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盛燮孙与凌煦之同志在1962年第五期中医杂志上发表了“試論針灸处方配穴禁忌”一文,我們讀了深受启发。认为作者在古今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看法和大胆的設想,是值得欢迎。但在这篇文章中我們对某些間题与作者有不同的認識。現在本着学术爭鳴的精神,提出一些意見,来共同討論。  相似文献   

2.
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組所編的《温病学講义》出版之后,經我院采用为教材,我們通过学习討論和多次的备課,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本講义的内容,比以前所編写的,在选材、論点和系統性等方面,都較为充实,使我們得到很多收穫。但是本講义内容还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我們作了简要的評述,以就正作者和讀者之前。一、对“绪言”部分的意见我們認为緒言必須使讀者明确認識什么是温病学与温病学說。要解决这个問題,必須从各方面来認識:  相似文献   

3.
夏賢閩医师所著“眼科針灸疗法”,早已和讀者见面了。我們讀后,深觉其內容丰富,对讀者的教益良多。值得向广大讀者介紹,但书中欠妥之处,就管见所及,提出,供作者参考。該書共32千字。內容分四章,包括总論、穴位各論、針灸疗法、治疗等。敘述了应用針灸治疗眼科疾病的特点与依据,今就本书的优点簡介如次: 一、总论部分:共分两个問題介紹的。第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药杂志》1955,1(2):91-91
<正> 讀者来信綜合簡述本刋自本年七月底創刋以来,到九月中旬為止,共收到讀者来信892封,對本刋提出了很多關於改進編輯工作的寶貴意見,給我們編輯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我們首先致以衷心的謝意。讀者来信中所提出的問題約有三千餘條,我們將根據這些意見作詳細的分析研究。現在經過初步綜合歸納,大概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先在這里作初步綜述和答覆如下。  相似文献   

5.
讀者来信綜合簡述本刋自本年七月底創刋以来,到九月中旬為止,共收到讀者来信892封,對本刋提出了很多關於改進編輯工作的寶貴意見,給我們編輯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我們首先致以衷心的謝意。讀者来信中所提出的問題約有三千餘條,我們將根據這些意見作詳細的分析研究。現在經過初步綜合歸納,大概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先在這里作初步綜述和答覆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稿两投是作者追求資产阶級个人名利思想的一种表現,也是欺騙讀者的一种行为,显然这种行为是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道德精神完全不相容的。我們必須坚决反对和批判这种思想行为。本刊今年第4期25頁“花斑癣(汗斑)治疗方法介紹”就是一稿两投的。当我們发現《江苏中医》今年第3期刊載該文时,本刊已經印刷,无法抽回。近来我们收到各地讀者来信加以揭发。为了杜絕今后类似情况发生,除了我們继續加强警惕,改进工作外,并热誠欢迎广大讀者进行监督,为共同办好社会主义的刊物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本刊在一九六四年第七期上发表了南方士孙德章、孙天人等具名的“試用芍药甘草湯合四逆湯治愈农药E—1605中毒病人二例报导”(以下簡称农药中毒报告)一稿后,經作者单位来函(来函附后)揭发謂系假造病例,公章亦系偷盖,旋又接到讀者韦承先同志来信指出,該报告之农药E—1605写法亦是錯誤的,全称应是“1605”或写成“E605”。从这一假报导的事例中說明我們編輯工作存在的缺点和錯誤是严重的。我們在审稿过程中,由于缺乏严肃  相似文献   

8.
在“鼓足干勁,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輝照耀下,本刊由二十四开本擴大为十六开本了。每期字数也由六、七万骤增至十万左右。如果按照本刊的歷史發展来說,这应該是一个飛躍的前進。本刊从創刊起,已歷时近八年。从政府接办起,已出版过58期,共約發表字数400万。我們的讀者遍及全國边远地区,甚至鄰近各兄弟國家。我們每天都接到各地作者給我們的來稿、来信。如果說本刊过去在  相似文献   

9.
創刊語     
“中藥通報”现在和讀者們見面了。“中藥通報”為什麼要創刊呢?它的編輯方針怎樣?它的讀者對象是誰?我們想在這裏說明一下。祖國醫藥學術有着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在保障我國人民健康上曾發揮過並繼續發揮着巨大的作用。它累積了數千年來億萬人民的實践經驗,具有豐富的內容,是我們民族寶貴的遺產。我們有責任認真地學習研究,並把它發揚光大,使它能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去我們對中醫中藥的重視是十分不够的;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目前已經開始扭轉輕視和岐视中醫中藥的錯誤思想。在中藥方面,很多地方已經開始進行中藥的學習、調查、整理和研究工作。為了更有效地開展這些工作,很多中藥工作同志們感覺有必要出版一種中藥期刊,来介紹和交流中藥界的,  相似文献   

