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对脑电双频谱(BIS)监测下异丙酚镇静以及麻醉诱导和维持需求量的影响. 方法 32例ASAⅠ~Ⅱ级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行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罗哌卡因组),每组16例.T9~10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连接BIS,硬膜外给药A组用0.9%的生理盐水,B组用0.15%的罗哌卡因,首次剂量10 ml,然后以5 ml/h持续硬膜外注射.以异丙酚3 mg/s开始诱导,记录患者镇静状态、麻醉诱导和维持的异丙酚用量. 结果 达到镇静状态所需异丙酚剂量B组为(0.65±0.08) mg/kg,A组为(0.89±0.09) mg/kg,组间差异显著(P<0.05).B组异丙酚麻醉诱导剂量为(1.7±0.3) mg/kg,A组为(2.5±0.6) mg/kg,组间差异显著(P<0.05).术中维持BIS值在40~50所需异丙酚的剂量B组为(2.3±0.8) mg/(kg·h),显著低于A组的(4.0±1.4) mg/(kg·h)(P<0.05). 结论 全麻诱导前硬膜外罗哌卡因阻滞显著降低异丙酚镇静与麻醉诱导和维持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异丙酚不同给药方式用于颅脑手术病人全麻诱导的可行性.方法 56例择期颅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靶控榆注组(TCI组)异丙酚初始血浆靶浓度5μg/mL,病人意识消失后降为3.2μg/mL,单次静注组(BI组)予异丙酚2 mg/kg静注,所有病人静注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 mg/kg,2 min后气管内插管.记录病人神志消失时间、神志消失时异丙酚用量、气管内插管所需时间、气管内插管时异丙酚总用量,并记录病人麻醉前、插管前、插管时、插管后3 min SBP、DBP、HR及BIS.结果 TCI组诱导后神志消失时间显著短于BI组(P<0.01),神志消失时异丙酚用量显著大于BI组(P<0.05),两组气管内插管所需时间及气管内插管时异丙酚总用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病人插管前SBP、DBP、HR及BIS显著低于麻醉前值(P<0.01),插管时及插管后3min SBP、DBP、HR显著高于插管前值(P<0.01)、但低于或接近麻醉前水平,插管时及插管后3 min BIS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异丙酚靶控输注或单次静注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普通颅脑手术病人全庥诱导.  相似文献   

3.
王钰  牟婉兰  叶永青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1):1198-1199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对异丙酚镇静作用的增强效应。方法将择期行骨科下肢手术患者40例分为硬膜外麻醉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硬膜外麻醉组先行罗哌卡因阻滞,再行异丙酚诱导;对照组直接行异丙酚诱导。记录患者硬膜外穿刺前(T0)、注入异丙酚前即刻(T1)和OAA/S评分达到1分时(T2)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并记录T2时异丙酚血药浓度及从T1到T2时每个患者异丙酚的用量。结果两组患者T0时OAA/S评分均为5分,T0、T1和T2两组间BIS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0.05),两组T2时点与T0时点BIS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0.05)。OAA/S评分达到1分时,硬膜外麻醉组异丙酚血药浓度和所需异丙酚用量明显小于对照组(〈0.05)。结论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可增强异丙酚的镇静催眠作用,其可阻断了局部的神经传入信号,降低对网状激活系统的刺激,从而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4.
