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肾脏病是一组呈进行性发展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肠道与肾脏之间关系密切并且互相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关系构成“肠-肾轴”。中医学认为,脾肾相关,脾病及肾,肾病及脾,终致脾肾两虚。“肠-肾轴”理论可为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治疗提供新的途径,临床上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运动、提高肠道免疫力等以肠道为切入点的治疗措施,以及中医学从脾治肾法和中药灌肠疗法,均能有效延缓慢性肾脏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与患者的功能康复、生活质量、社交回避及高死亡率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调控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研究的深入,微生物-肠-脑轴应运而生。在中医古籍中记载了脾肾二脏象影响肠腑生理功能,现代研究也发现脾肾与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因此,本文立足于微生物-肠-脑轴,结合中医经典“脾肾互赞”理论阐述脾肾脏象与肠道菌群及卒中后抑郁之间的关系,为中医从脾肾论治卒中后抑郁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实现“脑病肠治”。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在多种疾病中具有特征性改变,并参与疾病的发生与进展。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与功能性便秘存在相关性,且肠道微生态制剂对功能性便秘具有治疗作用。本文从功能性便秘的肠道菌群改变、发生机制、与“脑-肠-菌”轴的关联及肠道微生态的治疗等方面,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阐述肠道菌群与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肠-肾轴”理论主要是指肠肾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肠道通过一些代谢物质影响肾脏功能的调节,对慢性肾脏病的发展或并发症产生影响。现通过对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分析,旨在结合现代肠-肾轴理论探寻中药灌肠能有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宿主共同进化,在维持机体免疫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可以直接或通过代谢产物间接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人员根据肠道微生态与其他脏器间的相互关联,提出了“肠-脑轴”、“肠-肺轴”等学说,并在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得到广泛验证。长航人员容易发生肠道菌群紊乱,也经常出现其他健康问题。现阶段需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明确长航人员肠道菌群紊乱与健康状态的关系,探索合理的干预措施。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对提高长航人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世民教授是山西省著名的名老中医,从医60余年,在中医药临床和基础研究多年,尤其倾心研究中药及中医方剂,数十年来科研成果显著,他倡导“仰古尚新、与时俱进、中西兼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强调“医应识药”,探幽发微,融汇古今。基于西医肠-肾轴理论从中医谈王世民教授临床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经验,慢性肾脏病属本虚标实,其基本病机主要为虚、瘀、湿、浊,临床主要治则为“补肾活血,降浊排毒”,且强调“通下法”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以泻下药物为主组方,用通利大便的方法去除浊毒,以祛菀陈莝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王世民教授基于肠-肾轴认为肠道菌群失调也可看作人体阴阳失衡的一部分,中药及复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机体阴阳平和而治疗疾病,提出“从肠治肾”,在临床疗效显著。为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为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肠道菌群及其衍生代谢物在慢性肾脏疾病(CKD)中的研究不断深入,以此为干预靶标的中医药治疗策略对延缓CKD进展具有较大应用前景。文章首先介绍了CKD的肠道微生态现状,然后基于肾肠轴深入探讨CKD肠道菌群-代谢网络致病原理,最后立足经典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治疗理念及现代药理研究总结中医药干预CKD肠道菌群-代谢网络的具体治法用药,旨在进一步明确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为作用靶点的中医药干预在CKD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慢性肝病之一,目前除了改变生活方式外,尚未确定确切的治疗方法。随着肠-肝轴理论的提出,本研究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宿主的代谢状况密切相关,除了肠道菌群本身,基于肠道菌群分泌、修饰和降解的代谢物也是宿主-菌群对话的重要媒介,同时也参与宿主代谢的调节,肠道菌群和相关代谢的失调可以被认为是NAFLD病理生理学的调节者,这也为“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肝脏病理生理改变”提供理论基础。因此,调节肠道微生态成为治疗NAFLD的一大热点,目前多个研究已经提出调节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法,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的应用。本文就肠道菌群如何参与NAFLD发病过程及针对肠道菌群靶向治疗NAFLD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以慢性炎性反应为特征的全身心身疾病,与肠道菌群紊乱密切相关。中医的整体观和恒动观与肠道微生态的整体性、动态性特征相契合;"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肠-脑-皮轴"学说,及已有有关中医药维持肠道微生态稳态的研究,为从肠道微生态角度探索银屑病的中医诊治机制提供了依据。将传统中医证候与客观的微生态学相结合,明确不同中医证型肠道微生态的特征性变化,探究可调节此类肠道微生态失调的中药复方制剂或单味药物,通过肠道菌群与中医"方"和"证"结合研究以寻找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新思路及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前认为肠道菌群广泛参与人体的营养、代谢和免疫等生理活动并能使整个人体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机体处于稳定、健康状态,它们在保持人体健康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被发现与几十种疾病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代谢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其他器官相关的身体功能,他们之间形成了“轴”,如肠脑轴、肠肾轴、肠皮轴、肠心轴等。大量研究证实肠脑轴主要与神经与精神疾病有关,其中肠道菌群可能是精神分裂症防治的有效靶点,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防治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潜在方法,故而本文主要就肠道微生物对精神分裂症的肠脑轴作用机制及对治疗的影响做出综述。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紊乱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脑-肠-菌轴(BGMA)在其病理生理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脑-肠与肠道菌群交互障碍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等途径影响胃肠道运动、感觉、分泌等功能,进而引起排便异常。天枢穴具有疏调肠腑、理气行滞、健脾和胃、调神的功效,为针灸临床治疗FC的要穴。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天枢穴对该病的影响机制可能与调节BGMA有关,包括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正常化,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调,调节脑肠肽的分泌以及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过度表达等。该文从BGMA角度探究脑-肠轴、肠道菌群与FC的发病关系,总结探讨天枢穴治疗FC的内在机制,以期为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指导。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可通过肠-脑轴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多途径双向联系,对大脑的生理、认知功能进行调控。