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工作、家居等环境的装饰已经使用了大量的人造材料 ,装饰材料 (油漆、涂料、粘合剂、壁纸 )等的抗菌性人们有了较高的要求。近年来 ,添加抗菌成分或用其他方法防止微生物繁殖的商品日渐增多 ,纳米抗菌漆是一种具有抗菌功能的崭新的装饰材料 ,为了测验其杀菌效果 ,我们在实验室进行抑菌试验 ;并试图筛选出一种科学的简易的快捷抑菌试验方法 ,推动今后检验非溶出性抗菌产品的鉴定。1 材料和方法1.1 纳米抗菌漆 由广东绿之业环保公司提供。1.2 载体 普通瓷片 ( 2 5mm× 2 5mm)经高压消毒后烘干备用。取数块瓷片把… 相似文献
2.
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硒具有防癌和抑癌作用。乳腺癌、肺癌、胃癌、肝癌、妇科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肿瘤的发病率与硒含量呈负相关 ,补硒对动物和人体肿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喷施纳米硒有机生物制剂对苹果含硒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套袋红富士苹果树经根施、叶喷纳米硒有机生物制剂(简称硒剂)后,用原子荧光法测定叶、茎和苹果的含硒量。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果树各部位的含硒量不同,其中苹果的含硒量比对照苹果(没喷硒剂)增加了4~6倍。在果树生长期之间,随着喷施的次数增加,苹果含硒量也随之增加;果树不同部位含硒量也在增加,其含硒量的顺序为:叶>茎>果。 相似文献
4.
5.
住院病人抗菌药物应用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随着抗菌药物的更新换代 ,为防治疾病提供了许多新品种、新效能 ,但不合理使用、滥用却引起细菌的耐药性 ,增加药物毒副反应 ,不可避免地造成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当前合理选用与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 ,是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社会效益的需要 ,也是医保改革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为此 ,我们对某综合性医院 (10 0 0张床位 )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以回顾性调查方式 ,于 1997年至 1999年 ,在每年的 9月份调查全院 31个…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 研究阿维巴坦(固定浓度为4 μg/mL)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某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CRKP,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氨曲南/阿维巴坦、美罗培南/阿维巴坦对CRKP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测定碳青霉烯酶等耐药基因。结果 63株CRKP菌株,57株携带blaKPC基因,5株携带金属酶基因,1株未检出常见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57株blaKPC基因阳性的CRKP菌株,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氨曲南/阿维巴坦、美罗培南/阿维巴坦对其MIC均分别≤ 8/4、4/4、0.5/4 μg/mL,阿维巴坦使头孢他啶、氨曲南及美罗培南对其MIC50及MIC90值明显下降。5株金属酶基因阳性的CRKP菌株,阿维巴坦未使头孢他啶、美罗培南MIC90值有所下降,但阿维巴坦可使氨曲南MIC90下降达99.8%。三种阿维巴坦的复方制剂对63株CRKP的MBC50值与MIC50值相同,其MBC90值与MIC90值相同。结论 阿维巴坦与三种常见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他啶、氨曲南、美罗培南)联合对表达KPC-2型碳青霉烯酶的CRKP菌株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与头孢他啶或美罗培南联合对携带金属酶的CRKP菌株无抑制作用,但联合氨曲南对携带金属酶的CRKP菌株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9.
纳米硒化裙带菜多糖的制备及其体外抗CVB3病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纳米硒多糖的制备及其表征并观察其体外抗CVB3病毒作用。方法:以天然高分子裙带菜多糖为软膜板水相制备纳米硒多糖溶液,并采用瑞利共振散射光谱(RRS)、透射电镜(TEM)、激光散射等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采用结晶紫法考察样品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对CVB3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得到均匀、稳定的球形纳米硒,其平均粒径为25.3nm,放置30d后,为39.1nm;由细胞毒性试验得出,各硒糖样品的硒浓度最大不应超过0.8μg/ml;硒糖样品的硒浓度在0.500~0.015μg/ml范围内,抗CVB3病毒作用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最大可提高30%左右。结论:将纳米硒多糖开发为一种抗CVB3病毒新药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纳米硒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健康Wiste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纳米硒低、中、高剂量组,含纳米硒剂量分别为4.17、8.33和16.67μg/kg,用无水乙醇诱导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AGML),然后进行胃粘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胃粘膜损伤指数(UI)、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纳米硒各剂量组的损伤指数显著降低(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血清中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1),MDA含量下降(P<0.05,P<0.01),粘膜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纳米硒对无水乙醇诱导的急性胃黏膜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某院内科及儿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干预,评价其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该院内科及儿科2010年7月—12月1 880份病例作为对照组(干预前),2011年7月—12月2 207份病例作为实验组(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干预后各科室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8.12%,低于干预前的5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5,P0.001)。除内分泌科、儿科、血液科外,其余各科室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均P0.05)。干预前后内分泌科、血液科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不高(40%),符合卫生部相关要求。结论通过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综合干预,降低了该院内科及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 相似文献
12.
