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健韫  金菊  项美娟  兰乐健  彭铎  桂志红  叶斌 《浙江医学》2022,44(13):1397-1401
目的分析血清及尿液多项生化指标在糖尿病肾病(DK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DKD患者200例,为DKD组。另择同期来院接受治疗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单纯糖尿病组,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50名为对照组。收集年龄、性别、病程、BMI、血清及尿液生化指标等临床资料,比较3组指标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各生化指标及各指标联合检测对DKD的诊断价值,并分析DK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组血清TC、HDL、LD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KD组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尿液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均P<0.05),尿肌酐(Ucr)水平明显低于单纯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KD组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TG、血清胱抑素C(CysC)、CRP、TNF-α、IL-6水平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均P<0.05),且单纯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各差异指标联合检测诊断DKD的AUC为0.934(95%CI:0.906~0.962),灵敏度为0.825,特异度为0.930,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CRP、IL-6、UNAG是DK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DKD患者血清及尿液多项生化指标异常,各项指标联合检测对DKD早期诊断具有较大价值,其中CRP、IL-6、UNAG是糖尿病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严密监控这些指标有助于早期防治DKD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炎症指标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KD)诊断和预防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糖尿病、DKD微量蛋白尿(即早期DKD)和DKD大量蛋白尿,各100例。选取同期本院性别、年龄相互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各组一般资料,比较各组血清炎症指标和尿液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DKD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炎症指标和肾损伤相关指标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估炎症指标对早期DKD的诊断效能。结果单纯糖尿病组、DKD微量蛋白尿组、DKD大量蛋白尿组患者CRP、TNF-α、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DKD微量蛋白尿组、DKD大量蛋白尿组患者CRP、TNF-α、IL-6水平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DKD微量蛋白尿组、DKD大量蛋白尿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NAG、β2-MG、TG、CRP、IL-6是影响DK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且CRP、IL-6与β2-MG均呈正相关(均P<0.05)。ROC曲线显示CRP、IL-6、β2-MG诊断早期DKD的AUC分别为0.714、0.769、0.785,而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为0.862,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结论CRP、IL-6、β2-MG联合检测在早期DKD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患者代谢指标,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发病的代谢紊乱特点HbA1c。方法:收集131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尿肾功能检查分为2型糖尿病无肾病并发症组(T2DM组)54例与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组(DKD组)77例,根据血尿酸水平再将DKD组分为高尿酸组和正常尿酸组,分别检测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及血肌酐等指标。结果:DKD组患者血清TC、LDL-C、肌酐及尿酸水平均高于T2DM组(P < 0.05~P < 0.01),而HDL-C水平低于T2DM组(P<0.05)。与正常尿酸组比较,高尿酸组的TC、LDL-C及肌酐水平均升高(P < 0.05~P < 0.01),而HDL-C水平明显较低(P<0.01),但2组患者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血糖、血脂及尿酸的代谢紊乱有关,积极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与尿酸的水平对防治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章立  刘小利  金友雨  厉向  章小新 《浙江医学》2016,38(20):1675-167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CIS)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527例初发CIS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研究,以CIS复发或因病死亡为研究终点,分为预后不良组(达到终点事件者)58例和预后良好组(未达到终点事件者)469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改良Rankin评分(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蛋白/肌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mRS、NIHSS、ADL、尿蛋白/肌酐比、血肌酐和糖化血红蛋白为CIS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入院mRS、NIHSS、ADL、尿蛋白/肌酐比、血肌酐和糖化血红蛋白为CIS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关系。 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DKD患者102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HUA分为发生组(50例)与未发生组(52例)。分析2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采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和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激素水平与DKD患者HUA发生的关系。 结果 DKD患者102例中,发生HUA 50例,发生率为49.02%;发生组的血尿酸、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水平均低于未发生组(P<0.05);组间其他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等相关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KD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血脂、TSH水平呈正相关(P<0.05);DKD患者血尿酸水平与FT3、FT4水平呈负相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SH、FT3、FT4水平与DKD患者发生HUA有关(P<0.05)。 结论 甲状腺激素水平与DKD患者的HUA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比较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预后. 