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利霞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X):69-69,93
应用中药通腑泄浊汤灌肠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8例,根据病情给予相应基础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和并发症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通腑泄浊汤即大黄、槟榔、川朴、芒硝、胆南星、石菖蒲、天竺黄、丹参等,取汁500mL冲芒硝后待温度至30℃直肠给药,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本方法治疗简单方便,易吸收,对脑出血的早期治疗有利于控制脑水肿,改善脑功能,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及促醒,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收到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祛浊通腑化瘀益肾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祛浊通腑化瘀益肾治疗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CRF病人随机分为祛浊通腑化瘀益肾中药组(治疗组)30例和至灵胶囊组(对照组)30例,疗程60天。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临床症状积分、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临床症状积分、Scr、BUN、LDL-C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症状积分、Scr、BUN、Hb、Alb、TC、TG、HDL-C、LDL-C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祛浊通腑化瘀益肾治疗可改善CRF病人的临床症状及肾功能。  相似文献   

3.
通腑泄浊汤灌肠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中药通腑泄浊汤灌肠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8例,根据病情给予相应基础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和并发症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通腑泄浊汤即大黄、槟榔、川朴、芒硝、胆南星、石菖蒲、天竺黄、丹参等,取汁500mL冲芒硝后待温度至30℃直肠给药,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本方法治疗简单方便,易吸收,对脑出血的早期治疗有利于控制脑水肿,改善脑功能,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及促醒,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收到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脏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输布、运化失司,进而水湿、湿热、瘀血、浊毒相互交阻于体内,虚实夹杂,互为因果,病情缠绵难愈。孙伟教授擅用泄浊解毒法以祛邪。渗湿解毒常用茯苓皮、玉米须等淡渗利湿;化瘀解毒常用郁金、川芎、炒当归等;发汗解毒以桂枝配防风;升清降浊用醋柴胡、葛根、制苍术、大腹皮等;清化解毒常用积雪草、白花蛇舌草、河白草等;祛湿解毒常用石韦、土茯苓;通腑解毒用制大黄、槟榔等通下之品;辛开苦降常用苦寒之黄连、辛热之干姜相配。诸法相合,邪去正安,配以健脾益肾之法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益肾泄浊通络方对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慢性肾脏病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益肾泄浊通络方口服,12周后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经治疗,治疗组患者有效34例,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患者有效22例,有效率为62.86%,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Scr、BUN、TC、LDL、血磷及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Ccr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肾泄浊通络方在延缓慢性肾脏病肾功能进展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并通过降低TC、LDL及血磷水平发挥其保护心血管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益肾疏利方对脾肾亏虚、瘀浊内阻型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4期患者的疗效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脾肾亏虚、瘀浊内阻型CKD 3-4期患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脱落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肾疏利方,连续...  相似文献   

7.
通腑泻浊法在中风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腑泻浊法是中风病治疗中的常用治法之一,临证可广泛应用于中风病的各期。急性期通腑以泻体内壅盛之邪;恢复期通腑使邪去正复;同时对防治中风病的并发症和复中,亦有明显作用。临床应用当以辨证为根本,把握时机力度。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味益肾活血方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肠道菌群微生态紊乱的影响。方法?以本院收治的CKD 5期中医辨证属于脾肾气虚、湿浊瘀血内阻的非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加用加味益肾活血方口服。8周后采集CKD患者的血标本和粪便标本,采用PCR测定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的菌群浓度;应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常规生化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白蛋白(Alb)、肌酐(Scr)、尿素氮(BUN)等;ELISA法检测微炎症指标浓度。分析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肾功能、微炎症指标、肠道微生态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Scr、BUN水平有所下降,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2组主要证候积分均有下降(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肠道内有益菌群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属细菌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肠道内有害菌如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属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加味益肾活血方可明显改善CKD患者肠道微生态紊乱状态,同时可改善CKD患者的临床症状、保护肾脏功能、改善微炎症状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并发蛋白质能量消耗(protein energy wasting,PEW)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从中医脾肾两脏分析讨论CKD并发PEW的病因病机,提出“祛瘀生新”和“脾主肌肉”的论治依据,据此运用益气健脾消瘀泄浊方治疗CKD并发PEW,并佐以一则医案加以验证。[结果]CKD并发PEW患者以脾肾亏虚、浊瘀壅滞为基本病因病机,此时先天之本已然衰败,治疗应以培补后天之本为重,并贯穿疾病治疗始终,同时还应兼顾随证而生的浊瘀之邪,将生新与祛瘀结合,以益气健脾消瘀泄浊方通畅肾络,健脾治痿。所举医案中患者诊断为慢性肾脏病4期并蛋白质能量消耗,中医辨为尿浊,属脾肾亏虚、浊瘀壅滞之证,治以益气健脾、消瘀泄浊,以益气健脾消瘀泄浊方为主方治疗,复建脾运,祛除肾中瘀浊,使气血津液化生运行如初,以后天脾气固补先天肾气,顽疾复有转机。[结论]从脾肾亏虚、浊瘀壅滞的基本病机出发,运用益气健脾、消瘀泄浊法治疗CKD并发PEW,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稳定肾功能,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通腑泄浊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浊瘀互结证)患者的血清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冠心病心绞痛(浊瘀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西药常规治疗加通腑泄浊汤,35例)和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组,35例),疗程均为4周。