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无神经脊髓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传统后路手术需广泛剥离软组织,出血量多,损伤大,甚至遗留慢性疼痛[1,2].近年来,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PPSF)和微创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minimal invasive Wiltse pedicle screw fixation,MWPSF)逐渐替代了传统开放置钉术[3,4] ,但目前关于这三种置钉手术的疗效比较较少.本研究旨在比较传统入路置钉、PPSF和MWPSF 技术治疗胸腰段 AO 分型A3型椎体骨折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胸腰段骨折,椎体结核的前路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55例严重胸腰段骨折的患者采用经胸膜后、腹膜后或胸腹联合切口和经胸入路椎管前方减压去除位于后纵韧带前方的致压物如骨折块及破裂后突的椎间盘组织.1 7例椎体结核病灶清除,结果:72例均无术中并发症.术后随访半年-六年,无脊髓再损伤病例,伤、病椎部位脊椎曲度恢复正常,无明显侧凸或后凸畸形发生;术后3个月复查植骨愈合良好,无植骨块塌陷及高度丢失现象,随访期内无植骨不愈合或钢板螺钉断裂现象.结论:胸腰段骨折,结核前路入路安全可靠,对脊髓减压彻底,有利于神经恢复,重建脊柱稳定性好,为患者顺利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及最长肌肌间隙入路(以下简称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经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56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其中采用肌间隙入路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0~60岁,平均40.7岁;传统椎旁肌剥离人路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24~54岁,平均3Q.2岁。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胸腰段后凸畸形Cobb角,对相关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19个月,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两组患者术前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相同。结论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置钉方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6例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治疗,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36例,后正中入路(B组)40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术前术后Cobb角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胸腰段椎体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4例(A组),传统开放式入路32例(B组)。结果两组外周血肌酸激酶(CK)术前及术后1周浓度无明显差异,但术后24、48 h差异明显,且A组CK浓度升高幅度小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减少椎旁肌的剥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近年来运用于临床的一种手术人路,较传统手术入路具有显著的优势[1].目前多数报道应用在T11~L3椎体骨折的手术中[1,2].笔者自2003年1月~2008年12月,经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83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毛仲轩  孔兰新  张善地 《骨科》2015,6(2):83-87
目的对比研究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手术治疗外伤所致48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例,其中21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后正中入路组),另外27例采用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和5 d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值;术前和术后3 d常规拍摄X线片,比较两组Cobb角矫正率;应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功能恢复较好。两组术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1);VAS评分术后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后正中入路组(P<0.01);血清肌酸激酶值术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并逐渐降低,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较后正中入路组下降快(P<0.01);Cobb角术后两组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结论对于部分类型胸腰段骨折,多段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可以作为一种手术入路选择,疗效明显,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的疗效。方法 2007-12-2010-12收治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6例,前瞻性地按入院顺序交替归入A组和B组,分别采用传统后入路和椎旁肌间隙入路,收集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3 d、1个月及6个月的腰背部VAS疼痛评分,术前及术后3 d、6个月的患椎后凸Cobb角,术后6个月腰背痛JOA评分、切口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 B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置钉准确性上均明显优于A组(P<0.05),B组术后1个月及6个月腰背部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两组在术后3 d的腰背部VAS评分及术后6个月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比较,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腰背痛缓解快等优势,对于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复位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建议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胸腰椎疾病,诸如严重爆裂型骨折、结核、肿瘤等均需要前路手术。传统的前路手术入路由于切口长,需要切断腹壁诸肌,创伤大,解剖关系复杂,失血多,限制了该手术的开展。作者自2004年8月至2005年5月应用改良倒V形胸腰联合入路治疗胸腰段疾患共14例,  相似文献   

