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分型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医学以及传统中医从不同的视角认识疾病,并有望在系统生物学的范畴内得到统一。本文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时间飞行质谱(UPLC-Q-TOF)的血浆代谢组学方法,运用多维数据分析来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疾病分型。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能够区分对照组和RA 疾病组。进一步采用正交滤噪(OSC)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可明显区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不同病程(稳定期与活动期)以及中医特定证候(寒证与热证)等疾病亚型。代谢组学在阐明传统中医理论,促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特点,导致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确切疗效,且有长期治疗副作用小的优势。代谢组学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与中医相契合,为RA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综合代谢组学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中药治疗及针灸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代谢组学在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思考,以期对后续研究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个累积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方面看,中医对RA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相一致。但如何在基因水平上发挥中医的疗效,有待予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类的系统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为例, 在流行病调查和RCT临床试验的基础上, 开展了RA 中医证候分类学的系统生物学基础研究。在重点探索RA 寒热证候的基因组表达谱区别、RA中医四诊信息分类的统计学依据以及与传统中医分类的联系、RA 中医证候分类与疾病分类指标的关联关系、RA 中医证候分类与ACR 疗效的关联关系的基础上, 认为RA 中医证候分类有系统生物学基础, RA 中医证候分类能对RA 再次分类, 并对RA 的进一步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痹证的中医外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的中医外治研究进展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030012)黄亦琦痹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关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关)。内服中药局部药液浓度低,限制了药效的发挥。采用中医外治法,以不同剂型和方法,将药物施于皮肤、腧穴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9%,高于对照组的73.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病过程中血瘀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健康新西兰兔24只,雌雄各半,体重2.5kg±0.5kg。按照中医病证结合原则,结合现代医学关于RA发病机制的理论研究,模拟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使用RA特异性自身抗原CCP多肽,在动物体内产生自身免疫过程,导致动物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结果:CCP佐剂组血清中具有较高水平的自身抗体,与单纯佐剂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同时血浆中具有较高水平的FPA和D-二聚体,与单纯CCP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在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中,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是主要的致病因素,而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血瘀证的表现和微观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铺灸治疗,对照组采用旭痹冲剂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0%,对照组为75.0%,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骨代谢指标,分析RA患者骨代谢状态,并进一步了解其与临床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健康对照组40例,RA缓解组40例,RA活动组40例。均分离血清,测定血中骨钙素(BGP)、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1)、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及尿脱氧吡啶啉(DPd),肌酐(Cr),并计算尿脱氧吡啶啉/肌酐比值。结果:代表骨形成的指标BGP、BAP水平,在对照组,RA缓解组,RA活动组3组中依次降低。表明3组的成骨作用依次下降。代表破骨作用的指标NTX-1,尿DPd/Cr在3组中依次上升。3组的破骨作用依次增强。其中NTX-1尤为明显。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骨丢失,导致全身性骨质疏松可以用BGP,BAP、NTX-1和尿DPD/Cr比值作为早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依据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症状、病因和病机认识,结合RA模型研究现状,分析实验动物模型对中医辨证论治的影响,探讨RA病证结合模型的重要性,提出今后中医造模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确诊的RA患者120例,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布洛芬及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加服中药独活寄生丸治疗,30 d为1疗程,3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调查,运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从而发现RA常见证候、临床症状分布规律以及证候与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临床信息采集表,对1 024例RA门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分析RA一般症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和特征,收集临床资料和中医四诊所得证候资料,对RA症状、证型、舌象、脉象及证候要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屈伸不利、恶风寒、腰膝痠软为RA常见的临床症状;舌质黯、淡、红为常见的舌象;苔白、白腻、黄为常见的舌苔;脉滑、濡细、弦为常见的脉象;脾肾亏虚证、痰湿阻络证、风寒湿痹证及湿瘀痹阻证为RA常见的证型。