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成  梁波  张莉  葛宏松 《安徽医学》2024,45(5):570-573
目的 探讨儿童玫瑰糠疹、寻常型银屑病的皮肤镜下特征,为二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安徽省儿童医院皮肤科收治的玫瑰糠疹和寻常型银屑病患儿各32例的皮肤镜图像。观察皮肤镜下皮损的背景颜色,鳞屑颜色和分布,血管形态和排列模式情况,统计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皮肤镜下玫瑰糠疹组背景颜色呈淡黄色24例(75.0%),鳞屑分布呈外周型26例(81.2%),血管形态为点状血管28例(87.5%),血管排列模式呈局灶性31例(96.9%);寻常型银屑病组背景颜色呈亮红色25例(78.1%),鳞屑分布呈弥漫性23例(71.9%),血管形态呈(点状+肾小球状+环状+发夹状)血管混合31例(96.9%),血管排列模式呈弥漫均一性30例(93.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玫瑰糠疹与寻常型银屑病在皮肤镜下具有不同特征,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与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血热、血燥和血瘀)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硝酸根还原酶法对30例健康对照者和90例(各分型均为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VEGF、NO进行检测,并分别对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银屑病中医辨证的三个证型的VEGF和NO均大于正常人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银屑病中医辨证三个证型组间的血清VEGF和NO,均为血热证组>血燥症组>血瘀证组,且血热证组与血燥证组、血瘀证组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燥证组和血瘀证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NO在寻常型银屑病中医各证型中血清均呈高表达状态;VEGF、NO与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年龄(初次发病时的年龄)、年龄(接受证候调查时的年龄)、复发次数、总病程及本次病程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按照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设计,用EPIINFO 6.0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应用SPSS软件,对2 675例寻常型银屑病发病年龄、病程等因素与中医证候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寻常型银屑病中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最为常见,其中血热证1 489例(55.7%),血燥证593例(22.2%)和血瘀证323例(12.1%),以上3型之间发病年龄及患者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血燥证发病年龄最小,其次为血热证,血瘀证患发病年龄最大,血热证患者平均年龄最小,其次为血燥证,血瘀证患者平均年龄最大;血热证的复发次数少于血燥证和血瘀证(P<0.01);3型之中血热证的总病程和本次病程均最短,血燥证次之,血瘀证的总病程和本次病程最长(P<0.01)。结论血热证、血燥证和血瘀证是"从血论治"银屑病的基本证候,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这3个证候间不仅存在着时相性,而且治疗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医不同证候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4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血热证组26例、血瘀证组21例、血燥证组17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将3组T淋巴细胞(CD3+T)、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T)、辅助性T淋巴细胞/抑制性T淋巴细胞(CD4/CD8)与相应的正常值进行比较,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CD3+T3组分别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血瘀证组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热证组较正常值降低(P<0.05),血燥证组较正常值升高(P<0.05),3组间两两比较,血燥证组较血瘀证组、血热证组升高(P<0.05),血热证组较血瘀证组降低(P<0.05)。CD8+T血热证组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及血燥证组均较正常值降低(P<0.05),血瘀证组及血燥证组均较血热证组降低(P<0.05),血瘀证组与血燥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血热证组较正常值降低(P<0.05),血瘀证组及血燥证组均较正常值升高(P<0.05),血瘀证组及血燥证组均较血热证组升高(P<0.05),血瘀证组与血燥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CD4+T和CD8+T的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密切相关,银屑病患者的免疫状态与中医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昆明地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常见证型脂肪细胞因子趋化素(Chemerin)、脂联素(ADP)、瘦素(LEP)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对昆明地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常见证型进行分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163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Chemerin、ADP、LEP的浓度,用SPSS软件对昆明地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证型与患者Chemerin、ADP、LEP的含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寻常银屑病三种中医证型PASI评分和Chemerin由高到低依次是湿热证、血热证、血燥证,三种证型的Chemerin、ADP和LEP与PASI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Chemerin和LEP两个因素影响三个证型的PASI评分;寻常银屑病三种中医证型的LEP,湿热证最高,还不能确认血热证和血燥证的LEP的高低;寻常银屑病三种中医证型AD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热证与血燥证、血热证与湿热证比较,二者的ADP没有差异;血燥证与湿热证比较,二者的ADP有差异(P <0.05)。结论昆明地区寻常性银屑病最常见的证型为湿热型,银屑病患者的PASI评分与Chemerin、ADP和LEP有密切相关性,... 更多  相似文献   

6.