10.
江苏中医一九六二年八月号发表了我們写的一篇“試論中医对晚期絲虫病象皮肿的认識与治疗”的文章后(以下簡称我文),承江一平先生提出了一些批評和补充意见(见江苏中医一九六三年二月号,以下簡称江文),我們感到这些意见是宝貴的,曾一再研讀和剖析。但就其論点而言,却是不能完全令人同意的。因此,有必要再来谈谈我們的一些粗浅看法,借此也可答复江文所提出的几个問題。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体"的用药策略是方药剂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文献挖掘的方药用量策略构建研究分为3大部分4个层次,应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经方原文、国医大师、现代名老中医和现代医生应用经方医案的研究,总结出若干条用量策略,最终建立方药用量策略池,指导临床医生处方用量,为进一步凝炼"以人为本体"的方药剂量理论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方药的剂量泛指方药的用量,其本义是指一剂药物的用量。方药的服量是指服用的药量,包括每服量、日服量及总服量等具体内容。方药的剂量与方药的服量不同。一首方剂的剂量是重要的,而它的服量更为重要。服量是影响疗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作用于人体的药量并不取决于方药的剂量,而是取决于方药的服量。一首方剂对量的规定给出了药物间的用量比,而服量则控制着该用量比的方药对人体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古代医家在服量控制方面有许多特色性的认识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服量控制的总原则是随证施量,即以知为度、中病即止、逐渐增量、逐渐减量、累积获效。方药服量控制是保证临床疗效和安全用药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祝諶予先生对《内經》奇恒之府的胆与手少阳經的所属,提出了新的见解,是值得欢迎的。我們对这些問題研究得很少;讀了祝文之后,綜合起来,有如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編者的話     
(一) 本报自1955年創办到現在,已有兩年多了捎诘澈驼念I导以及作者、讀者各地編輯、通訊員等的热烈爱护,共同努力,在發揚祖国药学遺产和交流工作經驗上取得了一些成績。回忆1955年創刋时,还是季刋,1956年即改为双月刋,現在根据需要又改为月刋。这种蓬勃发展的气象是可喜的,但由于我們在編刋工作中尚存着不少缺点,因此希望大家多提意見,以便改进工作。(二) 本报过去是双月刋,因受篇幅的限制,所以將“文献摘要”和“中药标准規格参考資料”兩欄暫时蚔埂O衷谝蛘聞X,全年总的篇幅較过去增加不少,因此根据讀者要求,本年起仍恢复以上兩欄?笠粰诟某莆爸幸╄a定参考資料”。  相似文献   

15.
讀了三卷二期中药通报几位同志关于中药剂型改进工作的文章以后,引起了我对这个問題的兴趣,因此不揣冒昧也来談談个人对这个問題的看法。首先我們可以肯定在目前情况下,中药改进剂型是迫切需要的,它不但适合于生产發展的需要,減少人力和时間,便于携帶服用,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質量和疗效。但是这样的工作决不能视为太簡單,我們坚决反对在改型工作中为改变而改变,只顧外表而無科学內容?改暌詠  相似文献   

16.
方药用量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重视,从历代名医著作中探寻其用方用药用量规律将是有效方法之一。金元四大家在他们各自的医学著作中散落着众多有关方药用量问题的论述,本文从季节、病位、脉象、症状、病因、正气等六个影响用药用量的方面对其规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论方药用量策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仝小林  刘文科 《中医杂志》2011,52(6):469-470
方药用量关乎临床疗效,而决定方药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疾病的种类、病势轻重,患者体质,饮片质量等。从与医者临证治疗策略有关的因素和与药材质量、煎煮等有关的药原性因素两方面探讨方药用量策略,以期对临床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作者通过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喘方药用量及配伍意义的分析,指出当今临床用量远远低于仲景原来用量,要想获得高效必须适当增加治喘药物用量,为了减毒增效,需要结合病症特点选药择量,且可通过适当配伍达到避免药物的副反应,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刊近年来发表了不少簡便、經济、有效的各科治疗經驗,很受讀者欢迎。但是有一些报导,由于作者介紹內容比較簡略,讀者不容易确切掌握。本刊今后继续欢迎这方面的来稿,但希望作者来稿时,对治疗方法、适应証候等方面力求具体、詳細,以便讀者确切掌握,更好地为  相似文献   

20.
引言我們一提到“解剖学”,不约而同的景仰西方学者,他們是在16世紀中,有了詳確实地的人体解剖学。当16世纪以前的歐洲医学界,是盖倫的天下。巴黎大学的上“解剖”課,是教授高据講台,口讀盖倫的著作,下面放一張桌子,擺一条狗或猴子,由理髮工人來作示教,教授讀到那一段,理髮工人就在狗或猴子身上解剖到那一处,釀成了“理論”是“理論”“事实”是“事实”。当時(1514—1564年)的未塞利阿斯氏(Vesalins)因为看不过去,把理髮工人的刀子,夺了过來,親自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