方法 对2005-10~2009-12我院收治的69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患者进行随访和分析,其中31例为糖尿病肾病患者,38例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各组指标均衡可比的基础上,采用Kaplan Menire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的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1年、3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69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位生存期为40个月.两组基本资料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均衡可比.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2个月,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54个月,经Log Rank检验,两组中位生存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6.54,P<0.001).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并发症除了舒张压与非糖尿病患者无差异外(P>0.05),其他并发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均P<0.05).两组间1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3.87% vs 92.11%,P>0.05),而3年生存率糖尿病肾病患者明显低于非糖尿病患者(38.71% vs 76.32%,P<0.05).结论 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较非糖尿病肾病差,加强糖尿病患者管理,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刘恺远  牟新 《浙江医学》2022,44(21):2278-2282
目的探讨NTN4、MTHFR、FZD2、AKR1B1基因DNA甲基化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KD)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单纯糖尿病(DM)患者20例为DM组;糖尿病肾病患者20例为DKD组。另择同期体检健康者2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对象的血糖、肌酐、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等指标,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及非甲基化特异性PCR(UMS-PCR)方法检测3组对象NTN4、MTHFR、FZD2、AKR1B1基因DNA甲基化水平,采用ImageJ软件分析MS-PCR条带灰度值(M)和UMS-PCR条带灰度值(U),计算DNA甲基化率[M/(M+U)]并进行比较;对DKD组AKR1B1基因DNA甲基化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对照组、DM组、DKD组FZD2基因DNA甲基化率分别为(48.82±11.25)%、(55.25±15.35)%、(77.38±25.26)%,AKR1B1基因DNA甲基化率分别为(33.88±7.77)%、(50.02±9.07)%、(62.14±7.10)%,均DKD组>DM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KD患者的HbA1C、UACR是AKR1B1基因DNA甲基化的影响因素(β=-0.517、-0.471,均P<0.05)。3组NTN4、MTHFR基因DNA甲基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ZD2、AKR1B1基因在血液中的DNA甲基化可能参与了DK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Cys-c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程度的关系.方法:选糖尿病肾病组60例,单纯糖尿病组61例,对照组61例.测定其血清Cys-c和mALB/Cr水平.结果:糖尿病肾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单纯糖尿病组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血清mALB/C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Cys-c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魏酸哌嗪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6例早期DK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魏酸哌嗪和厄贝沙坦,而对照组只加用厄贝沙坦,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 UAER)、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血肌酐(Scr)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高于对照组的76.2%( 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UAER、β2-MG及Sc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两组UAER、β2-MG及Scr 水平均有明显下降( P <0.01);观察组UAER和β2-MG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 P <0.01)。结论阿魏酸哌嗪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肾脏功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并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期因子及CTGF与糖尿病肾病患者纤维化相关因子关系.方法 选择糖尿病患者104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肾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糖尿病肾病组(B组)、糖尿病肾病合并肾衰竭组(C组),分别有41例、35例、28例,分别对各组MK、CTGF、PⅠ NP、PⅢNP进行检测.结果 B组患者MK、CTGF水平较A组均出现显著性升高(P<0.05),C组患者较A、B组MK、CTGF均出现显著性升高(P<0.05).B组患者PⅠ NP、PⅢNP较A组均出现显著性升高(P<0.05),C组患者PⅠ NP、PⅢNP及PⅠNP/PⅢNP较A组及B组均出现显著性升高(P<0.05).MK与PⅠ NP、PⅢNP显著正相关(P<0.05),与PⅠ NP/PⅢNP未见显著相关性(P>0.05),CTGF与PⅠ NP、PⅢNP、PⅠ NP/pⅢ NP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MK、CTGF水平升高与糖尿病肾病患者纤维化相关因子密切相关,对其水平检测有助于明确糖尿病肾病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N)与糖尿病视网膜(DR)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诊断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9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按照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量分为DN0组(无蛋白尿组)、DN1组(微量蛋白尿组)和DN2(临床蛋白尿组);比较不同组别视网膜改变的情况,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DN2组患者年龄、病程、TC水平、UEAR水平等均明显高于DN0及DN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DN0组患者23例单纯型DR,2例增殖型DR,总发生率为21.7%;DN1组DR、DR分别为27例和7例,总发生率为54.8%;DN2组DR、DR分别为7例和4例,总发生率为84.6%。