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管新生是机体常见的重要生理、病理过程,其过程涉及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均血管新生密切相关。细胞因子通过信号转导通路调节血管新生相关细胞的迁移、增殖、凋亡影响血管新生。近年来对血管新生机制的最新研究表明,VEGF通路、Notch通路、PTEN/PI3K/AKT通路、JAK/STAT通路参与调节血管新生。中医药可通过调节信号转导通路调节血管新生,在治疗以血管新生为主要病变基础的疾病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2.
血管新生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与骨髓/淋巴结血管新生程度及血管新生调控因子高表达密切相关,抗血管新生已成为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诸多研究证实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的稳定性和临床症状有关。CEUS能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为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新生血管是指原有微血管内皮细胞经过生芽、迁移、增殖与基质重塑等过程而产生的新血管,成年人生理性的新生血管仅见于月经期和哺乳期的女性生殖器官。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内膜新生血管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普遍存在的特征,它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新生血管在不稳定性斑块及斑块的易损部位更为明显,与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多种恶性血液疾病患者骨髓的血管密度增加并且与疾病进程及预后相关。对血管新生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多集中在血管新生正负调控蛋白分子上。近来通过对几种白血病细胞株的研究,已将注意力集中于血管新生因子在血液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上。为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及其受体(VEGFR)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及疾病进展和预后中的作用,我们检测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VEGF-C及其受体表达情况,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管新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Vacca等首次研究证实,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血管新生明显增加,与疾病进程及不良预后有关,提示血管新生在MM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本研究中通过测定新诊断MM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及骨髓、血浆中血管新生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浓度,分析血管新生与MM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血管新生在其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众多基础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总结角膜外伤、炎症、感染等多种疾病共同病理改变的角膜新生血管的调控机制及治疗新方法,以期对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有所帮助。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 edline1997-01/2004-08的与角膜新生血管相关文献,检索词“cornealneovascularization”,并限定文献语种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2-01/2004-08的与角膜新生血管相关文献,检索词“角膜新生血管”,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查找全文。纳入标准: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角度,研究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论著,排除标准:重复的研究论述或从其他学科的角度研究膜新生血管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8篇关于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基础研究。有关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论著共30篇,排除8篇为重复研究。30篇文献围绕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从不同的角度论证其调控网络的重要性。资料综合:角膜新生血管是角膜外伤、炎症、感染等多种疾病共同的病理改变。治疗角膜新生血管对许多角膜疾病的转归和角膜盲的挽救意义重大。①促进角膜新生血管的分子调控机制:早期的研究认为,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和发展与组织微环境中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有密切关系,在这些促血管因子的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被激活,迅速突破血管基底膜、增殖移行并最终形成新生血管。②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分子机制:最新的观点认为,角膜的无血管特性有赖于角膜组织中数量足够和功能正常的血管抑制因子,而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是抗血管因子和促血管因子组成的分子网络表达失平衡所致,即抑制血管因子不足或促进血管因子过多。③干预分子机制的治疗策略:调控血管生成的分子网络平衡对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认为削弱血管生成促进因素或加强血管生成抑制因素,使分子网络重新恢复平衡,是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根本方法。针对于各种血管生成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前景光明,抗血管生长因子的基因疗法初见成效,另外各种拮抗血管生长因子的人工合成物也陆续出现,直接使用血管生长抑制因子治疗新生血管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在优化血管生长抑制因子用药方案的研究中发现,联合使用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是单独使用的16倍以上。结论:角膜新生血管的分子调控网络在病变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明确其关键控制点,利用基因操作技术把两种抑制因子的融合基因产物用于抗血管的研究,这将为第二代的抗血管药物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眼部病理性新生血管相关疾病会对患者视力造成显著影响,目前此类疾病的临床一线治疗方案主要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的眼内注射,但在部分患者中,这种治疗方法存在应答欠佳、或有潜在不良反应等局限性。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促进胚胎发育、维持组织稳态的功能,在体内组织中广泛表达。近期一些研究发现,细胞内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被异常激活时,其下游基因产物的表达增加能够上调HIF-1α等细胞因子,继而促进眼部的病理性血管新生,Wnt抑制剂的应用能够延缓眼部病理性血管新生进展。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眼部血管新生病理机制的研究为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9.
