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患者,女,21岁,以反复发作性意识障碍、抽搐2个月就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双侧大脑中动脉及双侧大脑前动脉血流明显不对称,其中左侧大脑中动脉从深度50-59mm处均可探及高流速血流,峰值流速最高可达247cm/s,舒张末期最高流速可达127cm/s,PI值0.45—0.55,频谱增宽,频谱内部呈横向高强度不均匀分布,频窗消失,探及涡湍流信号,伴有海鸥叫、洗衣机轰鸣样改变,同时患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可相对升高,呈低搏动性改变,而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的血流基本正常。压迫同侧颈总动脉,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变化不明显。经颅多普勒(TCD)结果:疑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有畸形血管团(脑动静脉畸形)可能,建议进一步行MRI检查。后经MRI检查证实左颞部动静脉畸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偏头痛患者是否存在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方法运用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超声(TCD)仪检查了偏头痛患者528例,健康对照组19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双侧颈内动脉终末段(TICA)、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双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检测。结果发现偏头痛组的TCD检测异常率与健康对照者的TCD检测异常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先兆偏头痛组的TCD检测异常率(18.6%)比无先兆偏头痛组的TCD检测异常率(8.2%)明显增加,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P〈0.05);偏头痛合并紧张性头痛组的TCD检测异常率(53.2%)比单纯性偏头痛组的TCD检测异常率(12.6%)明显增加,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P〈0.01)。结论部分偏头痛患者确实存在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它们可能影响着偏头痛患者的先兆发生和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3.
本文102例接CT及MRI检查结果分成脑梗塞组73例、非脑梗塞组29例。后者的颅内动脉TCD测值与文献报道的国人同年龄组的正常值相近,而前者的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多有增高,尤以收缩期及平均速度难高明显。以VsACA≥90cm/s,MCA>100cm≥s、PCA≥90cm/s作为判断受检动脉有无狭窄的指标,脑梗塞组中50例的脑动脉Vs异常增高,非脑梗塞组中仅5例的MCAVs≥100cm/s。16例单侧脑腔梗中有11例同侧、双侧脑腔模10例中有5例单侧或双侧ACA或MCA及PCA的TCD上血流显示异常增高。单侧多发性脑梗塞15例中是2例的同侧ACA、MCA及PCA的Vs异常增高,29例双侧多发性脑梗塞中11例双侧、11例单侧颅内动脉血流TCD检出有异常。TCD对脑梗塞部位病变血管的检出阳性预期值为90.6%,特异度82.8%,与CT及MRI的诊断符合率为70.6%。  相似文献   

4.
颅内静脉血流的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经颅多普勒(TCD) 评价颅内静脉血流。方法 应用2 .0 MHz 探头对80 例健康人颅内静脉行多普勒检测,年龄20 ~70 岁( 平均48 .9 岁) 。结果 基底静脉血流信号背离探头,邻近大脑后动脉,平均流速(13 .6 ±2 .2) cm /s ,并随年龄增长有减低趋势,两侧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34 % 的受试者发现大脑中深静脉,血流信号背离探头,与大脑中动脉并行,血流速度与基底静脉类似。直窦血流信号朝向探头,平均流速(17 .3±4 .2) cm/s 。结论 经颅多普勒可用于评价脑底静脉血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分析Rasmussen脑炎患儿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 Rasmussen脑炎确诊患儿8例,在单纯部分性癫痫发作的发作期和间歇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双侧MCA血流速度。结果病灶侧血流速度变化率与病灶对侧血流速度变化率的差值分析显示,平均血流速度的方差最小。TCD检测的双侧MCA在癫痫发作期表现为不均等的血流速度增加。结论平均血流速度较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更适合作为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颅外段椎动脉血流变化。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37例临床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VBI)除外心衰、心律不齐、低血压等,进行颅外段椎动脉(674条)超声参数测量:椎动脉内径(D)、收缩峰值流速(SPV)、平均流速(TAVM)、血流量(Q)。结果:337例VBI患者,年龄小于40岁有32例,40~60岁有129例,大于60岁有176例。单侧椎动脉D≤2mm有14例,单侧D<3.0mm有228例,双侧D<3.0mm有6例。椎动脉内径比值(较粗侧与细侧比)DR=1.4±0.1;较细侧椎动脉平均内径D=(2.6±0.4)mm,平均速度TAVM=(15.2±3.1)cm/s;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之和Q=(176.5±26.8)ml/min。结论:随年龄增长,椎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逐渐减少。