李富玉从毒论治寻常型银屑病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常型银屑病属于中医白疙、干癣、松皮癣等范畴,是以皮肤红斑丘疹上覆盖鳞屑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皮肤科难治病,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疗法,中医在临床上多将其归纳为血热、血瘀、血燥致病。李富玉教授根据青岛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认为其发病机制为热瘀湿毒蕴于血分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睡眠质量、瘙痒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就诊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112例,根据中医辩证分型将其分为血热组、血瘀组和血燥组,采用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量表进行调查。另选同期体检的健康人112名为对照组。结果 与血热组比较,血瘀组ISI、VAS评分较低,血燥组PSQI、PASI、VAS评分较低(P <0.05);与血瘀组比较,血燥组PASI评分较低(P <0.05)。血热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和睡眠效率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其中,血热组、血瘀组和血燥组睡眠时间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血热阻睡眠障碍评分高于血瘀组和对照组(P <0.05);血热组日间功能障碍评分高于血瘀组和对照组,血燥组日间功能障碍评分低于血热组和对照组(P <0.05)。血热组的PSQI、VAS评分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 <0.05)。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蜈蚣败毒饮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再评价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寻常型银屑病患者500例,用随机化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患者按照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进行辨证分型。治疗组予蜈蚣败毒饮口服,对照组予消银颗粒口服,疗程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SI评分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际入组491例银屑病患者,治疗组血热证与血瘀证显效率分别为81.7%和88.1%,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而治疗组和对照组血燥证患者的显效率分别为70.4%和76.1%,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蜈蚣败毒饮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效率较高,但不同证型的疗效有差异,其中以血热证和血瘀证最为显著,总体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皮肤镜在寻常型银屑病与慢性湿疹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我院68例头皮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62例头皮慢性湿疹患者均采用皮肤镜技术检测。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慢性湿疹患者皮损颜色、低倍下血管形态、低倍下血管模式、高倍下血管形态(肾小球样血管、细分支血管)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高倍下血管形态的非典型血管无统计学差异(P>0.05)。寻常型银屑病、慢性湿疹患者皮肤镜下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指标分别为低倍下血管模式的规则排列、不规则排列。结论皮肤镜低倍下血管模式下是否规则排列可能是鉴别寻常型银屑病与慢性湿疹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专家问卷调查法,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方法] 在前期文献研究、临床银屑病患者症状等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制专家问卷,应用专家问卷调查法(Delphi法)对在北京6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46位皮肤科专家进行信函式专家问卷调查,利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通过分析专家对寻常型银屑病证候、证候要素常见程度的变异系数、均数、累积百分比,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专家问卷46份,回收问卷46份,回收率(积极系数)为100%。根据寻常型银屑病证候、证候要素常见程度的数据分析,按照累积百分比≥70%且变异系数≤0.35的原则,确定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候为: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血热风燥证、血虚风燥证和湿热证;常见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血、肌肤、肝、脾、肺;常见病性类证候要素为:血热、热(火)、血瘀、血燥、风、湿。[结论] 专家问卷调查法能较好的达成专家共识。通过本研究确定了寻常型银屑病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为进一步建立寻常型银屑病基于证候要素的中医辨证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银屑病中医基本证候在人群中的分布,探讨银屑病中医基本证候与疾病分期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纳入28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寻常型银屑病基本证候与疾病分期及各项病情严重程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医基本证候分布依次为:血瘀证(70.3%)>血燥证(17.3%)>风热证(12.4%);疾病分期依次为:稳定期(57.5%)>进行期(26.9%)>消退期(15.7%)。(2)中医基本证候与疾病分期的关系:风热证在进行期中所占比例较大,血瘀证和血燥证在静止期中所占比例较大。风热证与进行期相关,血瘀证与稳定期相关,消退期与血燥证相关。(3)中医基本证候与各项病情评判指标的关系:不同中医证型间银屑病的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P<0.01),PASI评分风热证>血瘀证>血燥证;瘙痒评分风热证>血燥证>血瘀证。回归分析发现:躯干部的PASI评分和瘙痒评分对3种证型的影响程度不同,与血燥证和风热证正相关,与血瘀证负相关;年龄分段与血燥证负相关。【结论】血瘀证与稳定期的病人在本次研究中所占比例最高。不同中医证型间银屑病的疾病严重程度存在差异,证型与银屑病分期可能有对应关系:风热证与进行期相关,血瘀证与稳定期相关,消退期与血燥证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凉血解毒方从肝论治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将15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以凉血解毒方为基础方,血热证加用清肝泻火药,血瘀证加用疏肝行气药,血燥证加用柔肝养血药,并在3个证型中均加用疏肝解郁药治疗.对照组主要采用复方青黛胶囊口服治疗.观察2组患者PASI评分、中医兼证以及DLQI积分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组PASI评分下降率、部分中医兼证以及DLQI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相关观察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凉血解毒方基础上从肝论治银屑病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皮损程度、中医兼证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银屑病中医证候的时相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群体研究的方法,通过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设计,调查银屑病血热证、血燥证和血瘀证3个主要中医证候,在不同病期、病程等方面的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揭示银屑病中医证候的时相性。