王泳  柳林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2):128-130
目的: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众多基础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总结角膜外伤、炎症、感染等多种疾病共同病理改变的角膜新生血管的调控机制及治疗新方法,以期对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有所帮助.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7-01/2004-08的与角膜新生血管相关文献,检索词“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并限定文献语种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2-01/2004-08的与角膜新生血管相关文献,检索词"角膜新生血管",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查找全文.纳入标准: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角度,研究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论著,排除标准:重复的研究论述或从其他学科的角度研究膜新生血管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8篇关于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基础研究.有关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论著共30篇,排除8篇为重复研究.30篇文献围绕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从不同的角度论证其调控网络的重要性.资料综合:角膜新生血管是角膜外伤、炎症、感染等多种疾病共同的病理改变.治疗角膜新生血管对许多角膜疾病的转归和角膜盲的挽救意义重大.①促进角膜新生血管的分子调控机制:早期的研究认为,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和发展与组织微环境中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有密切关系,在这些促血管因子的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被激活,迅速突破血管基底膜、增殖移行并最终形成新生血管.②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分子机制:最新的观点认为,角膜的无血管特性有赖于角膜组织中数量足够和功能正常的血管抑制因子,而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是抗血管因子和促血管因子组成的分子网络表达失平衡所致,即抑制血管因子不足或促进血管因子过多.③干预分子机制的治疗策略:调控血管生成的分子网络平衡对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认为削弱血管生成促进因素或加强血管生成抑制因素,使分子网络重新恢复平衡,是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根本方法.针对于各种血管生成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前景光明,抗血管生长因子的基因疗法初见成效,另外各种拮抗血管生长因子的人工合成物也陆续出现,直接使用血管生长抑制因子治疗新生血管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在优化血管生长抑制因子用药方案的研究中发现,联合使用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是单独使用的16倍以上.结论:角膜新生血管的分子调控网络在病变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明确其关键控制点,利用基因操作技术把两种抑制因子的融合基因产物用于抗血管的研究,这将为第二代的抗血管药物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是国内较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但至今尚无特效药物以及特效的治疗方法.目的:全面了解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归纳各种针对角膜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方法:电子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1989/2009收录的有关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实验,分析角膜新生发病因素和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与结论:共纳入27个研究,角膜新生血管能损伤患者视力,角膜水肿、血管因子、炎症反应、缺氧、角膜神经等均可能引起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阿瓦斯汀、脱氧核酶、小干扰RNA、光动力疗法、中药等对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目前已处于临床或动物实验研究阶段.且随着技术的发展,针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技术将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肿瘤一直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常见的疾病,当肿瘤生长到一定阶段,其新生血管的形成受到血管生成促进因子与抑制因子的平衡调控。在肿瘤进程中,血小板中存在的新生血管生成的调节因子发生量和种类上的变化,通过对血小板新生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研究,对肿瘤的预防、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血小板新生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特别是抑制因子)在肿瘤进程中的作用和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常的视网膜血管应为直的或轻度弯曲,只有在某些疾病状态下血管才会变得扩张迂曲。高血流量、新生血管和血管充血都可以出现视网膜血管迂曲。文献报道的视网膜血管迂曲病例往往是全身性疾病在眼部的表现。本文报告一个家族性视网膜血管迂曲家系,家系中的多例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13.
超声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易损性斑块是导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存在及数量与斑块的易损性明显相关.超声造影(CEUS)可以显示斑块内的新生血管,且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斑块内新生血管明显相关,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早期预测斑块易损性的影像学方法,有助于早期干预,降低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呼吸系统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洪 《临床荟萃》2008,23(4):302-30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特异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刺激体内新生血管生成、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及维持血管正常状态和完整性的功能,它在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胸腔积液、肺癌等多种肺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一种50 kDa分泌型糖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和生理活性,包括抗血管生成、抗肿瘤和神经营养活性等。从1987年PEDF被发现以来,许多研究证实PEDF或PEDF的多肽片段具有治疗多种疾病的潜力,尤其是伴有新生血管形成、神经损伤、肿瘤等病理改变的疾病。角膜疾病常出现新生血管浸润、炎性反应、神经损伤等,目前PEDF在角膜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现将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马键  丁欣 《临床医学》2000,20(9):14-16
中重度结角膜碱烧伤是一种致盲性很高的眼表面疾病,过去多采用保守疗法,即使保全眼球,往往以眼表面的纤维血管化而告终。二期行角膜移植术,由于大量的新生血管存在植片难以成活,即使植片成活新生血管的再次长入也难以恢复有用视力。  相似文献   

17.
滕伟  惠学志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6):2697-2699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对兔缺血心肌中血管新生的影响.探讨怎样促进梗死心肌和严重冠心病患者心肌的侧支循环重建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和减少其并发症.方法:应用阿托伐他汀干预心肌梗死高胆固醇动物模型,观察他汀类药物对缺血心肌中血管新生的影响.取动物模型动物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做冰冻切片,用酶组化染色法检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碱性磷酸酶鉴定.结果:他汀类药物对缺血心肌中血管新生有影响.结论:阿托伐他汀对缺血心肌中血管新生有促进作用,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异常的新生血管在视网膜下,特别是黄斑部的视网膜下生长,引起视网膜出血、水肿及视网膜组织的破坏,最终形成疤痕,导致中心视力丧失,是全球成年人致盲的首要疾病之一,常见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病理性近视(PM)等眼底疾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光动力疗法(PDT)[1-3].  相似文献   

19.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是一类能增殖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但尚未表达成熟血管内皮细胞表型,也未形成血管的前体细胞。研究发现,EPC不仅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同时也参与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因而,近年来一些国内外学者在探索通过EPC移植来促进血管新生和维持内皮功能完整,希望为一些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作者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可导致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斑块内出血(IPH)可加速斑块的进展破裂,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发现,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渗漏或破裂出血与IPH形成密切相关。运用高分辨磁共振的2D和3D序列识别IPH,对判断斑块破裂风险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IPH尚无特异性治疗,但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可能为治疗提供新靶点。本文主要从斑块内新生血管、高分辨磁共振及抗血管治疗三个方面对IPH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