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伊贝沙坦对高血压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高血压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80例,随机分成伊贝沙坦组40例,给予伊贝沙坦300mg/d;常规治疗组40例,给予钙拮抗剂或B受体阻滞剂等,排除对血尿酸代谢有影响的药物ACEI及利尿剂等。治疗6周后观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尿微量白蛋白(MA)变化。结果:伊贝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SBP、DBP和治疗前比均显著下降(P〈0.01)。伊贝沙坦治疗组血UA、BUN、Cr及尿MA水平分别由治疗前(448.1±50.8)μmol/L、(10.7±1.3)mmol/L、(149.1±13.8)μmol/L、(57.1±17.4)mg/L下降至(367.9±42.9)μmol/L、(8.2±1.0)mmol/L、(120.9±11.5)μmol/L、(44.6±13.7)mg/L(P均〈0.01),而常规治疗组血UA、BUN、Cr及尿MA水平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伊贝沙坦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同时还具有降血尿酸及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初诊的高血压病患者125例经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被分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n=44例)和无内-中膜增厚组(n=81例);左室肥厚组(n=37例)和无左室肥厚组(n=88例)。测定动态血压参数,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1)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分别为:24h平均收缩压(141.5±13.7):(127.5±11.9)mmHg,24h平均舒张压(87.1±8.6):(80.9±9.1)mmHg,24h脉压(53.9±10.3):(44.9±9.5)mmHg,动态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60.3%:28.7%,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3)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与无内-中膜增厚组的上述临床指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而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对左室肥厚及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有显著影响,可能参与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20所综合医院1983-1993年的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患者1023例,男女之比为2.68:1,平均年龄61.9±9.9岁,女性发病年龄约比男性大5岁。既往罹患高血压病与冠心病者分别占43.3%与37.7%。以胸痛为首发症状者占86.1%。前壁与下壁梗塞者分别占49.9%与32.2%。死亡155例(15.2%),男女死亡率分别为13.7%与19.7%。主要死因心脏骤停(34.8%)、心衰(36.1%)与休克(23.2%)。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介入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11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治的72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实施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治疗,随访观察介入治疗后1年以上的临床疗效。结果72例患者中男性61例(84.7%),年龄(64.9±9.0)岁,吸烟史48例(66.7%),原发性高血压病史34例(47.2%),糖尿病史22例(30.6%)。术前临床表现肢体供血不足62例(86.1%)、椎基底供血不足27例(37.5%)、有血管杂音24例(33.3%)、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72例(100%)。介入手术成功66例(91.7%),失败6例(8.3%)。随访36(12~100)个月,随访率97.2%。上述四个方面临床治愈好转率分别为91.9%、88.9%、91.7%、93.1%,恶化病例1例,为介入治疗失败患者行外科人工血管置换术。介入成功患者患侧术后收缩压较其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00±21.21)mmHg vs.(82.92±51.01)mmHg,P〈0.05,1mmHg=0.133kPa]。结论经皮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病变安全、有效,长期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冠心病(CAD)和扩张型心肌病(DCM)心率变异性(HRV)改变特点,探讨HRV在评估CAD和DCM病情、预后方面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所有121例CAD患者、49例DCM患者及62例正常对照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和排除CAD、DCM,所有病例均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计算HRV时域各指标:SDNN、SDANNind、SDNNind、rMSSD、PNN50。结果CAD、DCM患者的HRV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别为SDNN:98.8±28.9,75.7±18.9VS137.3±34.2;SDANNind:88.8±27.9,67.3±17.8VS125.6±34.6:SDNNind:39.6±15.1,30.9±8.7VS55.7±18.9;rMSSD:23.4±11.7,22.8±9.8VS33.1±19.7:PNN50:4.4±5.9,3.2±3.9VS10.3±12.9);DCM患者HRV降低最显著,且显著低于CAD患者;当CAD患者合并高咀压病和糖尿病时,HRV进一步下降,与DCM患者下降程度相同。结论CAD和DCM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DCM患者、CAD合并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的HRV下降更显著,其自主神经损害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长期中等强度运动联合标准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病人的效果。方法:药物标准治疗的30例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1年运动训练组(ET,Ⅰ组,n=15),和非运动训练组(Ⅱ组,n=15)为对照组。运动前、后测6min步行试验和检查超声心动图。结果:1年后,两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减少[Ⅰ组:自(71.1±9.7)mm降至(61.0±6.6)mm;Ⅱ组:自(69.1±9.5)mm降至(64.8±8.1)mm],两组的LVEF和6min步行试验结果明显改善[Ⅰ组:LVEF自(30.8±9.9)%升至(48.0±10.1)%;6min步行距离:自(378±81)m升至(545±96)m;Ⅱ组:LVEF自(29.9±8.7)%升至(40.7±7.2)%;6min步行距离:自(369±89)m升至(463±101)m](P均〈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运动训练组的LVEDd明显减少,而LVEF和6min步行距离也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长期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使心力衰竭病人在标准药物治疗获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左室重构和收缩功能,增加6min步行距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合并抑郁和焦虑(共病)给予心理干预和抗焦虑、抑郁治疗的疗效。方法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高血压患者抑郁、焦虑程度,HAMD〉17、HAMA〉14,定为高血压合并抑郁和焦虑。