当一侧椎动脉内径小于3.0mm,与对侧椎动脉内径之比小于1.5,平均流速小于18cm/s,双侧椎动脉血流量之和小于200ml/min,可发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酗酒者脑动脉血液流速的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了解长期饮酒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本文应用经颅多普勒(TCD)对慢性酗酒者和健康人各30例的大脑动脉血液流速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①酗酒者双侧推动脉、大脑中动脉、左侧大脑前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包括收缩期最高流速、舒张末流速、平均流速),尤其是平均流速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②酗酒者较健康人有较多提示脑动脉末梢阻力偏高的三峰波型频谱。我们认为长期酗酒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脑血管床的循环功能,引起脑底动脉未消阻力增高,血液流速下降,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8.
经常吸烟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人们多注重其对呼吸系统的危害,而缺乏其对全身血管尤其是对脑血管引起脑动脉硬化的研究。2006/2008年对我县体检人员中,长期吸烟者的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进行观察,检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体检人员350例,均为长期吸烟男性,年龄28~55(平均40)岁,吸烟最长时间35 a,最短时间12 a,临床表现,间断头晕156例,无症状194例(伴有呼吸系统症状人员排除)。1.2方法体检者平卧,从颞窗控测双侧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末段,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从枕窗探测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每例测11支动脉共3 850支,根据血流频谱的峰值、峰时、声频分析血流变化。1.3判定标准经颅多普勒血流速度的正常值[1],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为34~70 cm/s,大脑前动脉平均速度31~61 cm/s,大脑后动脉平均流速21~42 cm/s,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28~48cm/s,经颅多普勒动脉硬化检测:波峰后移,波峰圆钝,提示动脉硬化频谱改变。2结果350例中有195例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正常,集中于吸烟时间〈15 a,与年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价值。方法 按临床诊断标准收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6例,平均年龄53.6岁,对照组为年龄相近的健康人28例。采用MT-10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于治疗前后对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大脑后动脉(PCA)、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峰速度(Vp)、血流平均速度(Vm)及血流频谱图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疾病组椎基底动脉(VBA)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疾病组TCD异常率为80.6%(29例/36例),以VBA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 TCD可作为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诊断及疗效评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慢性酒精中毒头颅CT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  金得辛 《实用医学杂志》2001,17(10):937-939
目的:探讨慢性酒精中毒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脑萎缩的关系。方法: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头颅CT扫描对87例慢性酒精中毒者和5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大脑主要动脉血流速度检测并与4项脑室CT测量指标比较。结果:(1)慢性酒精中毒组脑萎缩出现率为74.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4项脑室CT测量指标均异于对照组(P<0.01)。(2)慢性酒精中毒组TCD三峰波型频谱明显增多,双侧大脑主要动脉平均流速均明显较对照组慢(P<0.01)。(3)饮酒总量与哈氏值呈正相关关系,而与侧脑室体部宽度指数、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的平均流速呈负相关。(4)戒酒后大脑主要动脉平均流速和脑室各测量指标均有改善,以前者迅速。结论:脑血液循环障碍可能是慢性酒精中毒者萎缩性脑损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TCD在脑静脉系统血栓诊断及治疗监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脑静脉系统血栓(CVT)诊断及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采用TCD对经MRI以及DSA或MRV证实的35例CVT患者脑基底静脉(BVR)及其属支大脑中深静脉(DMCV)血流速度进行诊断性探测,并对其中13例经过溶栓治疗者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BVR和DMCV流速分别为(64.1±21.9) cm/s和(70.1±27.4) cm/s,较正常值明显增高(P<0.01),但不受颅内压增高的影响(r=0.02,P>0.05).经溶栓治疗后的两静脉血流速度明显下降(P<0.01).