在高原低压缺氧的环境下,肠道微生态失调致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功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菌群失调可引起神经免疫炎症、血-脑脊液屏障功能障碍、神经递质失衡对癫痫的诱发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高原肠道菌群对癫痫易感性的影响进行综述,以加深肠道菌群在癫痫治疗方面的认识,为癫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的交互作用及肠道微生态调整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80例危重症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支持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微生态治疗。依据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将患者进行危重症分级,并检测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球菌)、凝血功能(APTT、Fib、D-D)及肠道屏障功能(NO、DAO、D-乳酸)水平,分析危重症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的交互作用及微生态制剂的治疗效果。结果: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患者肠道菌群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和肠道屏障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显示,肠道菌群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肠道屏障功能NO水平比较: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肠道菌群肠球菌、凝血功能APT、Fib和D-D、肠道屏障功能DAO和D-乳酸水平比较: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症患者APACHEⅡ评分与肠道菌群肠球菌、凝血功能(APTT、Fib、D-D)...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调控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用来描述胃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复杂网络关系的“脑-肠”轴应运而生。它是基于肠道菌群的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双向信息调节通路,在人体健康和疾病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抑郁症是区别于简单情绪障碍的一种持续时间长并且反复发作的慢性精神疾病。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够通过“脑-肠”轴对宿主的应激反应、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该文基于肠道菌群综述了抑郁症的研究现状和机制,旨在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饮食模式可通过影响宿主的肠道菌群参与机体能量代谢,进而发挥减重作用。高蛋白饮食不仅能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与肠道微生态的多样性,在肠道内还可被菌群进一步分解产生色氨酸、吲哚、5-羟色胺等一系列代谢产物,对人体的脑-肠轴及肠道黏膜免疫发挥调控作用,可有效降低肥胖患者体重,并改善机体的慢性低度炎症与代谢状态,为肥胖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发生在肠道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以及肠道微生态改变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随着下一代测序等微生物学检测技术的不断进展,肠道微生态变化与IBD的关系亦备受关注。肠道微生物参与宿主物质代谢、促进宿主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在调节免疫、维持正常肠道生理功能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IBD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改变,其改变可能与IBD发生有关,因此,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抑制和缓解肠道炎症,重建肠道免疫稳态成为治疗IBD的一种新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加味益肾活血方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肠道菌群微生态紊乱的影响。方法?以本院收治的CKD 5期中医辨证属于脾肾气虚、湿浊瘀血内阻的非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加用加味益肾活血方口服。8周后采集CKD患者的血标本和粪便标本,采用PCR测定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的菌群浓度;应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常规生化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白蛋白(Alb)、肌酐(Scr)、尿素氮(BUN)等;ELISA法检测微炎症指标浓度。分析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肾功能、微炎症指标、肠道微生态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Scr、BUN水平有所下降,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2组主要证候积分均有下降(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肠道内有益菌群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属细菌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肠道内有害菌如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属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加味益肾活血方可明显改善CKD患者肠道微生态紊乱状态,同时可改善CKD患者的临床症状、保护肾脏功能、改善微炎症状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疾病谱主要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近年研究揭示肠-肝轴与NAFLD发生、发展相关,运动、饮食、微生态制剂、抗生素、粪菌移植、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缓解NAFLD。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NAFLD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及以调整肠道菌群为NAFLD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与NAFLD密切相关,调控肠道菌群可作为NAFLD治疗的新靶点,将为临床医师治疗NAFLD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文献研究,探讨基于调节肠道菌群从脾肾论治男性不育症的思路及可能机制。肠道菌群紊乱是导致男性不育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脾肾两脏与肠道菌群在生理与病理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补肾健脾类方药可通过扶植有益菌生长、抑制致病菌繁殖、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等调节肠道菌群。由此提出,补肾健脾类方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治疗男性不育症的可能机制如下: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睾丸组织炎症反应;提高抗氧化能力,缓解氧化应激对精子的损伤;改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应激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基于调节肠道菌群探索从脾肾论治男性不育症的思路,可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男性不育症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肝脾相关理论认为肝与脾生理上制中有生,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肝病可传脾,脾病亦可及肝,这与现代医学"肠-肝轴"学说具有相似之处。现代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系统紊乱是各种慢性肝病的重要发病基础,其引起的消化道临床症状与中医脾虚的证候表现存在一致性。因此,基于"肠-肝轴"学说和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可认为肝郁脾虚为慢性肝病的主要病机,痰、湿、瘀等为其发病的关键,治疗应以疏肝健脾为法,同时注重解毒通络,祛除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