67例符合研究条件入选,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20-40mg/d,口服;治疗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d,口服,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并加服盐酸帕罗西汀片10-40mg/d口服。治疗8周后用HAMD、HAMA量表评分,并记录血压变化。结果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压都控制良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量表评分HAMA(11.4±1.9)分、HAMD(14.2±2.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HAMA(19.0±1.8)分、HAMD(19.2±1.6)分(P〈0.01)。结论心理干预联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高血压合并抑郁和焦虑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动态血压监测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50例血压正常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NIDDM组的24h平均舒张压(9.8±1.2kPa)、白天平均舒张压(10.0±1.2kPa)、夜间平均舒张压(9.5±1.2kPa)均比对照组(分别为8.8±1.0、9.1±1.0、8.1±1.1kPa)明显升高,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百分率均明显降低,昼夜节律消失。有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眼底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提示随着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及夜间血压持续升高,可能导致肾病变及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康复(非药物)治疗在高血压病(EH)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门诊80例轻、中度EH患者被随机分为依那普利组(对照组)和康复组(各40例),康复组在依那普利治疗基础上增加康复治疗,对两组治疗4周、8周时的治疗有效率及血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4周时两组血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8周时总有效率康复组的显著好于对照组(82.5%:72.5%),血压也较对照组显著改善[(120.54±8.16):(127.14±10.71)mmHg/(80.10±9.25):(88.10±7.96)mmHg],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康复治疗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疗效肯定,临床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人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接待的896例高血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每天口服一次,初次服用2.5mg,之后逐渐增量,最大剂量不超过5mg为宜,以四周为一个疗程,对所有患者服药治疗后的血压变化水平进行对比观察,同时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896例高血压患者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血压皆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均值从治疗前的(164.35±14.59),(105.29±8.57)mmHg下降到了治疗一个疗程后的均值(132.46±11.83)/(84.21±6.43)mmHg,治疗前后血压均值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性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89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636例、有效200例、无效60例,总有效率高达93.30%。结论高血压病人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不仅安全有效,而且药物依从性较好,若患者没有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禁忌症,建议采用该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92例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年住院的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92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和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中药致肝损伤患者的基础疾病涉及心血管(20.7%)、消化(18.5%)、皮肤病(14.1%)等;所用中药及其制剂中大多含有川楝子、防已、苍术、小柴胡汤、消银片、壮骨关节丸、排毒养颜胶囊和肠清茶等;肝细胞型52例(56.5%),瘀胆型19例(20.7%),混合型21例(22.8%)。轻度肝损害34例(37.0%),中度肝损害53例(57.6%),萤席肝榻害5例(5.4%):90.2%治俞好转.病死率为9.8%。结论 临床医师应充分重视中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介素-7(IL-7)与原发性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50例实验组分为高血压病1级组25例,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组25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各组血清IL-7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测定,同时测定血糖、血脂,比较各组间检测指标的差异。结果:(1)高血压组血清IL-7含量(105.30土15.77)pg/ml及VEGF含量(13.58±3.55)ng/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IL-7含量(70.14±6.45)pg/ml及VEGF含量(2.58±0.66)ng/ml(P均〈0.01);(2)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组,血清IL-7含量(119.62±6.41)pg/ml与VEGF含量(16.18±2.57)ng/ml,均高于高血压病1级组的IL-7(90.91±4.89)pg/ml与VEGF(6.98±2.25)ng/ml,以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3)高血压病1级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的VEGF水平与IL-7浓度呈正相关(r=0.481,P〈0.05;r=0.558,P〈0.01)结论:血清IL-7水平升高与VEGF水平升高呈正相关,可能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国辉 《山东医药》2011,51(34):67-68
目的观察手术内固定联合中药内服外洗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将42例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手术内固定,观察组采用手术内固定联合中药内服外洗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前Cobb角为27.1°±1.9°、矢状位系数为31.0%±2.2%,治疗后分别为3.8°±1.7°、93.5%±2.8%;对照组分别为26.9°±1.8°、30.9%±2.3%及5.9°±1.6°、89.6%±3.0%。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骨性融合时间为(4.3±0.6)个月,患者满意20例,术后并发括约肌功能障碍0例、复位不良2例、感染1例;对照组分别为(5.21±0.92)个月及16、2、3、2例。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手术内固定联合中药内服外洗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肯定,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4.
