显多于糖调节受损(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发病以五脏虚损为基础,阳虚证及心虚证的加重起到了至关重的作用。由糖调节受损发展到2型糖尿病是一个由阴证多、阳证少发展到阴证,由虚证、实证发展到虚证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冠心病虚、实证候与自主神经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15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实证组、虚实夹杂证组和虚证组;采集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进行HRV各项指标的组间对照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观察证候与HRV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实证组、虚实夹杂证组与虚证组之间年龄无显著差异;HRV各项指标在实证组最高,虚实夹杂证组次之,虚证组最低。结论:证候与自主神经功能的能量有相关性,随着由"实"向"虚"转变,自主神经总能量、交感能量及迷走能量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为今后的相关证候标准确立与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现代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提取各复合证型的证候要素,以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为纲,按照单因素、两因素、三因素、四因素将复合证型拆分为单独的证候要素,统计各证素的出现频次。结果:本病病位类证素为心、肾、肺、脾;病性类证素按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气虚、血瘀、阳虚、阴虚、阳脱、水停、痰、饮、阴竭、热、血虚。虚证单因素以心气虚证最多见;虚证双因素多见气阴两虚证;实证单因素多见心血瘀阻证;实证双因素多见血瘀兼水停证;虚实夹杂证双因素多见气虚血瘀证;虚实夹杂证三因素以气虚血瘀兼水停证为多;虚实夹杂证四因素则多见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证。结论:从本病的证候要素入手,可以较全面地分析证候内部及证候之间的组合特点,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推动相关证型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治疗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不得宣达的四肢逆冷证。该方选药寓意深奥,吕仁和教授善用四逆散,广泛运用于人体各系统疾病,临床辨证化裁疗效颇彰,本文总结了吕仁和教授应用四逆散治疗内科杂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