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冠心病(CHD)患者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的CHD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执行CCU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进入CCU后即进入CNP。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后、出院前行心绞痛调查量表测评,记录患者穿刺部位血肿、尿潴留、迷走反射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填写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记录患者住院时间、费用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眷出院前SAQ评分明显升高(P〈0.05),术后并发症减少(P〈0.05),住院时间缩短(P〈0.05),住院费用少(P〈0.05),患者满意度提高(P〈0.05)。结论在CHD患者支架植入术中应用CNP,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目前治疗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将本院开展此项技术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经术后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结果13例康复出院,1例患者死于术后室颤.认为术后严密观察和护理,同时配合正确的健康教育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6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总结了60例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护理经验。包括对冠心病患者有计划分阶段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细致的护理及康复指导。认为加强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保证手术的成功,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内支架术后CCU监护期间发生电风暴的抢救配合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肌梗死内支架术后CCU监护期间发生电风暴的抢救配合,通过对心肌梗死内支架术后患者严密的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室电风暴,配合医生紧急抢救。 结果 患者未遗留任何后遗症,均于病情平稳后康复出院。结论 心肌梗死伴交感风暴在临床上是一种时刻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完善的CCU心电监护、医护人员对监护系统、除颤仪器的熟练程度,严谨的工作作风,配合默契的医护关系是患者安全渡过电风暴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80例在本院做了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30例)在同一治疗程序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行全程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自我管理能力、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知识掌握程度、遵医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冠心病高危因素的认知能力以及护理服务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知识掌握良好率、自我管理有效率、护理服务满意率及遵医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可作为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护理管理模式的一种制度化、常规化治疗措施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ERANS模式在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为患者临床护理提供相关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冠心病支架植入术的1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双数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组患者予以LER A NS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教育前后自护能力、自我效能,并分析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教育后,两组患者自护能力均明显提高,研究组患者自护能力总评分为(149.82±24.1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21.03±2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均明显提高,研究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35.84±6.3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5.25±5.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总评分[(402.43±98.6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28.12±71.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R ANS模式在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促进患者自护能力及自我效能提高,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标准化护理程序对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改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CCU收治的30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标准化护理程序)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150例.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心率、舒张压、收缩压、BNP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微信平台在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随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是否自愿加入本科微信平台将88例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患者出院时接受常规的出院指导和康复指导;观察组由专职护士通过微信平台定期发送相关医学知识做实时随访和康复指导,并及时解答患者的相关疑惑。分别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随访评价生活质量、心血管危险因素发生率、定期复诊依从性、服药依从性、饮食依从性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出院1个月内在生活质量评价,血管危险因素发生率、定期复诊依从性、服药依从性、饮食依从性等指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院后6个月、12个月,两组上述观察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微信平台应用于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随访过程,能提高患者随访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救治中,尽管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术后再狭窄及不良心脑事件等仍有发生.本研究对2003年5月-2005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在我院成功接受冠脉支架植入术的68例老年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旨在明确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植入术后的远期疗效,为临床护理此类患者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消除护理安全隐患,提高老年CCU患者护理质量。方法对在老年CCU病区住院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首先对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制定CCU病区患者的护理风险防范制度,制定相应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并落实,最后征求患者意见。对实施风险管理前和实施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病区投诉率和常见护理缺陷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和统计。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住院患者的满意。度从87.50%上升到98.33%(P〈0.01)。与实施前比较,常见护理投诉率从10.83%下降到3.33%(P〈0.05),护理缺陷的发生率从14.17%下降到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风险管理,对预防缺陷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降低或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确保患者的护理安全,提高老年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PDCA循环管理在急诊留观安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急诊留观的3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安全护理模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管理。比较两组人均耗材费用、不良事件发生率、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人均耗材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留观患者,可提升护理安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提高脑卒中患者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法管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疗效、依从性以及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在康复训练、生活作息、严格服药、出院复诊随访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方法支持护理后,2组患者脑卒中病情均有所改善,实验组临床研究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总满意率为95.3%,对照组为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干预脑卒中患者护理,质量提高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症状,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优于常规护理模式,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影响,为预防或减少急性心梗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一种有效可行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心肌梗死支架植入术后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51例和对照组67例,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CRP水平,并通过问卷调查和电话回访的形式,对比2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结果 干预组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在合理饮食、药物知识、情绪调整、预防措施等知识的掌握情况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CRP水平及其他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通过加强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或减少急性心梗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心脏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AMI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以370例AMI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非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5例),入院后2组均给予规范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二级预防的药物治疗,其中研究组加服复方丹参滴丸(l0丸/次,3次/日,出院后继续治疗满6个月),对照组未服用复方丹参滴丸。6个月后评定2组患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新发病变和总心血管事件。结果 6个月后,研究组心绞痛(10.00%vs. 17.72%)、心肌梗死(2.78%vs. 7.78%)、心功能不全(3.89%vs. 9.44%)、冠状动脉新发病变(7.78%vs. 14.44%)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的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4.44%,低于对照组的4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能降低AMI支架术后患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新发病变和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对肝脏移植患者围术期优质护理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作用效果和临床影响。方法本次选取的调查对象为在我院进行肝脏移植手术的患者160例,所有患者都处于围术期,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工作,实验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工作基础上实施PDCA循环管理制度,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小于对照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具有明显的作用效果,其护理质量满意程度相对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优势作用,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PDCA循环管理对肝脏移植患者围术期的优质护理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护理质量的提高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不同时期的左心室心肌应变指标的变化,探讨应变显像舒张指数(SI-DI)对定量评价再灌注后局部心肌舒张功能延迟恢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40例AMI患者,分别在PCI术前、术后1天、7天及1个月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二维应变显像技术测定缺血心肌及非缺血心肌的横向应变峰值(Speak)、应变峰值延迟时间(TPS)及SI-DI,并进行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会引起相应灌注区域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显著降低,与非缺血心肌相比较,缺血心肌的Speak显著降低,TPS明显延长,SI-DI显著降低(P均<0.05)。PCI治疗7天及1个月后,与术前比较,缺血心肌的Speak明显升高,TPS明显缩短,SI-DI明显升高(P均<0.05)。代表收缩功能的Speak和TPS两项参数在术后7天恢复至正常,而代表舒张功能的SI-DI在术后1个月恢复至正常。非缺血心肌的各项参数在各时期的改变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SI-DI可用于评价AMI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局部心肌舒张功能的延迟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20.
Can Yucel Karabay Gonenc Kocabay Ahmet Guler Vecih Oduncu Taylan Akgun Arzu Kalayci Alev Kılıcgedik Onur Tasar Sedat Kalkan Ayhan Erkol Akin İzgi Ali Metin Esen Cevat Kirm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2014,30(8):1435-1444
The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predictors of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CAA) formation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are not clear. 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the predictors of CAA formation after primary PCI. 3,428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CI for STEMI were enrolled. The average period of follow-up was mean 48 months (range 35–56 months) after PCI. During this time, 1,304 patients were underwent follow-up coronary angiography. CAA was detected in 21 patients (1.6 %). CAA occurred at the segment of stent implantation in all patients. The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data were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with CAA group (n = 21) and without CAA group (n = 1,283). Patients who developed CAA had longer reperfusion time, higher high-sensitivi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levels and 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than those who had without CAA. Angiographically, CAA developed proximally located lesions and lesion length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patients with CAA than without CAA. Statin and beta-blocker discontinuation were found higher in stent-associated CAA. Every 1 mg/l increase in hs-CRP and implantation of drug eluting stent (DES)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CAA formation after STEMI. Baseline elevated inflammation status and DES implantation in the setting of STEMI may predict the CAA form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