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与药物治疗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03年2月~2008年1月诊断为AMI且年龄〉75岁的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6个月随访。其中分为直接PCI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以及住院与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结果:直接PCI治疗组62例患者住院死亡7例、再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2例、平均住院12.4±5.2d.随诊期间再发心绞痛9例、心肌梗死4例、猝死2例。药物治疗组70例患者住院死亡14例、再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8例、平均住院20.1±7.4d,随诊期间再发心绞痛20例、心肌梗死11例、猝死5例。结论:高龄AMI行介入治疗者住院及随访期间病死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者,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急诊PCI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郁金  孙平  陈刚 《河北医学》2007,13(3):281-284
目的:评价急诊PCI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8例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急诊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急诊介入组46例,非急诊介入组32例,两组均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对比观察30d内心脏事件(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再次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结果:急诊介入组与非急诊介入组比较,急诊介入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降低了30d内心脏事件(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p<0.05;缩短了症状缓解及住院时间,P<0.05;而手术的成功率及疗效相似,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安全性高,疗效可靠,并可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药物治疗和PCI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情况。 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4年12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药物治疗患者623例和药物治疗+PCI治疗患者412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药物治疗组和药物治疗+PCI治疗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和中位生存时间,药物治疗组和药物治疗+PCI治疗组不同TIMI评分和不同年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 结果 药物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均高于药物治疗+PCI治疗组(P<0.05)。药物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的中位生存时间均低于药物治疗+PCI治疗组(P<0.05)。药物治疗组和药物治疗+PCI组TIMI评分0~2分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TIMI评分3~5分和6~7分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均高于药物治疗+PCI组(P<0.05)。药物治疗组的<65岁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和药物治疗+PCI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的65~75岁及>75岁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均高于药物治疗+PCI组(P<0.05)。 结论 PCI治疗能够降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延长中位生存时间,对TIMI分级中高危患者及年龄>65岁的患者进行PCI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辅助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76例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后TIMI血流分级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行PCI后观察组TIMI血流3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IMI血流2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27%,对照组为23.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辅助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药物保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发病5~10日成功行PCI者45例(治疗组),同期常规药物治疗48例(对照组)。观察两组随访6个月期间心血管事件(MACE)、心功能情况、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与药物保守治疗组相比,延迟PCI组患者在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原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心功能改善,LVEF提高(P<0.05)。结论:AMI后延迟PCI能降低心血管事件,明显改善左室重构和心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模式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认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是同一严重的、需紧急处理的临床综合征,即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危险分层对该综合征的治疗和预后判断至关重要。低危病人可以避免住院和不必要的治疗从而极大节约医疗开支;高危病人则可及早进行介入治疗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可能发展成高危病人的中危患者应该密切监护并给予恰当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接受早期介入治疗的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最佳应用时机.方法:选择接受早期冠脉介入治疗(PCI)的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患者162例,接替罗非班使用时机分常规早期治疗绀和延期选择性治疗组,分别评估两种治疗方案对PCI术前、术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和30天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PCI术前TMPG分级0~1级患者共65例(40.1%),其中早期治疗组27例(32.9%),延期治疗组38例(47.5%);统汁显示早期治疗组PCI术前TMPG分级0~1级发生率显著低于延期治疗组(P<0.05).30天复合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发生率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GP Ⅱb/Ⅲa拈抗剂早期治疗能改善PCI术前肌微循环,提高组织水平灌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延迟冠脉介入治疗(延迟 PCI)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300例确诊的AMI患者分为两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时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 在稳定型心绞痛、心力衰竭、死亡和复合终点事件等方面延迟 PCI 组较药物治疗组明显下降.延迟PCI组左室射血分数增加; 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减小.结论 延迟 PCI 治疗可以减少 AMI 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急诊经应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637例经临床确诊的ST段上抬型、发病时间〈12h的AMI患者被分为急诊PCI(105例)、溶栓治疗(94例)、药物治疗(348例)三组,依据logistic回归方程高危AMI患者的P值,各组更分为高危、低危两个亚组。以Timi血流分级判断急诊PCI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开通、血栓、慢复流、无复流情况;记录住院期间临床事件;4周后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各组及亚组28天病死率。结果:PCI级IRA开通率为100%,支架率为99.0%。高危与低危两个亚组术中冠脉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5.0%和20.0%;慢复流发生率分别30.0%和25.0%;无复流发生率分别4.0%和o.0%。