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折术后的后凸畸形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1例胸腰段单椎体骨折患者,均予以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随访观察术后1年的后凸畸形发生情况。统计所有患者年龄、性别、BMI值、伤椎分布、骨折AO分型和术前伤椎高度、Cobb角等影像学指标,以及术前疼痛VAS评分和LSC评分等相关资料;将后凸畸形为因变量,对上述因素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再发后凸畸形29例,发生率为31. 87%。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性别、年龄、BMI指数、伤椎分布、骨折AO分型、术前上位椎间盘角(upper intervertebral angle,UIVA)、伤椎前缘高度比(anterior vertebra height ratio,AVH)、伤椎前后缘高度比(anteroposterior ratio,A/P)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MI、UIVA、L1骨折、A3. 3型骨折均为独立危险因素(P0. 05);而AVH、T12骨折、A3. 1型骨折,则为保护因素(P0. 05)。结论胸腰段单椎体骨折行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后,部分患者可再发后凸畸形,年龄越大、BMI值越高、UIVA值越低,以及A3. 3型、L1骨折均为其独立危险因素;而AVH值越高、T12骨折和A3. 1型骨折,均为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胸腰椎爆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矫正度丢失的主要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7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资料,以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为结局指标,对术后疗效进行随访评定.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性别、年龄、手术持续时间、内固定方式、植骨方式、术前Cobb角度、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前缘高度改变及伤椎上缘椎间隙高度改变等因素与术后Cobb角度丢失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随访时间11 ~27个月(平均17.1个月),术后21例Cobb角度丢失≤3°、27例≥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短节段6钉固定术后在Cobb角度维持上较短节段4钉固定效果好(OR=0.160; 95%Cl:0.503~0.819; P=0.016),术后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有利于后凸角度矫正的维持(0R=14.214; 95%C1:0.543~0.843; P=0.005).[结论]内固定方式及功能锻炼情况是影响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Cobb角度丢失的主要因素.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较单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能更好地维持术后矫正效果,合理的功能锻炼有助于预防术后Cobb角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Cobb角度丢失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154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随访27~60个月,将Cobb角度丢失≥4°以及4°者分别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调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固定方式等病历资料,并经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Cobb角度丢失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Cobb角度丢失53例,发生率34. 42%,丢失角度1~9°,平均(6. 05±1. 23)°;两组患者的伤椎置钉、功能锻炼情况、伤椎植骨、术前椎体压缩率、术前Cobb角、年龄、伤椎前缘高度比、体质量指数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伤椎未植骨(OR=3. 031)、椎体压缩率50%(OR=2. 875)、功能锻炼不合理(OR=2. 733)、术前Cobb角30°(OR=2. 723)、伤椎未置钉(OR=3. 012)是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Cobb角度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术易发生Cobb角丢失,受伤椎植骨、椎体压缩率、功能锻炼、术前Cobb角以及伤椎置钉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注射型硫酸钙植骨对预防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弓根钉固定失败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本组6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行短节段内固定并辅助经椎弓根注射型硫酸钙植骨)33例,B组(仅行短节段内固定)33例。平均随访16个月,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Cobb角、伤椎后凸角以及伤椎相对高度,功能评定采用Greenough腰痛评分法(lowback outcome score,LBOS)。结果手术前、后2组间Cobb角、伤椎后凸角以及伤椎相对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2组问Cobb角、伤椎后凸角以及伤椎相对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BOS评分,A组优良率为85%(28/33),B组仅为60%(20/33)。结论经椎弓根注射型硫酸钙植骨是降低内固定失败、减少伤椎高度丢失、后凸畸形等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A组)、短节段椎弓根钉结合伤椎植骨(B组)以及经伤椎椎弓根钉三椎体内固定(C组)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95例的临床资料,包括A组32例,B组28例,C组35例.结果 本组82例获随访12~18个月,三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及N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B、C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均较A组有明显差异,B、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B、C组较A组具有更加牢固的固定效果,前中柱重建稳定,后柱固定牢固,矫正度丢失少,疗效满意,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行经后路减压,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横突间或者椎间植骨,恢复胸腰椎序列,重建塌陷的椎体。结果经过术后6~18个月的随访,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术前对比术后2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8个月对比术后2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伤椎复位较好,矫正后凸畸形的同时,也避免了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SSPI-f)治疗后内固定取出前及内固定取出后再发后凸畸形(kyphosis recurrence,KR)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研究合作单位行SSPI-f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资料,获取患者年龄、骨折节段后凸Cobb角(Cobb angle,CA)、局部Cobb角(regional angle,RA)、椎体楔形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椎体前缘高度比值(anterior vertebra height ratio,AVH)、椎体后缘高度比值(posterior vertebra height ratio,PVH)、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anteroposterior ratio,A/P)、上位椎间盘角(upper intervertebral angle,UIVA)、下位椎间盘角(lower intervertebral angle,LIVA)、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评分、载荷评分(load-sharing classification,LSC)、糖尿病病史。将术后矫正度丢失10°定义为术后KR。按照术后有无KR将其分为KR组与无KR组(NKR组),并将其按照取出内固定前以及取出内固定后分别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计算阈值。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中心的196例患者,内固定取出前发生KR 14例(KR组),将KR组与NKR组进行比较后发现,年龄(P0.001)、BMI(P0.001)为取出内固定前发生KR的危险因素;年龄临界值为58.5岁[曲线下面积(AUC)=0.885],BMI临界值为29.1kg/m~2(AUC=0.962)。内固定取出后总体矫正度丢失7.5°±4.4°,其中65例(33.2%)患者出现KR;将KR组与NKR组进行比较后发现,女性(P0.001)、年龄(P0.001)、BMI(P0.001)、L1骨折(P0.001)、A3.3型骨折(P=0.001)、术前UIVA(P=0.014)为取出内固定后发生KR的危险因素;T12骨折(P0.001)、A3.1型骨折(P0.001)、术前AVH大(P0.001)为保护因素;年龄临界值为50.5岁(AUC=0.789),BMI临界值为26.6kg/m~2(AUC=0.740),术前UIVA临界值为-4.2°(AUC=0.650),术前AVH临界值为60.5%(AUC=0.254)。结论:年龄58.5岁、BMI29.1kg/m~2为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取出前发生KR的危险因素;女性、年龄50.5岁、BMI26.6kg/m~2、L1骨折、A3.3型骨折、术前UIVA-4.2°为取出内固定后发生KR的危险因素,T12骨折、A3.1型骨折、术前AVH60.5%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连续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自2004年8月~2010年12月手术治疗的177例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后路切开复位经伤椎置钉连续短节段固定手术,术后及随访均行X线检查,测定并比较两组伤椎前缘压缩比和Cobb角大小,同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52例得到随访1~7年,平均3.8年。患者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得到恢复,Cobb角得到矫正;伤椎前缘压缩比和Cobb角术后1周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连续固定后能有效的阻止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和防止后凸畸形的发生,明显降低了远期并发症,是治疗胸腰爆裂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植骨与椎间植骨两种植骨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治疗的40例Denis B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病人,按手术方法进行分组,伤椎植骨组(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椎间植骨组(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椎间植骨),统计两植骨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Cobb角和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9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即刻Cobb角、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即刻Cobb角、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矫正丢失度,伤椎植骨组大于椎间植骨组。结论合并椎间盘损伤的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椎间植骨的治疗方法疗效可靠,能重建伤椎高度,恢复前中柱支撑,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观察组术后1个月和12个月与术前比较,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提高,脊柱后凸Cobb角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与12个月比较,伤椎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椎弓根螺钉弯曲、折断、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固定牢靠,恢复脊柱高度和功能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