结论 TCD所显示的CVT患者BVR或DMCV血流速度的异常增高具有诊断意义,可为CVT的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提供无创而又费用低廉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探究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偏头痛患者20例纳入研究,对所有患者发作间期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与《中国成人TCD正常范围的统计学研究》中的数据和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双侧PCA的Vm低于正常人群(P0.05);双侧MCA、ACA的Vm与正常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患者头痛侧与非头痛侧MCA、ACA和PCA的V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PCA的Vm较正常人减低,而ACA及MCA平均血流速度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经颅多普勒(TCD)是一种具有实时性的无创的诊断工具,它可连续同时监测双侧的脑血流速度,用以反映脑血管反应性的动态方式,本文就是利用这一技术,观察偏头痛患者在视觉刺激过程中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的变化,进一步阐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脏流人道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查80例乙肝病毒性肝硬化(VLC)患者和50例酒精性肝硬化(ALC)患者的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主干的血流参数,计算血流灌注指数(DPI),并与对照组(50例)进行比较。结果VLC组、ALC组肝固有动脉峰值流速(PSV)分别为(74.1±30.5)cm/s和(41.5±7.2)cm/s,时间平均流速(TAVMHA)为(26.9±5.5)cm/s和(37.1±14.2)cm/s,阻力指数(RI)为0.72±0.06和0.73±0.05,搏动指数(PI)分别为1.6±0.44和1.7±0.29,血流量(QHA)分别为629.5±206.1和263.4±89.9;门静脉主干最大血流速度(Vmax)为(13.2±3.4)cm/s和(12.1±4.2)cm/s,血流量(Qpv)为945.5±346.9和670.0±190.5。VLC组、ALC组与对照组比较,门静脉主干内径(Dpv)、肝固有动脉内径(DHA)增宽,Vmax降低;RI、PI均高于对照组。肝硬化病变组与对照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LC组和ALC组问血流动力学变化因病因的不同也有较大差异,VLC组Qpv降低,QHA则呈代偿性增高;而ALC组QHA总体呈下降趋势,RI、PI明显高于VLC组。肝硬化患者肝固有动脉血流速度、QHA随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加重逐渐增大,与之呈正相关;门静脉的Vpv、Qpv随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加重逐渐减少,与之呈负相关;其DPI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亦有很好的相关性。VLC组、ALC组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71、0.69(P=0.000)。结论肝硬化肝脏整体流人道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有较好的相关性,肝动脉血流的特异性改变为不同病因所致肝硬化的诊断提供依据.对肝硬化的预防和治疗县右重要煮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时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IEACC)是否开放对患侧颈总动脉(C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单侧ICA颅外段狭窄70%~99%(74例)、闭塞(86例),且健侧ICA及双侧CCA正常或狭窄程度〈50%的患者。按IEACC是否开放将患者分为ICA狭窄70%-99%IEACC开放组(42例)和IEACC未开放组(32例),闭塞IEACC开放组(43例)和IEACC未开放组(43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CCA和颈外动脉(E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平均流速(MV)、阻力指数(RI),计算CCA的血流量(BFV)。分别比较ICA狭窄70%-99%及闭塞时,IEACC是否开放对患侧C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ECA在IEACC开放后患侧、健侧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结果(1)ICA狭窄70%-99%组与闭塞组IEACC开放者患侧CCA的EDV、BFV高于IEACC未开放者,EDV分别为(15±5)cm/s、(12±5)cm/s(P=0.010)与(14±6)cm/s、(10±6)cm/s(P=0.002),BFV分别为(676±271)ml/min、(557±188)ml/min(P=0.036)与(606±218)ml/min、(488±180)ml/min(P=0.035),而PSV、MV、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ICA狭窄70%~99%组与闭塞组IEACC开放者比较,患侧CCA的PSV、EDV、MV、RI、BF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EACC未开放患者比较,70%~99%组的EDV及BFV高于闭塞组,分别为(12±5)cm/s、(10±6)cm/s(P=0.014)与(557±188)ml/min、(488±180)ml/min(P=0.047);(3)ICA狭窄70%~99%组及闭塞组IEACC开放者患侧ECA的PSV、EDV、MV高于健侧,分别为(124±35)cm/s、(107±22)cm/s(P〈0.001),(34±12)cm/s、(22±8)cm/s(P〈0.001)与(64±18)cm/s、(50±11)cm/s(P〈0.001);RI值患侧低于健侧,分别为0.72±0.07、0.79±0.07(P〈0.001);IEACC未开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或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联合评估基底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标准及准确性。 