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癎)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危险因素。并评估预后。方法:对病毒性脑炎伴有惊厥发作的342例患儿进行随访分析.对继发癫痫患儿给予抗癫痫治疗观察疗效。结果:342例病毒性脑炎恢复期继发癫痫30例,占8.9%,继发癫痫组惊厥次数、惊厥持续时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EEG重度异常率、EEG出现癫痫波百分数、EEG恢复时间及MRI异常率均高于非继发癫痫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惊厥持续时间及EEG恢复时间为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发热时间、肢体瘫痪出现率、头CT异常率、脑脊液异常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继发癫痫的患儿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总有效率80%。结论:病毒性脑炎恢复期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为惊厥持续时间长及EEG恢复时间慢。积极防治惊厥可以减少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陈瑞 《中国实用医药》2010,5(5):113-114
目的观察纳洛酮联合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将96例重症病毒性脑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解痉、降颅压、降温、改善脑细胞代谢、抗病毒等常规综合疗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以纳洛酮0.03mg/(kg·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3次/d,14d为1个疗程,丙种球蛋白1.0g/(kg·d)静脉注射,连用2d。观察并记录用药期间两组患儿发热、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发热、惊厥、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颅神经受累、脑电图、脑脊液、平均住院时间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纳洛酮联合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疗效显著,可有效、快速的减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IL-6和血清CRP的动态变化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白细胞介素石(IL-6)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测定病毒性脑炎脑脊液(CSF)IL-6和血清CRP的水平,并分析IL-6和CRP的相关性。结果轻重度病毒性脑炎脑脊液(CSF)IL-6和血清CRP水平均有升高,其水平与病毒性脑炎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P〈0.01),并且病毒性脑炎脑脊液(CSF)IL-6和血清CRP含量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脊液(CSF)IL-6和血清CRP是评价病毒性脑炎早期炎症损伤程度的重要生化指标,其含量变化与伤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通过对其动态观察可及时判断病毒性脑炎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一氧化氮(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方法 应用比色法测定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中NO2/NO3,值以反映NO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NF-α含量,并与20例同期无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患儿进行比较。结果 病毒性脑炎惠儿急性期脑脊液中N0与TNF-α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重症组较轻症组更高(P〈0.01),NO、TNF-α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O.01);急性期比恢复期有明显增高(P〈O.01)。结论 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N0与TNFα均显著增高,其水平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它们参与了脑炎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小儿病毒性脑炎病原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与临床关系。方法:对60例患儿留取急性期脑脊液作病毒检测及细菌培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病毒。结果:检测肠道病毒38例,其中柯萨奇病毒30例,埃可病毒8例,细胞培养均阴性。脑脊液分离的病毒多为肠道病毒,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显示,厌食、腹痛、皮疹、惊厥、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等,与其他22例的脑炎患儿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炎临床上有一定特异性。柯萨奇病毒引起的脑炎以中型为主,其他则轻型较多,且有显性差异(P<0.05)。营养状况对于脑脊液检出肠道病毒的脑炎患儿与其他脑炎患儿对照发病率无显差异性(P>0.05)。  相似文献   

6.
李杨  郭虎  郑帼 《江苏医药》2013,39(12):1463-1464
目的 探讨小儿发热性惊厥的影像学与腰椎穿刺检查策略.方法 选择发热性惊厥小儿360例,5-12个月64例,13个月-7岁29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360例中,268例行头颅CT或MRI检查,256例正常,12例初诊为病毒性脑炎患儿出现局部水肿或坏死灶.196例首次发作的高热惊厥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正常183例,13例脑脊液异常患儿年龄为5-12个月,符合病毒性脑炎或化脓性脑膜炎诊断.初诊为复杂性高热惊厥18例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异常12例(5-12个月患儿6例).初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1例,伴有不同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或意识改变.发热诱导的癫痫性脑病1例,头颅MRI及脑脊液检查均正常.结论 12个月以内小儿首次发作的高热惊厥建议进行腰椎穿刺检查,伴有脑膜刺激征或病理征或意识状态改变的发热性惊厥建议进行影像学及腰椎穿刺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肽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对判断病情、估计预后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分两组;病脑组38例,重症17例,轻症21例,23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唇腭裂择期手术术前患儿作对照。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脑脊液中NPY和CGRP的含量。结果:(1)NPY在病脑急性期的血浆和脑脊液中均有升高(P<0.01),重症高于轻症(P<0.01);恢复期时血浆中恢复正常,脑脊液中轻症可恢复正常,重症仍高于对照组(P<0.01);(2)CGRP在病脑急性期的血浆中轻症升高不(P>0.05),重症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脊液中均明显升高(P<0.01),重症高于轻症(P<0.01);恢复期时血浆中恢复正常,脑脊液中轻症可恢复正常,重症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病毒性脑炎时NPY、CGRP的升高与病情轻重一致,脑脊液中的变化更明显,NPY、CGRP可以作为反映病情轻重、估计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脑电图对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对疾病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对54例确诊病毒性脑炎患儿行脑电图、头颅CT、脑脊液检查,并对结果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全部病例中脑电图阳性率87.21%,CT阳性率32.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病情严重者EEG呈中重度异常,病情轻者EEG呈轻中度异常(P〈0.05)。结论脑电图检查简便易行,没有创伤及副作用,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疗效及预后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T( cTnT)在儿童病毒性脑炎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保定市儿童医院儿科收治的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关于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的患儿96例设为观察组,伴有意识障碍的患儿29例,无意识障碍的患儿19例;伴有惊厥者26例,无惊厥者22例。另选取同期住院的非脑部疾病患儿96例设为对照组。采用HITACHI公司生产的7170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cTnT及心肌酶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的cTnT及心肌酶阳性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意识障碍患儿cTnT及心肌酶阳性率高于无意识障碍患儿(P<0.05)。观察组惊厥患儿cTnT及心肌酶阳性率与无惊厥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病毒性脑炎检测cTnT有较高的检测价值、特异性,cTnT灵敏度较心肌酶高,且阳性反应持续的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皮质激素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住院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9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及治疗1组(常规治疗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2组(常规治疗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皮质激素),比较三组治疗效果(从惊厥控制、退热、头痛呕吐消失及意识转清的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几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组惊厥控制、退热、头痛呕吐消失时间以及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2组以上数据明显少于治疗1组(P〈0.05)。