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按照传统的中医藏象理论,脾有"主升清、主运化、主统血"三大生理功能。其中,脾统血被描述为具有统摄血液于经脉之中循行,并防止其溢于脉外的功能。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实践,针对脾统血理论提出了以下见解:1)脾脏功能具有内在关联性:脾主运化有赖以脾气的推动;主升清有赖于脾气的升发;主统血有赖于脾气的固摄,并指出运化是升清的前提、升清是统血的基础、统血是升清运化的结局。2)主统血理论具有独立性:脾统血生理功能可用"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常态运行,而不溢出脉外"描述;与之对应的"脾不统血"病理特性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主要表现应当描述为:"在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脾气虚基础上,并见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肌衄、齿衄,妇女可见月经过多、崩漏等"。3)脾主统血理论具有拓展性:狭义的脾统血是指脾脏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循行,而不溢出脉外的生理功能;广义的脾统血应当包括生血、行血、止血、裹血四种生理与病理变化过程。拓展的脾统血理论认为,生血为统血之本,行血为统血之道,裹血为统血之枢,止血为统血之果。  相似文献   

2.
对“脾主升清”溯源澄流 ,指出萌芽于《黄帝内经》 ,初步发展于金元 ,临床丰富于明清 ,系统归纳于现代。“脾主升清”源于阳气升发与脾气散精之论。东垣详述其理 ,明清医家繁衍于临床 ,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认为 ,金元时 ,张元素开“补脾气佐风药”之先河 ;李东桓创“补中气升清阳”之大法。明清时 ,医家颇有发挥 ,喻嘉言详病机阐发升清 ,张景岳治重危力主升举 ,黄元御阐经旨纵论升降 ,叶天士重胃阴不忘升脾 ,张锡纯论大气巧升拟升陷  相似文献   

3.
脾的生理特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脾为阴土,是三阴之长。糖尿病以阴虚为主,以滋脾阴为治法符合其病机特点,而脾阴虚也可能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始动因素。2.脾主升清。各种原因导致脾不升清则会促使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且糖尿病的一些常见并发病也与脾升清的功能密切相关。3.脾统血。脾不统血则生瘀血,瘀血又是各种并发病产生的重要因素。4.脾主肌肉。此功能下降会出现糖尿病临床中的"一少"表现。  相似文献   

4.
脾主升津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脾主升清,乃脾之特性,古今书籍对“清”之诠释,皆指精微物质而言,然脾之升清是其运化职能的一部分表现,脾主运化则赅括运化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二方面,脾主升清实已寓有脾主升津之意。何以言脾主升津?《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相似文献   

5.
冉青珍  路洁  路喜善 《中医杂志》2012,53(11):920-922
气机升降理论源自《黄帝内经》,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后世李东垣与傅青主分别对其进行了发挥.浅析升降理论在历代妇科医籍中的应用规律如下:①木郁达之,具体包括疏肝以升阳除湿止带,疏肝以升阳补脾助孕.②陷者举之,具体包括升举脾气摄血止崩,升举脾肾之气以治阴挺.③高者抑之,具体包括泻下热结以通经,平冲降逆以治恶阻.  相似文献   

6.
百会穴升降气机作用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会穴为督脉与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位于头顶最高位,是临床应用广泛的穴位之一。百会穴在气机方面有可升可降的特点:可升,主要体现在气机上“肝主左升”,携“脾肾随肝升”的升清益髓作用;可降,主要体现在百会位于头巅最高处主降。内寓“阴升阳降”,意指足厥阴肝经主升并携脾肾之升而升清益髓和头为“诸阳之会”主降,及气机升已而降,可平肝潜阳、降火、潜降气机。兹举验案数则如下。  相似文献   

7.
"少阳主骨"理论源自于《黄帝内经》,近年来在骨病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其认识也不一而足,笔者认为,"少阳主骨"重在相火,其主要机制在于相火对肾气的维系、培护,从而对骨起到生发、温煦和固护作用,相火亢盛或不足,都会引发骨病。而小柴胡汤全方可疏通气机,补相火之虚而清妄行之炎,是"少阳主骨"理论临床应用中的主要方剂。  相似文献   

8.
蛋白尿是指常规尿蛋白定性实验呈阳性反应。蛋白属于中医学“精气”、“阴精”、“精微” 的组成部分,尿中出现大量蛋白则属于“尿浊”、“精微渗漏”、“精气妄泄”、“阴精耗损”的范畴。 蛋白尿的病因病机 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是各种机能的物质基础,由脾胃化生,由肾脏封藏。脾主升清,司运化,肾主封藏,蛋白尿的产生主要与脾肾功能的失常(虚证)有关。而脾肾分别为人体后天与先天之  相似文献   