结论对RA证候、证候要素及症状等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利于临床上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从而进一步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和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拔罐起泡加内服中药治疗寒湿、瘀血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将127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采用针刺拔罐起泡加内服中药治疗;对照组62例,给予口服尼美舒利分散片结合口服复方环磷酰胺片治疗;疗程为2个月,2个月后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12例,显效25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愈显率为56.92%,总有效率93.85%;对照组临床治愈7例,显效17例,有效26例,无效12例,愈显率为38.71%,总有效率为80.65%。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组内寒湿痹阻证与瘀血痹阻证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寒湿痹阻证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对于寒湿痹阻证疗效更好;两组治疗后实验室检查指标ESR、CRP、RF均有明显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拔罐起泡加内服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瘀血痹阻证疗效显著,对于寒湿痹阻证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50例,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0%,明显高于对照垂且74.0%(x^2=3.785,P〈0.05);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衣蕾  吉海旺  雷鹏  罗强  杨敏 《河北中医》2010,32(10):1553-1555
目的观察活血补肾祛风方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雷公藤组和活血补肾祛风方组,各8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用弗氏完全佐剂0.1mL注入大鼠右后足跖皮下进行致炎,在致炎1周后进行第2次注射,8~12d产生超敏反应性炎症,制成AA模型。活血补肾祛风方组予活血补肾祛风方水溶液(3.1g/kg)灌胃,雷公藤组予雷公藤多甙片水溶液(30mg/kg)灌胃,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灌胃8周。观察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AI)及血清TNF-α、IL-1、免疫球蛋白(Ig)G、IgM的含量。结果雷公藤组、活血补肾祛风方组治疗后AI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较模型对照组治疗后降低(P0.05)。活血补肾祛风方组治疗后AI较雷公藤组降低(P0.05)。模型对照组TNF-α、IgG、IgM、IL-1较空白对照组升高(P0.01),造模成功;雷公藤组、活血补肾祛风方组TNF-α、IgG、IgM、IL-1较模型对照组降低(P0.05);活血补肾祛风方组TNF-α、IgG、IgM、IL-1低于雷公藤组(P0.05)。结论活血补肾祛风方可降低AA大鼠AI及血清TNF-α、IL-1、IgG、IgM含量,可能是其治疗RA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综合干预措施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和甲氨蝶呤基础上,应用中药内服、外敷兼康复训练对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生存质量变化的影响,旨在科学评价RA治疗方案中综合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80例病例来源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RA生活质量量表作为本研究测量的工具。结果:综合干预组治疗RA总有效率为91.7%,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综合干预组治疗前后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健康自我认识分值较治疗前水平明显改善(P0.01),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佳,使RA患者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优势在于注重机体平衡和整体调节,针对目前中医药治疗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现状,提出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防治的新思路,观察我院自拟纯中药制剂"关节舒散"系列方剂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86例,随机分为2组,即"关节舒散"系列方剂治疗组(Ⅰ组)、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组(Ⅱ组),每组343例。结果:两组均可改善RA的症状、体征与实验室检查指标,Ⅰ组总有效率96%以上,Ⅱ组总有效率70%,I组疗效明显优于Ⅱ组(P〈0.05),且毒性和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结论:"关节舒散"系列方剂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无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基础, 研究RA各证型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抗环瓜氨酸肽(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y,CCP)抗体分型差异。方法 选择230例早期RA患者,按证型分为湿热痹阻(50例)、寒湿痹阻(50例)、肾气虚寒(50例)、肝肾阴虚(40例)、瘀血痹阻组(40例),另选择体检健康者1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类风湿因子——RF-IGM、RF-IGA、RF-IGG、抗CCP抗体。结果 湿热痹阻、寒湿痹阻、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瘀血痹阻组抗CCP抗体及RF-IGM、RF-IGA、RF-IGG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各组活动期抗CCP抗体及RF-IGM、RF-IGA、RF-IGG高于非活动期(P〈0.05);活动期湿热痹阻型抗CCP抗体及RF-IGM、RF-IGA、RF-IGG浓度高于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瘀血痹阻型(P〈0.01)。结论 类风湿因子RF-IGM、RF-IGA、RF-IGG、抗CCP抗体浓度可作为RA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实验室指标和活动期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2例给以甲氨蝶呤片和双氯芬酸钠胶囊(英太青)治疗,治疗组23例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对照组有效率为68%,治疗组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持续时间、血沉及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不良反应较少。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