临床事件中,三组及亚组间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组及其亚组心衰发生率显著高于PCI组和溶栓组及亚组(P均〈0.01);溶栓组及亚组心绞痛和再梗死发生率较PCI组和药物纽及亚组高(P〈0.05或P〈0.01);PCI组及其亚组住院天数明显短缩(P〈0.01);药物组及其亚组LVEF较PCI组和溶栓组及亚组下降(P均〈0.05);PCI组、溶栓组和药物组的28天病死率分别为0%、7.4%和18.7%(P〈0.05或P〈0.01),且死亡者均为高危亚组患者,溶栓组和药物组的高危亚组痛死率分别为10.4%和26.0%(P〈0.05或P〈0.01)。结论:急诊PCI较尿激酶静脉溶栓及单纯药物治疗AMI更能充分开通IRA,改善心功能,减少临床事件,短缩住院天数;可进一步降低高危AMI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延迟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T)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258例7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介入治疗或接受介入治疗的种类,将患者分为直接急诊PCI治疗组(急诊组)71例,延迟PCI治疗组(延迟组)78例以及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109例。收集并分析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对存活出院的患者随访,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基线资料急诊组ST段抬高例数高于其他两组,住院天数明显降低(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急诊组和延迟组。平均随访(4.5±2.5)例(1.6~7.9年),完成随访233人(90.3%)。延迟组死亡2例,急诊组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15例。与对照组相比。延迟PCI治疗可降低远期MACE的发生率;与急诊组相比远期临床事件发生率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延迟PCI治疗可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性肝破裂的治疗方法。方法 52例肝破裂患者采取保守治疗30例,手术治疗22例,分别实行肝缝合修补7例;肝切开直视结扎缝合9例;清创性肝部分切除3例;选择性肝动脉结扎2例;肝周纱布填压术5例;M esh网包裹术2例;肝静脉损伤修补6例;明胶海绵或明胶海绵加医用生物蛋白胶填塞6例;大网膜填塞加缝合修补9例。结果保守治疗30例,成功26例,成功率为86.7%。52例患者死亡4例,病死率为7.69%。结论肝破裂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应掌握"损伤控制"原则,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郑丽卿  柯秀丽 《中外医疗》2016,(28):183-185
目的:探讨痤疮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与成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两年间收治的180例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手段差异将其分为中药内治组(中医辨证疗法)、中药外治组(面膜法、洗剂、软膏、凝胶和霜剂治疗)和综合治疗组(中药内服外用)各60例,以治愈、显效和无效来观察治疗成效。结果中药内治组、中药外治组和综合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达到95%(57/60)、86.66%(52/60)、90%(54/6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必须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支架放置组11例,经内镜安装可回收全覆膜防反流支架,术后2个月回收支架;扩张组16例,行内镜下探条或气囊扩张。在治疗后6、12、18个月时随访,了解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11例支架放置组患者,支架均成功置入并顺利取出,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扩张组16例中有2例术后并发贲门黏膜撕裂大出血,无1例发生穿孔。在治疗后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咽下困难缓解率均达到100%。16例扩张组患者18个月后有5例复发(31.3%),临床症状≥Ⅱ级,11例支架组患者18个月后只有1例临床症状为Ⅰ级(9.1%),支架放置组较扩张组疗效更显著(P0.01)。结论内镜下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远期疗效理想,可作为贲门失驰缓症的首选和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诱导治疗至少应用一次糖皮质激素+长春新碱+蒽环类药,尽量加用门冬酰胺酶,强烈的诱导治疗必须权衡利弊。在强烈的诱导和巩固后维持治疗仍然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标准治疗。高危患者在第一次完全缓解时推荐干细胞移植,标危者不推荐。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预防性治疗是防止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或复发的基础。总之,成人急淋应根据预后因素及患者特点等确定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37例贲门失驰缓症的临床治疗结果。药物治疗25例,阿托品与解痉灵的治疗效果相差不显著(p=030)。心痛定的疗效较阿托品为好(P=004),但与解痉灵的疗效差别不显著(P=013)。手术治疗27例,效果良好者占84%(21/27)。手术疗效与病程及食管扩张程度密切相关。故本病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6.
侵袭性牙周炎是一种以进展迅速、牙周破坏严重为主要特征的牙周炎,对牙周健康危害严重。由于其病因复杂,临床上对于这种牙周有侵袭性破坏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往往不能得到预期疗效。目前关于侵袭性牙周炎的有效治疗方法尚在探索中。本研究对近年来治疗侵袭性牙周炎的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髁突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三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早期行张口训练以恢复咀嚼功能;35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行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目定术,术后颌间牵引固定三天。均追踪观察6月~2年。结果所有患者恢复良好的咬合关系,不影响咀嚼功能,达到下颌骨对称性外形以及下颌骨在三维空间平面的良好运动,张口度基本正常。结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髁突骨折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女性垂体泌乳素微腺瘤的治疗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育龄期女性垂体泌乳素微腺瘤患者药物与手术治疗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6年6月确诊为垂体泌乳素微腺瘤的女性患者8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药物组26例,手术组62例.随访各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内分泌激素水平以及生殖生育情况,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总治疗有效率为73.9%,其中药物组为69.2%,手术组为75.8%,两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总受孕率为12/19,活胎率为10/19.药物组活胎率为7/8,明显高于手术组的3/11(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8%,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4.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药物治疗后1个月泌乳素(PRL)水平是否立即恢复正常、术前PRL,值/术后1 d PRL,值是否≥20是预测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有生育要求的垂体泌乳素微腺瘤患者应首选药物治疗.治疗后应定期随访PRL水平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治疗后的1~3个月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是关键期.  相似文献   

19.
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较高。本文介绍了目前动脉导管未闭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正确理解PDA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心脏病学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西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病理特点是胃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而被列为癌前状态.采取对症治疗为主,效果不甚理想.中医药采用辨证分型论治、经验方治疗、中成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能使部分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使胃黏膜细胞异性增生及上皮肠腺化生与腺体萎缩等病理学改善,阻断其向胃癌发展,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