韦战红  徐军  杜光生 《浙江医学》2005,27(6):465-467
有研究表明,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阻滞具有强化异丙酚的镇静催眠作用,其机制目前尚存在争议[1].本研究拟通过脑电双频指数(BIS)的监测,了解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对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时镇静剂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作为反馈靶控输注异丙酚在硬膜外阻滞期间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将50例在硬膜外阻滞下完成择期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靶控输注组(TCI组),反馈靶控输注组(FTCI组),每组25例。以1.0μg/kg为初始靶控浓度开始输注,在效应室异丙酚浓度达到平衡后3min,将靶控浓度增加至1.8μg/ml。TCI组整个手术过程中维持此浓度不变。FTCI组5min后开启BIS反馈系统,当BIS>75时,持续进行TCI,BIS<75停止TCI。整个调控由脑电监测仪器控制输注泵自动完成。记录两组病人麻醉前(T1)、开启BIS反馈系统前(T2)、切皮时(T3)、腹腔探查时(T4)、手术60min时(T5)、术毕停异丙酚输注时(T6)、病人清醒时(T7)等各时点BIS、MAP、HR、SPO2的参数及OAA/S评分,并记录两组病人麻醉时间、异丙酚总用量、平均给药速度、意识恢复时间,计算术中OAA/S、BIS、MAP、评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分别表示为△OAA/S、△BIS、△MAP。随访有否术中知晓。结果与T1比较,两组患者在T2时BIS、MAP、HR均下降(P<0.05),T4时MAP、HR升高(P<0.05)。与FTCI组比较,TCI组患者在T4时BIS、MAP、HR升高,而在T6时上述几项指标均下降(P<0.05),术中△OAA/S、△BIS、△MAP升高(P<0.05)。FTCI组病人异丙酚总用量犤(410±33)mg犦显著低于TCI组犤(528±59)mg犦(P<0.01)。结论应用BIS值反馈靶控输注异丙酚在硬膜外阻滞期间的清醒镇静,可更加合理地评估镇静的深度,防止术中知晓,减少异丙酚用量,加快病人清醒,安全有效,较TCI更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输注对静吸复合全麻的影响。方法:上腹部择期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全麻组(Ⅰ组)、全麻 2%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组(Ⅱ组)、全麻 0.2%罗哌卡因硬膜外持续输注组(Ⅲ组),每组各20例。3组全麻方法相同,Ⅱ组、Ⅲ组全麻前先行硬膜外麻醉,Ⅱ组以2%利多卡因为局麻药物硬膜外麻醉;Ⅲ组以0.2%罗哌卡因行硬膜外麻醉,即先给予硬膜外麻醉负荷剂量,然后接硬膜外恒速持续输注泵,再行全麻。观察3组患者在诱导时、插管时、术中探查时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记录各组芬太尼、异氟醚用量和拔管时间。结果:血流动力学改变Ⅲ组明显比Ⅱ组、Ⅰ组稳定,在诱导和探查前由于加深麻醉可见Ⅱ组血压明显降低(P<0.05),而在插管和探查时Ⅰ组SBP明显高于Ⅱ,Ⅲ组(P<0.05),Ⅲ组则变化平稳。Ⅱ,Ⅲ组全麻药用量明显少于Ⅰ组,清醒拔管时间也明显短于Ⅰ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0.2%罗哌卡因硬膜外持续输注用于上腹部手术能很好地抑制应激反应、减少全麻药的用量、缩短拔管时间,有利于循环稳定,可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硬膜外不同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七氟醚吸入全麻用于老年患者食管癌手术时生命体征的变化。方法 60例择期开胸食管癌手术老年病人随机分为2组,组1、组2术中硬膜外分别给予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298%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成功后行全麻诱导插管,调节吸入七氟醚的浓度维持BIS值在50~55之间,记录术中各时刻MAP、HR、BIS、七氟醚的呼气末浓度(FESEV)。结果手术开始后90 min内组1 MAP、HR与基础值比较下降(P〈0.05),组2 MAP、HR与基础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组1与组2比下降(P〈0.05)。90 min后组1与组2 MAP、HR与T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亦无显著差异(P〉0.05)。组1与组2比较发生低血压与心动过缓的次数增加(P〈0.05)。结论与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相比,硬膜外0.298%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七氟醚全麻用于老年患者食管癌手术,能够提供充分的镇痛,术中生命体征也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心功能Ⅱ~Ⅲ级老年患者全麻诱导的合适效应室靶浓度。方法全麻下心功能Ⅱ~Ⅲ级年龄62~86岁患者择期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入室后(基础值T1)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5ml/kg,效应室靶浓度TCI(T2)3组病人瑞芬太尼从1.0ng/ml分别渐升至2.0ng/ml,3.0ng/ml和4.0ng/ml(T3)后启动异丙酚TCI,从1.0μg/ml血浆靶浓度渐升至4.0μg/ml(T4),气管插管后即刻(T5),气管插管后2min(T6)。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双频谱指数(BIS),不良反应发生率、辅助药物使用次数。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Ⅲ组给药后气管插管时及气管插管后MAP、HR降低(P<0.05),而Ⅱ组、Ⅲ组不良反应次数较Ⅰ组多、麻醉过浅次数较Ⅰ组少(P<0.05),而BISⅠ组较高。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老年心功能Ⅱ~Ⅲ级患者全麻诱导效应室靶浓度TCI瑞芬太尼宜为3.0ng/ml复合异丙酚TCI4.0μg/ml。