结论大剂量丙球蛋白和激素联合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热性惊厥患儿复发危险因素及愈后情况。方法结合98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资料,研究其复发.、转为癫痫和出现智力障碍及行为异常的情况。结果复发46例(52.9%),复发危险因素与惊厥家族史、初次发作体温〈38.5℃、初次发作年龄〈1岁及复杂型热性惊厥有关(P〈0.01);热性惊厥转为癫痫共18例(20.7%),转为癫痫的危险因素与复杂型热性惊厥、初次发作年龄〈1岁、热性惊厥反复发作有关(P〈0.01);发生智力障碍及行为异常2例(2.29%),说明热性惊厥患儿绝大部分愈后较好,智力低下及行为障碍发生率低。结论对有复发危险因素及转为癫痫危险因素的患儿,应密切随防,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23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将3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成纳洛酮治疗组23例及利巴韦林对照组16例,治疗组给予纳络酮0.01-0.03mg/(kg·次),加入葡萄糖,每隔8h静脉滴注1次,连用10~14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d),每天2次,疗程为10-14d,两组患儿均接受病毒性脑炎的常规治疗,对对照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纳洛酮治疗组在退热、惊厥控制、头痛呕吐消失、意识转清等方面的平均时间较利巴韦林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纳络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显著,作用迅速,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邓衍圣  韩道野  卞磊 《安徽医药》2018,22(12):2450-2452
目的 探讨热毒宁联合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佐治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宿州市立医院2013年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基础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高热和惊厥、呼吸和循环功能监护与支持、抗病毒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热毒宁和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儿的发热、昏迷、惊厥消失的时间,脑电图和脑脊液恢复正常的时间。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患儿发热、昏迷、惊厥消失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脑电图以及脑脊液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热毒宁联合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可以明显的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并能够缩短病程,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与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收治的6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均30例患儿。对照组患儿采用病毒唑治疗,试验组患儿采用更昔洛韦治疗。观察与比较两组患儿经不同治疗方式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患儿出现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的人数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患儿发热症状消失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儿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症状消失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更昔洛韦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患儿家属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护理心得。方法将我院自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以来所收治的79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按照抽签法将患儿分为组1(39例)和组2(40例)。组1行常规护理;组2采用细致化全面护理。比较:(1)护理有效率;(2)肢体功能、惊厥、意识障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1)组2患儿护理有效率显著比组1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2肢体功能、惊厥、意识障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显著比组1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患儿康复,缩短康复时间,对患儿预后有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检测在小儿颅内感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附属深圳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颅内感染患儿95例分为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组(细菌组,n=46)及病毒性脑炎组(病毒组,n=49),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脊液(CSF)白细胞数、蛋白定量及血清PCT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不同血清PCT阶梯浓度水平检出分布及阳性率。结果治疗前,细菌组和病毒组CSF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及血清PC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CSF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CT水平血清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PCT浓度值检出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1, P=0.000);病毒组及细菌组血清PC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8.4%和8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0, P=0.000)。结论血清PCT可作为鉴别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的重要指标,其检测程序简便、快捷,值得临床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抗病毒治疗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病毒性脑炎患儿共80例,上述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对症处理,对照组同时给予阿昔洛韦,观察组给予更昔洛韦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头痛停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惊厥停止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抗病毒治疗能够较早改善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更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措施,对照组加用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加用更昔洛韦与纳洛酮静脉滴注治疗,7-10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时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症状体征改善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更昔洛韦联合纳洛酮治疗病毒性脑炎比单用更昔洛韦疗效更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病毒性脑炎(VE)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浓度变化,探讨S100B蛋白对VE患儿脑损害的评估价值.方法 40例病毒性脑炎(昏迷组16例,无昏迷组24例)住院患儿为观察组,3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无肿瘤的外科腰麻患儿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其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 水平,并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患儿和对照组(均P〈0.001);VE昏迷组的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无昏迷组和对照组(均P〈0.001),无昏迷组脑脊液和血清S100B旦白含量与对照组也有差异(p〈0.001);脑脊液S-100B蛋白含量与其血清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作为病毒性脑炎患儿脑损害的标志物,有助于判定脑组织受损的严重程度及评估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与脑多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60例HIE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及对照组(n=30)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HIE症状消失时间及对实验结果。结果治疗组在意识障碍消失时间上少于对照组(P〈0.05),在控制惊厥、恢复原始反射时间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呼吸衰竭、肌张力减弱消失时问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6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与脑多肽治疗HIE能明显缩短病程,疗效明显,有利于患儿及早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