追踪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变化,并检测血清ET和NO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本临床试验中,各组血清ET浓度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1),ET浓度下降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各组血清NO浓度治疗后均明显升高(P<0.01),NO浓度升高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组能够显著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浊瘀互结证)患者的临床证候及心电图表现。同时能够显著降低血清ET浓度,升高血清NO浓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解毒泄浊颗粒灌肠联合复方α酮酸治疗3~5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K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给予解毒泄浊颗粒保留灌肠,治疗组加用复方α酮酸口服,疗程2个月。检测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水平变化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结果:两组患者BUN、SCr均较治疗前下降,但治疗组BUN、SCr下降较对照组显著(P0.05),两组患者eGFR均较治疗前上升,但治疗组eGFR上升较对照组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后Alb与TP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Hb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但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泄浊颗粒灌肠联合复方α酮酸能够有效地治疗CKD患者,同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2.
代谢综合征是以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集多种代谢紊乱于一身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治疗尚无统一认识,多主张从肝、脾二脏论治。鉴于代谢综合征致病的广泛性、缠绵性、易变性、损形性,有学者提出从"浊毒"论治,并被广为接受,但对于"浊毒"内涵的认知,仍比较抽象,未能落实到具象的靶位。现代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的进步深化了"浊毒"与代谢综合征的实际联系,发现"浊毒"致病与肠道菌群失衡、肠黏膜屏障受损致代谢紊乱之发病机理相吻合,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有望为从"浊毒"论治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诠释。从中医"浊毒"病机入手,以"浊瘀血分—由浊转毒—毒损脉络"为主线,重新梳理肠道菌群失衡致代谢综合征的疾病演变,以期为代谢性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其传染过程迅速、致病性极强,一般以高热、疲劳、干咳为主要症状,多伴有胃肠道症状。中医学认为此病乃寒湿疫毒由卫表而入,侵袭脾肺所致,其防治当以扶正祛邪、固护脾肺为主。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肠道微生态失调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而中医学主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在人体发病及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实践证明中医可通过传统中药、针灸、传统运动等恢复有益菌的丰度,维持肠道微生态稳定,达到调节人体免疫,扶正以祛邪,对新冠感染的防治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16.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明确其发病机制,寻找治疗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案迫在眉睫。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可以通过破坏肠道黏膜完整性、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引起肠道菌群易位等多种机制促进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及进展,靶向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未来治疗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新方式。因此,本文就肠道菌群在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发生及治疗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做一评述,明确目前基于肠道微生态在肝硬化及其相关并发症发生与治疗中的作用,为未来肝硬化发病机制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微生态制剂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8月本院接收患有慢性肝病并接受微生态制剂治疗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详细分析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患者中有174例服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占87%;有24例服用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占12%;2例使用口服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散剂,占1%。其中用药时间为10~30天的患者居多,用药目的以治疗腹胀或腹泻的居多,联合用药情况中联合使用促进胃动力药物和间隔两小时以上服用的抗生素居多。结论:微生态制剂在慢性肝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其所引起的肠道功能失调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用药不合理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8.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发生在肠道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以及肠道微生态改变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随着下一代测序等微生物学检测技术的不断进展,肠道微生态变化与IBD的关系亦备受关注。肠道微生物参与宿主物质代谢、促进宿主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在调节免疫、维持正常肠道生理功能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IBD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改变,其改变可能与IBD发生有关,因此,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抑制和缓解肠道炎症,重建肠道免疫稳态成为治疗IBD的一种新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加味化痰平喘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浊阻肺型)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浊阻肺型的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同时给予中药加味化痰平喘汤治疗,疗程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肺功能变化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在血气分析、肺功能改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肠道菌群分布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化痰平喘汤联合西医治疗痰浊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肺通气功能的同时,在改善肠道菌群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罗氏肾病Ⅲ号方(由海藻、黄芪、丹参、熟地黄、煅牡蛎、鱼腥草、荆芥穗等组成)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浊毒瘀阻型3-5期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脾肾亏虚、浊毒瘀阻型3-5期非透析CK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罗氏肾病Ⅲ号方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肾功能指标、尿蛋白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56%(86/90),对照组为81.11%(73/90),组间比较(χ2检验),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