组间两两比较发现,DN2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且DN1组高于DN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DN与DR具有正相关性(r=0.328,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与视网膜改变具有相关性,呈平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浩  胡琳  祁平 《浙江医学》2020,42(20):2214-2217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恩格列净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安康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厄贝沙坦治疗,34例)和联合组(厄贝沙坦联合恩格列净治疗,34例)。两组患者连续治疗6个月,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内皮素(ET);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mAlb);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UA)、血清白蛋白(ALB)、肌酐(Cr)、尿素氮(BUN)、24h尿蛋白定量(24-UP)及LDL-C,根据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定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BP、DBP、HbA1C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均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SBP、HbA1C水平均低于厄贝沙坦组(均P<0.05)。两组患者ET、ALB及联合组UA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均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ET、UA均低于厄贝沙坦组,而ALB高于厄贝沙坦组(均P<0.05)。两组患者24-UP、mAlb、BUN、Cr、eGFR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均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24-UP、Cr均低于厄贝沙坦组,eGFR高于厄贝沙坦组(均P<0.05)。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厄贝沙坦组(P<0.05)。厄贝沙坦组患者出现头晕2例,胃肠道反应1例,口干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联合组患者出现头晕2例,胃肠道反应1例,泌尿系感染1例,便秘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1%。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恩格列净治疗DKD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血压和肾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脏病理类型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共纳入80例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肾组织病理检查,并根据其病理类型分为结节组和弥漫组,比较其临床特征差异,并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生存状况。结果  结节组患者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视网膜病变均明显高于弥漫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弥漫组患者白蛋白水平高于结节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节组患者尿β2-MG、尿mAlb均明显高于弥漫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弥漫组患者GFR高于结节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2年,结节组患者存活率57.1%明显低于弥漫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结节性病变与弥漫性病变临床特征与预后有明显差异,结节性病变病程更长,肾脏损失更为严重,更容易并发视网膜病变,且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糖尿病教育应用于老年糖尿病门诊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8例老年糖尿病未合并并发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7例,干预组81例,干预组在采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由教育专员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培训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式,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分别测定并比较组内和治疗前后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C (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比较随访后的满意率和依从性.结果:治疗1年后,对照组满意率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组显著升高(P<0.05);依从性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bA1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治疗后HbA1C水平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TG、TC、LDL-C、HDL均降低(P<0.05),而干预组患者TG、TC、LDL-C、HDL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糖尿病教育能有效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满意率、依从性,能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HbA1C和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5.
韦小庆  汪宏  钱光荣  汪凤英  文育锋 《西部医学》2019,31(5):774-777+781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与肾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马鞍山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55例,其中65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糖尿病组,9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设为糖尿病肾病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mALB)、24h尿蛋白]和胱抑素C(CysC)水平,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FT3、FT4、TSH水平与mALB、24h尿蛋白、Cys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3组FT4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T3水平糖尿病肾病组低于糖尿病组,糠尿病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组TSH水平显著高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P<0.05);3组mALB、24小时尿蛋白、CysC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肾病组明显高于糖尿病组,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肾病组FT3水平与mALB、24小时尿蛋白、CysC水平均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FT3水平降低,TSH水平增高,且血清FT3水平与mALB、24h尿蛋白、CysC水平存在负相关性,血清FT3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旨在研究特发性膜性肾病合并其他肾脏病理损害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经皮肾脏穿刺活检术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1102例患者资料,利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单纯IMN组(单纯IMN 953例)和IMN合并其他肾脏病理损害组(IMN+OPI 149例)病理及临床表现特征。