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同期进行TCD及TCCS检测,并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基底动脉狭窄患者261例,记录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BA)、舒张末期流速(EDVBA)与平均流速(MFVBA)、狭窄处距体表的检测深度(D),并计算基底动脉与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大脑后动脉PSV(取较高侧测值)比值(PSVBA/PSVVA和PSVBA/PSVPCA),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计算PSVBA、EDVBA、MFVBA、PSVBA/PSVVA及PSVBA/PSVPCA的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下面积,比较上述各参数在不同取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 结果(1)基底动脉近段狭窄发生于(90±5.4)mm处,中段狭窄发生于(97±3.0)mm处,而远段狭窄常发生于(104±4.2)mm处。(2)基底动脉狭窄诊断最佳血流动力学参数:轻度狭窄的最佳参数标准为110 cm/s≤PSV≤150 cm/s或65 cm/s≤MFV≤90 cm/s。中度狭窄为150 cm/s≤PSV≤210 cm/s或90 cm/s≤MFV≤135 cm/s。重度狭窄为PSVBA≥210 cm/s或PSVBA/PSVVA≥3.5。 结论TCD或TCCS联合评估基底动脉狭窄,选择PSV、MFV及PSVBA/PSVVA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准确评估基底动脉狭窄性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度颅脑损伤经高压氧(HBO)治疗前后脑血流变化。方法:将重度颅脑损伤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5例,常规治疗加高压氧治疗。HBO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脑中动脉收缩期流速,平均流速及搏动指数(MCAVs.Vm.PI)。结果:治疗组脑血管痉挛程度轻、持续时间短,MCAVm血流速度在6-8天,13-15天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分别低11.1cm/s,20.2cm/s(P<0.01),PI的下降也有显性差异(P<0.01)。结论:TCD能及时提供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且HBO减轻脑组织缺血缺氧,临床恢复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癫痫发作间期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癫痫患者脑血流速度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经颅超声多普勒,对43例癫痫病患者(观察组)发作间期和48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中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12例正常,4例双侧增快,8例减慢,19例表现为双侧血流速度不对称,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异常发生率为72.09%(31/43)。对照组中,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33例正常,8例双侧增快,4例双侧减慢,3例表现为双侧血流速度不对称,异常率31.25%(15/48),两组异常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癫痫发作间期脑动脉血流速度存在异常改变,其异常改变的主要形式为双侧血流速度不对称和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功能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疑似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8例疑似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采用双功能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管的收缩峰流速(Vs)、舒张期末流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进行测定。结果 298例患者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80例,正常18例。血流速度增高93例(33.2%),VA:Vs(54.50±10.10)cm.s-1,Vd(29.80±9.70)cm.s-1,Vm(49.70±9.30)cm.s-1,P...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布洛芬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疗效。方法 7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9例,对照组33例,两组均行脑脊液置换,相同的基础治疗和对症处理外,治疗组给予口服或鼻饲布洛芬,每次0.4g,每日3次,疗程14d,对照组给予口服或鼻饲安慰剂;治疗前30min,治疗后3d及14d用经颅多普勒(TCD)测定两组患者脑血流速度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14d,治疗组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由(167±47)cm/s降至(95±24)cm/s,对照组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由(169±38)m/s降至(117±33)cm/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时加用布洛芬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抗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