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临床和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 ,评价硬膜外阻滞后患者达到意识丧失时所需异丙酚的剂量 ,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 30例ASAⅠ~Ⅱ级下肢、下腹部手术患者 (术前用药一致 )随机双盲法分为硬膜外阻滞组 (E组 ,n =15 )和对照组 (C组 ,n =15 )。E组在硬膜外腔注入 0 .75 %布比卡因 15ml;C组行硬膜外穿刺后 ,在硬膜外置管备用不注药。两组均在穿刺完毕后 2 0min开始连续静脉泵入异丙酚至意识丧失 ,并记录异丙酚用量。所有患者均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结果 两组意识丧失时异丙酚用量E组明显少于C组 (P <0 .0 5 ) ,监测所得的基础BIS值、泵入异丙酚前BIS值、意识丧失时BIS值两组间无差异。在同一组中 ,基础BIS值和泵入异丙酚前BIS值无差异 ,而意识丧失时BIS值均低于基础BIS值和泵入异丙酚前BIS值。结论 硬膜外阻滞降低患者意识丧失时所需异丙酚的用量。其主要机制可能是硬膜外阻滞阻断了局部的传入信号 ,降低了对网状激活系统的刺激 ,产生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异丙酚分步效应室TCI诱导模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全麻诱导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效应室TCI诱导组(Ⅰ组)和分步效应室TCI诱导组(Ⅱ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开始前(T0)、意识消失时(T1)、气管插管前即刻(T2)及气管插管完成时(T3)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及麻醉深度状态指数值.记录起效时间(开始输注异丙酚到意识消失时间),异丙酚血浆峰浓度,插管完成时间(开始输注异丙酚到气管插管完成时间),插管完成时异丙酚用量.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0.82和25.69,P<0.05),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均于T1时出现降低(P<0.05),T2时达最低值(P<0.05),T3时恢复至T0水平(P>0.05); T1、T2时间点组间比较显示Ⅰ组平均动脉压低于Ⅱ组(P<0.05).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均于T1时出现降低(P<0.05),T3时恢复T0水平(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起效时间、插管完成时间显著延长(P<0.05),异丙酚血浆峰浓度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气管插管完成时异丙酚用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分步效应室TCI诱导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轻,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全麻诱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指数和熵指数在老年患者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靶控静脉全麻中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准确性,并比较其优越性。 方法 选取择期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老年胃癌患者40例,均采用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全麻的麻醉方法,记录不同时间节点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反应熵(RE)、状态熵(SE)及停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手术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术中知晓的发生与否。 结果 应用阶梯式靶控输注丙泊酚诱导、术中维持及停药后BIS和RE、SE均随着意识变化而变化,2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中施行硬膜外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全麻时,BIS和RE、SE均可准确反映其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胰腺手术的麻醉效果以及硬膜外0.375%罗哌卡因用于胰腺手术时对血流动力学和舒芬太尼的需求量的影响。方法胰腺手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手术持续时间1.5~4 h,随机分为硬膜外(生理盐水)、舒芬太尼组(S组)和硬膜外(0.37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组(R组)。全麻诱导采用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和丙泊酚,意识消失(呼之不应)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当BIS值达到40~50时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后,调节丙泊酚靶浓度维持BIS在40~50,舒芬太尼靶浓度则根据动脉血压和心率来调节。记录两组入室时(基础值)、插管前即刻、插管后2 min、切皮即刻、剖腹探查即刻、手术1 h、拔管即刻的SBP、DBP、MAP、HR、BIS及舒芬太尼Ce(SCe)与丙泊酚Ce(PCe)。同时记录诱导时舒芬太尼和丙泊酚的总量。结果与S组比较,R组在切皮即刻、剖腹探查即刻、手术1 h、拔管即刻SCe降低(P〈0.05)。与基础值比较,两组插管前即刻、手术1 h、拔管即刻SBP、DBP、MAP、HR均降低(P〈0.05),两组插管后2 min、切皮即刻、剖腹探查即刻HR均降低(P〈0.05);与S组比较,R组插管后2 min、切皮即刻、剖腹探查即刻、手术1 h、拔管即刻SBP均降低(P〈0.05),剖腹探查即刻、手术1 h DBP、MAP均降低(P〈0.05),插管后2 min、切皮即刻、剖腹探查即刻、手术1 h、拔管即刻HR均降低(P〈0.05)。两组丙泊酚诱导和维持的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舒芬太尼诱导剂量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剂量在R组显著减少。结论硬膜外0.375%罗哌卡因能够减轻胰腺手术应激反应,同时减少全麻药舒芬太尼的用量。  相似文献   

13.