肖永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1,20(7):583-585
细菌耐药(A MR)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全球各国积极行动,采取系统性措施遏制细菌耐药.此文从耐药细菌发生过程、危险因素和控制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表明A MR的发生和传播与抗菌药物使用、感染控制息息相关,提示控制A MR必须同时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感染控制,两者相互协同才能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策略对消化内镜诊疗操作患者围操作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干预效果。方法以某附属医院2019年1—6月行消化内镜诊疗操作的1 0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AMS策略对患者围操作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和干预,措施包括成立组织、完善制度、优化信息系统、宣教与培训、持续干预和监督等。以2017年1—6月行消化内镜诊疗操作的82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操作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抗菌药物品种、联合用药以及用药时长的变化;同时比较预防性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以及术后感染情况。结果干预前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4.82%(204/822),干预后为17.10%(172/1 006),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UD方面,干预后为2.18,低于干预前的14.95;联合用药比例、用药时长与干预前相比亦明显下降。AMS策略实施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不合理率低于实施前(P0.001);而操作后感染发生率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AMS策略能够优化消化内镜围操作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阑尾炎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并进行评价。方法抽取某院普通外科2006年全年阑尾炎住院手术患者病历119份,统计其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119例阑尾炎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使用最多的抗菌药物为头孢菌素类,例次使用率为41.50%;硝咪唑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7.82%。Ⅱ、Ⅲ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为1.92%、6.6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8.16,P〈0.05)。Ⅱ类切口使用1种或2种抗菌药物者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27%,使用≥3种抗菌药物者手术部位感染率为4.00%,两者差异无显著性(χ2=0.54,P〉0.05)。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偏长者占87.39%,给药频率不当者占63.03%,无联合用药指征给药者占26.89%。结论目前外科抗菌药物的使用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5.
固有免疫系统是微生物入侵宿主的第一道防线,对于人类身体的生存和健康至关重要.抗菌肽是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LL-37是人类唯一一个Cathelicidins家族的抗菌肽,由3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两亲性螺旋肽,已被证明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本文重点归纳总结LL-37的抗菌和免疫调节活性,以及细菌和真菌对其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16.
杨晶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9,18(7):690-695
磷霉素是一种发现较早的天然抗生素,具有独特的抗菌作用机制,通过阻断细菌细胞壁合成的第一步,可以作用于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是一种繁殖期快速杀菌剂,并且能够破坏细菌生物被膜或抑制其形成。近年来,在严峻的耐药形势下,磷霉素凭借其独特的抗菌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特点及交叉耐药发生低等优势,成为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抗生素,尤其是对于多重耐药菌,磷霉素作为重要的联合应用药物,临床应用定位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7.
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和糖肽类药物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多西环素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CNS)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二倍琼脂稀释法对224株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等CNS进行体外抗菌实验,并与米诺环素和糖肽类药物进行抗菌效果对比。结果多西环素对:124株表皮葡萄球菌和42株溶血葡萄球菌的MIC90分别为2mg/L和4mg/L,米诺环素、糖肽类药物对42株溶血葡萄球菌的MIC90均为4mg/L。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对多西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6.77%和100%。结论 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对CNS均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状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常规培养分离细菌并用API系统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和肉汤定量稀释法;双纸片确认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三维试验确认法检测AmpC酶。结果PA对常用抗菌药物总耐药率依次为:环丙沙星84.8%,头孢曲松78.0%,头孢哌酮55.9%,左氧氟沙星52.5%,头孢他啶37.3%,头孢哌酮/舒巴坦23.7%,亚胺培南/西司他丁23.7%,头孢吡肟6.8%。PA产ESBLs和AmpC酶的阳性率分别为37.29%和18.64%。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PA的抑菌率分别为78.0%、55.9%和33.9%。结论PA产酶率和多重耐药率已相当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和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综合干预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法成立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规范用药原则,进行药学知识培训;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建设等。回顾分析2004-2006年全部出院病例资料,评价上述管理措施的成效。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04年的70.18%下降到2006年的64.12%;治疗性用药率由2004年的40.10%上升到2006年的68.58%,预防性用药率由2004年的56.61%下降到2006年的31.09%,无指征用药率由2004年的3.29%下降到2006年的0.33%,单一用药率由2004年的68.76%上升到2006年的77.49%;病原学送检率由2004年的11.31%上升到2006年的50.60%。采取综合干预后,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单一用药率及病原学送检率明显提高(均P〈0.01),抗菌药物使用率、无指征用药率明显下降(均P〈0.01)。结论通过药事委员会及相关部门的综合干预,可达到逐步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首次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分离菌株及药敏结果,为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可靠的微生物依据。方法 基于某院抗菌药物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后台相关节点数据及医院检验信息系统收集的住院患者分离菌株及药敏结果,收集2015—2018年患者入院后首次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临床分离菌株和住院期间送检标本所有临床分离菌株,比较抗菌药物使用前后菌株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2015—2018年住院患者所有送检标本共检出非重复菌株69 037株(包括细菌及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7 900株(占25.93%),革兰阴性菌44 055株(占63.81%),真菌7 082株(占10.26%)。住院患者入院后首次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中检出非重复菌株15 01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 661株(占31.04%),革兰阴性菌9 451株(占62.93%),真菌905株(占6.03%)。治疗用药前标本分离菌居前5位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所有送检标本分离菌居前5位的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假丝酵母菌属、大肠埃希菌,苛养菌如链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在所有送检标本中占比,较用药前低。临床常见分离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抗菌治疗后送检标本分离菌株中耐药率更高。结论 研究首次报道大样本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的菌株及药敏情况,临床常见分离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在抗菌治疗后标本中显示更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