9.
脾主升清,主要强调脾气的特点以上升为主。"升"即上升,"清"即水谷精微。脾气上升,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此所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发为泄泻,泄泻病与脾胃相关性不言而喻。现通过对2则临床病案分析,阐释此思想在泄泻病中的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10.
傅慧婷  窦丹波  蒋健 《新中医》2020,52(19):178-180
痰饮是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本质表现,肺主通调水道,直接参与痰饮的生成;而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肌肉、脾在志为思、四季脾旺不受邪均可影响痰饮的生成和输布,从肺脾相关理论探讨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内在机制并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或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海英教授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脾的生理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因为"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生血、脾主肌肉",治疗应紧抓病因病机从脾论治,中药予补中益气汤,立足于"重用黄芪""气血同补""升举清阳"之三法。且配合眼针外络胞睑,疏通局部气血;内连脏腑,调节脏腑功能。针药结合,标本同治,起到"升举清阳,濡养胞睑,使眼睑开阖有力"的作用,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脾不及则九窍不通"源自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其认识不断丰富,各有发挥。脑窍化生神机,为藏神之窍,主导神识、精神和情志等,其功能正常行使与脾脏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和升清,"脾不及"则运化无力、升降无权,致使津聚为痰,痰蒙清窍而发为痴呆。结合"脾不及则九窍不通"理论,阐释"脾不及"是痴呆发病的重要病机,以燮理"脾不及"为切入点,为益气开窍法防治痴呆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脾主升清是指脾有吸收水谷精微并上输到心、肺、头目及固定内脏位置的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李东垣释之曰:"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于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营养气血者也。"并据此创立了"补中气、升清阳"之法,其所著《脾胃论》载方63首,而应用升清法则  相似文献   

14.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情志、促进脾胃运化等功能。脾主运化、主升清,脾升胃降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为特点消化系统疾病,属于中医"便秘"、"腹泄"和"腹痛"等范畴,其发病原因与肝脾密切相关。文章分别从肝、脾入手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与肝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问:何谓“脾气主升”?其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怎样? 答:脾气主升,是对脾的气化功能而言,它突出了脾主“升清”和升举内脏的生理功能特点。脾主运化而“散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及肺脉,再转输以营养周身,即脾主“升清”的作用。若脾气虚,“升清”不及,则头  相似文献   

16.
<正>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从医60余年,临床运用升降理论辨治脾胃病建树卓越,享有盛誉。笔者曾有幸聆听徐老教诲,获益匪浅,现就徐老相关经验加以阐述,以飨同道。1以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1.1脾升胃降脾主运化,脾宜升则健;胃主受纳,以降为和,以通为顺。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相因相成,构成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共同维护脏腑气机的协调平衡。升法的内涵,主要指改善小肠的吸收功能,使肠管蠕动得  相似文献   

17.
"从脾论治"是当前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的理论,其临床疗效显著.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内涵、生理病理基础、临床应用等相关内容的分析,阐释"从脾论治"理论.  相似文献   

18.
"脾不主时"和"脾主长夏"是中医对脾与季节关系认识的两个观点。"脾不主时"的本质是指脾不独主于一时,寄旺于四时之中而长养四脏,为后天之本,而"脾主长夏"本质则指脾与长夏之湿关系密切,长夏多脾病。虽内涵不同,但二者并不矛盾,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相辅相成,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其理论发展,可更好地推动脾胃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1升脾阳与养胃阴的理论基础1.1生理理论基础脾主升、升属阳,胃主降、降属阴;脾主运、运属阳,胃主纳,纳属阴;脾喜燥、燥属阳,胃喜润、润属阴。《难经·四十二难》中亦说:"脾主裹血,温五脏。"所谓"温五脏",就是说明脾在生理上属阳,有温煦其他五脏的功能。此外,李杲在《脾胃论》中又指出:"人察天之湿化而生胃也,  相似文献   

20.
在中医藏象学说中,脾是一个大的功能系统。"脾主运化"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传统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主要指脾对饮食物的运化过程。笔者通过"时空观"以及"脾为气机之枢"的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与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时空角度以及转运药物方面具有相通性,提出"脾调控药物代谢"的假说,并由此认为临床用药应注重固护脾胃,同时推测健脾类中药或复方通过影响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本理论的提出充实了"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