10.
在整个脊柱三维运动过程中,胸腰椎区域处于其应力转折区,也是脊柱瞬时运动的高应力变量区,处理该处伤患问题是临床上最常需面对的问题。有资料统计,胸腰段脊柱骨折约占全部脊柱骨折的50%。长期以来,传统的正中切口人路成为处理此类问题的首选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Watkins提出了经椎旁肌间隙实施后路手术以来,经过多年这一观点和方法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式的解剖生理基础和应用做些回顾,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单纯后路与前后联合入路椎体次全切、钛网及椎弓根钉重建术治疗重度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47例累及三柱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单纯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及椎弓根钉重建术组(A组)19例,前后联合入路椎体次全切、钛网及椎弓根钉重建术组(B组)28例。结果本组获随访6~28个月,平均18.5个月。手术时间及出血量A组少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损伤节段后凸角(Cobb角)及椎管容积均显著恢复。除5例全瘫患者外,两组ASIA神经功能评分较术前均有1级或1级以上改善。A组19例术中硬脊膜破裂2例,术后腹胀、便秘3例,腰神经功能损伤1例;B组28例术中大出血1例,术后血气胸6例,肺部感染2例,腹胀、便秘10例,切口肋间神经痛4例。结论与前后联合入路相比,单纯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网及椎弓根钉重建术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手术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手术方法、疗效及优势。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治疗11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各55例,比较两组间围手术期参数、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结果 103例患者获得随访,7例失访,随访时间1~25个月,平均12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VAS评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功能评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两组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如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间隙高度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手术时间及术后影像学指标上无明显差异,但该术式具有对椎旁肌损伤小、术中出血少、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疼痛轻、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胸腰段骨折内固定器材及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背景:腰椎传统入路需广泛剥离椎旁肌,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大。目前已有多种改良入路和手术技术在改进和减少传统手术入路带来的相关问题。目的目的:比较采用腰椎改良后正中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16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改良组(n=70)和传统组(n=95)。改良入路保留胸腰筋膜和竖脊肌总腱膜在棘上韧带处的附丽部,在后正中线旁开1.5~2.0 cm,纵行切开胸腰筋膜及竖脊肌总腱膜,其他步骤同传统入路。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及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融合节段、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手术切口长度短,出血量少,引流量少,下地时间早,镇痛药使用次数少,但手术时间稍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但改良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结论:改良入路和传统入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腰椎改良后正中入路具有手术切口短、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其学习曲线较短、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性脊柱骨折最常采用前侧入路手术,这种方法适用于颈、胸和腰椎骨折的病人,而胸腰段椎体正好位于胸腹腔的交界处,该区域的暴露相当困难。前外侧入路途径虽然能够很好地显露胸腰椎,但是操作复杂且对组织的损伤较大。该研究探讨后外侧入路手术(PLA)在治疗儿童胸腰段不稳定性椎体骨折中的价值、适应证和临床效果。自1990年至2000年采用PLA对14例儿童胸腰段不稳定性椎体骨折进行手术,术中采用单侧或双侧椎管减压和C-D器械内固定。将病人分为四组:第1组4例(Frankel E级),均无神经损害的表现,其中2例T_(12)骨折,1例L_1骨折,1例L_1和L_2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小切口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17例予以传统入路(传统组),16例予以后正中小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组)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切口长度也要短于传统组,术后体温及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入路相比具有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发热及疼痛程度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椎体内固定术与经皮椎体内固定术在治疗青中年胸腰椎骨折的价值,探讨哪一种术式更加微创。方法 纳入2018.1-2019.1我科收治的58例22-57岁青中年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wiltse组、经皮两组,每组各29例.比较两组每组透视暴露时间、置钉错误率、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并进行卡方检验分析。结果 Wiltse组患者平均年龄41.7(±8.6)岁,经皮组的平均年龄为43.2(±8.3)岁(p=0.695)。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分数要低于经皮组。其他如BMI、性别、抽烟、术中出血量、椎体高度、cobb角组间无明显差异。经皮组辐射量远远大于wiltse组。结论 Wiltse与经皮都是胸腰椎椎体骨折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而wiltse则在手术时间、VAS、并发症等方面优于经皮,且大大的降低了辐射。  相似文献   

18.
后路三柱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经后路椎体部分切除钛网植入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纯后侧入路切除部分椎体植入钛网并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治疗8例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男6例,女2例,平均39.3岁;T11骨折1例,T12骨折3例,L1骨折3例,L2骨折1例。根据Denis分型,本组8例均为三柱骨折。平均后凸成角26.6°,平均椎管占位77.4%,平均椎体高度丢失70.6%。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进行评价。结果5例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无明显改善;2例ASIA评分由D提高到E,1例由C提高到D,椎体正常序列基本恢复,术后局部后凸成角平均恢复到5°(0~14°)。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血管损伤以及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29~230 min,平均168 min。术中出血量1 650~3 650 mL,平均2 594 mL。结论不稳定胸腰椎骨折可采用单纯后侧入路切除部分椎体植入钛网并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该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并能提供三柱固定。  相似文献   

19.
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前后路手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应用前后路手术治疗临床总结分析。方法采用侧前方减压加植骨融合、椎体钉固定术;后路减压DICK钉或AF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结果对27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患者实施手术,术后平均随访1.5年。后凸成角术前平均26°,术后10°;26例获得Frankel1~3级以上的恢复。结论对于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截瘫患者应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后路手术治疗54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34例,另一组经肌间隙入路手术20例。两组病例均于伤椎上下椎及伤椎相对完整一侧椎弓根内置入椎弓根螺钉1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局部Cobb角矫正率。对比X线片、CT等对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物在位情况及局部Cobb角矫正率,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8~15个月,平均11.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骨折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情况发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48 h VAS评分比较,肌间隙入路组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手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矫正率,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矫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隙入路符合微创理念,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结合伤椎置钉治疗不需直接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时能有效复位固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