柴艳云  李建国  张新龙 《肝脏》2014,(4):266-267
目的:分析 HBV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对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我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住院期间诊断为HBV相关肝衰竭患者58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时期住院的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血清生化学指标,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肝衰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PT(24.2±1.7)、TBil(476.2±84.9)、△TB(18.6±17.0)、AST (732.7±410.2)、AFP(682.7±150.3)、Cr(188.2±42.4)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T(13.9±1.3)、TBil(92.4±47.1)、△TB(0.55±2.06)、AST(202.8±109.4)、AFP(107.8±42.6)、Cr(40.7±12.2)(P<0.05);实验组患者 Alb(28.6±2.8)、ALT/AST(1.12±0.41)、Na(116.2±10.2)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Alb(45.9±4.4)、ALT/AST(1.76±1.28)、Na(140.7±7.4)(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LT、HBV DNA 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TB、Cr是 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Na、Alb是独立保护因素,应早期预防,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肠灌洗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12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6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结肠灌洗加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内科药物治疗,60例对照组仅用内科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内毒素(1.1±0.3 Eu/ml对0.7±0.2 Eu/m1)、TBIL(376.5±105.6 μmol/L对133.7±56.4 μmol/L)、血氨(187.8±89.8 mmol/ml对87.7±37.7 mmol/m1)和PTA(37.6±8.0%对65.7±16.6%)改善明显,并优于对照组(分别为1.1±0.3 Eu/ml对1.0±0.2 Eu/ml,379.3±108.2 μmol/L对232.7±98.3 μmol/L,190.5±83.5mmol/ml对92.6±51.7mmol/ml和36.2±8.9%对49.6±15.6%。治疗组患者的存活率为68.3%(41/60),与对照组46.7%(28/60)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88,P〈0.05)。结论 结肠灌洗联合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内科药物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血症疗效显著,能迅速改善肝功能,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主动脉夹层(AD)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对我院急诊内科、心内科、胸外科33例曾经误诊为其它疾病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中被螺旋CT证实16例(48.5%),磁共振证实10例(30.3%),彩色多普勒证实10例(30.3%),l例(3%)来不及检查,尸检证实。AD的临床特点:(1)50岁以上17例(81.8%);(2)伴高血压病24例(72.7%),动脉硬化25例(75.8%);(3)剧烈疼痛:都有剧烈疼痛,其中:胸腹痛29例(87.9%),腰痛8例(24.2%);(4)血压脉搏两侧不对称10例(30.3%),总误诊漏诊33例(100%),误诊时间(36.0±41.6)h,误诊疾病:心血管病10例(30.3%),消化系统疾病12例(36.4%),呼吸系统疾病8例(24.2%)。结论:熟悉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时采用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可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展期胰腺癌不同的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以达到治疗的最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05年9月收治的98例进展期胰腺癌,分为手术组(81例):手术[行胆系和(或)肠系转流术、活检术等]加或不加辅助治疗;非手术组(17例):行非手术治疗;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3%(14/81)、病死率为4.9%(4/81),生存期平均为(2.9±2.3)年,加或不加辅助治疗其生存期分别为(2.9±3.7)年、(2.8±3.1)年;非手术组无并发症和死亡,生存期平均(2.7±2.1)年。结论对进展期无法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胰腺癌、姑息性切除是无益的,对伴发胆系和(或)肠系梗阻时行转流术是必须的,围手术期辅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老年高血压病血小板聚集率和胱抑素C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R)和胱抑素C(cys-C)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高血压所致的肾损伤提供依据。方法:老年高血压病患者70例,按照尿微量白蛋白是否正常分为A1组(高血压尿微量白蛋白正常组,35例);A2组(高血压病尿微量白蛋白异常组,35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5例,均于入院第3d抽血测PAR、cys—C含量,并行组间比较。结果:A1组的PAR(25.6±2.6)%、cys—C(1.25±0.40)m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2±2.1)%、(0.48±0.25)mg/L],P〈0.01。A2组的PAR(48.1±10.3)%、cys—C(1,92±0.96)mg/L又较A1组明显升高。P〈0.01。高血压病患者PAR与cys—C呈正相关(r=0.653,P〈0.01)。结论:高血压早期即有血小板聚集率、胱抑素C水平升高,发生。肾脏损害时两者升高更为明显,二者呈正相关,且能较尿微量白蛋白更早反应高血压病所致的肾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原病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21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比较,年龄、性别、24h平均血压和血糖、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左室肥厚组的24h收缩压变异性(16.8±1.9VS14.3±2.3),白昼(14.9±2.5VS13.8±2.4)和夜间(10.8±3.7VS9.7±2.9)收缩压变异性均显著大于无左室肥厚组(P〈0.05)。结论 老年高血斥患者收缩斥波动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可能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和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20.
36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均采用间断缝合法修补二尖瓣裂,用自体心包片或涤纶补片超越冠状静脉窦水平修补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均痊愈出院。34例随访6个月~6a。术后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9例、Ⅱ级5例。术后6个月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房内径为(29.0±6.6)mm,右心室内径为(18.3±6.7)mm,左室舒张末内径为(37.9±7.3)mm,主肺动脉内径为(19.9±4.8)mm,与术前[分别为(35.1±7.6)、(26.7±9.6)、(41.3±7.8)、(24.8±7.9)mm]相比,P均〈0.05;二尖瓣轻度反流2例,三尖瓣轻度反流3例。认为手术治疗PECD,绝大部分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防止传导束损伤及恢复二尖瓣功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