老年患者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 TCI)不同血浆浓度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临床安全性和可行性,并评价Marsh参数应用于老年人丙泊酚TCI系统的性能.方法:3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例.A组,丙泊酚复合硬膜外组;B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血浆浓度4 μg/L)组;C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血浆浓度7 μg/L)组.3组病例丙泊酚TCI的血浆浓度均为3 mg/L.观察患者麻醉及术中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tral index, BIS)、心率、血压、心率变异性等指标,并抽取桡动脉血,检测丙泊酚的血浆浓度.结果:(1)B, C组(血浆浓度4,7 μg/L)的瑞芬太尼能有效抑制插管反应,但C组(血浆浓度7 μg/L)麻醉诱导时低血压和窦缓的几率增加;(2)3组患者术中均能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BIS值=45~60);(3)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TCI不影响老年患者的苏醒; (4)Marsh参数的丙泊酚TCI系统用于我国老年患者偏离性(MDPE)为11.17%、精确度(MDAPE)为12.16%.结论: 血浆浓度4,7 μg/L的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均能安全应用于老年患者的临床麻醉,但应用血浆浓度7 μg/L的瑞芬太尼在麻醉诱导时应注意加强监测.采用Marsh参数的丙泊酚TCI系统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我国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老年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使用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的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65~80岁)20例,非老年组(18~55岁)20例。待麻醉平面、效果和血液动力学平稳后,予以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设定镇静水平为警觉/镇静(OAA/S)评分3分,观察镇静前与OAA/S评分3分时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变化、靶控浓度、丙泊酚的累积量和需要的时间。结果: 在OAA/S评分3分时,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与镇静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的靶控浓度、累积量和需要的时间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P<0.001)。结论: 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应用于硬膜外麻醉下的老年患者时应注意靶控浓度、丙泊酚的累积量和时间,只要将OAA/S评分控制在3分,就能较好的应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5.
脑电近似熵与双频指数在意识消失时预测概率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脑电非线性参数近似熵(ApEn)和双频指数(BIS)在异丙酚靶控输注(TCI)镇静时意识消失的预测概率(Pk).方法随机选择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行择期下肢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完善后,异丙酚TCI起始血药浓度为0.5μg/ml,然后以0.3~0.5μg/ml的梯度递增直至意识消失,再递减至意识恢复.每个靶浓度维持12min,双盲记录患者意识清醒·消失时的EEG非线性参数ApEn值和BIS值.计算ApEn和BIS对意识消失的Pk值,并进行比较.结果意识清醒和消失阶段,ApEn值分别为0.84±0.05,0.71±0.06,BIS值分别为80.2±6.2,67.3±7.9.ApEn、BIS对意识消失的Pk值分别为0.97±0.06、0.91±0.11,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pEn与BIS一样可有效地用于异丙酚TCI时意识反复消失-清醒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尼卡地平联合羟乙基淀粉容量填充对单纯静脉麻醉丙泊酚用量的影响。方法将87例择期进行脊柱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7例,两组在给予尼卡地平开始10-20min内快速静脉滴注10ml/kg羟乙基淀粉130/0.4进行容量填充。观察组在诱导前1min静脉输注尼卡地平10μg/kg,然后以1μg.kg-1.min-1微量泵注入;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调节丙泊酚浓度使手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值控制在40-60的范围内。记录丙泊酚用量、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结果观察组的丙泊酚用量(850.7±139.3ml)、清醒时间(6.2±2.5)h和拔管时间(8.1±2.6)h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P平均值为82.5±15.7,明显比对照组93.5±17.6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R平均值为90.6±10.5,明显高于对照组75.3±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丙泊酚浓度平均值和BIS平均值分别为2.5±0.4μg/ml和52.8±3.4,分别低于和高于对照组的3.2±0.8μg/ml和47.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卡地平联合羟乙基淀粉容量填充对单纯静脉麻醉能减少脊柱手术丙泊酚用量,同时能够保持手术所需麻醉深度,维持血流血压的稳定性,缩短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可为外科手术提供良好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腰段硬膜外阻滞对丙泊酚-舒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的影响。