结果银屑病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证候的分布与病期、本次复发时间密切相关,而与总病程无关。结论银屑病3个主要证型之间存在着时相性,每一次发病初期为血热证,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转化为血燥证或血瘀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清热凉血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皮肤镜下血管球扩张直径及外周血miR-31表达的变化,探讨清热凉血类中药治疗银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银屑病提供细胞分子生物学证据。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2年2月就诊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的银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2 组 (对照组30例: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和卡泊三醇软膏,治疗组30例: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清热凉血方口服)。记录入组病例治疗前后的临床各项评分等与典型皮损皮肤镜下血管扩张直径,并检测清热凉血方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miR-31表达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该指标的差异。结果:最终共纳入共54例患者。经治疗后PA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1%,对照组总有效率53.8%。两组患者皮肤镜下血管直径存在差异,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与健康人群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miR-31表达水平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中药清热凉血方口服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和卡泊三醇软膏外用具有良好疗效,皮肤镜下观察到银屑病患者靶部位皮损在治疗后血管球直径减小,清热凉血方治疗血热证银屑病的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调控miRNA基因的表达,抑制外周血miR-31水平,从而纠正血热证银屑病患者的中医证型,达到减少皮损部位新生血管生成而改善临床症状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处的皮肤镜镜像特征及促炎因子表达水平。方法: 选取2016-06 ~
2017-06 期间在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接受诊治的108 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寻常型银屑病病人为病例
组,并选同期我院骨科手术( 均在术中修剪四肢新鲜正常皮肤) 病人72 例为对照组,采用皮肤镜对病例组皮损部
位进行观察,并以ELISA 法检测病例组皮损组织及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中干扰素γ( IFN-γ) 、白细胞介素-4( IL
-4) 、白细胞介素-10( IL-10) 。结果:银屑病躯干四肢、面部、头皮、掌趾皮损皮肤镜特征主要为低倍镜下红色背
景、银白色鳞屑、血管形态呈点球状、血管呈规则排列及高倍镜下血管呈肾小球样形态,而黏膜未观察到明显鳞
屑。与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比较,病例组皮损组织中IFN-γ 水平明显增高,IL-4、IL-10 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的皮肤镜表现具备低倍镜下红色背景、银白色鳞屑、血管形
态呈点球状、血管呈规则排列及高倍镜下血管呈肾小球样形态等特征,皮损组织中Th 1 /Th 2 亚群功能失衡可能
与该病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6.
银屑病是一种红斑鳞屑性皮肤病,杨志波教授在长期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证过程中,将其分为血热证、血瘀证、血虚风燥证,分别选用凉血消风散、桃红四物汤、当归饮子,治风为先,众方尤重消风散;强调在把握主证的同时临证加减,提倡病证结合,注重调养脾胃、内外兼治、中西并用,在临床治疗中疗效显著,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副银屑病是一种原因不明,以红斑、丘疹、浸润、鳞屑为皮损表现而少自觉症状的皮肤病.西医治疗疗效不理想,副作用较明显.综述近20年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副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明确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肯定且副作用小.归纳副银屑病中医辨证分为血热、血瘀、血燥3型,治疗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血润燥为主.  相似文献   

18.
副银屑病是一种原因不明,以红斑、丘疹、浸润、鳞屑为皮损表现而少自觉症状的皮肤病。西医治疗疗效不理想,副作用较明显。综述近20年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副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明确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肯定且副作用小。归纳副银屑病中医辨证分为血热、血瘀、血燥3型,治疗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血润燥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证型银屑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的差异及理血解毒类方对银屑病患者血清VEGF的调节作用,探讨银屑病的病机基础及中医药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05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型、血燥型、血瘀型)患者口服凉血解毒汤、养血解毒汤和活血解毒汤前后血清VEGF水平。结果银屑病组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血热型银屑病组患者血清VEGF显著高于血燥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瘀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燥型银屑病组患者与血瘀型组患者相比血清VEGF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血热型和血燥型银屑病组经中药治疗后血清VEGF均明显降低(P<0.05),血瘀型银屑病组患者经中药治疗后血清VEGF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EGF的变化与银屑病之间具有疾病特异性,而证候及发展阶段的特异性不明显。抑制血管新生可能是凉血解毒方、养血解毒方治疗血热型和血燥型银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寻常型银屑病现代文献的研究分析,总结其常见症状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1949年到2009年有关期刊文献,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寻常型银屑病的症状文献数据库,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症状的频次、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文献中涉及寻常型银屑病症状226个,出现频率前10位的皮损症状:皮损呈点滴状、皮损鲜红、皮损暗红、皮损淡红、鳞屑厚、浸润肥厚、瘙痒、剧烈瘙痒、点状出血、新皮损不断出现,旧皮损扩大;全身症状:心烦、易怒、口干、口渴、咽干、便干、便秘、小便黄赤、皮肤干燥、乏力;舌象:红舌、暗舌、淡红舌、紫舌、淡白舌、舌生瘀点瘀斑、黄苔、薄苔、白苔、腻苔;脉象:细脉、数脉、弦脉、滑脉、沉脉、缓脉、涩脉、濡脉、浮脉、弱脉。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的基本病机为血热津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