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右侧颈内静脉置管长度的简易公式,提高深静脉置管深度的准确性,减少置管后的并发症。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需要经右颈内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成年患者6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前路法经右颈内静脉置管时进针定位及方向,试穿成功后,置入J形导丝,引导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采用X射线透视检查方法确定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的具体位置,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的正确位置应为右第1前肋下缘至右第3前肋上緣。收集并推算导管置入正确位置的深度与患者身高的相关性计算公式。结果 67例患者平均身高为162.4 cm,平均置入深度为15.9 cm;其中男34例,平均身高为168.6 cm,平均置入深度为16.5 cm;女33例,平均身高为155.6 cm,平均置入深度为15.2 cm。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深度的简易计算公式:深度(cm)=身高(cm)×0.088+1.8(r=0.652,P0.01)。结论成年患者经右颈内静脉置管正确深度的简易计算公式为:深度(cm)=身高(cm)×0.088+1.8(r=0.652,P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使用状况,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改善血液透析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为长期双腔导管,101例为临时双腔导管,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并发症与处理效果。结果置管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有:误穿动脉11例(8.73%)、皮下血肿6例(4.76%)。导管留置并发症有:血流量不足24例(19.04%),导管相关感染23例(18.25%),穿刺部位渗血15例(11.90%),导管意外脱落3例(2.38%)。以上并发症均在给予相应的处理后痊愈,未留下相关后遗症。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值得临床重视,提高置管技术,加强导管护理,及时处理是防范导管失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在预防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静脉炎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186例需行PICC置管术的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标准操作规范置入PICC,地塞米松组92例置管前使用地塞米松0.08mg·mL。稀释液50mL浸泡PICC导管,生理盐水组94例使用生理盐水50mL浸泡PICC导管,浸泡时间均为5min。比较两组患儿置管术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出现时间、严重程度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地塞米松组静脉炎发生率14.1%(13/92),平均出现时间为(4.4±1.0)d,生理盐水组分别为33.O%(31/94)和(2.8±0.8)d,地塞米松组静脉炎严重程度低于生理盐水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PICC置管前,使用地塞米松溶液预处理导管,能降低PICC所致静脉炎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且能延缓静脉炎出现时间,未增加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的优势。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化疗的乳腺癌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VPA置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率、导管留置时间、管路维护时间、非计划性拔管率、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置管率为98.33%、非计划性拔管率为3.33%分别与对照组的96.67%、6.6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为(4.65±1.22)个月,长于对照组的(2.42±0.87)个月,管路维护时间为(11.12±2.16)min,短于对照组的(15.52±2.35)min(P<0.05);观察组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18.33%(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VPA置管优势大于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置管时间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房腔内心电图定位早产儿脐静脉导管(UVC)尖端位置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由传统方式置入UVC的32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应用腔内心电技术定位方式置入UVC的30例早产儿作为ECG组,采用回顾分析方法,比较两组的UVC一次置入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心脏、肝脏、腹腔脏器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ECG组一次置入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一次置入成功率7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CG组非计划外拔管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31.25%),差异明显(P<0.01)。同时,ECG组平均留置时间[(6.4±0.46)d]显著长于对照组[(3.3±1.78)d],差异显著(P<0.05);带管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腔内心电图引导UVC尖端定位技术是一种安全、便捷、有效的术中脐静脉导管尖端定位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由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技术是从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插管到达上腔静脉(深静脉),是需长时间肠外营养或肿瘤患者化疗常采用的静脉输注途径.但由于PICC置管的时间较长,可导致置管后相关感染的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是长期置管的常见并发症,PICC置管并发症以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和导管阻塞等较为常见[1].  相似文献   

7.
洪惠萍 《医学信息》2009,22(1):19-21
目的探索Selding法将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微创置管)胸(心包)腔引流积液、积气,灌注药物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用Selding法将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心包)腔引流积液、积气,腔内灌注药物治疗,观察不良反应,与同期进行穿刺抽吸及粗管引流的病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68例病人置管913例次,胸腔置管845例,心包置管23例(胸腔、心包同时置管者5例)。微创置管的主要并发症是导管阻塞(57.3%)和脱落(8.9%),灌注药物后的毒副作用主要是低热、胸痛、食欲减退。结论胸部微创置管引流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并发症少,并发症处理简单,腔内灌注药物治疗副作用小,可以作为临床诊疗常规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思乐扣固定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新生儿置管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PICC置管新生患儿100例,依据固定方法分为思乐扣组和敷贴组,每组50例,敷贴组给予3M透明敷贴固定干预,思乐扣组给予思乐扣固定干预,比较分析两组置管质量和安全性。 结果:思乐扣组干预后7、15 d的自制《PICC置管新生患儿舒适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敷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思乐扣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PICC脱落率明显低于敷贴组,思乐扣组PICC留置时间明显高于敷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思乐扣固定可有效改善PICC置管新生患儿置管舒适度,有利于提高新生患儿的置管质量和安全性,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化疗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研究,纳入 2018 年 9 月至2021年 4 月医院 340 例NSCLC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 1 y,记录术后导管相关性血栓情况.设计患者基线资料调查表,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疾病基础情况、置管肢体、穿刺部位、置管深度等,后经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NSCLC化疗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340 例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 41 例,占 12.06%.发生组左上肢置管、肘正中静脉穿刺、置管深度过深例数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上肢置管、肘正中静脉穿刺、置管深度过深是NSCLC化疗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NSCLC 化疗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为左上肢置管、肘正中静脉穿刺、置管深度过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肘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利井。方法将168例肠外营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8例)。观察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锁骨下静脉胃管、观察两纽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穿刺异常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纽较对照纽平均操作时间短(P〈0.01);总穿刺成功率高(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其中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1.25%,对照组为零,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肠外营养患者外周血管条件能满足PICC置管时不用锁骨下静脉置管、当外周血管条件差时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此较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