方法将40例ASAⅠ~Ⅱ级行全子宫切除术及要求术后硬膜外镇痛患者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GE组)及单纯全身麻醉组(GS组),各20例。L1~L2或L2~L3硬膜外穿刺置管后,GE组硬膜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8~10mL,GS组注入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全身麻醉深度通过调节内泊酚和舒芳太尼效应室浓度(Ce)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在40~60范围及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记录麻醉诱导、维持及恢复期相应时间点BIS和Ce值,并计算各药用量。结果丙泊酚Ce及用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S组相比,GE组麻醉维持和恢复期舒芬太尼Ce均低(P〈0.05)。GE组舒芬太尼用量少于GS组(P〈0.01)。结论腰段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麻醉时,对全身麻醉镇静成分影响较轻,但明显减少对镇痛成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BIS作为异丙酚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60例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均分为两组:靶控输注组和反馈靶控输注组。异丙酚的血浆靶控浓度均设定为1.8μg/mL,靶控输注组整个手术期维持不变,反馈靶控输注组BIS作为控制变量设定在75。记录并比较两组间BIS值、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异丙酚的单位标准化剂量、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结果:两组间BIS值、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反馈靶控组异丙酚总剂量低于靶控输注组(P<0.01),单位标准化剂量亦较低(P<0.01);两组病人术中的遗忘程度和满意度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BIS作为异丙酚反馈控制变量是可行的,此输注系统为硬膜外麻醉病人提供了适宜的镇静深度,且异丙酚用量少,定向力恢复快,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的最佳复合浓度。方法 将50名年龄在65~75岁之间的患者随机分为5组:A、B、C、D、E组,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分别设为:0、2、4、6、8 ng/mL。丙泊酚效应室药物浓度由2 μg/mL开始,每2 min追加1 μg/mL至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稳定于(40±5)。监测诱导期间不同时间点瑞芬太尼血浆和效应室浓度、丙泊酚血浆和效应室浓度、心率、有创血压、BIS、听觉诱发电位和体动反应,经统计分析,进行最佳复合浓度判断。结果 诱导期间,各组间高血压和低血压发生比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血流动力学最平稳,分别为20%和10%。意识消失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效应浓度存在负相关性。气管插管即刻,B组体动反应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最小。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全麻诱导,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为2 ng/mL时血流动力学最平稳:意识消失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3.5±0.8)μg/mL;气管插管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5.3 μg/mL。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年龄因素对腹部肿瘤手术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中血药浓度和药效学的影响,为临床丙泊酚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武县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60例经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的腹部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不同将其分为3组。对所有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警觉/镇静观察(the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评分进行常规监测,在给予患者进行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后,即刻进行OAA/S评分,并记录不同OAA/S评分时,患者的BIS、MAP及丙泊酚血药浓度情况。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过程中3组患者不同OAA/S评分时,其BIS、MAP、血药浓度达标需要时间。结果 各组患者MAP、BIS值随着OAA/S评分降低逐渐降低,丙泊酚血药浓度及达到OAA/S评分需要的时间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评分点下,75岁以上组患者的MAP、BIS值均明显高于其他组,丙泊酚血药浓度及达到OAA/S评分需要的时间均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 随着腹部肿瘤手术患者年龄的增加,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意识消失时,丙泊酚血浆浓度降低,麻醉起效较快,临床应用时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