结果IMN+OPI患者男性比例更高,年龄更大,BUN、Scr、24h尿蛋白水平以及PLA2R-Ab效价均显著增高(P<0.05),而Hb、Alb水平显著降低(P<0.05);荧光染色IgA的阳性比例显著高于单纯IMN组(P<0.05),肾小管间质病变、肾小血管病变积分显著高于单纯IMN组(P<0.05);两组之间采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02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单纯IMN组占86.48%;合并肾小管/间质损伤(IMN+RTI)组占6.72%;合并缺血性肾损伤(IMN+IRI)组占2.81%;合并IgA肾病(IMN+IgAN)组占2.36%;合并糖尿病肾病(IMN+DN)组占1.63%。合并不同类型肾脏病理损害的IMN患者与单纯IMN患者比较,多数类型的BUN、Scr、24h尿蛋白水平显著增高(P<0.05),肾小管间质病变及肾小血管病变较重(P<0.05),但使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N合并其他肾脏病理损害中,IMN合并肾小管/间质损伤最常见;与单纯IMN比较,IMN合并其他肾脏病理损害患者病情更重,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更多线索。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DN)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5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试验组在收缩压(SBP)、24h 蛋白尿、血浆白蛋白指标方面,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差异(P <0.05),组间比较160m g 缬沙坦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另外2组(P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 >0.05),而缬沙坦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缬沙坦对具有良好的降压,降低蛋白尿,维持血浆白蛋白和清除血清肌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陕西医学杂志》2016,(6):717-719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载脂蛋白A1(ApoA1)与2型糖尿病肾病(DKD)发生及发展的相关性。方法:147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Mogensen分期标准进行分组:单纯糖尿病组47例,早期DKD组58例,临床DKD组42例,以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ApoA1及hs-CRP水平,比较各组血清ApoA1、hs-CRP、三酰甘油(TG)、肌酐(Cr)、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分析血清ApoA1、hs-CRP水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早期DKD组及临床DKD组ApoA1水平低于对照组及单纯糖尿病组(P<0.01),糖尿病各组hs-CRP、TG、TC、TC、Cr及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早期DKD组及临床DKD组hsCRP、TG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且临床DKD组ApoA1低于早期DKD组,hs-CRP及Cr明显高于早期DKD组(P<0.05)。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poA1水平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r=0.82,P<0.05),与尿白蛋白排出率呈负相关(r=-0.59,P<0.05);血清hs-CRP水平与患者体重指数、腰围、TG水平及尿白蛋白排出率均呈正相关(r=0.51、0.39、0.33、0.46,P<0.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r=-0.27,P<0.05)。结论: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poA1及hs-CRP水平可以敏感地反映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DKD并进行有效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欧阳彬 《中外医疗》2014,(19):184-186
目的 探讨胱抑素C测定对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00例正常者,1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CysC、Cr、Urea浓度。结果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ysC、Cr、Urea的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肾功能轻度异常组、肾功能中度异常组、肾功能重度异常组患者CysC、Cr、Urea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且随着病情的加重浓度明显增加(P<0.05);胱抑素C组阳性率明显高于血清肌酐组和尿素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而血清肌酐组和尿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胱抑素C 能很好地评价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变化,灵敏可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红  王斌  李婷  聂益军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3):4206-4210
背景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肝素结合蛋白(HBP)、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是临床常见的炎性指标,但上述指标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较少。目的 检测单纯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HBP、CRP、SAA、PCT、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比较上述炎性指标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就诊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2例(DM组)及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35例(DKD早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无器质性疾病者30例为对照组(Con组)。采集上述三组受试者空腹静脉血,其中HBP、CRP、SAA、PCT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进行检测,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采用全自动模块式血液体液分析仪进行检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HBP、CRP、SAA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诊断价值。结果 三组PCT、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HBP高于Con组,DKD早期组HBP、CRP、SAA均高于Con组和DM组(P<0.05)。HBP、CRP、SAA诊断糖尿病肾病早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8〔95%CI(0.841,0.975)〕、0.760〔95%CI(0.644,0.875)〕、0.836〔95%CI(0.738,0.934)〕,灵敏度分别为71.4%、48.6%、74.3%,特异度分别为96.7%、96.7%、86.7%,约登指数分别为0.681、0.452、0.610。结论 HBP对糖尿病肾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适合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的预测指标并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